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韧性剪切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以青海野骆驼泉金矿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逯永卓,韩杰,张鑫利,张启龙[1](2021)在《柴北缘似玲珑式金矿床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模式——以三角顶金矿床为例》文中指出三角顶金矿床为近年在柴北缘新发现产于奥陶纪花岗闪长岩体中的似玲珑式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梳理,分析探讨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角顶金矿床矿体受不同构造控制,矿区内形成了含金石英脉型与含金硅化糜棱岩型2种矿石;岩体中弱变形域的张性节理、裂隙是含金石英脉的主要容矿、储矿空间,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含金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的产出。相应的控矿构造是今后找矿主线。
逯永卓,韩杰,王明,余福承,王泰山,袁博武[2](2021)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三角顶金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三角顶金矿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唯一发现的产出于中酸性岩体中"似玲珑式"金矿,矿床具有重要的区域找矿意义。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岩矿石原生晕特征、含金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区域成矿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含金石英脉、含金硅化糜棱岩反映了三角顶矿区多期次、多流体参与的叠加复合成矿作用,其中含金石英脉呈现浅成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的特征,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含金硅化糜棱岩型矿石与动力变质作用关系更为密切;三角顶金矿成矿深度由西向东增大,西矿区石英脉型矿体代表了该期成矿的顶部,形成了石英脉型的穹顶式金矿化层。在矿区西侧的石英脉型穹顶式金矿化层和矿区东侧的含金糜棱岩化带中,找矿潜力巨大。
李顺庭,龙灵利,王宁[3](2021)在《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成因类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2)矿体呈上部陡倾、下部平缓的脉状分布,垂向延伸远大于水平延伸;(3)不同矿化类型在同一部位叠加出现;(4)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呈多源性。区域深大断裂和大规模韧性剪切带控制着金矿田的展布,次级的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床的产出,韧性剪切带是这类型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具较高金背景值的古老绿岩带和韧性剪切带中的岩浆作用,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有利条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中金的活化迁移是伴随着韧性剪切作用进行的。成矿流体的闪蒸作用和沸腾作用是金卸载和富集的重要机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此外,本文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有效勘查手段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发展。
逯永卓,韩杰,付彦文,马炳春,余福承[4](2019)在《柴北缘三角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文中指出本文综合野外最新地质资料及室内研究进展,对柴北缘地区首次发现的产于中酸性岩体中的以石英脉型矿石为主的三角顶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分东、西两个矿区分别对受控于花岗闪长岩体中张剪节理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矿化体和受北西向构造蚀变带控制的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矿石类型的异同点。结合区域成矿事件,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初步认为该矿床为受多期成矿作用影响的造山型金矿床叠加岩浆热液型矿床,提出了区内找矿标志。
戴荔果[5](2019)在《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锡铁山-滩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西段。柴北缘构造带北接祁连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东西分别以哇洪山-温泉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同阿尔金-敦煌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为界。该构造带内自北向南又以鱼卡-乌兰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为欧龙布鲁克陆块,南部为鱼卡河(沙柳河)超高压带。乌兰-鱼卡断裂两侧夹杂分布着滩间山群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岩残片。柴北缘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造山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潜力巨大,已发现有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致使全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前人虽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均未能从成矿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影响到对该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滩间山-锡铁山地区的金铅锌矿床研究为切入点,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性分析了锡铁山铅锌矿、青龙沟金矿、滩间山金矿等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时代等多方面特征,并开展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金铅锌成矿系统及亚系统,探讨了金铅锌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1)古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块初步形成;(2)新元古代,大洋演化阶段;(3)早-中加里东期,柴北缘洋持续性扩张、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晚加里东期,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并闭合最终进入后造山阶段;(4)海西期,宗务隆洋打开、形成有限洋盆,至晚海西期-印支期,西向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其后,洋盆闭合,陆陆碰撞,进入后造山阶段;(5)晚中生代-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铅锌成矿系统。