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刚性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基,刚性,土工,应力,格栅,相互作用,碎石。
刚性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谭鑫,冯龙健,赵明华,金宇轩[1](2019)在《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土应力比是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但由于其涉及到桩体、土体及筋材叁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且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尚无明确的计算方法。基于此,根据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特征,首先通过数值模型研究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荷载、埋深、筋材刚度以及桩土弹性模量比的关系。根据数值模型揭示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提出一个新的桩土应力比计算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在假设桩体、土体及筋材应变协调的基础上利用弹塑性分析方法推导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桩土应力比的解析公式;基于建立的模型及计算公式探讨桩土应力比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公式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但也能考虑现场桩土应力比实测值,能够综合反映桩体、土体、筋材、埋深及荷载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并且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桩土应力比在相同荷载水平下随埋深、筋材刚度、面积置换率、桩土弹性模量比及桩体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则会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值;在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不宜采取单一的桩土应力比参数,而是应该根据荷载水平以及计算深度分层选取合适的桩土应力比作为计算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郭院成,杜昊,胡玉宏,卞晓飞[2](2019)在《刚性基础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桩桩相互作用机制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桩桩相互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单桩复合地基与四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桩土应力比和桩顶上刺入的试验结果。单桩复合地基与四桩复合地基中,各桩在位于距桩顶1/3桩长处出现轴力拐点和桩侧摩阻力中性点。但由于长桩与短桩相互作用,四桩复合地基中长桩的轴力出现第二个轴力拐点和桩侧摩阻力中性点,而短桩受到影响较小,且随着荷载的增加,短桩对长桩轴力的影响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肖耀廷[3](2019)在《刚性基础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降计算是刚性基础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复合地基设计中具有上下衔接的作用。一方面沉降计算涉及有效桩长、垫层厚度、布桩参数以及荷载传递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是优化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刚性基础复合地基优化设计问题,本文首先分别研究了复合地基有效桩长、最优垫层厚度、最优布桩参数以及荷载传递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综合考虑有效桩长、最优垫层厚度、最优布桩参数以及荷载传递等因素影响的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和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最后在本文提出的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指标控制的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和多桩型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归纳如下:利用桩身强度控制法提出了柔性桩复合地基的上边界解;基于桩土应力单独作用的模式提出了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利用侧摩阻力折减法提出了软土地区刚性桩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垫层的应力扩散理论,确立了垫层厚度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解决了垫层厚度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基于载荷试验的垫层刚度、土刚度和桩刚度与复合地基总刚度的关系式,进而得到桩土应力及承载力发挥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叁维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分别研究了相同置换率不同基础宽度、相同置换率不同桩径、相同置换率不同布桩方式以及相同基础宽度不同基础长度四种情况下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从而得出复合地基的最优布桩参数。针对复合地基“临界基础宽度”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理论分析,明确了复合地基加固区和下卧层中应力及模量与基础宽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确定了复合地基中桩土荷载传递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有效桩长和布桩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最优布桩参数和荷载传递机理的柔性桩和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基于各桩型分开计算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多桩型复合地基置换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在有无载荷试验的情况下,复合模量法与承载力提高系数法存在的缺陷,给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现场试验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给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方法;在分析多桩型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对复合地基各个设计参数进行分析,选取关键影响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利用本文提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沉降安全系数和工程造价双控制的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和多桩型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同时提出了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和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原则,以及设计初期复合地基设计方案的选取原则,完善了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晶仁,葛忻声,袁慧,王凯,张宇龙[4](2019)在《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加筋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加筋复合地基在静力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室内模型试验设备,考虑是否加筋、不同桩径、格栅上预应力等影响因素,对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加筋复合地基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大于格栅上土压力,随着荷载增大而增大,桩径较大的复合地基中垫层格栅下土压力与上土压力之比较大;土工格栅上预应力增大,土工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减小;与未加筋的柔性桩复合地基相比,柔性桩加筋复合地基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较小,应力扩散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曾中林,曾大艇,李韬宇,刘双墉[5](2018)在《岩溶区条形刚性基础下伏孔洞顶板冲切极限承载力变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及相关联流动法则,构建岩溶区条形刚性基础下伏孔洞岩体冲切破坏机制;根据极限分析上限定理,计算冲切破坏极限状态下的内能耗散功率和外力功率;根据虚功率原理得到极限承载力的泛函;利用变分原理结合边界条件,推导出冲切破坏曲面函数表达式,进而得到冲切极限承载力及冲切破坏形状。