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偿性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长,补偿性,速率,生物量,玉米,细胞分裂,高度。
补偿性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曹玉娟[1](2019)在《家禽补偿性生长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适时适度营养限制有助于家禽后期补偿生长,且这种模式在家禽生产上是可行的。揭示家禽补偿性生长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禽类生理学理论,更有利于找到调控其生理调控位点的的营养调控方案,达到优化家禽饲养模式。(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明月,王晓凌,秦荣荣,郭亚丹[2](2019)在《留茬高度与修剪频率互作对意大利黑麦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留茬中有机物质与光合作用的相互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修茬高度与修剪频率互作对其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意大利黑麦草生长的最佳留茬高度及修剪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拔节期前意大利黑麦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光照与黑暗两个试验。光照试验包括5个处理:5 cm留茬修剪一次(HS);5 cm留茬修剪两次(HF);2 cm留茬修剪一次(LS);2 cm留茬修剪两次(LF);不修剪(CK)。黑暗试验包括3个处理:5 cm留茬不断根(B5);2 cm留茬不断根(B2);5 cm留茬且断根(BD5)。光照试验结果表明:高茬(5 cm)单次修剪意大利黑麦草茬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而较高的能量促使其具有更强的光合速率,进而积累较多有机物,因修剪而减少的生物量便得到弥补,发生补偿性生长。而低茬(2 cm)多次修剪意大利黑麦草则未发生上述现象。此外,黑暗试验结果表明:高茬意大利黑麦草修剪后的再生能力更强,且其再生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茬而非根。总之,基于留茬中有机物与光合作用的相互影响,留茬高度与修剪频率对意大利黑麦草的再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杨灿鑫[3](2019)在《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饲料,特别是冬季青饲料短缺非常严重。短尖苔草(Carexbrevicuspis)在洞庭湖地区分布极为广泛,在该区水土保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物量大、生长迅速、营养全面,是一种优良的畜牧饲料资源,开发并利用该饲料资源是缓解饲料短缺的重要途径。施肥、刈割是提高饲料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方式。为探明这两种方式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从而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强度(不施肥Og/m2、中度施肥20g/m2、重度施肥30g/m2)与刈割次数(刈割一次、刈割两次、刈割叁次)条件下短尖苔草生物量、生理生化、光合反应、品质、解剖结构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肥强度的增加,短尖苔草地上生物量随之增高。同等施肥条件下,刈割两次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刈割一次及叁次。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极显着影响。其地下生物量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重度施肥刈割一次时,地下生物量最高。短尖苔草在各种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超补偿性生长。补偿性指数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指数影响显着,在同等施肥条件下,短尖苔草刈割两次比刈割叁次补偿指数高。在9种处理中,不施肥刈割叁次时,补偿指数最低,达1.12;重度施肥刈割两次时,补偿指数最高,达2.14。(2)生理生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肥强度的增加短尖苔草叶片叶绿素含量随之增加;不施肥处理下,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中度施肥与重度施肥处理下,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度施肥刈割两次可溶性糖最高,达20.63 μg/mgprot。重度施肥刈割一次可溶性糖含量最少3.30μg/mgprot。脯氨酸含量在中度施肥刈割两次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其含量为79.69μg/g。不施肥刈割叁次时,脯氨酸含量最低,为16.69μg/g。中度施肥刈割一次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0.56gprot/L,重度施肥刈割叁次时含量最低,为0.53gprot/L。(3)饲料品质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品质,施肥有助于提高短尖苔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刈割则减少短尖苔草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其中重度施肥刈割叁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67.27%。中度施肥刈割叁次时,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1%;较对照组提高了41%。中度施肥刈割叁次时,粗纤维含量最低,为13.41%。较对照组降低了32.44%。中度施肥刈割叁次时,粗灰分含量最少,为5.8%,较对照组减少了22.87%。(4)光合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净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P<0.05),中度施肥刈割两次净光合速率最强,较对照组增加了5.64%。随着施肥强度与刈割次数的增加其净光合速率均呈上升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其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Tr(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气孔张开度一致。(5)叶片解剖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施肥条件下该植物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以及泡状细胞面积均增加。在不施肥处理下,刈割导致短尖苔草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泡状细胞面积均下降;在中度施肥与重度施肥条件下,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泡状细胞面积增加。