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尼特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尼特,基因,脂肪酸,方式,羊肉,瘤胃,驼绒。
苏尼特羊论文文献综述
杨鼎,祁云霞,王晓娟,伊风艳,吴江鸿[1](2019)在《驼绒藜和苜蓿对苏尼特羊增重及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饲喂驼绒藜和苜蓿对苏尼特羊增重以及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分别以驼绒藜和苜蓿作为饲料主要成分,选择4对3月龄断奶雌性双胞胎苏尼特羊进行分组饲喂试验,试验结束后提取瘤胃内容物微生物的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序列信息,分析比较驼绒藜和苜蓿2种颗粒饲料对瘤胃细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组样品测序共鉴定出12个门、28个属的细菌;相对丰度最高且具有显着差异的细菌为拟杆菌门普雷沃菌属,饲喂苜蓿比驼绒藜增重效果显着并且可显着提高瘤胃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饲喂驼绒藜会显着增加瘤胃中细菌多样性(P<0.05)。综上,饲喂苜蓿一类高蛋白饲草能够促进苏尼特羊增肥,但降低了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瘤胃细菌优势细菌为拟杆菌门,优势菌种为普雷沃菌。而饲喂驼绒藜一类高纤维饲料对羊的增肥效果不明显,但提高了瘤胃细菌多样性和微生态环境,可能更有利于羊的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苏日娜[2](2019)在《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宰后肉品质和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放牧、圈养苏尼特羊宰后屠宰性能、肉质品质以及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分析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多潜能分化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变化规律,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成脂分化改变肌肉组织结构对羊肉品质的影响。利用体外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高糖、AICAR诱导实验,研究营养及运动量差异对肌源干细胞成肌、成脂分化的影响,从而探究不同饲养方式对骨骼肌组织结构、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从肌源干细胞角度解释分析饲养方式差异对羊肉品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以放牧组与圈养两组各12只、12月龄苏尼特羊为对象。比较两种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的差异,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骨骼肌结构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量,从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角度探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放牧组苏尼特羊宰前活体重、体长、体高以及胸围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宰后的胴体重、胴体长、胴体深、肉骨比以及净肉重分别为放牧组苏尼特羊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屠宰率、净肉率和产肉率是圈养苏尼特羊显着高于放牧羊(P<0.05)。取背最长肌测试宰后肉品质:圈养组pH l和pH24均显着大于放牧组(P<0.05)。红度值a*圈养组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黄度值b*放牧组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亮度值L在两组中没有显着差异(P>0.05)。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在放牧圈养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肌肉中肌纤维分型在放牧圈养组中的差异变化结果为,MyHCI表达量在两组中差异不显着(P>0.05),MyHCⅡa在圈养组表达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MyHCⅡb表达量在圈养组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MyHCⅡx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圈养使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由快速酵解型向快速氧化型肌纤维转化。取各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细胞、成脂细胞以及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圈养条件下Pax7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放牧条件(P<0.05),MyoD的表达量在圈养羊中显着低于放牧羊(P<0.05),PPARg表达量在两种饲养方式下没有显着差异(P>0.05),UCP-1的表达量在圈养羊中显着高于放牧羊(P<0.05)。说明饲养方式的改变能够改变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活性与分化方向。相关性分析苏尼特羊肉品质与骨骼肌生长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得出:pHl、pH24值与黄度值b*显着负相关(P<0.05)。Pax7蛋白表达量与pHl、pH24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黄度值显着正相关(P<0.05);MyHC Ⅰ基因表达量与亮度值成正比(P<0.05);MyHCⅡa基因表达量与黄度值显着负相关(P<0.05);MyHCⅡb基因表达量与pH1、pH2负相关(P<0.05),与红度值显着负相关(P<0.05),与黄度值显着正相关(P<0.05)。结合两种饲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得出:圈养组苏尼特羊由于缺乏运动引起的卫星细胞活性和成肌分化能力降低,使宰后背最长肌的pH升高从而降低了肉色的黄度;而圈养羊肌纤维类型由快速酵解型向氧化型转换也是宰后肉质pH升高以及黄度降低的原因。