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基因簇论文_杨雪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基因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基因,大肠杆菌,大肠,弧菌,分子,脑膜炎。

抗原基因簇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芹[1](2017)在《鸭疫里默氏菌CH-2株O-抗原基因簇的解析与G148_0871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杆菌。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主要感染鸭、鹅、火鸡和其他多种家禽与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荚膜是覆盖于细菌表面的多糖类或多肽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菌表面理化性质,与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毒力的变化有关。此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外叶的主要成分,提供细菌外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O-抗原是决定LPS免疫原性的主要部分,而Wzy蛋白则是催化形成荚膜多糖和O-抗原多糖链的聚合酶。目前,有关鸭疫里默氏菌O-抗原寡糖单位化学结构及其O-抗原基因簇的研究未见报道,并且鸭疫里默氏菌中编码Wzy蛋白的基因也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解析了 RA-CH-2株O-抗原寡糖单位的化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编码O-抗原相关的基因簇进行了解析,预测了单糖合成酶基因、糖基转移酶基因以及寡糖单位处理基因。另外该基因簇上还存在其他与荚膜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然后选择了寡糖单位处理基因中的G148_0871基因进行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G148_0871基因可能参与了 RA-CH-2株O-抗原和荚膜的生物合成,并且G148_0871可能是wzy-like基因。为了验证这一预测,本研究采用自杀性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株,随后对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PCR鉴定和测序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RA-CH-2AG148_0871的G148_0871基因被壮观霉素基因spec替换。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其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生化特性、自动聚集现象的观察和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缺失该基因后,细菌对碳源、氮源的利用无变化,但出现了明显的自动聚集现象,此外,细菌生长速度从培养14 h后开始加快。肉眼观察菌落形态以及结晶紫染色后观察发现,缺失株菌落形态表现粗糙型,而亲本株表现光滑型。试管凝集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对全菌血清抗体完全不凝集。采用热酚水法、菌体裂解法等多种方法提取脂多糖并银染后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呈现梯状的O-抗原条带。采用改良印度墨汁染色法进行荚膜染色,油镜下观察发现缺失株的荚膜明显变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荚膜染色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该基因缺失株是荚膜缺陷菌株。干燥环境耐受性试验的结果显示缺失株在干燥环境下的存活率低于亲本株,这与荚膜多糖具有强亲水性及抗干燥能力的性质一致。血清杀菌试验结果显示当正常鸭血清的浓度大于12.5%时,缺失株的存活率趋近于0,显着低于亲本株,说明缺失株对血清补体的抵抗能力远不及亲本株。雏鸭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结果显示亲本株的LD50为2.79×107CFU,而缺失株的LD50为1.02×1012CFU。由此可见,该基因的缺失导致鸭疫里默氏菌的毒力显着下降。定殖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在攻毒后6 h、12 h、24 h、48 h,在雏鸭血液、肝脏和脑组织的定殖能力显着低于亲本株。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后进行HE染色观察发现,分别感染5×107 CFU的亲本株或缺失株的菌液36 h后,感染缺失株的雏鸭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脑组织无明显病变,而感染亲本株的雏鸭的心脏、肝脏和脾脏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这些结果说明G148_0871基因与鸭疫里默氏菌的耐受性和毒力具有一定联系。综上,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鸭疫里默氏菌O-抗原寡糖单位的化学结构并对与其相应的O-抗原基因簇进行了解析,发现该基因簇可能同时参与了 O-抗原与荚膜多糖的生物合成。通过缺失G148_0871基因以及用不同方法对缺失株的各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证明了鸭疫里默氏菌基因G148_0871参与了荚膜的生物合成,这为鸭疫里默氏菌荚膜多糖功能和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G148_0871基因的缺失使鸭疫里默氏菌的耐受性和毒力显着降低,这一发现为阐明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赵峰,孟松松,周德庆[2](2016)在《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waaF)的缺失株,探究waaF基因在副溶血弧菌O抗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壳素介导的转化技术构建临床分离株的waaF基因缺失株;分别对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和血清型进行了测定;利用大肠杆菌S17λpir菌株与副溶血弧菌结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O3、O5和O10来源的waaF基因的回补株,通过血清型测定,验证同源waaF基因的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waaF基因缺失株,基因缺失株生长正常,其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同野生菌株基本一致,基因缺失株同O抗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O抗原特性消失。回补实验显示,O3和O5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能恢复原有O抗原特性,O10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则不能恢复基因缺失株的O抗原特性。【结论】waaF基因同O抗原的合成相关,是O抗原合成的关键基因,不同O抗原副溶血弧菌中waaF基因功能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魏亚鹏[3](2014)在《鸡源鲍氏志贺菌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志贺菌(Shigella)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多种动物的报道陆续出现。鸡源志贺菌病例于2004年首次报道,感染雏鸡主要表现为脓血痢,能引起雏鸡死亡。由于大肠杆菌和志贺菌进化关系非常近,通过16S rRNA、gyrB和grpE等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得到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0-抗原是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表面成分,O-抗原丰富的多样性导致O-抗原基因簇的保守性很低。因此,(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8)

