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间期论文_魏新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作电位间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期,电位,心电图,动作,细胞学,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动作电位间期论文文献综述

魏新伟[1](2011)在《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Q-T间期及心肌局部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移植后对小鼠心脏电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其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建立ICR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急性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AMI+NS)、急性心肌梗死+ipS细胞组(AMI+ipS)、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AMI+Fb),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CG)。分别于移植ipS细胞5min、1w、2w、3w后,应用BL-420生物机能系统检测各组小鼠体表心电图肢体II导联Q-T间期及心肌局部单向动作电位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并应用Image Proplus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2周后,AMI+ipS组小鼠体表心电图II导联Q-T间期较其它干预组Q-T间期明显缩短,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ipS组小鼠心肌局部单相动作电位振幅、复极50%的动作电位时程(MAPD50)均较其它干预组明显回升,而QRS时限较其它干预组明显缩短,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I+ipS组Cx-43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干预组。3周后以上各检测指标与2周呈类似变化,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先ipS细胞移植后3w可正常存活,未见宿主心肌发生肿瘤;其次可引起室性早搏的发生,但未见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再者可明显改善梗死后小鼠的电生理基本指标:Q-T间期、心肌局部单向动作电位等,而Fb细胞移植后则未见此现象;最后其可使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增加,可能与ipS细胞移植后未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王冰[2](2009)在《离体动作电位记录在药物延长QT间期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上QRS波群Q波的起始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的时间,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心室复极化过程延迟即引起QT间期的延长。QT间期延长的结果是大大增加心脏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Tdp很易转为室颤而发生猝死。近年来发现许多药物由于抑制心肌延迟整流K+电流快激活成分IKr(由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即HERG编码)而致QT间期延长,此类药物涉及各个系统治疗药物,除延迟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外,常见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精神失常药及抗菌药。药物引发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潜在危险性大,严重可诱发Tdp甚至猝死。对这类药物潜在致命性威胁的认识和管理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发布了“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原则要求对QT间期延长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包括:1)采用离体动物或人体心脏细胞、培养心脏细胞系或克隆人离子通道的异种表达体系测定离子流。2)在离体心脏标本进行动作电位参数测定,或在麻醉动物中进行能体现动作电位周期的特异性电生理参数检测。3)测定清醒或麻醉动物的ECG参数。4)在离体心脏标本或动物进行致心律失常作用测定。通过上述体内、外4个不同功能水平的研究,全面评估药物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目前我国对药物延长QT间期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见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建立“QT间期延长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传统电生理记录方法,建立体外动作电位参数测定的评价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评价了两种中药成分雷公藤红素、乌头碱对动作电位参数的影响。研究对预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新药研发过程中合理评估药物研发前景具重要意义。一评价药物延长QT间期动作电位参数的选择目的:确定与药物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的动作电位参数指标。方法:用标准玻璃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肌的动作电位,比较临床上能引起QT间期延长且能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司帕沙星、索他洛尔,以及临床上引起QT间期延长但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胺碘酮、苯巴比妥钠对豚鼠右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各种参数(主要是代表晚期复极参数APD_(90-30)和APD_(90/50))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频率刺激下上述药物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结果:(1)在1 Hz刺激频率下,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后,司帕沙星、索他洛尔及胺碘酮可不同程度地延长APD_(90),而苯巴比妥钠缩短APD_(90)。