但本研究并未发现Pax7蛋白与MyHCⅡb基因表达量的显着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饲养方式能够通过改变运动量与营养水平来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能力,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并进行单因素高糖诱导实验、单因素AICAR诱导实验以及多因素高糖与AICAR协同诱导实验。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骨骼肌卫星细胞特异性蛋白Pax7、成肌细胞特异性蛋白MyoD、成脂细胞特异性蛋白PPARg以及棕色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UCP-1的表达量,分析高血糖浓度以及运动对肌源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1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Myf5+细胞分化;2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3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成脂细胞方向分化。由此证明,高浓度的血糖环境能够刺激体内肌源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或者棕色脂肪细胞分化。单因素300μM AICAR显着激活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活性并向成肌细胞分化,从而证明运动激活的AMPK蛋白能够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不断更新并向成肌细胞分化。25mM高糖与AICAR的协同诱导撤回了卫星细胞的多潜能分化途径,维持了卫星细胞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见运动训练能够抵消一定量高血糖浓度引起的肌源干细胞成脂分化作用。35mM高糖与AICAR协同作用能够快速的激活卫星细胞的多潜能分化能力,但不能持续到分化终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柏辉[3](2019)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叁种饲养方式下(放牧、放牧+舍饲和舍饲,每组12只)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等技术探索不同饲养模式下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羊肉品质、脂肪酸代谢和胃肠道菌群的差异点,并建立联系,最终通过亚麻籽喂养进一步验证脂肪酸沉积和胃肠道菌群的关系,以期能为内蒙古地区绵羊科学喂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苏尼特羊屠宰率显着低于放牧+舍饲组和舍饲组(P<0.05)。放牧+舍饲组中苏尼特羊的骨重量显着大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而净肉重显着低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叁种饲养方式下胴体重、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饲养方式对背最长肌中pH0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pH24有显着影响(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中亮度值和剪切力值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而股二头肌中红度值和黄度值低于放牧+舍饲组(P<0.05)。放牧+舍饲组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而水分含量、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舍饲组中股二头肌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肌肉组织和尾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低于舍饲组(P<0.05),而饱和脂肪酸无显着差异(P>0.05)。在脂肪组织中,放牧+舍饲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中硬脂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棕榈酸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在尾脂中,放牧组硬脂酸的含量高于舍饲组;而棕榈酸的含量低于舍饲组(P>0.05)。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放牧+舍饲组油酸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舍饲组(P<0.05);而舍饲组亚油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和尾脂中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中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显着高于脂肪组织(P<0.05)。放牧组皮下脂肪中SCD和ACC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背最长肌和尾部脂肪中CPT1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LPL、FDAS1和FADS2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组织中FAPB4和PPARy基因表达高于舍饲组和放牧+舍饲组(P<0.05)。肌肉组织中CPT1、FADS1、FADS2 基因表达高于脂肪组织(P<0.05),而 ACC、FAS、SCD、FABP4、PPARy基因表达低于脂肪组织(P<0.05)。通过研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和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和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苏尼特羊瘤胃菌群和肠道菌群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放牧组瘤胃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而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瘤胃中普氏菌属、RC9_gut_group、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和Quinella属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而舍饲组中琥珀酸弧菌属的数量最多。