格状编码调制论文_黄舒曼,杨春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格状编码调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状,信道,误码率,性能,级联,译码,正交。

格状编码调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舒曼,杨春兰[1](2017)在《基于连续相位调制的格状编码调制技术(TCM-CP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相位调制是一种宽带效率和功率效率较高的调制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通常会将纠错编码技术与调制进行级联,虽然系统的功率利用率得到了提升,但也导致了系统的频带利用率的下降。论文将调制与编码看成一个整体,将格状编码调制技术(TCM)与连续相位调制技术(CPM)结合,在不牺牲频带利用率的条件下,提高系统的功率利用率。通过仿真研究,充分验证了TCM-CPM在白噪声和信道衰落条件下的性能优势。(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王永志[2](2007)在《卫星通信格状编码调制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是功率受限和带宽受限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卫星信道中用于级联的格状编码调制、交织以及RS码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级联编解码的基本方法。对IESS310建议中的RS(219,201)与PTC-8PSK级联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在理想的接收条件下,PTC-8PSK与RS码的级联编码系统在E_b/N_0达到5.4dB时,系统误码率小于10~(-10)。依据TCM/IDR技术的有关规定,对采用级联编码方式完成前向纠错功能的TCM码、同步捕获与跟踪及去交织模块、RS码的译码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和比较,选择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实现方法,对部分电路进行了设计和调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9-10)

何宁[3](2007)在《格状编码调制及其在数字微波传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格状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多维系统的构成方法以及在数字微波传输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07年07期)

许婧[4](2007)在《连续相位调制的格状编码调制技术(TCM-CPM)算法研究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由于语音、视频等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速通信系统。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牺牲更多的带宽来换取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不幸的是,随着可用频带资源的减少,带宽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传输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设计在有限频带内高效传输的通信系统。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我们必须根据通信环境,综合考虑纠错编码和调制所带来的利弊而进行系统设计。网格编码调制(TCM)就是其中的技术之一,它首先由Ungerboeck提出。TCM将编码和调制联合设计,相对传统的未编码多级调制,在没有扩展带宽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多级电平相位的信号集合,获得显着的编码增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TC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带限系统的数据传输中。同时,对于需要较大发送功率来对抗存在各种多径、衰落的无线通信信道以及窄带通信系统,频带资源更为有限,需要更为严格的限带,仅仅通过无记忆的格状编码调制方式。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在本文第叁章,引入连续相位调制技术(CPM)来结合TCM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频带的利用率,达到效率和可靠性的最优结合,这一技术为窄带高速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第四章,本文针对在相干解调系统和非相干解调系统中的不同情况,对TCM-CPM的编码调制解调系统作了详细的码型设计及其相应检测端的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算法的实现,并分析比较了这两种系统性能差异及其原因。其中在相干解调系统中,还加入克服相位模糊的旋转不变码的设计,力求保证在实际的通信系统存在相位模糊的情形下可靠工作。在AWGN下。本文仿真了不同参数下的TCM-8CPM和TCM-4CPM的浮点性能曲线并对此做出了性能比较。在文中的第五章,针对具体军用短波高速电台的应用需求,介绍了多模式TCM-CPM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基于FPGA的具体实现。首先给出了单一模式TCM-8CPM编码调制器和软判决译码器的基本结构,详细设计了编译器的硬件逻辑结构,其中涉及到查找表、流水线,资源复用等硬件实现技巧,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模式系统,最后给出编译码的实现与仿真综合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滕勇,罗涛,乐光新,尹长川[5](2003)在《格状编码调制级联空时分组码的OFDM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格状编码调制级联空时分组码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方案,给出了在无线瑞利衰落信道中的系统性能上界和误码率仿真结果,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分集资源,并且与单天线发送OFDM系统相比,系统能获得相当大的分集和编码增益,而与相同状态数的空时格状码的OFDM系统相比,也能有2dB左右的好处.(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唐金花,马汝星,朱小富[6](2003)在《格状编码调制(TCM)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总结了格状编码调制(TCM)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最小TCM好码的搜索方法,然后在MATLAB平台上用MonteCarlo方法仿真比较了经过TCM编码的32-CR、128-CR系统和未经编码的16QAM、64QAM系统的误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TCM和自适应均衡联合使用,能使系统的误码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朱小景,祁玉生[7](2001)在《自适应格状编码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多维格状编码调制 (MTCM)及其自适应格状编码调制的设计方法 ,并模拟了固定码率TCM与自适应TCM在衰落信道中的误码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王霞,罗新民[8](2001)在《一种格状编码调制结合交织技术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格状编码调制(TCM)技术与数据交织技术相结合,研究在数字传输系统中的传输性能,给出了数据交织与非交织条件下该编码调制技术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格状编码与交织技术可使信道传输的误码率降低,编码增益提高。(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01年01期)

郑晨光,野锦德[9](2000)在《格状编码调制的维特比译码及DSP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状编码调制(TCM)可以在相同的频带利用率下 ,使信号得到2.55dB~7.37dB的编码增益 ,在数字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目前对格状编码调制进行译码的有效手段是应用概率译码技术的维特比 (Viterbi)译码算法 ,可以充分地体现TCM的优点。因此以TCM_16QAM为例 ,在简要讨论Viterbi译码算法一般原理的基础上 ,介绍了软判决Viterbi译码算法的译码过程及其用DSP技术实现Viterbi译码算法的步骤和软件流程。(本文来源于《天津通信技术》期刊2000年03期)

金勇,张德民[10](2000)在《高速调制解调器中的多维格状编码和壳映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话带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特别是在接入环路中,具有价格低、方便、灵活的优点,是目前广为人们采用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本文结合V.34建议,讨论了两种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多维格状编码和壳映射技术,从理论上分析了它们改善调制解调器性能,提高传输速率的机理;最后,本文给出了计算机的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00年08期)

格状编码调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是功率受限和带宽受限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卫星信道中用于级联的格状编码调制、交织以及RS码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级联编解码的基本方法。对IESS310建议中的RS(219,201)与PTC-8PSK级联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在理想的接收条件下,PTC-8PSK与RS码的级联编码系统在E_b/N_0达到5.4dB时,系统误码率小于10~(-10)。依据TCM/IDR技术的有关规定,对采用级联编码方式完成前向纠错功能的TCM码、同步捕获与跟踪及去交织模块、RS码的译码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和比较,选择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实现方法,对部分电路进行了设计和调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状编码调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舒曼,杨春兰.基于连续相位调制的格状编码调制技术(TCM-CPM)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7

[2].王永志.卫星通信格状编码调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7

[3].何宁.格状编码调制及其在数字微波传输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07

[4].许婧.连续相位调制的格状编码调制技术(TCM-CPM)算法研究及实现[D].浙江大学.2007

[5].滕勇,罗涛,乐光新,尹长川.格状编码调制级联空时分组码的OFDM系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

[6].唐金花,马汝星,朱小富.格状编码调制(TCM)的性能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7].朱小景,祁玉生.自适应格状编码调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8].王霞,罗新民.一种格状编码调制结合交织技术的性能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1

[9].郑晨光,野锦德.格状编码调制的维特比译码及DSP算法研究[J].天津通信技术.2000

[10].金勇,张德民.高速调制解调器中的多维格状编码和壳映射[J].有线电视技术.2000

论文知识图

4/5格状编码调制T urbo格状编码调制方案V.34 TCM仿真性能曲线图V.34 32状态格状码性能曲线V.34 16状态格状码性能曲线均匀信源的符号受限率失真函数[97]

标签:;  ;  ;  ;  ;  ;  ;  

格状编码调制论文_黄舒曼,杨春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