分析了岩体单一参数变化时,自由冲切和非自由冲切条件下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材料参数B的变化对刚性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为显着。随着材料参数B增大,条形刚性基础下伏孔洞顶板冲切极限承载力不断减小,自由冲切条件下孔洞破坏宽度减小,非自由冲切破坏时破坏曲线趋近于直线。(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涛,戴基彤,王恒栋[6](2018)在《刚性基础下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竖向应变假设,推导出瞬时荷载下芯桩打穿软土的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固结控制方程。基于双层地基固结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固结解析解,包括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通过与有限元固结度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利用建立的固结度解析解进行参数分析,研究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结果表明: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截面含芯率和芯桩压缩模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大,随水泥搅拌桩壳长度的增大而小幅增大,水泥搅拌桩壳置换率和压缩模量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杨涛,李超[7](2018)在《刚性基础下组合渗流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等竖向应变假设,考虑桩碎石桩的径、竖向井阻和不同桩体周围的涂抹效应,推导出瞬时加载条件下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控制方程,在单面排水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固结解析解,包括复合地基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将解析解计算出的复合地基固结速率与有限元数值解进行比较,验证解析解的合理性。利用建立的固结解析解进行参数分析,获得组合渗流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结果表明:在桩体置换率相等的条件下,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远大于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略小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碎石桩和不排水桩置换率和压缩模量的增加而增大。碎石桩直径较大时复合地基固结速率随碎石桩径、竖向井阻的增加而减小,碎石桩直径较小时径向井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不排水桩桩侧土的扰动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凯[8](2018)在《刚性基础作用下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复合地基技术已经在我国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中被广泛的使用,并且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柔性桩-网复合地基是专家学者对已有的柔性桩复合地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型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柔性桩-网复合地基已经在公路、铁路的路基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在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少。本文通过以柔性桩-网复合地基室内模型为基础,从有无格栅、不同桩径、格栅上预应力大小叁个方面,对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探索,得到如下结论:1、柔性桩-网复合地基是对已有的柔性桩复合地基深入研究后,提出并设计的一种新型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刚性基础作用下,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与柔性桩复合地基相比,前者的变形更小,承载能力更大,受力更加合理。所以采用柔性桩和格栅来处理承载能力不足的地基是一种很好的办法。2、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1)随着柔性桩桩径的不断增大,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沉降值在逐渐减小,所以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大;当地基上所施加的相同的荷载时,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沉降值却在随着土工格栅上所施加的预应力的增大而在逐渐减小,所以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大。(2)地基的总沉降是由垫层沉降,桩体加固区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沉降叁部分构成,但桩体加固区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沉降占地基总沉降的比重较大。(3)荷载较小时,该p-s曲线较为平缓,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沉降也在逐渐增大,当荷载达到某一值后,p-s曲线变急,沉降量增大的速度也在变快。(4)柔性桩桩径越大,复合地基沉降量增大的速度却在变缓;土工格栅上所施加预应力的越大,复合地基沉降量增大的速度越慢。3、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桩身轴力变化规律:(1)地基上所施加的荷载变大,柔性桩桩身上轴力也就变大。(2)当地基上所施加的荷载较小的时候,桩身轴力改变的速率比较缓慢,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轴力改变的速率也渐渐的变急。(3)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从柔性桩的顶端至中性点,柔性桩的轴力逐渐增大,从中性点到桩底,柔性桩的轴力又缓慢的变小。(4)柔性桩的直径越大,桩身所承担的轴力也就越大;当地基上所施加的相同的荷载时,柔性桩的轴力却随着土工格栅上所施加预应力的增大而在不断的减小。4、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桩身侧摩阻力变化规律:(1)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上施加的荷载逐渐增大,柔性桩桩身所受到的侧摩阻力也会逐渐增大。(2)柔性桩的直径越大,桩身所受到的侧摩阻力越大;当地基上所施加的相同的荷载时,柔性桩桩身所受到的侧摩阻力随着土工格栅上施加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3)在柔性桩上,从桩的顶端到到中性点,桩身所承受的负摩阻力先变大后变小;而从中性点至有效桩长的位置,桩身所承受的正摩阻力沿桩身逐渐增大。