(2)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索他洛尔和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而司帕沙星和胺碘酮对此无明显影响。为验证不同刺激频率下上述参数的变化,我们又增加了0.5及2 Hz两个刺激频率。结果显示,在0.5 Hz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司帕沙星、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对此参数无显着影响。在2 Hz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索他洛尔、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司帕沙星、索他洛尔、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胺碘酮对此参数无显着影响。(3)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对APD_(90)的延长具有反向使用依赖性,相反,胺碘酮具有正向频率使用依赖性。结论:在1 Hz频率刺激下APD_(90-30)、APD_(90)的反向使用依赖性可以作为评价药物有无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指标。二雷公藤红素及乌头碱对离体动作电位的影响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乌头碱对离体动作电位的影响,对其潜在致心律失常危险进行评价。方法:用标准玻璃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肌的动作电位,观察雷公藤红素(10~(-6) M至10~(-1) M)、乌头碱(0.3μmol/L)不同刺激频率下(0.5 Hz,1 Hz,2 Hz)对动作电位参数APD_(90-30)的影响以及有无反向频率使用依赖性。结果:雷公藤红素在10~(-6) M至10~(-1) M浓度范围内,不影响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对APD_(90-30)无影响;乌头碱在0.01μmol/L至1μmol/L浓度范围内,可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以药物浓度对给药后APD_(90)百分变化作图,得出乌头碱的量效曲线,拟合曲线,求得乌头碱IC_(50)值为0.3μmol/L。乌头碱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但是明显延长晚期复极(APD_(90-30))。结论:雷公藤红素在离体水平不影响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乌头碱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但是明显延长晚期复极(APD_(90-30)),提示了乌头碱具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李慈珍,王红卫,刘建立,刘凯,杨智昉[3](2001)在《海葵毒素对心肌钠通道开放模式、动作电位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膜片箝技术记录游离豚鼠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 ,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机记录豚鼠的心电图。使用与心肌细胞钠通道有高度亲和力的海葵毒素 (seaanemonetoxin ,ATXⅡ )改变钠通道开放的动力过程 ,从叁个水平来研究钠通道、动作电位、心电图变化的关系 ,并试图探讨长QT综合征 (longQTsyndrome ,LQTs)的发病机制。结果显示 :ATXⅡ使钠通道的开放频率增加 ,钠通道中“长时间开放模式”的开放时间常数增大 ,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APD50 和APD90 也分别增加了 2 3%和 2 7%。ATXⅡ使动物心电图QT间期延长18 6 % ,QTc (校正的QT间期 )增大 18 9%。这些结果提示 ,钠通道动力过程的变化对动作电位和心电图QT间期有重要影响 ,钠通道功能或结构的变异可能是临床上部分长QT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陈明友,娄兹谟,周聊生,邢启崇,闫素华[4](2000)在《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能否反映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本文以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离散度检验QTd的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  选择1997年10月至199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0例病人,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排除器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何乾奎[5](1997)在《国外心电图个案分析 第53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T波及单相动作电位电交替》一文中研究指出T波电交替是一种罕见的心电现象,而T波形态和极性的交替性变化却是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T波电交替机制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空间和时间上不一致有关。近来有些作者采取单相动作电位检测心脏搏动时的膜电位情况,发现长Q-T间期患者的单向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及存在类似除极后早期的电位表现。奉文报道1例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当T波电交替时所记录的单向动作电位结果。 患儿男,3岁,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Q-Tc740ms),情绪紧张时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而引起昏厥。心电图记录证实(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刘伏元,童步高,浦寿月[6](1996)在《伴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的单相动作电位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的单相动作电位表现1例刘伏元,童步高,浦寿月我们观察到1例QT间期正常,以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室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为主,伴有非短联律间期室早的患者,在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检查发现短联律间期室早是由于延迟后去极(DAD...(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6年03期)

