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1](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董辉,陆瑶瑶,杨玉荣[2](2017)在《绵羊和山羊住肉孢子虫流行病学及分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动物住肉孢子虫病可引起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国际上已确定的绵羊(Ovis aries)住肉孢子虫有4种:S.tenella、S.arieticanis、S.gigantea、S.medusiformis,山羊(Capra hircus)住肉孢子虫有3种:S.capracanis、S.hircicanis、S.moulei。本文综述绵羊和山羊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国内和国际的流行情况、致病性、形态学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期为中国绵羊和山羊住肉孢子虫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其诊断分型提供有力基础依据。
张洪波[3](2015)在《青海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文中指出采用压片镜检法对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海北州祁连县和海晏县、海西州乌兰县、海南州共和县和贵南县、海东市互助县和化隆县共八个县的181只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阳性藏羊141只,其中感染率最高为乌兰县、互助县(100%),感染强度最高为乌兰县,达368(141296)个/g。显微镜下测得八县虫体大小的平均值为0.35(0.151.20)mm×0.05(0.040.13)mm。调查结果提示,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防治工作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对检出的阳性膈肌,经切片制作、HE染色后进行了虫体包囊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虫体包囊呈梭形,少数呈不规则形状;包囊寄生部位的肌纤维明显肿胀,肌组织结构模糊;虫体包囊壁未见特殊形态;扫描电镜观察了虫体包囊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虫体纵切呈梭形,横切呈豌豆形;囊壁有原生囊壁和次生囊壁组成,厚约5um;原生囊壁光滑,次生囊壁较为粗糙,基质向囊腔内延伸,将囊腔分隔成若干个不同的小室,小室内含有香蕉形的缓殖子。以18S r RNA作为靶基因,对寄生于藏羊膈肌的住肉孢子虫的目的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所测样品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上已公布的柔嫩住肉孢子虫的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综合染色切片形态观察、扫描电镜虫体包囊形态、18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将采自青海藏羊膈肌的住肉孢子虫鉴定为羊柔嫩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tenella)。
王文勇,王光华,陆艳,李秀萍,马利青[4](2013)在《青海省互助县某养殖场部分母羊流产病因的检测》文中指出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弓形虫和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来自青海省互助县某羊场的19份母羊血清进行了布鲁氏菌、弓形虫和衣原体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1份,阳性率为5.3%;未检出布鲁氏菌和弓形虫的阳性血清。流产胎儿瘤胃液,经PCR检测,为衣原体感染。
陈连勇,周本江,李翠英,杨立军,杨照青[5](2008)在《肉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陈连勇[6](2004)在《肉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超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猪的肉孢子虫及人群中肌肉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研究猪肉中肉孢子虫包囊超微结构;研究冷冻保存猪肉对其内的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能否用冷冻保存肉样以待对肉孢子虫的进一步鉴定。 [方法]采用压片法检查猪肉样本及人体尸检的肌肉样本。猪人肉孢子虫包囊分别于采样当天、-20℃冰箱冷冻3天及30天,米氏肉孢子虫包囊分别于当天及-20℃冰箱冷冻20天从肉样中分离,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大理洱源县猪的肉孢子虫感染率为61.4%(78/127),猪人肉孢子虫的感染率(61.4%)明显高于米氏肉孢子虫(1.6%)(P<0.001)。昆明市猪的肉孢子虫感染率为43.2%(64/148),猪人肉孢子虫的感染率(10.8%)明显低于米氏肉孢子虫(32.4%)(P<0.001)。大理洱源县猪的肉孢子虫总感染率高于昆明市(P<0.05)。所查17份人体尸检标本均为阴性。 猪人肉孢子虫包囊壁具发状绒毛突起,突起基部有微小的泡状凹陷,突起腔内有许多微管由突起顶部深入到基质层内,基质层厚约0.36μm;米氏肉孢子虫包囊具指状突起,突起的粗细差异很大,突起基部及突起间有球状凹陷,顶端扁平或钝,突起中央有少量微管。冷冻后,两种包囊的囊壁结构仍清楚;突起的长、宽以及基质层的厚度在冷冻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包囊内缓殖子结构模糊,甚至溶解,此种改变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结论]大理洱源县猪的肉孢子虫感染以猪人肉孢子虫为主,而昆明市以米氏肉孢子虫为主,洱源县猪的肉孢子虫感染明显高于昆明市;同以往相比,洱源县猪的肉孢子虫感染率无明显改变而昆明市猪的肉孢子虫感染则明显下降;云南人群中肌肉肉孢子虫感染本次未查出阳性者。猪人肉孢子虫和米氏肉孢子虫各具独特的包囊壁结构,可作为虫种鉴定依据。而冷冻保存肉样,在一定时间内肉孢子虫包囊壁结构保存良好,对虫种鉴定无影响。
韩秀敏[7](2001)在《青海省西宁市屠宰牲畜住肉孢子虫病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了西宁市屠宰场中猪、牦牛和绵羊胴体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采用病原学调查方法,检查绵羊511只,牦牛209头,猪512头,住肉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73.58%、63.64%、51.17%。经测量,牦牛住肉孢子虫为880.10±6658.82μm× 98.21±53.20μm,猪住肉孢子虫为665.15±349.43μm×133.60±35.98μm,绵羊住肉孢子虫为503.75±412.44μm×79.69±45.78μm。结果表明,青海家畜存在住肉孢子虫病的严重流行,威胁着人群的健康。
湛守新,赵昌存,祁海燕,贾永忠,张元花[8](2001)在《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晁生玉,谢庆英,王少纯,肖明[9](1998)在《德令哈地区商品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指出对德令哈地区327头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该地区商品猪的总感染率为83.49%,以膈肌的感染率最高(69.72%),其次是舌肌、心肌。