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铜)成矿系统中赋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得以约束: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1768±19Ma、444.8±8.3Ma、255±3Ma)、野骆驼泉金矿床赋矿花岗闪长岩(283.5±3.1Ma)、红柳沟金矿床赋矿花岗岩(441.3±3.5Ma),及锡铁山铅锌矿床侵入滩间山群的花岗岩(445±2.3Ma),与已报道成矿年龄相对应。滩间山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年龄谱系指示其主要源于欧龙布鲁克地块,且显示欧龙布鲁克地块存在太古宙基底,并分别响应晚新太古代陆块汇聚事件、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加里东造山和晚海西-印支造山事件。锡铁山铅锌矿床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赋矿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背景,滩间山群d岩组的成岩构造环境并不相似于a岩组,其可能不具备类似成矿潜力。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铅锌金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其分别形成了:与早加里东期盆地演化有关的铅锌(铜)成矿亚系列、与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列、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及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列。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部分地段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如锡铁山铅锌矿床和双口山铅锌矿床为喷流沉积-热液叠加型矿床。锡铁山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喷流沉积成矿,及其后的变质变形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期。喷流沉积成矿期形成了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的铅锌矿体,矿石常具胶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变质变形改造期表现为矿体的边部具有不规则的“边刺”、“边瘤”,矿石变质组构发育,常见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花斑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前两期矿体一起产于主含矿层或次含矿层中。热液叠加期矿石多为脉状结构,矿物晶粒加粗,矿脉边侧常见有厚度不大的硅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壳幔混合铅,指示深部火山岩与上部正常沉积岩铅的混合;硫同位素组成指示硫主要源于赋矿火山岩。氢氧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混合部分海水、变质水及浅源水。锡铁山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喷流沉积期网脉状矿石(管道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40℃和270℃330℃,盐度126wt%NaCl eqv.(集中于412 wt%和2123 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纹层-似层状矿石(海底喷流沉积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250℃260℃,盐度集中于12.514 wt%NaCl eqv.;晚阶段无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65℃175℃,盐度集中于68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的流体压力,集中于100bar内,少部分100200bar,成矿深度0.41.4km,多数在1km内,成矿流体密度多为中-低密度流(密度<海水),少数网脉状矿体中流体为高密度流(密度>海水,或接近于海水密度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从下部网脉状管道矿体至上部层状矿体,温度下降,盐度趋于集中,密度下降,反映其与海水系统较强的混合均一作用,且发生了沸腾(同一视域见不同类型包裹体,隐爆角砾岩,及盐度呈两端元特征14wt%及1226 wt%NaCl eqv.),为成矿组分沉淀卸载的过程,至最晚阶段无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则明显降低。青龙沟金矿床是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统形成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万洞沟群沉积地层和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类型有变砂岩型、大理岩型、蚀变闪长玢岩型、绢云千枚岩型、石英脉型等。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毒砂、自然金。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岩化等。成矿阶段划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II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II、III为主成矿阶段。青龙沟矿床主成矿阶段铅和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与浅部万洞沟群混合的产物。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入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成矿流体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CO2和N2,及少量CO、CH4、H2;液相主要为H2O、SO42-、Cl-、Na+、Ca2+、Mg2+,及少量K+、F-,属H2O-NaCl-CO2-CH4(N2)体系。青龙沟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40℃360℃,盐度415wt%和2122wt%NaCl eqv,密度0.720.99g/cm3。其中,I、II、III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280℃350℃、240270℃和140℃210℃;盐度分别为1115wt%和2122wt%、710wt%,及46wt%NaCl eqv.;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53.6km,1.42.4km和1.21.7km。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同一视域纯液相+富液相+富气相共存,不同充填度气液相包裹体群状分布,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滩间山金矿床是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和蚀变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毒砂。围岩蚀变多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可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II黄铁矿-石英脉成矿阶段和III碳酸盐-石英脉成矿阶段。其中I、II为主成矿阶段。滩间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为岩浆硫源;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深源和上地壳铅的混合;碳氧同位素组分表明碳主要为岩浆岩源,混和大理岩碳源。