放牧组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和放牧+舍饲组肠道中拟杆菌属、RC9_gut_group和Alisties的相对丰度高于舍饲组(P<0.05);在舍饲组中普氏菌属的数量较高且在放牧+舍饲组中瘤胃球菌属和考拉杆菌属的数量较高。放牧组瘤胃中乙酸和戊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舍饲组(P<0.05),而丁酸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中RC9_gut_group属和丁酸弧菌属能够促进肌肉中n-3 PUFA的沉积。营养水平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和胃肠道菌群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亚麻籽喂养有利于提高苏尼特羊增重速率、灰分含量和水分含量(P<0.05),而降低屠宰率、pH24、剪切力值和脂肪含量(P<0.05)。亚麻籽组瘤胃中RC9_gut_group、双歧杆菌属和纤维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瘤胃球菌属和Selenomonas_1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亚麻籽组中硬脂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n-3 PUF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棕榈酸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通过富含亚麻酸饮食饲养进一步验证了提高瘤胃中RC9_gut_group的丰度有利于肌肉中n-3 PUFA的沉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其勒木格[4](2019)在《SCD基因表达对苏尼特羊血液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了解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在不同种群苏尼特羊血液中的表达规律以及该基因与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相关关系,从基因角度验证苏尼特羊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的根本所在。试验采集放牧的3岁苏尼特公、母羊血液各20份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进行了测定;以SCD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样品中SCD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计算;分析SCD基因表达量与相关脂肪酸组成的关联性;最后对公、母羊DNA序列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苏尼特公、母羊脂肪酸组成没有差异,但检测出的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与母羊比较,公羊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致膻味的硬脂酸含量低;无论公、母羊,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均高,且公羊高于母羊,由此结果,公羊比母羊具有更好的风味和更高的营养价值。公、母羊SCD基因表达量差异较大,公羊6个样品结果高于母羊,母羊仅4个样品结果高于公羊,公羊表达量明显高于母羊。对公、母羊SCD基因表达与脂肪酸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黑头公羊SCD基因mRNA表达量与油酸显着正相关,黑头母羊SCD基因mRNA表达量与检测出的脂肪酸都没有相关性。公、母羊DNA序列比对分析发现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3.85%。(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宇[5](2019)在《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沉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12月龄苏尼特羊(放牧舍饲各12只)为研究对象,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两种饲养方式下肌内脂肪(股二头肌)和肌外脂肪(皮下脂肪和尾脂)中脂肪酸含量、挥发性风味成分、脂肪代谢相关酶含量和基因表达,研究放牧与舍饲对苏尼特羊肉脂肪沉积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从而探讨调控肌内脂肪沉积的措施。研究结果如下:放牧组肌内脂肪(IMF)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共轭亚油酸(CLA)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n-6PUFA含量和n-6/n-3值显着低于舍饲组(p<0.05),肌内脂肪中α-亚麻酸、EPA和DHA含量显着高于肌外脂肪(p<0.05)。放牧组2.3-辛二酮含量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舍饲组己醛、壬醛和1-辛烯-3-醇含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肌内脂肪中风味物质总量和种类均显着高于肌外脂肪(p<0.05)。肌内脂肪中,放牧组脂蛋白脂酶(LPL)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 1(CPT1)酶含量和基因表达均显着高于舍饲组(p<0.05),肌外脂肪中,舍饲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LPL、CP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酶含量和基因表达均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ACC、LPL、CPT1和PPARγ酶含量在三个部位中大小顺序均为股二头肌>皮下脂肪>尾脂。相比股二头肌和皮下脂肪,尾脂中脂肪代谢基因表达均偏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醛类物质总量与亚油酸、花生四烯酸、PUFA、n-3PUFA和α-亚麻酸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中辛醛与花生四烯酸、PUFA呈显着正相关(p<0.05)。