朱宏飞[4](2012)在《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遗传分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I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是专性人类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由于它的致畸率、致死率和发病率一直较高,所以这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鉴于脑膜炎奈瑟氏菌的重要性,有必要对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脑膜炎奈瑟氏菌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的接触进行传播,呼吸道首先接触到这类细菌。在大约10%人的鼻腔中携带脑膜炎奈瑟氏菌并且不致病,一旦这种细菌有机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或者是脑脊液就会引发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细胞外覆盖的荚膜是重要的毒力因子,根据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成分和免疫反应性等特点,将脑膜炎奈瑟氏菌分为12个血清群,即A、B、C、Y、W135、29E、X、Z、H、I、K和L等血清群,而A、B、C、W135, X和Y血清群的菌株引起90%以上的感染,属于常见的血清群,而其余的几个血清群常被称为稀有血清群,它们引起的只是零星的感染或者是处于携带状态。关于常见血清群的报道要比稀有血清群的多。A、B、C、29E、W135, X和Y血清群的菌株荚膜基因簇序列可以在GenBank数据库中找到,而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至今还没有破译,这对于针对荚膜的疫苗研发和针对防控的血清群的检测以及进化研究造成严重的障碍,所以有必要破译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分析它们荚膜基因簇内的基因功能,特别是荚膜多糖的合成和转运基因,它们的序列对于种和血清群的检测十分必要。本研究的首要任务利用鸟枪库破译了H、I、K、L和Z等血清群菌株的荚膜基因簇,分别得到了23,488、24,676、27,709、18,453和21,871bp的序列,注释出来与这些序列相对应的开放阅读框分别是19、18、22、14和15。通过Clustal X的比对发现I和K血清群的荚膜基因簇序列一致性达到了99%,而它们的荚膜多糖成分所有不同,所以推测造成荚膜多糖成分不同的一个异构酶基因应该位于荚膜基因簇之外。Glycerol-3-PO4是H和Z血清群的荚膜多糖的共有成分,它们的基因种类和功能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序列和基因种类比较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荚膜基因簇的整体进化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利用血清群特异性的基因和脑膜炎奈瑟氏菌的种特有基因,开发了能够检测所有12个血清群的多重PCR实验,连续使用叁个多重PCR可以区分全部的血清群,多重PCR实验还可以把血清学上分不了群的菌株通过这种遗传学的方法直接分群。在检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区分稀有血清群和不可分群菌株的血清群类型。每个被检测的脑膜炎奈瑟氏菌都应该得到叁个扩增子,其中的一个扩增子是利用条带大小不同来区分血清群,另外两个条带,即ctrA和porA都是鉴定种,排除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淋病奈瑟氏菌和嗜乳糖奈瑟氏菌。用于分群检测的多重PCR实验的性能要用准确性和灵敏度来验证。97个已知血清群的临床分离脑膜炎奈瑟氏菌株对多重PCR准确性进行检验,得到准确率为100%。46个未知血清群的临床分离株作为多重PCR的双盲实验标本。最后的多重PCR试验的结果和血清学上的分群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是准确率达到了98%。经过多次的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基因组DNA和在非培养条件下的模拟临床脑脊液标本中菌株数量的灵敏度。本研究所有的血清群的基因组DNA的灵敏度是1ng/20μL,相当于~4×105个基因组数量。非培养模拟脑脊液标本的灵敏度是~3×105CFU/ml,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脑脊液标本或者是菌株基因组DNA的分群检测。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代表菌种,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大多数不致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细胞外有叁种形式的抗原,即菌体(O)、荚膜(K)和鞭毛(H)等抗原。由于菌体外的脂多糖的结构类型很多,仅菌体抗原(O抗原)的种类就有180多个血清型。大肠杆菌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可以引起肠道感染、粘膜感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还可以引起猪、牛和羊等家畜的疾病。脂多糖是大肠杆菌细胞外的主要表面成分,对致病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组成由核心多糖、O-特异性多糖侧链、类脂A叁个部分共价连接而成。O-特异性多糖链又称O抗原多糖侧链,简称O抗原,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的特点。负责O抗原合成的基因一般都是在细菌的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大肠杆菌O抗原基因簇通常位于galF和gnd基因之间,少数例外。由于O抗原在细菌的致病性和进化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破译了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基因簇,并测定了它的结构。经过序列分析发现,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基因簇注释出12个开放阅读框,包括GDP-L-Fuc合成酶基因(gmd、fcl、gmm、manC和manB)、糖基转移酶基因(wfcV、wfcW、wfcX、wfcY和wfcZ)和寡糖单位处理酶基因(wzy和wzx),O抗原的合成属于Wzy/Wzx依赖型。测定的多糖结构式如下:通过和现有的多糖结构的比较,确定大肠杆菌O41的O抗原的多糖结构在细菌多糖中没有相同的类型,因此确定了这种结构是细菌中是独有的。(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2-05-01)

