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杆状,病毒,干扰素,抗病毒,系统,蛋白。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先翔,赵泽,王朋,刘兴健,胡小元[1](2019)在《羊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λ干扰素作为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属于Ⅲ型干扰素,研究表明其能够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逃逸的病毒起作用。为了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出具有高抗病毒活性的羊λ3干扰素(OvIFN-λ3),首先将OvIFN-λ3基因优化后合成,将其克隆至转移载体pVL1393中,得到重组质粒pVL1393-OvIFNλ3,再将重组质粒与失活拯救型家蚕杆状病毒穿梭载体reBmBac DNA共转染家蚕卵巢传代细胞Bm-N,得到含OvIFN-λ3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随后利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五龄起蚕,待其发病后收集蚕血淋巴。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羊肾细胞上进行重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型口炎病毒(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SV-GFP)的攻毒实验,测定OvIFN-λ3抗病毒活性可达(6.5±0.27)×10~5 U/mL;利用空斑筛选法筛选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后,测定其效价最高可达(3.1±0.42)×10~6 U/mL,表达量明显提高。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羊λ3干扰素产品的大量生产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靳洋洋,陈贝妮,李司[2](2019)在《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4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及幼畜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VP4蛋白是轮状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利用载体RD-BmBacmid与重组载体pBacPAK8-VP4共转染家蚕细胞BmN获得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4,并用该病毒感染BmN细胞及家蚕5龄幼虫,从而在BmN细胞及家蚕中表达TB-Chen株轮状病毒的VP4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BmN细胞及家蚕幼虫血淋巴中均出现88 kD的特异性条带,证明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中获得了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幼虫血淋巴中的表达分别在感染后4 d和6 d达到最高水平,每个细胞和每mL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分别为4.28 pg和1.61μg。研究结果为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瑞林,胡丛武,侯成香,高坤,耿涛[3](2018)在《家蚕贮存蛋白SP1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昆虫物种中,贮存蛋白是脂肪体中合成的主要蛋白质,随后释放到血淋巴中,并在化蛹前重新封存到脂肪体中为不进食的蛹期提供重要的氨基酸和营养资源,而且对昆虫的变态和卵子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贮存蛋白的分泌是一种选择性、特异性受体介导的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确定家蚕贮存蛋白介导的潜在受体。因此本研究通过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家蚕贮存蛋白SP1,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与BmSP1互作的宿主蛋白,这将有助于解析家蚕贮存蛋白SP1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利用以pFastBac1为载体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获得带有EGFP荧光标签可稳定表达BmSP1基因的杆状病毒质粒。将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vBm~(EGFP-SP1)和vBm~(EGFP)分别转染家蚕BmN细胞,获得稳定表达BmSP1和EGFP的杆状病毒。转染成功的细胞可以观测到明显的荧光信号,同时经SDS-PAGE、Western blot、MALDI-TOF/MS质谱分析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为BmSP1蛋白。随后为了进一步探究家蚕贮存蛋白SP1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利用EGFP作为抗原决定簇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在细胞水平筛选可能与BmSP1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蛋白。通过质谱鉴定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3种候选互作蛋白,分别为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FAM13B类蛋白、叉头框蛋白K1。并对他们进行了功能分析: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在表观遗传调控中起关键作用,通常与基因的转录激活相关;FAM类蛋白可以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肌内脂肪沉积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叉头框蛋白家族中许多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调控胚胎发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肿瘤形成。这叁种与家蚕贮存蛋白SP1互作的蛋白都与基因的转录、调控以及细胞的增值、分化有关,表明家蚕贮存蛋白SP1是家蚕体内重要的调控元件,为家蚕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外源微生物侵染的免疫应答都可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研究BmSP1及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有助于探究家蚕各个通路的调控网络及预测蛋白的功能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1)
