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高山,二十,选择性,紫苏,丙烷,油酸。
脱饱和酶论文文献综述
周瑢,刘盼,黎冬华,张艳欣,王林海[1](2019)在《芝麻硬脂酸脱饱和酶基因SiSAD的克隆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芝麻△9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SiSAD(△9 stearoyl acyl-carrier-protein desaturase)进行克隆与表达分析,并转入拟南芥,探究其在油酸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为芝麻油酸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方法】提取中芝13叶片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根据芝麻基因组数据库中的SiSAD序列信息(序列号为SIN_1008977)设计引物,以cDNA为模板,通过RT-PCR克隆获得SiSAD编码区序列,并与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利用InterPro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获得SiSAD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利用BLAST对SiSAD蛋白进行同源对比,获得SiSAD的同源蛋白质。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获得芝麻SAD蛋白与橄榄、牵牛花、蓖麻、莴苣、葡萄、柑橘、拟南芥等植物SAD蛋白的亲缘关系。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SiSAD在2个芝麻品种中芝33和中丰芝一号的根、茎、叶、蕾和种子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SiSAD的表达特异性。将SiSAD连接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Col-0),筛选阳性后代,对T3代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拟南芥种子中硬脂酸和油酸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SiSAD的功能。【结果】成功获得SiSAD的编码区序列,与参考基因组序列一致,全长为1 152 bp,编码383个氨基酸,SiSAD蛋白的分子量为43 kD,等电点为6.18。发现SiSAD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结构域,属于脂肪酸去饱和酶家族成员,与其他植物的SAD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较高,暗示SiSAD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可能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芝麻SAD蛋白与牵牛花和橄榄的SAD蛋白处于同一分支,进化关系较近,与蓖麻、拟南芥、柑橘的SAD蛋白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iSAD在芝麻种子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有显着的组织特异性。成功构建了SiSAD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结果表明SiSAD成功导入拟南芥中,而且转录水平很高。对T3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硬脂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拟南芥比较,3个转SiSAD拟南芥株系中硬脂酸(C18:0)含量分别降低了3.0%、4.8%和6.1%,而油酸(C18:1)含量分别升高了2.8%、4.3%和7.8%,平均升高4.97%。【结论】克隆获得芝麻SiSAD的全长cDNA序列,鉴定了SiSAD的功能,发现SiSAD在油酸合成代谢过程中正向增加油酸含量,可应用于高油酸芝麻新品种培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董会娟,范志永,况承伟,李先其,王海洪[2](2018)在《茄科雷尔氏菌脂酰Co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植物致病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在世界各地严重影响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研究茄科雷尔氏菌的生理特性,探索其致病机理,有利于研发防治青枯病的技术与方法.脂肪酸是细菌细胞重要的组成物质,但是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以茄科雷尔氏菌GMI1000为材料,鉴定了该菌的脂酰Co 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并分析了这两种酶在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茄科雷尔氏菌RSc2450编码脂酰Co A脱饱和酶,参与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但是该菌还存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同时发现在茄科雷尔氏菌编码两个可能的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蛋白质中,仅有Cfa1(RSc0776)参与了该菌环丙烷脂肪酸的合成,并在低p H和高渗透压的耐受中起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特点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赵丰兰,张晗,段永波,薛建平[3](2018)在《高等植物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表达模式及在响应温度胁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为植物细胞响应温度胁迫的原初位点,其通过调节脂肪酸饱和程度适应温度变化。而硬脂酰-ACP脱饱和酶(SAD)是催化硬脂酸引进第一个不饱和键的关键酶,在调控膜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中承担着重要功能。通过NCBI数据库获得42种高等植物SAD基因信息,本研究对其中内含子和UTR分布以及表达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不同来源SAD基因的功能及亲缘关系。同时回顾了SAD基因在植物响应低温和高温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调控植物对温度响应的深入研究及遗传改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2期)
