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增敏性论文_田竹筠

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增敏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癌细胞,敏感性,戊酸,细胞,基因,乳腺,细胞株。

放射增敏性论文文献综述

田竹筠[1](2019)在《抑癌基因p53调控丙戊酸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治疗乳腺癌一直备受关注。放射治疗即通过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治疗,是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手段,寻找有效的放射增敏剂是该领域的焦点问题。IR能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即诱发DNA发生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损伤,在DNADSBs损伤的修复机制中,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一种短链脂肪酸,具有抗肿瘤活性,我们课题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均发现,0.5 mM VPA通过干扰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发挥放射增敏作用。野生型抑癌基因p53(wild-type p53,wtp53)具有抑制HR修复能力过度增强的作用,以维持HR功能处于正常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细胞中,p53通过干扰细胞凋亡机制影响VPA的放射增敏作用,表现为在wtp53细胞中VPA的放射增敏作用显着,而对于p53缺欠(defective p53,dp53)的细胞,其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本课题旨在拟探讨p53表达状态是否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HR修复功能之间的关系,为VPA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工作模型的建立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用含有PLKO.1和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稳定表达wtp53和dp53的同源配对细胞系;以MCF7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以鉴定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的建立情况。同时,将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VPA组(单独0.5 mM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 h后再联合8GyIR),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再次检测各组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再次确定在不同处理条件下wtp53和dp53细胞中p53的表达情况。2.细胞核DNADSBs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四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 h)、IR组(单独8Gy IR)以及VPA+IR组(VPA预处理24h后再联合8GyIR)。准备两部分: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30min,收集各组单细胞悬液,进行中性彗星实验;另一部分IR处理结束后恢复6h后收集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细胞核γH2AX焦点形成情况,分析细胞核内DNADSBs损伤程度。3.细胞存活能力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别分为八组:对照组、VPA组(单独0.5mM VPA作用24h)、IR组(叁组:单独2、4、6Gy)、VPA+IR(叁组:0.5mM VPA预处理24h后分别联合2、4、6Gy IR)组。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培养基,静置培养14天,终止培养,结晶紫染色后计算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百分率,以反映细胞的增殖存活能力。4.HR效率的检测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R底物报告基因pDR-GFP转入乳腺癌细胞MCF7,筛选出稳定表达pDR-GFP的MCF7细胞。用含有PLKO.1或p53shRNA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液感染稳定表达的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和MCF7/pDR-GFP/dp53细胞,转染核酸内切酶I-sceI4h后,将细胞按照总数2-3*105接种于p60培养皿中,wtp53和dp53细胞各分为两组:对照组、VPA(单独0.5 mM VPA作用24h),药物处理结束后更换新鲜的细胞培养液,培养72h后胰酶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PBS重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105个细胞,统计发出绿色荧光的细胞数,同源重组(HR)修复效率=绿色荧光细胞数目/(1*105),对比各组HR修复效率。5.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表达的检测选取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wtp53和dp53细胞,分为对照组、VPA组(0.5mM VPA作用24h)、IR组(单独8GyIR)、VPA+IR(0.5mM VPA 预处理24h,再给予8Gy IR),处理后固定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中的焦点形成情况,计数其焦点形成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研究结果1.p53表达下调同源配对(wtp53和dp53)细胞系模型的建立根据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MCF7细胞相比,感染慢病毒颗粒PLKO.1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感染慢病毒颗粒p53shRNA的细胞中p53表达明显下降,且VPA或IR处理后均未见p53表达,提示成功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细胞系(wtp53和dp53)。2.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所诱导细胞的DNA DSBs损伤蓄积作用根据彗星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增加1.82倍(P<0.05),说明VPA可进一步增加IR诱导的细胞DNA DSBs损伤;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虽增加了 1.23倍,但仍显着低于wtp53细胞VPA+IR组(P<0.05),说明p53表达缺欠减弱VPA对IR诱导的细胞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根据免疫荧光实验结果,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显着升高30.5%(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其IR组相比,VPA+IR组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虽略为增加,但与wtp53细胞中VPA+IR组相比仍显着降低30%(P<0.05),也说明抑制p53的表达后,VPA对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中DNA DSBs损伤的蓄积作用受到抑制。3.p53不同表达状态下,VPA与IR联合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能力的影响根据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未经IR处理时,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克隆形成百分率降低23%(P<0.05),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dp53细胞对照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50.3%(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VPA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虽降低13.6%(P<0.05),但与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显着增加59.7%(P<0.05)。经IR处理后,以未经IR处理的相应各组为100%进行校正,各组细胞存活率随着IR剂量的增加显着降低。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2Gy)组相比,VPA+IR(2Gy)组克隆形成率降低了 8.4%(P<0.05);与IR(4Gy)组相比,VPA+IR(4Gy)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了20.4%(P<0.05)。单独IR处理后,dp53表达的细胞IR(2、4、6Gy)组克隆形成率显着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IR组(P<0.05);在此基础上,VPA与IR联合处理dp53表达的细胞,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存活率略为降低,但仍高于wtp53表达的细胞VPA+IR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VPA能增加wtp53表达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p53表达缺欠减弱VPA的放射增敏作用。4.VPA对乳腺癌细胞的HR修复能力的影响依赖于p53根据流式细胞实验结果,以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为100%进行校正,与对照组相比,给予VPA处理后,HR效率降低51.6%(P<0.05),表明在wtp53表达时,VPA可抑制细胞HR效率。在MCF7/pDR-GFP/dp53 细胞中,与MCF7/pDR-GFP/wtp53细胞对照组相比,MCF7/pDR-GFP/dp53细胞对照组HR效率增加49%(P<0.05),表明p53缺欠可引起HR修复效率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予VPA处理,细胞HR效率降低20.3%,但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组相比仍升高80.3%(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导致VPA对乳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受到抑制。5.p53通过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机制影响VPA对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根据免疫荧光检测HR修复关键蛋白BRCA1和RAD51在细胞核内的蛋白焦点形成情况。