二、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牦牛球虫病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2.4 牦牛包虫病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3.3 藏猪包虫病 |
3.4 藏猪蛔虫病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3.7 藏猪疥螨病 |
3.8 藏猪鞭虫病 |
3.9 藏猪球虫病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5.1 流行病学 |
5.1.1 剖检 |
5.1.2 虫卵检测 |
5.1.3 血清学检测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5.2.1 形态学鉴定 |
5.2.2 分子鉴定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组学研究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3 检测结果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5 总结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4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4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结果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2.4 测序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2.5.3 进化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2)绵羊和山羊住肉孢子虫流行病学及分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史 |
2 流行病学 |
2.1 世界各国的感染情况 |
2.2 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
3 致病性 |
4 形态学特征 |
4.1 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 |
4.2 超微结构 |
5 分子生物学分型 |
6 讨论 |
(3)青海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
1.3 住肉孢子虫形态学研究 |
1.4 住肉孢子虫分子学研究 |
第二章 青海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感染率调查结果 |
2.3.2 感染强度调查结果 |
2.3.3 虫体测量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压片镜检 |
3.2.2 染色切片观察 |
3.2.3 显微成像系统拍照观察 |
3.2.4 扫描电镜观察 |
3.3 结果 |
3.3.1 压片镜检结果 |
3.3.2 染色切片结果 |
3.3.3 扫描电镜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虫体的剥离 |
4.2.2 虫体的消化 |
4.2.3 消化后虫体的革兰氏染色 |
4.2.4 引物的合成与稀释 |
4.2.5 虫体DNA的提取 |
4.2.6 凝胶准备 |
4.2.7 PCR扩增 |
4.2.8 琼脂糖凝胶电泳DNA胶回收 |
4.2.9 转化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虫体消化结果 |
4.3.2 虫体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
4.3.3 虫体 18S r 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
4.3.4 PCR产物胶回收验证结果 |
4.3.5 菌液验证PCR结果 |
4.3.6 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4.3.7 同源性分析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青海省互助县某养殖场部分母羊流产病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该养殖场概况 |
1.1.2 被检样品 |
1.1.2. 1 被检血清: |
1.1.2. 2 流产胎儿: |
1.1.3 诊断液 |
1.1.4 仪器 |
1.2 检测方法 |
1.2.1 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1.2.2 衣原体采用IHA方法经行检测 |
1.2.3 弓形虫采用IHA方法进行检测 |
1.2.4 PCR检测 |
1.3 判定结果 |
1.3.1 布氏杆菌 |
1.3.2 衣原体 |
1.3.3 弓形虫 |
2 结果 |
2.1 血清学检测结果: |
2.2 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
3.2 |
(5)肉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 外 |
2 国 内 |
2.1 猪 |
2.2 羊 |
2.3 人 |
(6)肉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超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致谢 |
综述 |
四、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2]绵羊和山羊住肉孢子虫流行病学及分型研究进展[J]. 董辉,陆瑶瑶,杨玉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7(09)
- [3]青海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种属鉴定[D]. 张洪波. 青海大学, 2015(10)
- [4]青海省互助县某养殖场部分母羊流产病因的检测[J]. 王文勇,王光华,陆艳,李秀萍,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3(06)
- [5]肉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陈连勇,周本江,李翠英,杨立军,杨照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07)
- [6]肉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超微结构研究[D]. 陈连勇. 昆明医学院, 2004(04)
- [7]青海省西宁市屠宰牲畜住肉孢子虫病的调查[J]. 韩秀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1(03)
- [8]德令哈地区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查[J]. 湛守新,赵昌存,祁海燕,贾永忠,张元花. 中国动物检疫, 2001(01)
- [9]德令哈地区商品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J]. 晁生玉,谢庆英,王少纯,肖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