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本实用新型装置设有防水部,工件抵接在防水部上,所述本体安装后手外力挤压变形,通过防水部包覆住工件与防水部接触部分,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同时保证本体的锁紧功能,且防水部分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不需要额外增加防水件,能够确保安装精度,同时还能具有较高使用寿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外壁面结构不同。

设计方案

1.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外壁面结构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紧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45°至135°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本体突出的肋条。

8.一种铆钉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水连接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铆螺母,具体涉及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

背景技术

有一些防水连接件可能存在着防水问题。例如,在拉铆连接中常用的拉铆螺母因为缺乏防水功能而无法应用到需要防水的设备中。

拉铆螺母主要是利用现有孔位大小,在产品的单侧实现快速安装的固定件;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在车身上采用铝合金材料以及更多的非金属零件实现轻量化,从而减轻车身质量来达到更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

目前,铝合金车身大都采用铝合金型材骨架结合蒙皮的结构,其中铝合金型材的连接方式主要为焊接和铆接。铆接相对焊接而言具有工艺简单,设备、工装夹具成本低,且车身在装配时不易发生变形等特点,因此,通过铆接的方式实现铝合金型材的连接,其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

拉铆螺母是通过拉铆枪实现拉铆连接的,它适用于像方管、圆管等不容易进行压铆操作的场合。使用气动或手动拉铆枪可一次铆固,方便、快捷。常规的拉铆螺母主要使用在非结构承力的螺栓连接中,如轨道客车、公路客车、船泊等内饰件的连接,改进的可防止自旋的拉铆螺母,比如飞机用托板螺母更加优异,其优点是重量更轻,不用提前铆钉固定托板螺母,基材背部无操作空间仍可使用等。

因此拉铆螺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目前很多领域都对拉铆连接方式提出了防水需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在使用现有的拉铆螺母进行连接时,即使能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但因为拉铆螺母没有防水的作用导致水会随着拉铆螺母渗入设备中,影响使用。

在现有技术中,也设计有具有防水功能的拉铆螺母,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320742061.6,名称为:一种防水型拉铆螺母中公开的防水型拉铆螺母包括拉铆螺母1及防水层2;所述拉铆螺母1设有底座4;所述防层内的内测设有双面胶3;所述防水层2通过该双面胶3粘贴在拉铆螺母1的底座4上;尽管该技术中拉铆螺母具有防水功能,但是仅仅通过双面胶实现,防水效果不好,长时间受到水的浸泡也会使其防水性能逐渐降低,同时将双面胶设置在底座上,影响锁紧效果;

又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820965940.8名称为:一种防水型拉铆螺母中公开的防水型拉铆螺母,包括拉铆螺母1、上遇水膨胀止水条4和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拉铆螺母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9,底座9的顶端设置有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且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与底座9粘接固定;通过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实现防水功能,将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底座上也影响锁紧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能够保证该连接件较强的锁紧功能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部由防水胶涂覆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而成;或,所述防水部包括套设或贴设在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防水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为光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45°至135°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本体突出的肋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紧邻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壁面结构不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铆接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和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在使用时,将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固定在被固定的工件上,本体在固定过程中与被固定的工件充分接触并受到外作用力挤压变形,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也均发生变形,通过第一挤压部分锁紧本体安装在被固定的工件上不发生松动,同时被固定的工件还抵接在本体的第二挤压部分上的防水部,并被第二挤压部分挤压变形后充分紧密接触,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紧密接触部分被防水部包覆,防止水沿着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接触处透过防水部渗透到所述本体上,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同时保证本体的锁紧功能,防水部分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不需要额外增加防水件,能够确保安装精度,同时还能具有较高使用寿命。

所述防水部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上由防水胶涂覆而成,所述防水部随着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变形而变形,并紧密黏贴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上,同时被固定的工件与所述防水部接触处也被所述防水部还紧密黏贴,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与被固定的工件之间被所述防水部充分填充,没有空隙,有效地防止了水沿着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接触处透过防水部渗透到所述本体上,防水效果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与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工件;1、本体;11、第一挤压部分;111、第一凹凸部;12、第二挤压部分;121、防水部;122、第二凹凸部;2、底座;21、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1和连接于本体1一端的底座2,所述本体1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1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11和第二挤压部分12,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121。