在wtp53表达的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下降15.6%和20.4%(P<0.05),说明IR激活的HR修复通路被VPA抑制。在dp53表达的细胞中,与wtp53细胞IR组相比,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提高3 1.7%和27.6%(P<0.05),HR修复能力呈现过度增强;如若联合VPA处理后,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阳性细胞百分率较IR组虽略为降低,但仍分别高于wtp53细胞VPA+IR组41.5%和39.4%(P<0.05),HR修复能力仍呈现过度增强。结果提示,p53缺欠通过增强BRCA1-RAD51介导的HR能力抑制VPA的放射增敏作用。结论1.p53表达缺欠抑制VPA对IR诱导乳腺癌细胞核内的DNA DSBs的进一步蓄积作用。2.p53表达缺欠时,VPA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受到抑制。3.p53缺欠所致的VPA放射增敏作用下降机制与BRCA1-RAD51介导的HR修复功能的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田竹筠,杨春旺,蔡祖超,凤志慧[2](2019)在《丙戊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放射增敏性依赖于抑癌基因p53》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对丙戊酸(VPA)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影响及其与同源重组(HR)修复机制的关系。方法用含PLKO.1或p53 shRNA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MCF7细胞系,即MCF7/野生型p53(MCF7/wtp53)和MCF7/缺欠型p53(MCF7/dp53)细胞;感染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和MCF7/pDR-GFP/dp53细胞;各分为细胞对照组、VPA组(VPA 0.5 mmol·L-1处理24 h)、电离辐射(IR,8 Gy)组和VPA+IR组(VPA 0.5 mmol·L-1预处理24 h后联用IR)。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彗星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焦点细胞比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R修复效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含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和重组酶51(Rad51)蛋白焦点细胞比率。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CF7/wtp53细胞中存在P53蛋白表达,MCF7/dp53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彗星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在MCF7/dp53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均升高(P<0.05),但仍低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细胞克隆形成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低于IR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虽低于IR组(P<0.05),但高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MCF7/pDR-GFP/wtp53细胞中,VPA组HR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VPA组HR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组(P<0.05),但仍高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结论 VPA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性;抑制p53表达可降低VPA的放射增敏作用,与BRCA1-Rad51介导的HR机制过度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星验[3](2019)在《吉西他滨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放射增敏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体外研究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对Tca811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从而探究吉西他滨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为舌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0、0.001、0.01、0.02、0.03、0.1、1μmol/L)处理Tca8113细胞24h,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选定最小起效浓度后,设置不同照射剂量(0、2、4、6Gy)与吉西他滨联合作用于Tca8113细胞,处理24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后续实验照射剂量。将后续实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吉西他滨组、单纯放疗组以及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研究各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Hoechst33342染色法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Tca8113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吉西他滨对放疗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对Tca8113细胞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放疗抑制Tca811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吉西他滨对Tca8113细胞增殖抑制的最小起效浓度为0.02μmol/L,细胞存活率随浓度增加而减小(P<0.05)。照射剂量为4Gy时为最小起效照射剂量。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减弱,几乎处于静止期;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吉西他滨组、单纯放疗组和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均呈现细胞体积缩小、呈亮蓝色,细胞发生凋亡,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细胞凋亡更加明显;流式细胞术更进一步证实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细胞凋亡率较放疗组显着,提高了Tca8113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中bax蛋白表达升高,与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呈负相关,且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更加显着;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对Tca8113细胞迁移有明显抑制作用,迁移能力比单纯放疗组弱。结论吉西他滨能够降低舌鳞癌的细胞活力,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加,且迁移能力减弱。从而说明吉西他滨联合放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放射敏感性,两者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数据,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刘明珠[4](2018)在《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s)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位,其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为止,宫颈癌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疗。据统计有超过80%的宫颈癌患者需要放射治疗,而其疗效并不理想,临床上Ⅰ和Ⅱ期的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生存率只有65%-85%,而Ⅲ、Ⅳ期的宫颈癌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仅为20%-50%。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可能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消化道不适,放射治疗还能够造成局部损伤,如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卵巢萎缩、盆腔组织纤维化等等,这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多种损伤。临床上,放射治疗和化疗常常联合使用,如果在放射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敏感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放射剂量的应用,可以最大化的减轻患者身体创伤并减少治疗费用,因此,研究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寻找提高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小檗碱(Berberine)又称为黄连素,是提取于毛茛科植物黄连、黄柏等根茎中的一种天然生物碱,属于异喹啉类,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小檗碱最初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具有清热解毒及抗菌消炎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小檗碱还具有消炎、降血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雄激素等作用,其在消化道疾病、心血管、内分泌、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檗碱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发现,小檗碱在安全非毒性的剂量范围内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一方面它抑制多种致癌物质如亚硝基胍、杀鱼菌素、四氯化碳等对机体的损伤,并通过影响N-乙酰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NAT)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阻滞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中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 acid,DNA)及蛋白的合成,使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级联反应激活,抑制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对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不同。