动作电位间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上QRS波群Q波的起始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的时间,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心室复极化过程延迟即引起QT间期的延长。QT间期延长的结果是大大增加心脏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Tdp很易转为室颤而发生猝死。近年来发现许多药物由于抑制心肌延迟整流K+电流快激活成分IKr(由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即HERG编码)而致QT间期延长,此类药物涉及各个系统治疗药物,除延迟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外,常见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精神失常药及抗菌药。药物引发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潜在危险性大,严重可诱发Tdp甚至猝死。对这类药物潜在致命性威胁的认识和管理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发布了“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指导原则,原则要求对QT间期延长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包括:1)采用离体动物或人体心脏细胞、培养心脏细胞系或克隆人离子通道的异种表达体系测定离子流。2)在离体心脏标本进行动作电位参数测定,或在麻醉动物中进行能体现动作电位周期的特异性电生理参数检测。3)测定清醒或麻醉动物的ECG参数。4)在离体心脏标本或动物进行致心律失常作用测定。通过上述体内、外4个不同功能水平的研究,全面评估药物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目前我国对药物延长QT间期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见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建立“QT间期延长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传统电生理记录方法,建立体外动作电位参数测定的评价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评价了两种中药成分雷公藤红素、乌头碱对动作电位参数的影响。研究对预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新药研发过程中合理评估药物研发前景具重要意义。一评价药物延长QT间期动作电位参数的选择目的:确定与药物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的动作电位参数指标。方法:用标准玻璃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肌的动作电位,比较临床上能引起QT间期延长且能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司帕沙星、索他洛尔,以及临床上引起QT间期延长但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胺碘酮、苯巴比妥钠对豚鼠右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各种参数(主要是代表晚期复极参数APD_(90-30)和APD_(90/50))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频率刺激下上述药物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结果:(1)在1 Hz刺激频率下,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后,司帕沙星、索他洛尔及胺碘酮可不同程度地延长APD_(90),而苯巴比妥钠缩短APD_(90)。(2)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索他洛尔和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而司帕沙星和胺碘酮对此无明显影响。为验证不同刺激频率下上述参数的变化,我们又增加了0.5及2 Hz两个刺激频率。结果显示,在0.5 Hz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司帕沙星、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对此参数无显着影响。在2 Hz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可显着延长APD_(90-30),但索他洛尔、胺碘酮和苯巴比妥钠不影响APD_(90-30),司帕沙星、索他洛尔、苯巴比妥钠显着延长APD_(90/50),胺碘酮对此参数无显着影响。(3)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司帕沙星和索他洛尔对APD_(90)的延长具有反向使用依赖性,相反,胺碘酮具有正向频率使用依赖性。结论:在1 Hz频率刺激下APD_(90-30)、APD_(90)的反向使用依赖性可以作为评价药物有无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指标。二雷公藤红素及乌头碱对离体动作电位的影响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乌头碱对离体动作电位的影响,对其潜在致心律失常危险进行评价。方法:用标准玻璃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肌的动作电位,观察雷公藤红素(10~(-6) M至10~(-1) M)、乌头碱(0.3μmol/L)不同刺激频率下(0.5 Hz,1 Hz,2 Hz)对动作电位参数APD_(90-30)的影响以及有无反向频率使用依赖性。结果:雷公藤红素在10~(-6) M至10~(-1) M浓度范围内,不影响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对APD_(90-30)无影响;乌头碱在0.01μmol/L至1μmol/L浓度范围内,可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以药物浓度对给药后APD_(90)百分变化作图,得出乌头碱的量效曲线,拟合曲线,求得乌头碱IC_(50)值为0.3μmol/L。乌头碱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但是明显延长晚期复极(APD_(90-30))。结论:雷公藤红素在离体水平不影响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乌头碱缩短动作电位总时程(APD_(90)),但是明显延长晚期复极(APD_(90-30)),提示了乌头碱具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作电位间期论文参考文献

[1].魏新伟.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Q-T间期及心肌局部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

[2].王冰.离体动作电位记录在药物延长QT间期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9

[3].李慈珍,王红卫,刘建立,刘凯,杨智昉.海葵毒素对心肌钠通道开放模式、动作电位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J].生理学报.2001

[4].陈明友,娄兹谟,周聊生,邢启崇,闫素华.单相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00

[5].何乾奎.国外心电图个案分析第53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T波及单相动作电位电交替[J].心电学杂志.1997

[6].刘伏元,童步高,浦寿月.伴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的单相动作电位表现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6

论文知识图

2 规则放电和不规则放电神经元一10.当4一AP固定在0mmof几时,随着[C扩...(a) Vk=-0.87时动作电位的峰峰间期序...TF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NaI-V曲线的影响μ=0.005时动作电位的峰峰间期序列IS...Vk=-0.7时动作电位的峰峰间期序列ISI...

标签:;  ;  ;  ;  ;  ;  ;  

动作电位间期论文_魏新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