由于所述本体1外侧面上具有第一挤压部分11和第二挤压部分12,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外侧设置有防水部121,在使用时,将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固定在工件100上,本体1在固定过程中与工件100充分接触并受到外作用力挤压变形,所述本体1上的第一挤压部分11和第二挤压部分12均发生变形,通过第一挤压部分11锁紧本体1不发生松动,同时工件100抵接在本体1的第二挤压部分12的抵接处被挤压变形后第二挤压部分12外侧设置的防水部121包覆,起到了防止水沿着被固定的工件100与第二挤压部分12接触处透过防水部121渗透到所述本体1上的作用,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同时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挤压变形后嵌入在工件100上,保证所述本体1的锁紧功能。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紧邻设置,且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壁面结构不同,所述防水部121由防水胶涂覆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而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具有第一凹凸部111,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为光面,光面上包括涂覆有防水胶的防水部121,工件100抵接在本体1的第二挤压部分12,所述工件100抵接在防水部121上,所述工件100与防水部121紧密接触部分被防水部121上防水胶包覆。在所述防水部121上涂覆的防水胶具有弹性,所述防水部121能随着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变形而发生形变,工件100抵接在防水部121上,所述工件100与防水部121紧密接触部分被防水部121上防水胶包覆,所述防水部121能够始终紧密连接在所述工件100与第二挤压部分12之间,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与工件100之间被所述防水部121充分填充,没有空隙,防止水沿着所述工件100与第二挤压部分12接触处透过防水部121渗透到所述本体1上,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具有第一凹凸部111,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122;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第二凹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的第一凹凸部111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的第一凹凸部1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第二凹凸部122挤压后互相交错,不能形成方便水流动的通道,进而阻挡水在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之间流动;

当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第二凹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的第一凹凸部111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45°至135°的夹角,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侧面上的第二凹凸部122形成多个沟槽,且所述沟槽沿着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轴向均匀分布,在所述沟槽内也涂覆有防水胶,当该防水连接件与工件安装时,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挤压变形安装在工件上,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上第二凹凸部122形成的沟槽也进行挤压变形,沟槽内的防水胶随着沟槽挤压变形而溢出,工件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紧密接触处被沟槽内防水胶充分包覆,避免发生防水胶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挤压变形过程中溢出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外部而不能与工件充分接触的现象,防水效果更好。优选地,当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第二凹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的第一凹凸部111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90°的夹角(如图2所示)。

再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本体1突出的肋条21,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与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肋条21具有多个,并在所述底座2上沿着底座2周向均匀分布,所述肋条21自所述底座2的内边缘向所述底座2的外边缘辐射,所述肋条21延伸至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侧面,该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安装在工件上时,所述肋条21能够嵌入在所述工件上,从而进一步加强该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锁紧作用,锁紧效果更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肋条2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优选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凹凸部111的横截面也为多边形,通过所述肋条21和所述第一凹凸部111在锁紧时,所述肋条21和所述第一凹凸部111刚性强,嵌入在被固定的工件内,同时起到加固锁紧的作用,锁紧效果更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外侧上的所述防水部121为套设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防水密封圈。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外侧上的所述防水部121为贴设在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双面胶。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紧邻设置,且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壁面结构不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具有第一凹凸部111,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122;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上第二凹凸部122上不涂覆防水胶的情况下,该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安装在工件上时,所述本体1发生挤压变形,第二挤压部分12外侧面上的第二凹凸部122紧密嵌入在工件上,由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第二凹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的第一凹凸部111的延伸方向不同,而且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紧邻设置,水沿着第二挤压部分12渗入时,受到了第一凹凸部111和第二凹凸部122阻隔,无法沿着第一凹凸部111继续渗入第二凹凸部122上,进而起到了防水作用。当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侧面上第二凹凸部122密集分布,可以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挤压部分11位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和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防水连接件在使用时,均能通过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上防水部121将工件100包覆,防止水从第二挤压部分12渗透到第一挤压部分1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铆接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将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固定安装在工件上。

为了方便解释和准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设计图

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3965.2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87897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16B37/06

专利分类号:F16B37/06;F16B33/00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晨丰中路99号

发明人:孙强;段大鹏;张明

第一发明人:孙强

当前权利人: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代理人:周子轶

代理机构:32366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隆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