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焓论文_黄明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成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模型,理论,纳米,几何,点缺陷,尺寸。

形成焓论文文献综述

黄明畅[1](2018)在《用形成焓计算二元合金固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在固体物理领域还是材料科学中,合金固溶度都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基体能否与其他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或者金属基体究竟能溶解多少溶质元素,这对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在某些领域中的实际使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准确地来说,一个完善的固溶度理论,不仅要能够完美地解释已有的固溶度实验数据,理论预测的结果要与实验测定的数据相契合;而且还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尚未有实验数据的溶质元素是否能够溶解在特定的溶剂元素中。这为新型材料的研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很大程度上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合金固溶度理论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本文把已成功应用于计算合金形成焓的亚规则模型应用到二元合金固溶度的研究中。把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二元合金形成焓作为纵坐标,溶质元素的原子半径作为横坐标而构建起一个二维坐标图,将各元素的坐标点描绘在该坐标图上,发现可以用一条椭圆曲线(?)将与基体元素形成固溶体的溶质元素和不能与基体元素形成固溶体的溶质元素区分开来。椭圆曲线参数m,n,c和d与基体元素的相关参数有关,即m∝R0,n∝△H0,c∝(μR03)-(1:2),d∝E。(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淑剑[2](2017)在《Cu基纳米合金形成焓的亚规则模型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成焓是描述合金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材料在纳米尺寸下具有特殊的电、光、磁和力学等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取贵金属与Cu为研究对象,考虑表面形成焓,利用亚规则模型计算了二元及高元纳米合金形成焓与颗粒尺寸及合金成分的关系。通过计算发现,Cu-Ag、Cu-Au、Cu-Pt、Ag-Pd、Au-Ag和Au-Pt块体合金的形成焓与其他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值符合得很好。通过计算Cu、Ru、Rh、Pd、Ag、Os、Ir、Pt和Au形成二元纳米合金的形成焓发现,Cu-Pt纳米合金会发生明显的成分偏聚,并且其偏聚方向与合金的聚集驱动能有关。通过计算纳米叁元Cu基合金形成焓,发现纳米合金的形成区域随着纳米尺寸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计算发现,Cu-Au-Pt-Pd和Cu-Au-Ag-Pt纳米形成区域随着Cu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Cu-Au-Ag-Pd纳米形成区域随着Cu成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吴敏,吕柏林[3](2016)在《纳米Sn-Ag钎料合金熔化温度及形成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表面效应,基于Lindemann熔化准则,利用Miedema模型对Sn-Ag纳米钎料合金的熔化温度及形成焓进行计算.Sn-Ag纳米合金微粒的熔化温度及形成焓均依赖于尺寸和组元成分;对于Sn3.5Ag纳米钎料合金,当微粒尺寸大小为5nm时,其熔化温度下降约为7%;而合金形成焓随晶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合金稳定性降低;对于Sn3.5Ag钎料合金,当粒径尺寸为0.1μm时,合金形成焓完全为正值,对Sn-Ag钎料合金组织形成存在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乔占平,杨启超,李赵婉[4](2015)在《CsBr-HoBr_3-H_2O和CsBr-HoBr_3-HBr(13%)-H_2O(298.15K)的相平衡及新固相化合物的标准形成焓和荧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稀碱(Rb、Cs)与稀土卤化物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1-4]),如Cs_3Yb_2Cl_9、Cs_3Yb_2Br_9、Cs_3Y_2Br_9:10%Dy~(3+)、Cs_3Dy_2Br_9、Cs_3Er_2X_9(X=Cl,Br,I),Er~(3+)掺杂在Cs_3Lu_2Br_9。文献~([5-9])研究了二元熔盐体系CsBr-REBr_3(RE=La,Ce,Pr,Tb,Dy),发现了3种类型的新固相化合物,即Cs_3REBr_6(3:1型)(RE=La、Ce、Pr、Tb、Dy)、Cs_3RE_2Br_9(3:2型)(RE=Tb、Dy)、Cs_2REBr_5(2:1型)(RE=La、Ce)和CsRE_2Br_7(1:2型)(RE=La、Ce、Pr、Tb),本文课题组研究了叁元体系CsBr-REBr_3-H_2O(RE=La、Ce)的相平衡~([10]),在这2个体系中均有2:1型新固相化合物Cs_2REBr_5·10H_2O,其中Cs_2CeBr_5·10H_2O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另有文献报道了溴化铯与溴化轻稀土在氢溴酸介质中的相化学关系,其结果与已报道二元、叁元体系不同。本文研究了叁元CsBr-HoBr_3-H_2O和四元CsBr-HoBr_3-HBr(13%)-H_2O(298.15K)的体系,叁元体系平衡固相均由CsBr、Cs_3Ho_2Br_9·16H_2O、HoBr_3·9H_2O构成,四元体系平衡固相由CsBr、Cs_3Ho_2Br_9·16H_2O、HoBr_3·7H_2O构成。新化合物Cs_3Ho_2Br_9·16H_2O(3:2型)在水及氢溴酸介质中是异成分溶解,在叁元体系中结晶区较小,而在四元体系中较大,更有利于该化合物的制备。另外,在饱和水溶液中添加氢溴酸达到一定浓度,HoBr_3·9H_2O转变为HoBr_3·7H_2O。对新化合物分别进行了XRD、TG-DTG和荧光表征。在707nm光激发下,发射光谱出现在468nm,即该化合物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用微量热仪测量了该化合物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标准摩尔溶解焓,计算出了它们的标准摩尔形成焓分别是-(4846.0±1.3)kJ·mol~(-1)。(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4-24)