小檗碱除了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直接杀伤作用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其他相关途径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例如:小檗碱可以加强紫杉醇对胃肠道相关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在叁氧化二砷诱导的神经细胞瘤凋亡中小檗碱具有协同作用,并且小檗碱联合柔红霉素可以治疗白血病,另外,小檗碱还可以增加乳腺癌细胞、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治疗敏感性,因此,明确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和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宫颈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后,运用CCK-8方法检测小檗碱对3株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作用较为明显的一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STAT3、p-STAT3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细胞克隆实验绘制细胞存活曲线,并根据单击多靶模型参数计算放射增敏比,以明确小檗碱对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这对研究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在体外培养3株宫颈癌细胞Siha、HeLa、Caski,分别用含有小檗碱终浓度为5、10、15、20 μmol/L的细胞培养液培养3株细胞,同时用不含有小檗碱的细胞培养液培养3株细胞,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结果5 μmol/L、10 μmol/L、15 μmol/L、20 μmol/L 小檗碱作用后的宫颈癌细胞 Siha、HeLa、Caski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以抑制Siha、HeLa、Caski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6.84±3.52)μmol/L、(23.54±8.67)μmol/L、(21.86±6.35)μmol/L。小檗碱对Siha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比其他两株细胞更强。结论小檗碱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Siha、HeLa、Caski的增殖,其对Siha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比其他两株细胞更强。后续可选用17 μmol/L的小檗碱作用于Siha细胞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1.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2.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3.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4.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Bl、CDK1表达水平。结果1.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凋亡率为(32.25±1.25)%,而经过不含有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凋亡率为(9.32±0.9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作用后的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增多。2.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以GAPDH为内参,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为0.97±0.09,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后的Siha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为0.23±0.06,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能通过提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3.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G2/M期比例为(42.91±4.57)%,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后的Siha细胞G2/M期比例为(7.68±1.23)%,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檗碱能够将细胞阻滞在G2/M期。4.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CyclinBl、CDK1蛋白水平均下降,以GAPDH为内参,CyclinB1蛋白表达量为0.85±0.07,CDK1蛋白表达量为0.36±0.04,而没有经过小檗碱处理的Siha细胞中Cyclin]B1蛋白表达量为1.14±0.08,CDK1蛋白表达量为1.09±0.12,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CyclinBl、CDK1蛋白水平影响宫颈癌细胞周期。结论1.小檗碱通过提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诱导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2.小檗碱通过降低CyclinB1、CDK1蛋白水平,将宫颈癌Siha细胞阻滞在G2/M 期。第叁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STAT3、p-STAT3水平影响研究方法用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AT3、p-STAT3水平。结果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p-STAT3水平下降。以GAPDH为内参,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p-STAT3蛋白表达量为0.15±0.04,未经小檗碱处理的Siha细胞中p-STAT3蛋白表达量为0.82±0.0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STAT3磷酸化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结论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p-STAT3水平下降。小檗碱可能通过降低STAT3磷酸化水平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第四部分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研究方法含有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培养液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用0、2、4、6、8 Gy X射线照射细胞,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结果半数抑制浓度的小檗碱作用后的Siha细胞存活分数降低,小檗碱能够提高宫颈癌的放疗敏感性,增敏比为1.550。结论小檗碱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增加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祁朋远,缪洪涛,全红[5](2018)在《基于蒙特卡洛的FePt纳米团簇在X射线下的放射增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蒙特卡洛程序Geant4研究Fe Pt纳米团簇在X射线下的放射增敏性,并比较团簇大小、射线能量、纳米材料类型对放射增敏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实验拍摄得到细胞(经过Fe Pt处理)图片,设计单个纳米团簇模型和细胞纳米团簇模型。以剂量增强比作为放射增敏能力的评判标准,计算不同模型下Fe Pt的放射增敏能力。结果:从两种模型的结果均可得到Fe1Pt3纳米团簇的放射增敏能力优于Fe1Pt1纳米团簇,同时同一种纳米团簇在低能射线照射下的放射增敏性较佳;当纳米团簇的厚度增加时,可以观察到剂量增强比随着厚度增加达到饱和值。结论:Fe Pt纳米颗粒在团簇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放射增敏能力,进而验证了Fe Pt纳米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晓槟,孙凯,雷尚通,钟育波,邓海军[6](2013)在《Anti-microRNA-221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调microRNA-221(miR-22 1)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结直肠癌Caco2细胞系,以脂质体转染反义miR-221(anti-miR-221)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Caco2细胞中miR-22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分析肿瘤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变化;不同处理组的肿瘤细胞经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 Real-time Q-PCR显示转染anti-miR-221后miR-22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同时PTEN蛋白表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anti-miR-221转染组及anti-miR-221转染联合照射组死亡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多(P均<0.01),转染anti-miR-221可明显提高Cac0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且此效应能被PTEN-siRNA部分但不完全阻断。结论 Anti-miR-221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周水洪,雒星梅,范骏,陆中杰[7](2011)在《反义Glut-1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放射增敏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1,Glut-1)在喉癌放射治疗抵抗中的作用以及喉癌细胞以Glut-1为靶标进行放射增敏的可行性。方法MTT方法检测转染反义Glut-1前后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反义Glut-1前后对喉癌Hep-2细胞Glut-1的表达情况。结果未转染反义Glut-1前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但在4Gy、8Gy、(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9-01)