赵璐璐,赵泽,杨鑫,刘兴健,胡小元[4](2018)在《牛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牛λ3干扰素(BoIFN-λ3)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可应用于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可实现BoIFN-λ3的高效表达。首先在优化合成的BoIFNλ3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引入Kozak序列,将其克隆至转移载体pVL1393,获得pVL1393-BoIFN-λ3重组质粒。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整合BoIFN-λ3基因的重组家蚕杆状病毒,将重组病毒感染五龄起蚕,在蚕血淋巴中得到表达产物BoIFN-λ3。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DBK/VSV*GFP系统检测蚕体中表达BoIFN-λ3的效价可达(2.7±0.12)×10~5U/m L,利用空斑筛选法筛选重组病毒,测得最高表达量的重组病毒表达的BoIFN-λ3的效价可达(8.1±0.52)×10~5U/m L,表达量提高3倍。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优质高效的牛λ3干扰素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邵丽萍,吕言娜,杨鑫,赵泽,胡小元[5](2017)在《绵羊γ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产物的抗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FN)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安全、高效和后加工过程完整的特点,在家蚕体内表达生产重组绵羊γ干扰素(Ovi IFN-γ)。依据家蚕的密码子偏好性对Ovi IFN-γ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优化和PCR,并克隆了带有His标签编码序列的Ovi IFN-γ基因序列Ovi IFN-His-Tagged-γ,构建分别插入Ovi IFN-γ和Ovi IFN-His-Tagged-γ基因的重组病毒。将2种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Western blot检测蚕体血淋巴中重组Ovi IFN-γ和Ovi IFN-His-Tagged-γ成功表达。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蚕体血淋巴中重组Ovi IFN-γ的效价为1.6×106U/m L,重组Ovi IFN-His-Tagged-γ的效价为2.8×105U/m L,前者的抗病毒活性强于后者,稀释至2.0×104倍时,能够完全抑制VSV-GFP病毒感染。上述结果为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体内高效、安全生产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重组绵羊γ干扰素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李司,张海花,陆玲鸿,张文平[6](2016)在《应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培养细胞和幼虫体内表达β-淀粉样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阿尔茨海默症(AD)重要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的脑内老年斑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Aβ40和Aβ42聚集而成,Aβ42是其中的毒性成分。Aβ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对不同的转基因AD模型小鼠均有治疗作用,但临床试验中以注射方式给药容易诱发炎症反应。为了能够更好、更安全地采用主动的Aβ免疫疗法达到预防和治疗AD的目的,尝试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Aβ42蛋白。将Aβ42基因克隆入转移载体质粒pB acP AK8中,并使该重组质粒和家蚕杆状病毒Bm-BacP AK6线性化的DNA共转染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经筛选、纯化获得的重组病毒命名为BmN PV-Aβ42。用BmN PV-Aβ42感染BmN细胞和家蚕5龄起蚕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在BmN细胞和5龄幼虫血淋巴中均可检测到5 kD左右的特异性条带,证明重组Aβ42蛋白表达成功。ELISA检测显示,重组Aβ42肽在感染后第4天的BmN细胞和感染后第6天的5龄幼虫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分别达到1.1 pg/个、2μg/mL。进一步提高Aβ42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效率,有望为研发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可食性疫苗提供新型原料。(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吕言娜,杨鑫,李轶女,胡小元,张志芳[7](2016)在《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牛α干扰素和λ1干扰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干扰素可用于对各种类型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牛α干扰素(BoIFN-α)及牛λ1干扰素(BoIFN-λ1)。首先对BoIFN-α和BoIFN-λ1的编码基因序列进行优化合成,优化合成的BoIFN-α和BoIFN-λ1基因的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值提高,更适合在家蚕中表达,且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与原始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将优化合成的2个基因序列分别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与缺失了orf1629的亲本杆状病毒BmBacmid共转染Bm N细胞,通过同源重组将BoIFN-α和BoIFN-λ1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获得重组病毒rBmBac-BoIFN-α和rBmBac-BoIFN-λ1。用纯化的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融合表达BoIFN-α和BoIFN-λ1干扰素,并通过PCR鉴定了2个目标蛋白基因在蚕体内的复制。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Vero/VSV*GFP表达系统检测蚕体中表达重组BoIFN-α的效价可达1.0×10~6U/mL左右,重组BoIFN-λ1的效价可达5.01×10~4U/m L左右。试验结果提示,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体内表达牛α干扰素及牛λ1干扰素是生产牛干扰素制剂更加廉价而高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陈俏梅[8](2016)在《基于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人髓过氧化物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一种存在于正常人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嗜苯胺蓝颗粒(Azurophilic granules)中被糖基化的血红素包含形可溶酶,它通过催化形成强氧化物和次氯酸在自身免疫有氧杀灭微生物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自身免疫系统性血管炎和炎症性等疾病,利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进行诊断已成为既定工具。临床上常见的自身抗原是人MPO及蛋白酶3(PR3),通过抗原特异性诊断设备检测与这些抗原相对应的来自于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的自身抗体,能够很容易地诊断出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疾病。作为p-ANCA免疫荧光图谱的主要标靶,人MPO自身抗体指出了某些疾病的程度,如:特发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hurg-Strauss综合征,以及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相关疾病。