施肥能提高硅化乳突细胞厚度,刈割降低硅化乳突厚度,在不施肥,刈割叁次时,短尖苔草硅化乳突消失。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气孔密度、大小、张开度影响显着,气孔密度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刈割次数的增多而下降。其中中度施肥刈割两次时,短尖苔草气孔密度最大,为1094.66个/mm2;不施肥刈割两次最少,为497.17个/mm2。气孔长度、宽度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秦荣荣,王晓凌[4](2018)在《根系深度对旱后复水玉米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根系诱导的细胞分裂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根系深度与旱后复水玉米(Zea mays)补偿性生长的关系。以苗期玉米为试验材料,从4月20日—6月3日,设置充分供水、充分供水且断根、旱后复水、旱后复水且断根4个处理。在玉米干旱胁迫结束时,即出苗后第28天对其进行断根处理,用薄背刀在盆纵向的中间位置水平横切,使根系完全断为两半以得到浅根系。结果表明:与充分供水相比,干旱抑制玉米生长,使其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大幅下降;未断根条件下,复水后,根系能感知水分刺激产生细胞分裂素,且细胞分裂素会经由伤流液转运至玉米叶片;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水平的增加能促进其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并可使玉米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增加,进而促进玉米复水后的较快生长;而断根条件下,深根被去除,复水后,浅根虽能感受水分刺激,但并不能产生大量细胞分裂素,进而导致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不能明显升高,净光合速率也不能明显增加,各部分生物量增加亦不明显,玉米不能够快速生长。总之,根系诱导的叶片细胞分裂素是旱后复水玉米补偿性生长的核心因素;而断根使得深根大量丧失,复水后玉米浅根系不易产生细胞分裂素,从而不能引起补偿性生长,即深根对玉米的旱后复水玉米补偿性生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郭安琪,周瑞莲,宋玉,马会雷[5](2018)在《刈割后黑麦草生理保护作用对其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在轻度、中度、重度、全割刈割处理6 d和12 d后,残留叶片和叶片再生部分生长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分析以揭示在刈割胁迫后叶片抗氧护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与其补偿性生长的关系,以及牧草耐刈性的生理调控机理。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及全割后叶片生长速率均高于对照,重度刈割低于对照。全割后叶片补偿性生长最明显、轻度和中度次之,重度刈割无补偿性生长。对照黑麦草叶片各部位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含量不同,叶片顶部MDA含量较高,伴随着较高的SOD、CAT活力和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叶片基部MDA含量最低,SOD、CAT活力及脯氨酸含量也较低。与对照相比,不同强度刈割6 d黑麦草再生叶和叶片平均MDA含量、SOD和CAT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较低。而不同强度刈割12 d,黑麦草再生叶和叶片平均MDA含量仍较低,但SOD和CAT活力增高,脯氨酸含量增加,POD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对照。这表明刈割在减少了叶面积,降低光合能力的同时,刈割伤害胁迫启动了牧草补偿性生长使残留叶片快速生长,而且残留叶片面积与其补偿生长速率成正相关。另外,虽然不同强度刈割下叶片补偿性生长速率不同,但不同强度刈割(12 d)均激活残留叶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和促进脯氨酸积累。在补偿生长过程中,CAT和SOD能及时清除残留叶片中积累的氧自由基,维持较低的膜脂过氧化和细胞膜完整性,积累的脯氨酸能维护细胞水分平衡。因此,抗氧化酶(SOD和CAT)和渗透调节物(脯氨酸)在黑麦草刈割后受伤部位快速自愈及残留叶片快速补偿生长中起重要生理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赵威,王馨,李琳[6](2017)在《氮添加对不同去叶强度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施氮对不同枝叶去除强度下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设置3个施氮水平(施氮0、1.25、2.50 g/株)和4个去叶强度水平(去除叶片数的0%、20%、50%、80%),通过测定各处理凤丹牡丹植株的累积生物量、更新芽数、相对生长速率和剩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来研究不同去叶强度下不同氮水平的凤丹补偿性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去叶能够促进凤丹牡丹的补偿性生长;施氮可以适度提高去叶伤害后凤丹的补偿程度;施氮和去叶处理互作通过增加累积生物量来影响凤丹的补偿性生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4期)
王晓凌,李晓倩,赵威,施江,亓琳[7](2016)在《细胞分裂素调控的玉米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检测植物生长激素研究了苗期玉米的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玉米苗具有较低的地上部分和整株生物量,但复水12d后旱后复水玉米苗的地上部分和整株生物量已与充分供水玉米苗之间没有了显着差别。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是用来评价玉米苗复水后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相对于它们自身复水前变化的指标,复水后旱后复水玉米苗呈现较高的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通过检测叶片和伤流液中的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发现旱后复水玉米苗的叶Z+ZR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联系密切,且其叶Z+ZR含量受根系的直接调控。总之,根系诱导的叶片细胞分裂素是影响玉米苗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周瑞莲,贾有余,侯月利,石琳琳[8](2016)在《不同厚度沙埋下植物光合特性变化与补偿性生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海岸沙地不同株型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Cham)在不同厚度沙埋处理下土壤温度、湿度,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测定以揭示沙埋后植物的快速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补偿性生长在其耐沙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厚度沙埋下,土壤表层含水量最低和温度最高(40℃),随着沙埋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而土壤温度(28℃)降低。