成矿流体成分研究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和CO2,及少量CO、N2、CH4和H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SO42-、Cl-、Ca2+、Na+、Mg2+,及少量K+、F-、NO3-等。成矿流体属H2O-NaCl-CO2-CH4(N2)体系,富CO2,及Cl->F-,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滩间山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变质水、大气水。三个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300℃380℃,140℃200℃和200℃280℃;盐度分别集中于68wt%,810wt%和68wt%NaCl eqv.;流体密度分别为0.660.99/cm3,0.921.04g/cm3和0.780.98g/cm3;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194.12km(均值2.46km),1.282.4km(均值2.0km),及1.121.33 km(均值1.23 km),表明压力和深度由早阶段-主成矿阶段-晚阶段依次递减。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潜力研究表明,三期岩浆(1768±30Ma、445±19Ma和255±3Ma)的氧逸度值均较高(Ce/Ce*N和lgfO2值多在FMQ氧逸度缓冲线之上),具较好的成矿潜力,且均出现了至少一次晚期熔流体的再注入、升温过程,其溶蚀了先存锆石,改变了锆石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Dy、Th/U、Ce/Dy值上升(或Th/U、Ce/Dy值范围扩大),Hf/Y、Yb/Nd、Yb/Dy值减小(或Yb/Dy值范围缩小)),使氧逸度值发生变化,导致前两期氧逸度值升高而后一期降低。后者的降低可能是晚期熔流体演化为含高挥发分、携巨量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最终大规模沉淀成矿的反映,暗示了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期。总结了研究区加里东期金铅锌(铜)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早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造成的弧间-弧后盆地内的三级盆地-四级凹陷,控制了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的分布;晚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形成的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柴北缘以北的宗务隆洋盆开始打开,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有限洋盆。此阶段柴北缘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普遍发育与造山带去根有关的一期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并形成伴生的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海西铅锌(铜)成矿系统;印支期,宗务隆有限洋盆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及其后的陆陆碰撞等造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印支期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并且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型和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型。指出了区域金铅锌矿床找矿的远景区:滩间山-青龙沟金找矿远景区、绿梁山-双口山铅锌金铜找矿远景区、锡铁山铅锌金找矿远景区、赛什腾山西段金铜找矿远景区等。
王雁鹤[6](2018)在《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Fe-Pb-Zn-Cu-Co-Au-W-Sn-石棉成矿带(Ⅲ26)之伯喀里克-香日德Au-Pb-Zn-Mo-石墨-萤石(Cu、稀有、稀土)成矿带中段。是青海省重要的“金腰带”。在研究区周围相继发现了小干沟、五龙沟、开荒北、巴隆、托克妥等大中型金矿床和一大批金矿(化)点,在研究区内发现Au矿化点两处,显示了该区良好的找金前景和巨大的找矿潜力。但由于研究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沟长谷深,传统的1:1万面积性工作很难开展,导致对该区勘查工作投入较少,找矿成果不明显,该区也几近成为鸡肋型勘查区。为打破本区找矿瓶颈,本次工作以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手段代替传统的1:1万面积性工作开展地球化学详查,有效缩小了找矿范围,并通过进一步的查证工作,新发现Au矿化蚀变带7条,有效解决了研究区找矿难题。通过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结论认识:1.对研究区10种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u、Ag、Pb等元素显示了较高丰度,富集明显,其中Au丰度最高,变异系数大,最易富集成矿;Cu、As、Sb、Bi、W相对贫化。Au、Ag、As、Sb、Pb等异常规模大,浓度分带明显,异常套合好,整体沿卧龙沟呈北西向展布。2.圈定1:2.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5处,其中乙1类异常2处、乙2类异常1处、丙类异常2处。对两处乙1类异常进行了查证,新发现破碎蚀变带7条,均具不同程度金矿化显示,金品位一般0.14-2.91×10-6,最高15.6×10-6。3.北西向-北西西向构造为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对成矿极为有利,可作为区内找矿标志;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复杂、套合好的综合异常对找矿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是矿区找矿的间接标志;在破碎蚀变带内的石英细脉、灰色硅化条带密集发育地段,是金矿化的良好指示标志,在地表露头具有较为醒目的黄色、褐红色、灰白色,并呈带状展布,是区内最为直观的找矿标志。4.通过典型矿床对比,分析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研究区有较大的找矿前景,指出研究区主攻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目标矿种为Au、Ag、Pb。Au矿在找矿部位上主攻HS1、HS2异常区。Ag在HS4异常区即晚三叠世黑云母英云闪长岩与白沙河沿组接触带、破碎蚀变带中有较大成矿可能。5.工作表明,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采用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开展化探详查工作,可以达到快速锁定找矿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该方法的应用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7](2018)在《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金矿可分为破碎蚀变岩型、海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叠加型和砂矿型等。矿床形成时代较为连续,最早形成于早古生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其中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是形成矿床的两个高峰期;晚古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柴北缘,中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东昆仑、西秦岭及北巴颜喀拉一带,岩金矿地理上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广大地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青海的主要类型,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次级构造控制了金矿田、矿床的产出和展布。依据金矿田、矿床及成矿信息划分了19个金矿集区。通过分析矿集区、矿化信息和区域成矿条件,提出了10个金成矿远景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信息集成、研究程度等因素,认为苏干湖—锡铁山、赛什克南—叉叉龙洼、祁曼塔格、磁铁山—智玉、同德—同仁等5个金成矿远景区最有前景。这5个金成矿远景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和中部,涉及柴北缘成矿带(Ⅲ-6)、东昆仑成矿带(Ⅲ-8)和西秦岭成矿带(Ⅲ-9)。