董丽华,王鹏良,王晓云[4](2018)在《栀子果实中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栀子果实中富含类胡萝卜素衍生物—西红花总苷。拟从果实中克隆西红花总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基因。[方法]利用RACE的方法克隆Gj PDS基因,绝对定量PCR法检测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从果实中克隆了一个长1 746 bp的Gj PDS基因,编码由581个氨基酸组成的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序列。与水稻(Oryza sativa)PDS蛋白A链的氨基酸序列有83%的一致性,与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PDS蛋白A链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低。Gj PDS基因为组成性表达基因,它在栀子果肉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片中表达量的1.6倍,茎中表达量的3.5倍,种子中表达量的13.1倍。[结论]从栀子果实中克隆了一个1 746 bp的Gj PDS基因,它主要在栀子果肉中表达,可能与西红花总苷的生物合成有关。该基因今后可以用作西红花总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靶点。(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王明轩[5](2018)在《高山被孢霉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表达纯化及底物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Δ9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9)是将第一个碳碳双键引入脂肪酸长链的酶,Δ12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12)和Δ15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15)是脂肪酸脱饱和通路中的关键酶,它们可以在缺乏结构特征的脂肪酸长链上对特定位点进行脱饱和作用,有着非常强的底物选择性和特异性。然而哺乳动物中的FADS12和FADS15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因此我们选择产油微生物模式菌株高山被孢霉中的FADS9、FADS12和FADS15进行研究。膜结合脂肪酸脱饱和酶由于表达量低和纯化上的困难,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局限于基因克隆、表达和体内功能验证方面,没有详尽的生化性质报道。因此,对高山被孢霉FADS9、FADS12和FADS15底物选择性和催化特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脂肪酸脱饱和机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解析,更有助于有重要价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产。本论文首先对高山被孢霉FADS9、FADS12和FADS15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获取足量纯的活性蛋白质,然后表达和纯化脂肪酸脱饱和电子传递体细胞色素b_5(Cytb5)、NADH-细胞色素b_5还原酶(Cytb5R)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P450R),构建体外脂肪酸脱饱和酶反应体系,测定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和催化特性,并通过初级结构分析、拓扑结构预测和叁维结构预测等对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初步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DS9、FADS12和FADS15的表达和纯化:构建了含有ZZ标签和RGS-10?His标签和HRV 3C蛋白酶酶切位点的表达载体,转化入毕赤酵母表达并对高表达量转化子进行筛选;通过膜组分分离和去垢剂筛选确定Fos-Choline-16为溶解膜组分、提取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最佳去垢剂;进而利用IgG亲和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分子排阻色谱进行纯化,获得了均一的、纯的产物。FADS9具有完整融合细胞色素b_5功能域;FADS12和FADS15具有双铁离子活性中心。2.脂肪酸脱饱和酶体外反应体系的构建:构建了含有6?His标签的细胞色素b_5、NADH-细胞色素b_5还原酶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通过钴离子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分子排阻色谱对蛋白质进行纯化;最终利用2,6-二氯靛酚钠(DCIP)为底物测定Cytb5R的活性为1072.0 U。在NADH和NADPH条件下,细胞色素b_5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可以分别与细胞色素b_5相互作用,细胞色素b_5被还原。3.FADS9、FADS12和FADS15底物选择性及酶动力学性质研究:利用以NADH为还原力的脂肪酸脱饱和酶体外反应体系对FADS12和FADS15的底物选择性和酶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ADS12的偏好性底物为18:1(ω9),其K_m和k_(cat)值分别为5.4±0.8μM和0.9±0.04 min~(-1);FADS15的偏好性底物为18:2(ω6),其米氏常数K_m和反应常数k_(cat)值分别为15.9±2.2μM和11.2±0.6 min~(-1);另外在以NADPH为还原力的反应体系中,脂肪酸脱饱和活性为NADH条件下的40~60%,NADH为还原力时脂肪酸脱饱和有更高的效率。