轻度和中度沙埋5 d和10 d,幼株和成株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增加,单叶蔓荆成株沙上顶部叶片FW分别较对照增加27%和29%;DW较对照增加23%和27%,并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对照和不同厚度沙埋下沙上叶片Pn、Tr、Gs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双峰型",且植株上部叶片Pn、Tr、Gs高于下部叶片。但在轻度和中度沙埋处理下,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叶片Pn、Tr、Gs增加并高于对照,成株在光合第一个高峰期顶部叶片Pn分别较对照高13%和24%,Tr分别较对照增加33%和72%,Gs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和27%。研究表明,沙埋下植株快速生长和叶片物质积累加速与光合作用增高呈正相关。沙埋胁迫激活植株补偿生长是引起植物Pn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原因。而沙埋使叶片损失导致植物能量代谢失衡是激活补偿生长的内因,沙埋使植物下部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是补偿生长的外因。沙埋胁迫下植物补偿生长在其维持能量和物质代谢平衡和适应沙埋中起重要作用,是单叶蔓荆适应沙埋的重要生理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24期)
张澈,张艳,张继忠[9](2015)在《阶段限饲法对肉鸡补偿性生长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物补偿性生长机制,针对快速生长的白羽肉鸡养殖过程中的一些诸如降低死淘率、改善饲料报酬、提高酮体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已有很多研究,但目前仍然没有能方便于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即能被实际生产操作接受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限量限饲法的可操作性研究,找到了一种可以不改变目前的肉鸡产业流程,仅仅在养殖环节的部分阶段做简单限饲方案的改变来实现补偿性生长技术在肉鸡生产过程应用,结果显示,通过30%的限饲能够得到与自由采食相当体重,但饲料报酬大幅度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5年11期)
包乌云,赵萌莉,红梅,高新磊[10](2015)在《刈割对人工草地产量和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对苜蓿、老芒麦和草地雀麦单播草地的产量和补偿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刈割和齐地(或低留茬)刈割有利于苜蓿的超补偿生长,但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苜蓿的产量和再生能力降低(P<0.01)。老芒麦的再生能力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和留茬高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但其总产量不受影响,在各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处理下均呈等补偿生长。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草地雀麦的产量和再生能力无明显变化,在各刈割频次下均呈等补偿生长,但齐地刈割会使其产生欠补偿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补偿性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留茬中有机物质与光合作用的相互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修茬高度与修剪频率互作对其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意大利黑麦草生长的最佳留茬高度及修剪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拔节期前意大利黑麦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光照与黑暗两个试验。光照试验包括5个处理:5 cm留茬修剪一次(HS);5 cm留茬修剪两次(HF);2 cm留茬修剪一次(LS);2 cm留茬修剪两次(LF);不修剪(CK)。黑暗试验包括3个处理:5 cm留茬不断根(B5);2 cm留茬不断根(B2);5 cm留茬且断根(BD5)。光照试验结果表明:高茬(5 cm)单次修剪意大利黑麦草茬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而较高的能量促使其具有更强的光合速率,进而积累较多有机物,因修剪而减少的生物量便得到弥补,发生补偿性生长。而低茬(2 cm)多次修剪意大利黑麦草则未发生上述现象。此外,黑暗试验结果表明:高茬意大利黑麦草修剪后的再生能力更强,且其再生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茬而非根。总之,基于留茬中有机物与光合作用的相互影响,留茬高度与修剪频率对意大利黑麦草的再生有着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偿性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曹玉娟.家禽补偿性生长机制的研究[J].家禽科学.2019
[2].李明月,王晓凌,秦荣荣,郭亚丹.留茬高度与修剪频率互作对意大利黑麦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3].杨灿鑫.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4].秦荣荣,王晓凌.根系深度对旱后复水玉米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
[5].郭安琪,周瑞莲,宋玉,马会雷.刈割后黑麦草生理保护作用对其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6].赵威,王馨,李琳.氮添加对不同去叶强度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
[7].王晓凌,李晓倩,赵威,施江,亓琳.细胞分裂素调控的玉米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8].周瑞莲,贾有余,侯月利,石琳琳.不同厚度沙埋下植物光合特性变化与补偿性生长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6
[9].张澈,张艳,张继忠.阶段限饲法对肉鸡补偿性生长的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
[10].包乌云,赵萌莉,红梅,高新磊.刈割对人工草地产量和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