时超,李荣社,何世平,于浦生,王超,潘术娟,张海迪[8](2012)在《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东昆仑成矿带是中国西部重大成(找)矿潜力的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对东昆仑东段都兰县诺木洪南部产于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C1h)中的杏树沟金矿(化)点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该金矿(化)点受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构造的控制,矿化带内中酸性脉岩发育,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相似的特征,可以与东昆仑其它金矿对比,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含矿围岩为一套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建造,矿化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和黄铁矿化。在围岩的灰岩夹层中发现大量珊瑚、腕足和腹足类化石,其中Siphonodendron asiatica Yabe et Hayasaka和Siphonodendron asiatica minor Minato这2种珊瑚化石是首次在哈拉郭勒组发现,这不仅丰富了哈拉郭勒组的化石组合类型,而且将杏树沟金矿(化)点的围岩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早石炭世维宪期。
田承盛[9](2012)在《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造成矿学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殊构造体制的演化阶段。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发育,但区内以往对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关系的精细研究仍不够。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金矿成矿作用及预测为核心,通过对构造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岩石化学,以及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五龙沟矿集区位于格尔木-五龙沟巨型变质核杂岩的东北翼,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剥离形成了原始北东倾斜的伸展剥离韧性剪切带,形成独特的剪切带褶皱变形的变质核杂岩聚矿构造,导致五龙沟集中区金矿的形成。(2)确立了区内剪切带变形的运动序列和力学性质演化过程。即早印支期韧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晚印支-燕山期韧-脆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脆性变形阶段,右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3)五龙沟地区脆-韧性变形及早期成矿热液蚀变发生于晚印支-早燕山期(235~197Ma);脆性变形和晚期成矿发生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91.9~21.0Ma),早-中喜马拉雅(51~21Ma)期对成矿的贡献意义重大。(4)区内金矿成矿作用受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演化控制,发生于核杂岩形成后的陆内造山脆性变形过程中;成矿环境为相对封闭、弱还原的脆性变形域,成矿物质为以深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壳源成矿物质和变质水、天水等非深源流体矿质淀积过程中逐渐混入。(5)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五龙沟地区形成多条可容配矿的韧性-脆性含矿剪切带,晚白垩世-古近纪形成金矿容矿构造,晚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形成金矿的“源、集、运、储、蔽”五要素。(6)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的黄龙沟、水闸东沟矿段深部预测找矿潜力较大,应加大深部勘查力度。区域上各级预测靶区概算金资源量为278t,其中Ⅰ级预测靶区Au金资源量167t,展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林海平[10](2010)在《河台金矿剪切带构造演化及其与金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河台金矿含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剪切带演化过程中的金成矿研究,结果表明,深层韧性剪切作用在早中海西期形成糜棱岩带——容矿构造带(当期金迁出)、晚海西期和印支期(重要的成矿时期)提供含金热液,燕山期以后对金成矿的作用不明显。印支期,侵入作用为金成矿提供大量热液,对金进一步富集起重要作用。
二、韧性剪切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以青海野骆驼泉金矿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韧性剪切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以青海野骆驼泉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柴北缘似玲珑式金矿床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模式——以三角顶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区域及矿区地质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1.2.1 矿区地质特征 |
1.2.2 构造特征 |
1.2.3 矿床地质特征 |
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2.1 韧性剪切带的控矿特征 |
2.2 含金石英脉的控矿构造 |
2.3 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 |
3 成矿模式 |
4 结 论 |
(2)柴达木盆地北缘三角顶金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床地质特征 |
1.1 地质特征 |
1.2 矿体特征 |
1.3 矿石质量及围岩蚀变 |
2 岩(矿)石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3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显微测温结果 |
3.4 成矿压力及深度 |
4 讨 论 |
4.1 成矿特征 |
4.2 找矿意义 |
5 结 论 |
(3)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点 |
1.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 |