乔占平,杨启超,李赵婉[5](2014)在《叁元体系CsBr-REBr_3-H_2O(RE=Pr,Nd)(298.15K)及新固相化合物的标准形成焓和荧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稀碱(Rb、Cs)与稀土卤化物形成的新化合物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1-4],如Cs3Yb2Cl9、Cs3Yb2Br9、Cs3Y2Br9:10%Dy3+、Cs3Dy2Br9、Cs3Er2X9(X=Cl,Br,I),Er3+掺杂在Cs3Lu2Br9。但这些化合物主要用Bridgman方法合成。为研究用相平衡方法合成该类化合物,并提供相平衡热力学数据,文献对稀碱/稀土氯化物及部分溴化物在酸性介质中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5-15],有多种组成比的新化合物形成。对部分化合物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而溴化铯与溴化稀土在水介质中的相平衡数据未见文献报道,本文研究了叁元体系CsBr-REBr3-H2O(RE=Pr、Nd)(298.15K)的平衡溶度。该两个叁元体系均由3个平衡固相构成,分别对应与CsBr、2CsBr·REBr3·10H2O和REBr3·7H2O,其中新固相化合物2CsBr·REBr3·10H2O均是固液异成分溶解的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四元体系CsBr-REBr3-HBr(~13%)-H2O(RE=Pr、Nd)(298.15K),新固相化合物(5CsBr·2REBr3·22H2O)组成比不同,其原因应是氢溴酸的加入,改变了体系的相化学关系。对2个新化合物分别进行了XRD、TG-DTG表征。通过测定2个新化合物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标准摩尔溶解焓,计算出了它们的标准摩尔形成焓分别是–(4731.8±1.4)k J·mol-1(2CsBr·REBr3·10H2O)和–(4729.6±1.5)k J·mol-1(2CsBr·REBr3·10H2O)。通过F-7000FL荧光光谱仪检测,发现2个化合物均在785nm光激发下,发射光谱均出现在524nm,说明这2个新化合物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0-17)

朱湘萍,廖树帜,王君宇,邓玉丹,罗志新[6](2014)在《Pd与第四长周期元素二元合金形成焓的亚规则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成焓是描述合金形成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参数。用亚规则模型对Pd-TM(TM=Sc,Ti,V,Cr,Mn,Fe,Co,Ni,Cu,Zn)10种二元合金的形成焓进行理论计算,并与键参数函数-尺寸因素理论进行对比讨论,其目的是了解这10种Pd-TM合金的热力学性质,预测其中间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亚规则模型对所研究的二元合金的形成焓结果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已有实验结果。这为制备和开发广泛应用于催化化学工业的Pd稀土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志敏,孙艳蕊[7](2013)在《预测多元合金形成焓的叁组元作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合金中的二元子系中的两组元的性质受到子系外组元的影响而引起形成焓的改变.模拟发现子系中组元的电负性和电子密度的改变与其和子系外组元电负性之和成比例,计算中可将此影响等效到对组元体积的影响,当子系外有多个组元时,其电负性的作用可等效到一个组元.对叁元系合金形成焓的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叁个组元作用可大大提高预测的精度,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优于几何模型预测结果.提出的合金形成焓建模的思路对于研究多元系合金的热力学性质也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孙顺平,李小平,卢雅琳,李勇,黄道远[8](2013)在《基于Miedema模型Al_3X(Sc,Er,Zr,Li)点缺陷形成焓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iedema模型研究了Al3X(Sc,Er,Zr,Li)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并结合点缺陷形成理论计算了Al3X空位和反位缺陷的形成焓。结果表明Al-Sc和Al-Er系形成焓较为接近,说明Sc和Er在Al中性质相近。Al-X(Sc,Er,Li)二元化合物中X原子的空位形成焓高于Al原子的空位形成焓,表明Al-X系二元化合物更易形成Al空位。Al3Er反位缺陷形成焓最大,Al3Zr和Al3Sc居中,Al3Li最小。Al3Sc、Al3Er和Al3Zr易于出现空位和反位两类缺陷共存的情形,而Al3Li反位缺陷形成焓明显小于空位形成焓,因而更易形成反位缺陷。(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3年07期)