ACC、LPL、CPT1和PPARγ等基因高表达有利于IMF沉积,CPT1基因高表达有利于IMF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沉积(p<0.05),PPARγ基因高表达会抑制IMF中饱和脂肪酸沉积(SFA)(p<0.05),ACC基因高表达有利于肌外脂肪中SFA沉积,但会抑制PUFA沉积。所以,相比舍饲饲养,放牧更有利于增加肌内脂肪中LPL和CPT1酶含量和基因表达,从而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沉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乌其尔·依热格吉牧[6](2019)在《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脂质代谢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蒙古羊产量迅猛提升,随之羊油脂产量也增加,目前,我国羊油脂还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羊油脂大量堆积,浪费。因此针对羊尾油脂综合利用有待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本实验采用天然放牧条件下6月龄、18月龄与30月龄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屠宰后取肥尾脂肪、肾周围和骨骼肌脂肪组织。利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技术(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样品的代谢组进行检测,获得高通量质谱数据。通过代谢物一级m/z鉴定结合二级质谱来确定代谢物结构,通过多元统计方法观察不同样本之间分组趋势并判定是否真的存在可表征组间差异的代谢产物。对组间差异代谢物以FC≥2或者FC≤0.5;p-value≤0.01;VIP≥1.0进行筛选确定差异代谢物。探索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脂质组在不同月龄之间差异以及肥尾脂肪脂质组与肾周围脂肪和骨骼肌脂肪之间差异,为羊油脂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为:对苏尼特羊脂肪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在正离子模式下提取到8279个离子信息,在负离子模式下提取到6474个离子信息。通过代谢物鉴定得到171个可信度更高的脂质代谢物,同时发现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的甘油磷脂含特殊的多不饱和长链脂肪酸 C20:4、C20:5、C22:4、C22:5 等。苏尼特羊肥尾脂肪、肾周围脂肪和骨骼肌脂肪脂在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甘油脂,甘油磷脂、脂肪酰基和鞘磷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肥尾脂肪和骨骼肌脂肪中甘油叁酯降低(p<0.05),18月龄肥尾脂肪和骨骼肌脂肪中甘油磷脂和鞘磷脂均高于6月龄30月龄(p<0.05),30月龄肥尾脂肪中油酸以及甘油二酯(DG)均高于6月龄和18月龄(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周围脂肪中甘油磷脂和鞘磷降低(p<0.05)。6、18、30月龄苏尼特羊肥尾脂肪与肾周围脂肪和骨骼肌脂肪之间的甘油脂、甘油磷脂、脂肪酰基以及鞘磷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肥尾脂肪中甘油二酯(DG)、油酸显着高于骨骼肌脂肪和肾周围脂肪(p<0.05),并且在不同月龄肥尾脂肪中甘油磷脂和鞘磷脂均高于骨骼肌脂肪和肾周围脂肪。(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嘉鹏[7](2019)在《苏尼特羊GDF9基因关联性分析及其突变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羊及其亚种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蒙古高原及中亚地区,具有耐寒、耐粗饲和肉质鲜美等优良特征。因其繁殖力较低,影响了蒙古羊体系的生产效率。本研究采集苏尼特羊260只(其中经产单羔羊183只,经产双羔羊77只)作为试验样本,同时采集乌珠穆沁羊36只、呼伦贝尔羊(大尾型)、呼伦贝尔羊(小尾型)、小尾寒羊与湖羊各30只,研究样本总数为416只。利用PCR-RFLP及直接测序技术,挖掘和分析苏尼特羊GDF9基因存在的突变位点及其对苏尼特羊产羔数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性验证。结果表明:(1)在苏尼特羊群体GDF9(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基因中发现11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在这11个突变位点中有两组突变位点属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别为LD1(g.41770932C>T SNP+g.41771134A>G SNP+g.41771380C>T SNP)和LD2(g.41771007G>T SNP+g.41771305A>G SNP+g.41771380C>T SNP),且g.41770718T>G SNP与LD1在产双羔母羊群体中呈一定的相互连锁;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g.41770718T>G(P<0.01)、LD1(P<0.001)、p.Ser347Phe(P<0.05)和c.1525A>G SNP(P<0.01)与苏尼特羊平均产羔数显着相关;(2)双荧光素酶对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g.41770932C>T SNP在LD1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在启动子上游-177bp处为GDF9的核心启动子;G等位基因在-118处(g.41770718T>G SNP)可使GDF9启动子活性下降,而T等位基因在-332处(LD1的g.41770932C>T SNP)可使其启动子活性上升,当G和T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118和-332,同样使启动子活性上升。上述结果表明,g.41770932C>T SNP(LD1)位点可以显着影响GDF9基因的表达量,且与苏尼特羊产羔数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庆,刘树军,狄冉,胡文萍,王翔宇[8](2019)在《VRTN及NR6A1基因多态性与苏尼特羊胸椎数变异的相关性及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胸椎数性状是生产中一类重要的经济性状,在绵羊(Ovis aries)上已确定的候选基因很少。