许亚卓,杨春柳,刘文鑫,杨旭东,李海滨[5](2010)在《O_(139,142,26)混合血清型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鸟枪法扩增了一株从水肿病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分离到的O混合血清型(O139,142,26)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O-抗原基因长度为11 771 bp。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10个开放阅读框架及功能基因种类。经与发表的大肠杆菌O139、O26和O142的O-抗原基因序列及O-抗原糖基链的结构进行比对,进化树分析,跨膜蛋白的结构分析以及对乳糖前体(Glc)添加乙酰基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该O混合血清型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与大肠杆菌O139的O-抗原基因进化关系最近。(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蔡成松,郭晓奎[6](2008)在《细菌O抗原基因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O抗原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的重要组分。它是由多糖的重复单位和一系列寡糖重复单位所组成,即O抗原基本单位,一般包括2~6个糖基。因为多糖中糖的性质不同,连接次序,连接位点都有差异,因而O抗原变异很大。染色体中有关O抗原合成的基因丛集成簇。这些基因簇的变异很大,也反映了O抗原结构的多样性。O抗原的表达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李雅玥,王威,王荃,王磊[7](2007)在《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特异分子标识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完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筛选和鉴定检测用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进行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基因并预测基因功能,利用PCR方法筛选针对大肠杆菌O120特异基因和特异引物,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特异探针。结果O-抗原基因簇序列全长12 485 bp,共含有10个基因:dTDP-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rmlB、rmlD、rmlA和rmlC),O-抗原转运酶基因(wzx),O-抗原聚合酶基因(wzy),3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和1个功能未确定的基因。另外筛选和鉴定了2个特异基因、4对特异引物和6条特异探针,在模拟样品的鉴定中得到验证。结论多种特异分子标识可从样品中特异地检测出大肠杆菌O120,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进行分子分型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2007年07期)

