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滑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齿轮,轮齿,曲线,电动汽车,分配,共轭,驱动力。
滑动率论文文献综述
何元春,任传杰,马勰,马修水[1](2018)在《降低渐开线圆柱齿轮副最大滑动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渐开线圆柱齿轮具有高传动效率,同时也存在两齿面相对滑动,能计算出最大滑动率,在设计啮合齿轮时,如何优化相应参数,使其降低最大滑动率,从而提高齿面抗磨损能力和抗胶合能力。(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8年19期)
彭帅,马志飞,陈兵奎,覃思玲,王淑妍[2](2018)在《一种基于小滑动率内齿轮副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齿轮滑动率,提出一种点啮合内齿轮副,该齿轮副由渐开线内齿轮和齿廓为二次曲线的外齿轮构成,其中,小齿轮为在渐开线齿轮基础上所构建。提出了齿轮成形方法与数学模型。计算该齿轮副滑动率,并与渐开线齿轮进行对比。讨论齿轮副中心距可分性和接触应力。根据设计参数对齿轮副进行加工和检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效率试验和与渐开线齿轮副的对比实验。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两种类型小齿轮的表面形貌,并用测量中心测量齿轮磨损深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齿轮副效率稳定在97.1%到98.6%之间,磨损程度小于同参数渐开线齿轮的50%。(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04期)
刘邵宏,杜群贵[3](2018)在《含中心距误差因素等滑动率原则的内啮合齿轮变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渐开线圆柱齿轮内啮合传动下中心距误差的滑动率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曲线,按照等滑动率原则修正变位系数,与外啮合传动需增加小齿轮变位系数和降低大齿轮的变位系数不同,内啮合需同时增加内、外齿轮的变位系数,从而改善非均匀磨损。(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8年03期)
贲道春[4](2016)在《回转窑等转筒设备传动开式齿轮的研究(Ⅲ)——渐开线齿轮副滑动率差的设计与制造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齿形尺寸偏差对滑动率的影响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加工过程中变位系数的搭配控制方法。结合齿形尺寸偏差对滑动率的影响对计算机辅助编程设计中滑动率差的迭代精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加工过程中采用变位系数搭配控制,能够减小齿厚偏差对滑动率差的影响,使实际滑动率差减少70%~100%,更有利于减少滑动磨损和延长大小齿轮寿命。(本文来源于《水泥》期刊2016年09期)
王玉玺[5](2016)在《基于制动执行机构特性的车轮滑动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动力学控制作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ABS/TCS/ESP等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在实车中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实现这些控制系统的途径多是对轮胎力的控制。汽车轮胎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路面的附着系数、车轮的垂直载荷、车轮的滑动率和车轮的侧偏角,而在其中滑动率是能直接、精确控制的,因而,滑动率的控制对车辆动力学控制来说至关重要。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滑动率来调节轮胎力,而滑动率的调节又离不开对制动系统轮缸压力的控制,所以可以通过对车轮施加制动力矩实现对滑动率的控制从而调节轮胎力达到理想值,使汽车获得理想的动力学性能。然而,由于汽车制动系统特别是液压执行器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性,对滑动率的调节非常困难。若能在动力学控制中考虑制动系统执行机构的特性,对轮缸压力实现精细调节和有效估计,则能精确控制滑动率,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底盘动力学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制动系统的结构原理,采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包含制动主缸、制动管路、制动钳以及车轮在内的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并由此列写出描述液压制动系统的状态方程。(2)搭建液压制动系统测试平台,获得制动系统的实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液压制动系统键合图模型的参数进行识别。(3)在AMESim中建立制动系统单轮模型,将此模型得到的制动轮缸压力、电磁阀流量曲线与由在MATLAB中建立的键合图模型得到的轮缸压力曲线和电磁阀流量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键合图模型的正确性。(4)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设计了基于制动执行机构特性的滑动率控制器,并基于MATLAB/AME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离线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林程,徐志峰,王文伟,曹万科[6](2015)在《基于直接滑动率分配的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横摆稳定性是车辆主动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上,利用车轮驱动/制动力矩可独立、精确调节的优势,能进一步提高横摆控制的效果。提出一种基于直接滑动率分配的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控制策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主动横摆力矩决策层,下层为车轮滑动率分配与控制层。为提高鲁棒性,在上层中采用滑模控制进行主动横摆力矩决策,并引入条件积分来消除滑模面附近的抖动和提高横摆角速度的跟踪精度,采用李雅普诺夫判定法证明算法的收敛性。在控制策略下层,基于魔术轮胎公式建立主动横摆力矩与车轮滑动率的关系式并计算出滑动率的控制边界值。应用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所提出的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与Carsim/ESC的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引入条件积分的滑模控制能够在消除抖动的同时减小横摆角速度的跟踪误差,所提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能够提高车辆循迹能力,降低轮胎侧偏角并减小横摆控制过程中的车速下降幅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6期)