对于含有融合细胞色素b_5功能域的FADS9,利用酿酒酵母破碎物系统对其活性和底物选择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ADS9对18:0和16:0底物有相近的转化率。4.FADS12和FADS15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初步分析:初级序列比对、进化树分析和PolyPhobius程序拓扑结构预测和叁维结构预测结果表明,FADS12和FADS15与FADS9具有相似的叁维构象,其穿膜区域由四个穿膜α-螺旋构成,但其顶部区域构象有显着差异,其中只包含两个双亲性α-螺旋结构,FADS12含有β折叠结构,并且活性中心位置和底物结合通道有显着改变,这都为FADS12和FADS15对底物的选择性和在特定的位点进行脱饱和作用奠定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1-01)
张天缘[6](2017)在《紫苏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克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是唇形科(Labiatae)紫苏属(Perilla)的药食兼用型油料植物,其α-亚麻酸(ALA)含量在陆生植物中极高。ω-3脂肪酸脱饱和酶(ω-3FAD)能催化亚油酸形成ALA,增加微生物和植物体中得ALA含量。本研究对形成至完熟7个发育时期的紫苏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筛选和克隆紫苏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pfFAD3)后,进行原核表达,创制产亚麻酸工程菌株,为AlA的工业生产以及油料等作物品质的分子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测序对7个(2d,6d,10d,14d,18d,22d,26d)不同形成时期的紫苏种子RNA进行测序,经组装拼接共得到了64,156个unigene,从中发现约150个基因与脂肪酸的合成与积累相关联,与高表达脂肪酸脱饱和酶(FAD)关联性很高的转录因子有15个。2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出3条紫苏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pfFAD3s),最高FPKM分别为2325.59、33.36、42.30。将扩增出表达量最高一条命名为pfFAD3。通过Real-time PCR对其进行表达模式验证,发现pfFAD3基因在花和叶中低表达,其主要表达部位为种子;从种子发育的第2d开始表达量逐渐上升,18d时最高,之后下降;该表达趋势与RNA-seq分析结果接近。3从紫苏种子中克隆出pfFAD3基因并构建其pBlunt-pfFAD克隆载体,并利用pMal-c2X质粒构建了pfFAD3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pfFAD3。通过热激法将pfFAD3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经PCR鉴定和测序验证后,用IPTG诱导工程菌表达出FAD3融合蛋白,脂肪酸含量检测表明,重组工程菌中的AlA含量增加了0.91%,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4以密码子组成为基础的异源表达分析表明紫苏种子编码基因偏好使用以A/T结尾的密码子,酿酒酵母是pfFAD3s适宜的表达宿主菌。(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杨芹,陈海琴,陈思,顾震南,张灏[7](2016)在《高山被孢霉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麦胚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具有快速、方便等特点,能表达对活细胞具有一定毒性的膜蛋白和抗菌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以来自产油丝状真菌高山被孢霉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膜结合酶——ω-3脂肪酸脱饱和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宜体外表达ω-3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表达载体p IVEX WG1.4-FADS15,并利用麦胚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实现了对该基因的高效表达。同时,通过在麦胚无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添加脂质体的方法,将所表达的膜蛋白正确定位至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以便目标蛋白质的正确折迭。研究结果显示,在此实验条件下目标蛋白质的表达量达1.8 mg/m L,经碘海醇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后,该蛋白质的纯度可以达到90%以上。研究结果为后续对该酶进行催化特性研究和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6年05期)
梅甜甜,陈海琴,郝光飞,顾震南,陈卫[8](2016)在《一种新ω-3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克隆表达和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催化ω-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转化为ω-3 PUFAs,对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的合成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在常温下发酵生产ω-3 LC-PUFAs(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根据现有常温下偏好催化20C PUFAs的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序列,从Gen Bank数据库筛选出与之高度相似的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了确定序列的生物活性,进一步在酿酒酵母系统中进行重组表达,通过外源添加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底物,测定重组酿酒酵母转化子在28℃和12℃下对不同脂肪酸的转化率。结果显示,新筛选序列编码的蛋白oAiFADS17既能催化18C PUFAs,又能催化20C PUFAs,尤其偏好催化二十碳四烯酸(AA)转化为EPA。oAiFADS17蛋白在28℃下对各种底物的转化率均高于12℃下的转化率,其中对AA的转化率达到46.3%。该研究成功测定了oAiFADS17蛋白对不同脂肪酸底物的转化率,得到了一种新的常温偏好催化20C PUFAs的ω-3脂肪酸脱饱和酶,为构建高产EPA的基因工程菌株及EPA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8期)
