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庭(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中心学校广西贵港5371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贯彻课改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在给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逐渐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才能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改变过去传统式教学,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传统式的教学就是不相信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心理,缺乏自信力,思维慢慢僵化,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因此,改变过去传统式教学,要让学生在师生之间互相激励,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的氛围中,摆脱固有的观念的束缚,焕发出新的想象力;变老师的讲授课堂为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争辩的课堂,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平移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是否能把它变成几个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求它的面积的推导方法,接着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意。”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情境,敢于提出问题,以问促思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例如:一年级小学生能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选择条件,独立地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1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
3.不迷信书本,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这些学生要给以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意见要引导补充。
如教学:“百以内退位减法52-28=?”老师鼓励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思考方法。有些同学从书本上得到启发说出52-28=24.有些同学则提出52-28还可以这样解答:52-28=45-20-8=24或52-28=52-30+2=24.学生们在小组内探讨交流中得到启发,不断涌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路,为今后寻求计算方法创新创设条件。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数学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探究前提,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像牛顿那样好奇心激发探求某种事物的欲望,后来成为着名的科学家有很多,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实际,介绍数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物理学科学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逐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上尽力设置“悬念”让学生孕育思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思想境界,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为动力去进行发现式学习,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一节课在同学们主动探索中顺利掌握了。
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人格密不可分的,缺乏独立思考,只会重复思维,人云亦云,满足于现成的结论是培养创新的大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和创新情态的个性品质。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就一定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6.关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具有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推动他们培养主动观察的习惯,从而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萌芽产生。兴趣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举一反三,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旺盛的精力让学生有更好的资本去探究、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小学阶段无论是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是对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无与比拟的有利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利用小学生学习、年龄性格上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使其拥有这种对其一生都极为有益的能力。
7.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联系实际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须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才能顺利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的创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师生要情感融洽,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耐心引导,使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进而诱发创新意识。如在教授学生学习乘法后,计算“6+6+6+2”就会出现多种算法:6+6+6+2=12+6+2=6×3+2=6×4-4=4×5(或5×4)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这样算的理由,然后对哪种算法会比较好进行课堂评议,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之间交流了多种思路,并收到了多向反馈,促使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如在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整理、应用”时,为同学创设“帮助李老师进行室内装饰”的活动。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桌布、床单等的设计。有同学就把圆桌布设计为方形、圆形及三角形等,并对自己的设计的独到之处进行了讲解说明。有同学提出了,不能按窗户的大小设计窗帘,需要留出褶皱空间,使其既实用又美观等。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经验作基础,灵活应用数学相关知识,完成真实任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同时体验着参与其中的快乐及获得成功的喜悦。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重视实践,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精力旺盛且好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富有情趣的实践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圆”时,就可以利用教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做出包括圆、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比较各种不同形状的区别与各自的特点,从而了解到圆的特性。还可以结合事实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何我们见到街上的自行车或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能不能是方的、椭圆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同时,促进了自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步发展。
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培养辐合思维,又要重视对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以自编性应用题为例,自编性应用题是种创造性的练习,其要求学生在条件、问题的组合上能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并在运算关系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编应用题时,不但要注意编出的题符合生活实际,还要明确各个运算部分的不同意义。如利用270&pide;3/4与270×3/4这两个算式编应用题。不仅要注意编题符合实际,还要明确270可设为名数,3/4则是对应的份数,要理解两个算式的不同意义。这样就可以通过编题,对学生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进行开发,也提高了学生将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题的能力,表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培养思维独创性起到极大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一个人数学修养的高低,其重要的标志是看他怎样理解数学价值,是否可以应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会用到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相互间思维的补充、进步。由于每个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思维方式有着细微的差异,因此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往往会从不同方面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与问题。在学生进行不同方面、角度的思考与补充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考角度,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对于小学生这个可塑性极强的群体,我们应该重视对其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灌输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其成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多进行交流讨论,观察生活中各种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其创新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