临床上用于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体外诊断的MPO以人源天然蛋白为最佳,但天然蛋白的资源有限,来源各异,导致纯化的天然抗原纯度低、批次之间不一致,且成本昂贵。由于表达和蛋白折迭技术的瓶颈限制,利用体外表达系统所获得的重组人MPO成本高昂,这些条件严重制约了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将完整的人髓过氧化物酶MPO的cDNA克隆到带有6个组氨酸的供体质粒上,获得含人MPO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在大肠杆菌BmDH10Bac中和家蚕杆状病毒基因组杆粒(Bacmid)于转座子(Tn7)上发生转座,通过蓝白斑筛选出带有目的基因的克隆;随后在家蚕BmN细胞中制备含人MPO基因的重组病毒;以制备的重组病毒感染宿主昆虫家蚕(Bombyx mori),同时给家蚕添食一定量的血红素前体;收集含表达了人MPO的家蚕幼虫的体液,在裂解缓冲液存在下经超声波裂解,4℃下进行高速离心,收集的上清应用镍-柱亲和层析结合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目的产物人髓过氧化物酶。分析结果表明,重组人MPO能够在家蚕体内得到很好的表达和包装,蛋白质翻译后的(糖基化)修饰良好,分离纯化后的蛋白比活性达396.7±41.7 milliunits/mg,且能够被病人阳性血清所识别。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五龄家蚕中制备的人重组MPO具与来源于人嗜中性粒细胞表达的MPO相当的比活性;且表达量高:平均每条蚕可制备高达1.7微克左右目的蛋白;成本低:由于避免了AcMNPV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中昆虫细胞培养所需昂贵的培养基和胎牛血清,且家蚕饲养简单方便。本研究对利用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制备重组人MPO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01)
陈晓妍,李皓洋,胡小元,吕言娜,李轶女[9](2015)在《猫ω型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优化合成的猫ω型干扰素基因Fe IFN-ω2和Fe IFN-ω9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与orf1629基因缺损的家蚕杆状病毒Bm-Bacmid DNA共转染Bm N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将获得的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猫ω型干扰素。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CRFK细胞/VSV*GFP系统上检测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表达的重组猫ω型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表达产物重组Fe IFN-ω2的抗病毒活性可达6.3×105U/m L,而重组Fe IFN-ω9的抗病毒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猫ω型干扰素生物制剂奠定了一定的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皓洋,胡小元,易咏竹,杨鑫,张志芳[10](2015)在《犬α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犬α干扰素(Ca IFNα)在犬病防治过程中应用广泛。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的Ca IFNα表达方法。首先按家蚕密码子的偏好性对Gen Bank中的一个Ca IFNα基因进行了优化与合成,将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中,并与亲本病毒Bm Bacmid共转染家蚕细胞进行细胞内重组。得到的重组病毒用于感染家蚕幼虫,收集发病幼虫的蚕血淋巴用于Ca IFNα检测。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DCK-VSV*GFP系统中测定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家蚕表达的Ca IFNα能有效抑制VSV*GFP在细胞内的复制,其抗病毒活性不低于1.78×106U/m L。(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及幼畜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VP4蛋白是轮状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利用载体RD-BmBacmid与重组载体pBacPAK8-VP4共转染家蚕细胞BmN获得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4,并用该病毒感染BmN细胞及家蚕5龄幼虫,从而在BmN细胞及家蚕中表达TB-Chen株轮状病毒的VP4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BmN细胞及家蚕幼虫血淋巴中均出现88 kD的特异性条带,证明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中获得了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幼虫血淋巴中的表达分别在感染后4 d和6 d达到最高水平,每个细胞和每mL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分别为4.28 pg和1.61μg。研究结果为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先翔,赵泽,王朋,刘兴健,胡小元.羊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J].生物技术进展.2019
[2].靳洋洋,陈贝妮,李司.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4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J].蚕业科学.2019
[3].李瑞林,胡丛武,侯成香,高坤,耿涛.家蚕贮存蛋白SP1基因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筛选[C].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赵璐璐,赵泽,杨鑫,刘兴健,胡小元.牛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J].生物技术进展.2018
[5].邵丽萍,吕言娜,杨鑫,赵泽,胡小元.绵羊γ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产物的抗病毒活性[J].蚕业科学.2017
[6].李司,张海花,陆玲鸿,张文平.应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培养细胞和幼虫体内表达β-淀粉样蛋白[J].蚕业科学.2016
[7].吕言娜,杨鑫,李轶女,胡小元,张志芳.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牛α干扰素和λ1干扰素[J].蚕业科学.2016
[8].陈俏梅.基于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人髓过氧化物酶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
[9].陈晓妍,李皓洋,胡小元,吕言娜,李轶女.猫ω型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活性检测[J].蚕业科学.2015
[10].李皓洋,胡小元,易咏竹,杨鑫,张志芳.犬α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的测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