史海粟,陈海琴,顾震南,张灏,陈永泉[9](2016)在《高山被孢霉中Δ6脱饱和酶关键位点及其对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被孢霉中Δ6脱饱和酶(Ma FADS6)是决定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流的关键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研究Ma FADS6-Ι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高山被孢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非链取代式质粒扩增技术对已构建质粒p YES2/NT C-Ma FADS6-Ι内的表达单元(即Ma FADS6-Ι)中细胞色素b5区(HPGG)下游的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将所有突变体分别转化酿酒酵母进行诱导表达,进一步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Δ6脱饱和酶的底物来考察重组菌对各底物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突变体催化α-亚麻酸(ALA)的活性没有改变;K61和D68两个位点对催化亚油酸(LA)起关键作用,其对应的4个突变体对LA的转化率分别为(6.2±0.5)%(K61T)、(0.3±0.0)%(K61F)、(8.2±0.7)%(D68N)和(6.6±0.8)%(D68L),相比原始转化率各降低50%以上;G63和T69两个位点对LA的催化无直接影响,但G63T突变体由于突变位点极性改变,其对LA的转化率为(8.5±0.9)%,比原始转化率降低了49.9%;而V66位点的突变体对LA的转化率分别为(22.3±2.6)%(V66T)和(20.7±2.5)%(V66A),比原始转化率分别降低了36.1%和37.8%。确定了Ma FADS6-Ι氨基酸序列中K61和D68两个关键氨基酸位点经突变后均会使其酶活明显降低,这为研究Ma FADS6-Ι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9期)
史海粟[10](2016)在《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研究及其在高山被孢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逐步生成的,而Δ6脂肪酸脱饱和酶(delta 6 fatty acid desaturase,FADS6)是这个途径中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在6位碳脱饱和分别形成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和十八碳四烯酸(stearidonic acid,SDA)的关键酶,该酶的底物选择性直接决定生物体内ω6和ω3脂肪酸的分布。在ω6和ω3组成比例存在显着差异的生物体中,其Δ6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不同。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M.alpina)已被广泛应用于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AA)的生产,其ω6系脂肪酸含量达到总脂含量的40%,而ω3系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很低(仅低温能产,含量为1-3%);而细小微胞藻中EPA含量达到总脂含量的26%,ω6系脂肪酸含量却很低(仅0.1%左右)。本研究从分析高山被孢霉和细小微胞藻的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入手,从蛋白质一级结构层面解析影响FADS6底物选择性的关键区域和位点,并将偏好ω3系的细小微胞藻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应用于高山被孢霉生物合成EPA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Δ6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研究:以pYES2/NT C质粒为骨架构建了细小微胞藻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和高山被孢霉Δ6-I与Δ6-II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并转化至酿酒酵母,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Δ6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来考察3个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对各底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高山被孢霉中Δ6-I脂肪酸脱饱和酶(MaFADS6-I)对ω6系的LA具有底物选择性,Δ6-II脂肪酸脱饱和酶(MaFADS6-II)对底物没有选择性,而细小微胞藻中Δ6脂肪酸脱饱和酶(MpFADS6)对ω3系的ALA具有底物选择性。2.分析影响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的结构区域:为研究MaFADS6-I和MpFADS6具有不同底物偏好作用的机制,将两者的氨基酸序列按照保守区域划分为五部分,利用重迭延伸PCR的方法获得了十种重组Δ6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融合基因,并在酿酒酵母中测定了这十种Δ6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酶的活性。