周水洪,雒星梅,范骏,陆中杰[8](2011)在《反义Glut-1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放射增敏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1,Glut-1)在喉癌放射治疗抵抗中的作用以及喉癌细胞以Glut-1为靶标进行放射增敏的可行性。方法:TT方法检测转染反义Glut-1前后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反义Glut-1前后对喉癌Hep-2细胞Glut-1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反义Glut-1前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但在4Gy、8Gy、12Gy分别在照射后48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反而下降,72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又升高,与Glut-1mRNA、蛋白表达的增高有关。转染反义Glut-1后,细胞生长抑制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高而升高(P<0.05);但在8Gy照射第二天后,生长抑制率下降,与Glut-1mRNA、蛋白表达的增高有关,与MMP-2的表达无关。RT-PCR、Western blotting显示在未转染反义Glut-1前,4Gy、8Gy、12Gy分别在照射后48h时Glut-1mRNA、蛋白表达升高,在72h后下降(P<0.05),MMP-2的表达也出现同样结果,与Glut-1的表达呈正相关;转染反义Glut-1后,照射12Gy24h、48h后Glut-1mRNA、蛋白表达下降最为明显(P<0.05),较未转染前下降(P<0.05)。结论:lut-1的表达过高与喉癌Hep-2细胞的放射抵抗有关,反义Glut-1可能提高喉癌Hep-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9-01)