本研究旨在研究脊椎发育相关基因(vertnin,VRTN)及核受体辅抑制子1基因(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6 group A member 1, NR6A1)多态性与苏尼特羊胸椎数变异之间的联系及两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研究利用PCR研究了苏尼特羊VRTN和NR6A1基因的多态性及两个基因的SNP位点与多胸椎数性状的相关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VRTN和NR6A1基因在不同胸椎数(胸椎数14根为T14组;胸椎数13根为T13组)苏尼特羊部分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VRTN基因g.82533904C>T位点、NR6A1基因g.11206763T>C位点和g.11210075T>C位点与苏尼特羊胸椎数之间无显着关联(P>0.05),VRTN基因g.82533661C>A位点与苏尼特羊胸椎数之间存在极显着关联(P<0.01)。NR6A1基因在不同胸椎数(T14组;T13组)苏尼特羊的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NR6A1基因在2种不同胸椎数苏尼特羊的心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在脾脏组织中T13组与T14组之间表达差异处于显着水平(P<0.05),在肝脏组织中T13组与T14组之间表达差异处于极显着水平(P<0.01);VRTN基因在苏尼特羊的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T14组中表达量高于T13组,T14组肌肉中表达量显着高于T13组(P<0.05),其他组织在不同胸椎数苏尼特羊之间的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NR6A1基因在两种不同胸椎数苏尼特羊的组织中表达没有明显的规律,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绵羊VRTN基因g.82533661C>A位点对于选育多胸椎的苏尼特羊群体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NR6A1基因与苏尼特羊胸椎数性状之间没有明显关系,而VRTN基因可能是影响苏尼特羊胸椎数的重要基因之一。确定绵羊胸椎数候选基因有利于选育多胸椎数绵羊群体,能够有效提高肉羊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青山,侯向阳,段俊杰,成如[9](2019)在《混播人工草地不同方式放牧苏尼特羊生产效益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混播人工草地放牧苏尼特羊为样本,在相同载畜量条件下,连续3年测定连续放牧与划区轮牧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下羊只的生产性能变化并分析成本与收益趋势。结果表明,试验羊体重、销售收入的最佳时间点为每年的9月初;销售收入随放牧年限增加而增加,但以当年9月出栏经济效益较佳。划区轮牧效益与收入均优于连续放牧,3年的纯收入分别高74.80元/只、39.38元/只和62.26元/只,销售收入分别高77.66元/只、32.56元/只和85.14元/只。商品羊成本主要由羔羊、人工、冬春季节补饲料叁部分构成,占总成本95%。降雨量减少造成牧草产量下降,缩小了划区轮牧和连续放牧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永兴,刘坤林,李宝山,秦岭[10](2019)在《基于Logistic_exp模型的苏尼特羊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苏尼特羊的生长发育规律,提高非线性模型的拟合度(R~2)和预测准确度,提出一种新的结合气象因子的生长模型Logistic_exp,针对该模型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影响苏尼特羊月增重的气象因子排序,其次将最大影响因子风速以线性、指数方式引入传统生长模型中,并对所有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新模型的R~2达到0.999,最后使用2012年的体重和气象数据对Logistic_exp模型进行验证,Logistic_exp模型在各月龄的估计值和实际值最吻合,误差最小,具有更高的R~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苏尼特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观察放牧、圈养苏尼特羊宰后屠宰性能、肉质品质以及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分析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多潜能分化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变化规律,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成脂分化改变肌肉组织结构对羊肉品质的影响。利用体外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高糖、AICAR诱导实验,研究营养及运动量差异对肌源干细胞成肌、成脂分化的影响,从而探究不同饲养方式对骨骼肌组织结构、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从肌源干细胞角度解释分析饲养方式差异对羊肉品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圈养苏尼特羊肉用品质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以放牧组与圈养两组各12只、12月龄苏尼特羊为对象。比较两种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的差异,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骨骼肌结构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量,从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角度探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放牧组苏尼特羊宰前活体重、体长、体高以及胸围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宰后的胴体重、胴体长、胴体深、肉骨比以及净肉重分别为放牧组苏尼特羊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屠宰率、净肉率和产肉率是圈养苏尼特羊显着高于放牧羊(P<0.05)。取背最长肌测试宰后肉品质:圈养组pH l和pH24均显着大于放牧组(P<0.05)。