赵明慧[7](2014)在《基于复合滑动率控制的4WID-EV驱动力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轮独立驱动纯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低噪音及良好的调速特性等优势,成为未来交通工具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世界各国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对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进行研究,提高其四轮协调运转的能力,改善汽车运行质量,对电动汽车及类似工程应用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研制了两辆四轮独立驱动四轮转向电动样车(4WID-4WS-EV)试验平台。第一辆为四轮轮边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即为轴驱;第二辆为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即为轮驱。样车均为每个车轮配备一个电机,整车除动力系统外,还包括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测控系统等。本文针对第二辆电动样车进行了理论研究、控制模拟及试验验证。首先对整车及轮胎进行动力学分析,运用仿真软件ADAMS/View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利用系统辨识理论及方法对电动汽车进行系统辨识,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独立电机驱动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应用电力拖动理论建立了电机模型;通过系统辨识阶跃响应法进行实车试验,并与联合仿真试验相结合,建立了电机驱动控制器数学模型,最终搭建了整车联合仿真模型。针对研制的电动样车,提出了等转矩和等功率四轮驱动力分配策略,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四轮驱动系统最优控制器,确定了控制器的参考输入。利用所提出的驱动力分配策略,基于ADAMS/View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建立的整车模型及最优控制器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的仿真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证明所搭建模型的正确性,驱动系统能够按照控制策略分配驱动力,所设计控制器具有快速、稳定与准确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基于复合滑动率控制的四轮驱动力分配策略,建立了驱动力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通过合理分配四轮驱动电机电流,使四轮滑动率及滑动率变化率的平方加权和为最小。车辆根据各轮所处工作状态按需分配驱动电流,每个轮为整车运行提供应有的纵向驱动力,使四轮滑动率趋向一致,减少各轮之间相互推动或拖拽作用力,进而减少功率内耗。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驱动力优化分配控制器,获得整车优化控制联合仿真模型。为保证电动汽车在转弯行驶工况的横向稳定性,建立了线性二自由度单轨两轮车辆模型,利用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及理想质心侧倾角,设计了前馈控制器,对电动车辆的四轮转角及横摆力矩进行优化;运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反馈控制器,将前馈与反馈控制器得到的四轮转角及横摆力矩输入车辆模型,对整车横向运动进行控制,改善车辆的横向操纵稳定性。利用整车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了匀速直线行驶、匀加速直线行驶、转弯行驶等工况的联合仿真分析,对复合滑动率控制策略的驱动力优化分配控制器、前馈加反馈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Visual C++平台,将最优控制器及等转矩、等功率和复合滑动率控制策略编入程序,其中复合滑动率控制策略采用外点惩罚函数法求最优解。采用叁种不同控制策略对四轮驱动电流进行分配,进行了匀速及匀加速直线行驶、转弯行驶等工况的实车道路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验证了理论模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09-01)
汪诤[8](2014)在《渐开线齿轮轮齿滑动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渐开线是由发生线沿着基圆纯滚动而形成的,渐开线齿轮在啮合过程中,轮齿间存在相对滑动,滑动速度在节线附近最小,并沿着节线分别向齿根和齿顶方向逐渐变大.轮齿间的相对滑动速度有利于油膜的形成,可以防止出现点蚀等失效现象,进而影响到轮齿的接触疲劳强度,但相对滑动又带来了摩擦磨损,是齿轮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针对轮齿之间的相对滑动,分析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间的滑动速度,并得到数值计算公式,同时根据滑动速度的方向解释了轮齿啮合中摩擦力的方向,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为齿轮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宇,严宏志[9](2014)在《两种基本线型与其共轭曲线的滑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啮合原理求出两种基本线型(直线与圆弧)和与其相互啮合时的啮合线方程。由啮合线方程通过坐标变换求出与基本线型共轭的曲线的方程表达式。然后,推导了两组共轭曲线的滑动率公式。计算了不同参数条件下两对共轭曲线的滑动率,并绘制了变化曲线图,分析了滑动率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可为不同啮合曲线的失效分析、啮合曲线参数优化、切削刀具磨损分析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4年02期)
宜亚丽,安子军,曲继方[10](2013)在《摆动活齿传动啮合副运动状态分析与共轭齿廓滑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等效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摆动活齿啮合副运动循环的运动状态,并分析了其啮合过程。从中心轮的齿形方程导出摆动活齿相对角速度的方程,揭示了其变化规律。针对摆动活齿共轭齿廓磨损问题,推导出摆动活齿和中心轮齿面的滑动率解析式。结合具体实例绘制了滑动率的变化曲线并分析了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为解决摆动活齿传动的齿面磨损、传动效率和弹流润滑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3年04期)
滑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齿轮滑动率,提出一种点啮合内齿轮副,该齿轮副由渐开线内齿轮和齿廓为二次曲线的外齿轮构成,其中,小齿轮为在渐开线齿轮基础上所构建。提出了齿轮成形方法与数学模型。计算该齿轮副滑动率,并与渐开线齿轮进行对比。讨论齿轮副中心距可分性和接触应力。根据设计参数对齿轮副进行加工和检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效率试验和与渐开线齿轮副的对比实验。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两种类型小齿轮的表面形貌,并用测量中心测量齿轮磨损深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齿轮副效率稳定在97.1%到98.6%之间,磨损程度小于同参数渐开线齿轮的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动率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元春,任传杰,马勰,马修水.降低渐开线圆柱齿轮副最大滑动率方法[J].电子世界.2018
[2].彭帅,马志飞,陈兵奎,覃思玲,王淑妍.一种基于小滑动率内齿轮副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3].刘邵宏,杜群贵.含中心距误差因素等滑动率原则的内啮合齿轮变位系数[J].煤矿机械.2018
[4].贲道春.回转窑等转筒设备传动开式齿轮的研究(Ⅲ)——渐开线齿轮副滑动率差的设计与制造控制[J].水泥.2016
[5].王玉玺.基于制动执行机构特性的车轮滑动率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6].林程,徐志峰,王文伟,曹万科.基于直接滑动率分配的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5
[7].赵明慧.基于复合滑动率控制的4WID-EV驱动力分配研究[D].燕山大学.2014
[8].汪诤.渐开线齿轮轮齿滑动率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
[9].张宇,严宏志.两种基本线型与其共轭曲线的滑动率研究[J].机械设计.2014
[10].宜亚丽,安子军,曲继方.摆动活齿传动啮合副运动状态分析与共轭齿廓滑动率研究[J].机械传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