邢陈[9](2011)在《汉防己甲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放射增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目前大多数肿瘤需要或可以进行放射治疗,但是由于瘤体内存在程度不同的抗辐射乏氧细胞以及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尚不能令人满意,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放射增敏剂是指通过应用化学或生物手段来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但不明显增加正常组织的放射敏感性。近年发现许多中药除本身有抗肿瘤作用外,还能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目的]本实验旨在国内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汉防己甲素联合X射线对体外人结肠癌细胞SW620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癌细胞分为不同浓度Tet处理组,不同剂量X射线处理组及二者联合处理组,并设立阴性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Tet对人结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Tet、X射线及二者联合对人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X射线及其联合Tet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Tet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外生长。Tet能有效增强X射线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增敏比为1.329±0.032。Tet可以明显阻滞细胞于细胞周期的S期,阻止其增殖分裂,诱导细胞凋亡[结论]Tet能有效增强X射线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8)

刘瑛,侯华新,黎丹戎,程道海,罗艳[10](2009)在《大黄素对乏氧鼻咽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与DNA修复基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广西何首乌中大黄素(emodin)对乏氧状态鼻咽癌CNE-1细胞KU70/8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放射增敏作用与DNA修复基因的关系。方法通氮乏氧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放射增敏实验组和对照组鼻咽癌细胞中乏氧诱导因子(HIF-1α)和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KU70/KU8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乏氧作用不同时间后HIF-1αmRNA表达都明显升高,而单独药物组HIF-1α表达无明显变化;单纯放疗组能诱导KU70/KU80 mRNA表达上调,放疗联合乏氧组对KU70/KU80的上调作用比单纯放疗组更明显;而在乏氧情况下进行加药和照射处理后KU70/KU80 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在乏氧环境下,大黄素联合放疗能有效下调HIF-1α和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KU70/KU80)mRNA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增敏作用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09年03期)

放射增敏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53对丙戊酸(VPA)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影响及其与同源重组(HR)修复机制的关系。方法用含PLKO.1或p53 shRNA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MCF7细胞系,即MCF7/野生型p53(MCF7/wtp53)和MCF7/缺欠型p53(MCF7/dp53)细胞;感染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和MCF7/pDR-GFP/dp53细胞;各分为细胞对照组、VPA组(VPA 0.5 mmol·L-1处理24 h)、电离辐射(IR,8 Gy)组和VPA+IR组(VPA 0.5 mmol·L-1预处理24 h后联用IR)。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彗星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焦点细胞比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R修复效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含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和重组酶51(Rad51)蛋白焦点细胞比率。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CF7/wtp53细胞中存在P53蛋白表达,MCF7/dp53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彗星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在MCF7/dp53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焦点细胞百分率均升高(P<0.05),但仍低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细胞克隆形成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低于IR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虽低于IR组(P<0.05),但高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MCF7/pDR-GFP/wtp53细胞中,VPA组HR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VPA组HR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组(P<0.05),但仍高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结论 VPA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性;抑制p53表达可降低VPA的放射增敏作用,与BRCA1-Rad51介导的HR机制过度增强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增敏性论文参考文献

[1].田竹筠.抑癌基因p53调控丙戊酸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田竹筠,杨春旺,蔡祖超,凤志慧.丙戊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放射增敏性依赖于抑癌基因p53[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3].刘星验.吉西他滨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放射增敏性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

[4].刘明珠.小檗碱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

[5].祁朋远,缪洪涛,全红.基于蒙特卡洛的FePt纳米团簇在X射线下的放射增敏性[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6].张晓槟,孙凯,雷尚通,钟育波,邓海军.Anti-microRNA-221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

[7].周水洪,雒星梅,范骏,陆中杰.反义Glut-1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放射增敏性的作用[C].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

[8].周水洪,雒星梅,范骏,陆中杰.反义Glut-1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放射增敏性的作用[C].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1

[9].邢陈.汉防己甲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放射增敏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0].刘瑛,侯华新,黎丹戎,程道海,罗艳.大黄素对乏氧鼻咽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与DNA修复基因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

论文知识图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CacoZ细胞的死...医学科技医学科技成果鉴定(1)医学科技医学科技成果鉴定(2)一PCR检测经pTEN一siRNA处理后...亡sternblot检测经PTEN一siRNA处理后各...一PeR检测各组细胞pTENm州A的...

标签:;  ;  ;  ;  ;  ;  ;  

放射增敏性论文_田竹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