韩巍青,王威,王磊[8](2007)在《大肠杆菌O116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大肠肝菌O116的O-抗原基因簇序列,鉴定其中的特异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替代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长距离PCR方法扩增O116的O-抗原基因簇,PCR产物用鸟枪法建立测序文库进行测序,通过与GenBank中功能已知的蛋白的序列比较,进行基因功能的分析。用PCR方法证明基因簇中寡糖单位处理酶基因的特异性,以寡糖单位处理酶基因为靶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灵敏度测试。结果和结论基因簇全长为14323bp,共有11个基因,其中寡糖单位处理酶基因wzx和wzy具有高度特异性。所建立的PCR方法可检测2pg的基因组DNA、0.4CFU/g(猪肉样品)或4×102CFU/g(粪便样品)。可以代替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王威,刘斌,刘雪倩,冯露,孙丹[9](2007)在《大肠杆菌O85 O-抗原基因簇序列破译和特异分子标识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大测肝菌O85的O-抗原基因簇的序列,对其基因进行功能和进化的分析,筛选并鉴定可用于快速分子分型的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对大肠杆菌O85的O-抗原基因簇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拼接与分析,确定针对大肠杆菌O85的特异基因并设计引物,PCR方法进行模拟环境样品的检测。结果大肠杆菌O85的O-抗原基因簇序列全长为11 203 bp。发现8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并确定功能,分别为:UDP-N-乙酰葡萄糖-2-异构酶基因(orf1),吡喃型UDP-半乳糖变位酶基因(glf),糖基转移酶基因(orf3、orf5、orf6和orf8),O-抗原转运酶基因(wzx)和O-抗原聚合酶基因(wzy)。鉴定出针对大肠杆菌O85的特异基因2个和引物4对。结论本文筛选的特异分子标识和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对环境样品中的大肠杆菌O85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效义,李艳君,戴二黑,郭兆彪,宋亚军[10](2006)在《应用O-抗原基因簇特异PCR对假结核耶尔森菌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据假结核耶尔森菌O-抗原基因簇多态性,应用PCR基因分型方法替代传统的血清分型方法,对本室保存的3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进行分型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假结核耶尔森菌与已知血清型假结核耶尔森菌标准参考株O-抗原基因簇的差异,确定实验株的血清型。结果:应用PCR基因分型方法替代传统的血清分型方法,对本室保存的3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进行了成功的血清分型,血清组Ⅰ~Ⅴ与血清型O∶1~O∶5存在着对应关系。结论:应用PCR方法对假结核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分型,方法简单、迅速,同时不需要制备特异抗血清,是一种理想的血清分型替代方法。(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期刊2006年05期)

抗原基因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waaF)的缺失株,探究waaF基因在副溶血弧菌O抗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壳素介导的转化技术构建临床分离株的waaF基因缺失株;分别对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和血清型进行了测定;利用大肠杆菌S17λpir菌株与副溶血弧菌结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O3、O5和O10来源的waaF基因的回补株,通过血清型测定,验证同源waaF基因的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waaF基因缺失株,基因缺失株生长正常,其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同野生菌株基本一致,基因缺失株同O抗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O抗原特性消失。回补实验显示,O3和O5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能恢复原有O抗原特性,O10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则不能恢复基因缺失株的O抗原特性。【结论】waaF基因同O抗原的合成相关,是O抗原合成的关键基因,不同O抗原副溶血弧菌中waaF基因功能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基因簇论文参考文献

[1].杨雪芹.鸭疫里默氏菌CH-2株O-抗原基因簇的解析与G148_0871基因的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2].赵峰,孟松松,周德庆.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J].微生物学报.2016

[3].魏亚鹏.鸡源鲍氏志贺菌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遗传进化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4].朱宏飞.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遗传分型方法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2

[5].许亚卓,杨春柳,刘文鑫,杨旭东,李海滨.O_(139,142,26)混合血清型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6].蔡成松,郭晓奎.细菌O抗原基因簇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8

[7].李雅玥,王威,王荃,王磊.大肠杆菌O120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特异分子标识的鉴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

[8].韩巍青,王威,王磊.大肠杆菌O116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

[9].王威,刘斌,刘雪倩,冯露,孙丹.大肠杆菌O85O-抗原基因簇序列破译和特异分子标识的筛选[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

[10].王效义,李艳君,戴二黑,郭兆彪,宋亚军.应用O-抗原基因簇特异PCR对假结核耶尔森菌分型[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

论文知识图

一10抗原基因簇的PCR扩增产物大肠杆菌O11 O-抗原基因簇结构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的67个O一抗原基E.coliO138的O-抗原基因簇结构及...大肠杆菌O11 O-抗原基因簇结构的K一抗原的基因簇

标签:;  ;  ;  ;  ;  ;  ;  

抗原基因簇论文_杨雪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