红度值a*圈养组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黄度值b*放牧组显着高于圈养组(P<0.05),亮度值L在两组中没有显着差异(P>0.05)。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在放牧圈养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肌肉中肌纤维分型在放牧圈养组中的差异变化结果为,MyHCI表达量在两组中差异不显着(P>0.05),MyHCⅡa在圈养组表达量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MyHCⅡb表达量在圈养组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MyHCⅡx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圈养使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由快速酵解型向快速氧化型肌纤维转化。取各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细胞、成脂细胞以及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圈养条件下Pax7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放牧条件(P<0.05),MyoD的表达量在圈养羊中显着低于放牧羊(P<0.05),PPARg表达量在两种饲养方式下没有显着差异(P>0.05),UCP-1的表达量在圈养羊中显着高于放牧羊(P<0.05)。说明饲养方式的改变能够改变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活性与分化方向。相关性分析苏尼特羊肉品质与骨骼肌生长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得出:pHl、pH24值与黄度值b*显着负相关(P<0.05)。Pax7蛋白表达量与pHl、pH24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黄度值显着正相关(P<0.05);MyHC Ⅰ基因表达量与亮度值成正比(P<0.05);MyHCⅡa基因表达量与黄度值显着负相关(P<0.05);MyHCⅡb基因表达量与pH1、pH2负相关(P<0.05),与红度值显着负相关(P<0.05),与黄度值显着正相关(P<0.05)。结合两种饲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得出:圈养组苏尼特羊由于缺乏运动引起的卫星细胞活性和成肌分化能力降低,使宰后背最长肌的pH升高从而降低了肉色的黄度;而圈养羊肌纤维类型由快速酵解型向氧化型转换也是宰后肉质pH升高以及黄度降低的原因。但本研究并未发现Pax7蛋白与MyHCⅡb基因表达量的显着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饲养方式能够通过改变运动量与营养水平来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能力,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并进行单因素高糖诱导实验、单因素AICAR诱导实验以及多因素高糖与AICAR协同诱导实验。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骨骼肌卫星细胞特异性蛋白Pax7、成肌细胞特异性蛋白MyoD、成脂细胞特异性蛋白PPARg以及棕色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UCP-1的表达量,分析高血糖浓度以及运动对肌源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1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Myf5+细胞分化;2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35mM葡萄糖诱导卫星细胞向成脂细胞方向分化。由此证明,高浓度的血糖环境能够刺激体内肌源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或者棕色脂肪细胞分化。单因素300μM AICAR显着激活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活性并向成肌细胞分化,从而证明运动激活的AMPK蛋白能够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不断更新并向成肌细胞分化。25mM高糖与AICAR的协同诱导撤回了卫星细胞的多潜能分化途径,维持了卫星细胞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见运动训练能够抵消一定量高血糖浓度引起的肌源干细胞成脂分化作用。35mM高糖与AICAR协同作用能够快速的激活卫星细胞的多潜能分化能力,但不能持续到分化终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尼特羊论文参考文献
[1].杨鼎,祁云霞,王晓娟,伊风艳,吴江鸿.驼绒藜和苜蓿对苏尼特羊增重及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9
[2].苏日娜.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宰后肉品质和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王柏辉.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脂肪酸代谢和羊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其勒木格.SCD基因表达对苏尼特羊血液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王宇.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沉积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乌其尔·依热格吉牧.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脂质代谢组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7].王嘉鹏.苏尼特羊GDF9基因关联性分析及其突变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8].孙庆,刘树军,狄冉,胡文萍,王翔宇.VRTN及NR6A1基因多态性与苏尼特羊胸椎数变异的相关性及组织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9].赵青山,侯向阳,段俊杰,成如.混播人工草地不同方式放牧苏尼特羊生产效益趋势[J].中国草地学报.2019
[10].杜永兴,刘坤林,李宝山,秦岭.基于Logistic_exp模型的苏尼特羊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