5、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1)桩土应力比一直都大于1,表明柔性桩在承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地基上部所施加荷载的不断变大,桩土应力比也在不断的变大,桩土应力比的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柔性桩的直径越大,地基中的桩土应力比也就跟着越来越大;当地基上所施加的相同的荷载时,桩土应力比随着在土工格栅上所施加的预应力的变大而在不断增大。6、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格栅上下土压力之比规律:(1)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大于1,即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大于格栅上土压力。(2)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大,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的比值也在不断增大。(3)柔性桩桩径越大,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也就越大;随着垫层中土工格栅上预应力的不断增大,垫层中格栅下土压力与格栅上土压力之比却在逐渐减小。7、柔性桩-网复合地基中格栅上拉力规律:(1)随着在复合地基上施加的荷载不断增大,垫层中格栅上的拉力也在不断增大。(2)当荷载较小时,格栅上拉力的变化比较缓慢,但随着荷载的增大,格栅上拉力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3)柔性桩桩径越大,垫层中格栅上拉力反而越小;随着垫层中格栅上的预应力不断增大,垫层中格栅上的拉力也在不断增大,而且格栅上拉力的变化幅度也越来越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卢佳盛[9](2018)在《基于动力刚度法的高层结构—刚性基础—线弹性土耦合体系的地震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和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的研究对于土木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同的结构,建造在不同场地上,对地震激励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场地土的存在,一方面放大了基岩的运动,一方面过滤了某些频率的地震波,还改变了结构的自振频率,这些改变是否有利于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传统的刚性地基假设,对于低矮、次要的小型结构来说基本合理,但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如高层结构、大跨度桥梁、核电站、水利工程来说不再适用。考虑土和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包括集中参数法,整体分析法,和子结构法。子结构法由于在缩减自由度、节约计算成本方面存在着较大优势,被学者们广泛应用和研究。本课题组利用子结构法的思想,提出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耦合算法,将频域的基础动力刚度转化为时域表达,并将其引入结构的时程分析框架中。该算法在减小整体有限元模型带来的较大计算成本的同时,既考虑了基础和土的性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又可以反映上部结构的非线性行为。本文基于该耦合算法,对某一实际32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高层结构进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从基础运动的角度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对该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复杂结构的动力分析,将自由场运动作为结构的输入并不完整,而应当考虑基础的平动和转动,尤其是因地震引起的基础转动,需要引起工程上的重视,在越软弱的地基上,基础的转动越不可忽略。另一方面,在利用子结构方法分析土-结构体系时,基础的动力刚度的求解,是该方法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概念清晰、实用的方法计算基础的动力刚度,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意义。有限元方法作为工程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方法,应当能够单独用于求解基础动力刚度。本文提出用有限元结合人工边界的方法进行求解,对有限元模型的刚性基础直接输入不同频率的单位简谐荷载,得到对应频率的基础刚体位移,再通过拟合稳态位移的幅值和相位角,进一步得到刚性基础的动力刚度。本文用提出的方法计算了长方体刚性基础的动力刚度,并与文献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动力刚度的实部即刚度项吻合较好(最大仅相差5.4%),而因为对土的阻尼假设不同,相比之下虚部即阻尼项差别较大(最大相差]0.0%)。该研究可能为实际工程求解动力刚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肖耀廷,党发宁,贵襄军[10](2018)在《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一种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复合地基中所受的桩顶力和桩间土顶力分开进行计算,利用桩体微分方程求解桩顶位移;基于剪切位移传递法求解侧摩阻力作用下桩间土顶沉降;采用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关于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计算土顶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沉降.针对黏土地基问题,根据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条件,并考虑土顶荷载作用,提出一种考虑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等因素的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计算精度有比较大的改进.(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刚性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桩桩相互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单桩复合地基与四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桩土应力比和桩顶上刺入的试验结果。单桩复合地基与四桩复合地基中,各桩在位于距桩顶1/3桩长处出现轴力拐点和桩侧摩阻力中性点。但由于长桩与短桩相互作用,四桩复合地基中长桩的轴力出现第二个轴力拐点和桩侧摩阻力中性点,而短桩受到影响较小,且随着荷载的增加,短桩对长桩轴力的影响逐渐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性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谭鑫,冯龙健,赵明华,金宇轩.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郭院成,杜昊,胡玉宏,卞晓飞.刚性基础下长短桩复合地基桩桩相互作用机制的模型试验[J].建筑科学.2019
[3].肖耀廷.刚性基础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优化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王晶仁,葛忻声,袁慧,王凯,张宇龙.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加筋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曾中林,曾大艇,李韬宇,刘双墉.岩溶区条形刚性基础下伏孔洞顶板冲切极限承载力变分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8
[6].杨涛,戴基彤,王恒栋.刚性基础下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J].工业建筑.2018
[7].杨涛,李超.刚性基础下组合渗流碎石桩–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8].王凯.刚性基础作用下柔性桩—网复合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9].卢佳盛.基于动力刚度法的高层结构—刚性基础—线弹性土耦合体系的地震动力分析[D].厦门大学.2018
[10].肖耀廷,党发宁,贵襄军.刚性基础下柔性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一种改进算法[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