1.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空间形态和矿化类型 |
1.3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
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控矿因素和有利成矿条件 |
2.1 韧性剪切带 |
2.2 赋矿围岩 |
2.3 岩浆作用 |
3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 |
3.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中金的活化迁移 |
3.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中金的沉淀富集机制 |
3.3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过程的复杂性 |
4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有效勘查手段 |
4.1 遥感 |
4.2 地球化学 |
4.3 地质找矿理论 |
4.4 三维模拟分析 |
5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展望 |
(4)柴北缘三角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区地质 |
1.1 岩浆岩 |
1.2 构造 |
1.3 石英脉 |
1.4 化探异常特征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西矿区 |
2.2 东矿区 |
2.3 矿石质量 |
2.4 围岩蚀变 |
3 矿石类型特征对比 |
4 成矿模式初探 |
5 找矿标志 |
(5)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区矿产勘查程度及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成矿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 |
2.2 区域地层 |
2.2.1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Pt_1DK) |
2.2.2 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Pt_2SL) |
2.2.3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Pt_2WD) |
2.2.4 上元古界全吉群(ZQ) |
2.2.5 下古生界 |
2.2.6 上古生界 |
2.2.7 中生界 |
2.2.8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2.3.2 海西期侵入岩 |
2.3.3 印支期侵入岩 |
2.3.4 火山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三章 研究区铅锌金成矿系统的划分 |
3.1 成矿系统划分的原则 |
3.2 研究区成矿系统的划分依据 |
3.2.1 加里东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2 海西期成岩成矿事件 |
3.2.3 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 |
3.3 加里东期成矿系统 |
3.3.1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 |
3.3.2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 |
3.4 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 |
3.5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 |
第四章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4.1 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 |
4.1.5 成矿期次 |
4.2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4.2.1 铅同位素 |
4.2.2 硫同位素 |
4.3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3 成矿流体成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5.1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5.1.1 矿区地质概况 |
5.1.2 矿体特征 |
5.1.3 矿石特征 |
5.1.4 围岩蚀变 |
5.1.5 成矿期次 |
5.2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5.2.1 铅同位素 |
5.2.2 硫同位素 |
5.3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5.3.1 成矿流体来源 |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3 成矿流体成分 |
5.4 小结 |
第六章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
6.1 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区地质概况 |
6.1.2 矿体特征 |
6.1.3 矿石特征 |
6.1.4 围岩蚀变 |
6.1.5 成矿期次 |
6.2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6.2.1 铅同位素 |
6.2.2 硫同位素 |
6.3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6.3.1 成矿流体来源 |
6.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3.3 成矿流体成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系统中相关岩浆岩与成矿 |
7.1 与铅锌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火山岩特征 |
7.1.1 岩石建造 |
7.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1.3 岩浆岩年代学 |
7.1.4 火山岩源区及成矿构造背景 |
7.1.5 地层层序 |
7.2 与金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 |
7.2.1 岩石建造 |
7.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7.2.3 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
7.2.4 Sr-Nd-Pb-Hf同位素特征 |
7.2.5 岩石成因 |
7.2.6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及找矿方向 |
8.1 成矿系统的时间演化 |
8.2 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 |
8.3 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 |
8.3.1 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
8.3.2 滩间山金矿床控矿要素 |
8.4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 |
8.5 区域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8.5.1 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式 |
8.5.2 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式 |
8.5.3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6)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项目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特征 |