张雷,欧阳义芳[9](2012)在《YCuMg合金的形成焓Miedema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Miedema理论和几何模型相结合,通过用Miedema理论计算YCuMg合金中相应的二元合金的形成焓,采用几何模型预测了YCuMg叁元合金液态和固态合金整个成分范围的形成焓。计算结果表明,MgYCu液态合金中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形成焓数值增大,由于Cu的原子半径比Y和Mg要小,因此在固溶体中弹性能的贡献比较大。计算的液态形成焓与实验测量的结果符合得比较好,其符合的程度优于Zhang等人的模型。(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雷[10](2012)在《多元合金形成焓的Miedema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于计算机对材料性质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合金的热力学数据对于预测和理解合金相的相对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合金的热力学数据。由于多元合金的实验测量数量巨大,因而耗时过长,使得多元合金热力学数据的实验测定受较大限制。所以利用已有的二元合金热力学数据,通过理论方法来计算预测多元合金的热力学参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各种计算热力学性质的方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Miedema理论和嵌入原子模型。在Miedema理论计算预测多元合金的形成焓时,通常是用Miedema理论计算相应的二元合金的形成焓,然后通过模型外推得到多元合金的形成焓。本文就是以Miedema理论为基础,结合欧阳义芳等人在周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几何模型,依据二元系热力学数据计算预测多元系合金的热力学性质。利用欧阳义芳等人的模型计算FeNiZr、CuAgAu、CeAgAu、NiCuAl、 AuSbSn、YCuMg、AuCuSn、AlCuSn、AlCuNi、NiSbSn、FeTiNi叁元合金液态时的形成焓,并与Zhang模型、Toop模型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计算Al-Cu、Al-Ni、Ni-Sb、Ni-Sn体系的液态形成焓时,考虑到这些合金体系的短程有序性,需要将模型参数中的γ取为8。本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符合程度优于Zhang的模型预测的结果。本文也计算了AlCu-RE (RE=Ce, Dy, Er, Eu, Gd, Ho, La, Lu, Nd, Pm, Pr, Sm,Tb,Tm,Yb)体系、AlCu-X (X=Mg, Mn, Ni, Si, Sr, Ti, Zn, Zr)体系叁元合金和AlFeZrCe、AlFeZrNd四元合金分别在液态、固溶态和金属间化合物状态下的形成焓。由计算结果可知,AlCu-RE体系中稀土元素原子百分比含量在50%附近时合金形成焓达到最负值,说明稀土元素含量较多时合金的稳定性最好;AlFeZrCe、AlFeZrNd两种合金的形成焓非常相似,Al、Zr含量越大,合金形成焓越负;Al含量远大于(XAl>50%)其余叁种元素含量时,合金形成焓随稀土元素含量增加而减小,而Al含量较小时,合金形成焓随稀土元素的含量增加而增大。计算结果表明,欧阳义芳等人的几何模型预测的形成焓值与实验测定值符合的较好,主要是考虑了合金组元相互作用的差异,因此该模型为多元合金热力学性质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形成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形成焓是描述合金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材料在纳米尺寸下具有特殊的电、光、磁和力学等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取贵金属与Cu为研究对象,考虑表面形成焓,利用亚规则模型计算了二元及高元纳米合金形成焓与颗粒尺寸及合金成分的关系。通过计算发现,Cu-Ag、Cu-Au、Cu-Pt、Ag-Pd、Au-Ag和Au-Pt块体合金的形成焓与其他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值符合得很好。通过计算Cu、Ru、Rh、Pd、Ag、Os、Ir、Pt和Au形成二元纳米合金的形成焓发现,Cu-Pt纳米合金会发生明显的成分偏聚,并且其偏聚方向与合金的聚集驱动能有关。通过计算纳米叁元Cu基合金形成焓,发现纳米合金的形成区域随着纳米尺寸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计算发现,Cu-Au-Pt-Pd和Cu-Au-Ag-Pt纳米形成区域随着Cu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Cu-Au-Ag-Pd纳米形成区域随着Cu成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成焓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明畅.用形成焓计算二元合金固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李淑剑.Cu基纳米合金形成焓的亚规则模型计算[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吴敏,吕柏林.纳米Sn-Ag钎料合金熔化温度及形成焓的研究[J].电子学报.2016

[4].乔占平,杨启超,李赵婉.CsBr-HoBr_3-H_2O和CsBr-HoBr_3-HBr(13%)-H_2O(298.15K)的相平衡及新固相化合物的标准形成焓和荧光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5].乔占平,杨启超,李赵婉.叁元体系CsBr-REBr_3-H_2O(RE=Pr,Nd)(298.15K)及新固相化合物的标准形成焓和荧光性能[C].第十七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6].朱湘萍,廖树帜,王君宇,邓玉丹,罗志新.Pd与第四长周期元素二元合金形成焓的亚规则模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7].周志敏,孙艳蕊.预测多元合金形成焓的叁组元作用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孙顺平,李小平,卢雅琳,李勇,黄道远.基于Miedema模型Al_3X(Sc,Er,Zr,Li)点缺陷形成焓的计算[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

[9].张雷,欧阳义芳.YCuMg合金的形成焓Miedema理论计算[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张雷.多元合金形成焓的Miedema理论计算[D].广西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形成焓与实验值的对比时Rh-Zr体系形成焓随Rh浓度变...球磨24h后粉末的场发射照片(40:1,400...Pd-Au合金的形成焓形成焓与成分之间的关系Mg-Ni合金吸氢形成焓与镍含量的...

标签:;  ;  ;  ;  ;  ;  ;  

形成焓论文_黄明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