结果表明,Δ6脂肪酸脱饱和酶中His I区和His II区之间的片段对其底物选择性有重要影响;细胞色素b5区(HPGG)和His I区之间的片段也对其底物选择性有影响;底物浓度的改变不会影响Δ6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3.分析影响Δ6脂肪酸脱饱和酶活性的关键催化位点:在定位了影响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关键区域的基础上,选取细小微胞藻Δ6脂肪酸脱饱和酶His I区和His II区域内37个氨基酸残基中的7组位点进行定点突变,研究结果证明MpFADS6中G194,E222,M227和V399/I400四组位点对底物的识别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选取高山被孢霉Δ6-I脂肪酸脱饱和酶中细胞色素b5区(HPGG)下游的5组位点进行定点突变,研究结果证明MaFADS6-I中K61和D68两组位点对LA的催化作用有重要影响。从而找到Δ6脂肪酸脱饱和酶两个关键区域中影响其催化活性的关键位点。4.偏好催化ω3系ALA的MpFADS6基因在高山被孢霉中的异源表达:首先以pBIG2-ura5s质粒为骨架构建了MpFADS6的二元表达载体,然后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方法将MpFADS6基因整合至尿嘧啶营养缺陷型高山被孢霉的基因组,通过对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得到了高山被孢霉重组菌株(Ma-MpFADS6)。5.高山被孢霉重组菌株应用于EPA合成:在恒温和变温培养条件下,高山被孢霉重组菌中EPA产量分别为80.0 mg/L和90.4 mg/L;为了提高MpFADS6底物的含量,以游离型ALA为外源底物,高山被孢霉重组菌中EPA产量达到114.5 mg/L;考虑培养成本和游离型底物稳定性的因素,以富含ALA的牡丹籽油(PSO)和牡丹籽粕(PSM)为外源底物,高山被孢霉重组菌中EPA产量分别达到149.3 mg/L和515.29 mg/L;在外源添加50 g/L PSM于5升发酵罐发酵16天后,高山被孢霉重组菌株中EPA产量达到588.5 mg/L,占总脂的7.8%,比原始菌株(0.8%)提高了9.8倍,利用分批补料发酵方法发酵16天后,高山被孢霉重组菌株中EPA产量提升至638.5 mg/L,比原始菌株(22.5mg/L)提高了28.4倍,成功实现了在高山被孢霉中通过ω3脂肪酸合成途径生产EPA。(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脱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植物致病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在世界各地严重影响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研究茄科雷尔氏菌的生理特性,探索其致病机理,有利于研发防治青枯病的技术与方法.脂肪酸是细菌细胞重要的组成物质,但是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以茄科雷尔氏菌GMI1000为材料,鉴定了该菌的脂酰Co 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并分析了这两种酶在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茄科雷尔氏菌RSc2450编码脂酰Co A脱饱和酶,参与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但是该菌还存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同时发现在茄科雷尔氏菌编码两个可能的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蛋白质中,仅有Cfa1(RSc0776)参与了该菌环丙烷脂肪酸的合成,并在低p H和高渗透压的耐受中起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特点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饱和酶论文参考文献
[1].周瑢,刘盼,黎冬华,张艳欣,王林海.芝麻硬脂酸脱饱和酶基因SiSAD的克隆及功能验证[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董会娟,范志永,况承伟,李先其,王海洪.茄科雷尔氏菌脂酰Co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的鉴定[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
[3].赵丰兰,张晗,段永波,薛建平.高等植物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表达模式及在响应温度胁迫中的作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董丽华,王鹏良,王晓云.栀子果实中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2018
[5].王明轩.高山被孢霉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表达纯化及底物选择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张天缘.紫苏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克隆与应用[D].贵州大学.2017
[7].杨芹,陈海琴,陈思,顾震南,张灏.高山被孢霉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麦胚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中的表达[J].生物技术进展.2016
[8].梅甜甜,陈海琴,郝光飞,顾震南,陈卫.一种新ω-3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克隆表达和活性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9].史海粟,陈海琴,顾震南,张灏,陈永泉.高山被孢霉中Δ6脱饱和酶关键位点及其对活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10].史海粟.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研究及其在高山被孢霉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