1.2.3 水系特征 |
1.3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进展 |
1.3.2 研究区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2.1 元素丰度特征 |
2.2.2 元素的富集离散特征 |
2.2.3 元素组合特征 |
2.2.4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3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特征 |
3.5 蚀变带特征 |
第四章 研究区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1 野外工作的开展 |
4.1.1 采样粒级的选择 |
4.1.2 样点布置 |
4.1.3 样品的采取 |
4.1.4 样品编号 |
4.1.5 采样记录 |
4.1.6 样品的测试 |
4.2 元素丰度特征 |
4.3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
4.4 元素组合特征 |
4.5 各地质单元中元素分布特征 |
4.6 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五章 异常的圈定和解释推断 |
5.1 异常下限的确定 |
5.2 综合异常的圈定 |
5.3 综合异常评序 |
5.3.1 评序方法 |
5.3.2 异常评序结果 |
5.4 主要异常解释推断 |
第六章 找矿远景分析 |
6.1 成矿条件分析 |
6.2 控矿因素 |
6.3 找矿远景分析 |
6.4 找矿标志 |
6.5 找矿方法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资源特征 |
3 控矿因素 |
3.1 构造 |
3.2 地层岩性 |
3.3 中—酸性侵入岩 |
3.4 火山岩 |
3.5 变质作用 |
3.6 风化剥蚀作用 |
3.7 小结 |
4 矿床类型 |
5 成矿分布特征 |
5.1 成矿作用与成矿时代 |
5.2 时空分布特征 |
6 矿集区划分 |
7 找矿方向 |
7.1 苏干湖—锡铁山金成矿远景区 |
7.2 赛什克南—叉叉龙洼金成矿远景区 |
7.3 祁曼塔格金成矿远景区 |
7.4 磁铁山—智玉金成矿远景区 |
7.5 同德—同仁金成矿远景区 |
7.6 小结 |
8 结语 |
(8)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成矿特征 |
2.1 矿化特征 |
2.2 矿化脉体岩相学特征 |
3 成因类型和围岩时代 |
3.1 成因类型 |
3.2 成矿围岩时代 |
4 讨论 |
4.1 矿床成因 |
4.2 成矿潜力探讨 |
5 结论 |
(9)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
1.3 工作基础和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工作基础 |
1.3.2 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基础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 |
2.1.2. 地层 |
2.1.3. 岩浆岩 |
2.1.4 构造 |
2.2. 格尔木—五龙沟变质核杂岩 |
2.2.1. 变质核杂岩的确认 |
2.2.2. 变质核杂岩特征 |
2.2.3. 变质核杂岩控矿意义 |
2.2.4. 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探讨 |
2.3 东昆仑地质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集区金矿成矿条件 |
3.1 基础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侵入岩 |
3.1.3 构造 |
3.2 韧性剪切带 |
3.2.1 岩金沟剪切带 |
3.2.2 萤石沟-红旗沟剪切带 |
3.2.3 三道梁-苦水泉剪切带 |
3.2.4 剪切带的变形时代研究 |
3.3 金矿的形成条件 |
3.3.1 地层条件 |
3.3.2 岩浆活动条件 |
3.3.3 构造条件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
4.1 典型矿床研究 |
4.1.1 石灰沟金矿床 |
4.1.2 淡水沟—红旗沟金矿床 |
4.1.3 黄龙沟—水闸东沟金矿床 |
4.1.4 中支沟金矿床 |
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3.1 成矿温度 |
4.3.2 成矿压力及深度 |
4.3.3 pH 值和 Eh 值 |
4.4 成矿时代 |
4.5 矿床成因 |
4.5.1 矿床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约束 |
4.5.2 成矿机理及矿床成因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成矿规律 |
5.1.1 金矿形成规律 |
5.1.2 定位产出规律 |
5.2 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 |
5.2.1 地球化学特征 |
5.2.2 遥感信息显示的构造特征 |
5.3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
5.3.1 深部成矿预测 |
5.3.2 区域成矿预测 |
5.3.3 成矿预测成果分析及勘查工作建议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版图及说明 |
个人简历 |
(10)河台金矿剪切带构造演化及其与金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含矿构造带的演化 |
2.1 加里东期的区域变质作用 |
2.2 早中海西期深层韧性剪切变质作用 |
2.3 晚海西—印支期韧—脆性剪切变形作用 |
2.4 燕山期浅层脆性断裂及第三纪表生期 |
3 岩浆岩体 |
4 金成矿作用 |
4.1 矿源层 |
4.2 韧性剪切变质作用与金成矿 |
4.3 脆—韧性剪切变质作用与金成矿 |
4.4 侵入作用与金成矿 |
4.5 脆性变形与金成矿 |
5 讨论 |
5.1 构造演化时期的确定 |
5.2 广宁—罗定剪切断裂变质带找矿前景 |
6 结论 |
四、韧性剪切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以青海野骆驼泉金矿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北缘似玲珑式金矿床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模式——以三角顶金矿床为例[J]. 逯永卓,韩杰,张鑫利,张启龙. 黄金, 2021
- [2]柴达木盆地北缘三角顶金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 逯永卓,韩杰,王明,余福承,王泰山,袁博武. 现代地质, 2021(05)
- [3]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进展[J]. 李顺庭,龙灵利,王宁. 矿产勘查, 2021(04)
- [4]柴北缘三角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 逯永卓,韩杰,付彦文,马炳春,余福承. 矿产勘查, 2019(12)
- [5]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D]. 戴荔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青海省大格勒沟西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D]. 王雁鹤. 长安大学, 2018(01)
- [7]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2)
- [8]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J]. 时超,李荣社,何世平,于浦生,王超,潘术娟,张海迪. 地质通报, 2012(12)
- [9]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D]. 田承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10]河台金矿剪切带构造演化及其与金成矿关系[J]. 林海平. 黄金科学技术,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