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了解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刘电芝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9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且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上,未分化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水平。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主要是双性化和未分化。(2)独自子女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大四的女大学生得到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更少;当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时,女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而当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时,父亲会表现的更严厉。(3)性别角色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会更少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同时,她们会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拒绝否认以及其父亲会更加的严厉。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家庭教养方式;性别角色
1 研究背景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生理发展日趋成熟而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心理健康水平也未趋于稳定。他们正处在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意识也还在继续发展,自身的可塑性依旧很强。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973年,Constantinople将性别角色定义为在外貌、态度与行为上把两性区分开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征[1]。Spence于1985年提出性别角色是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行为、价值观和态度[2]。而国内学者张积家等人在Spence和Constantinople 的基础上,提出性别角色是个体基于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两性的规范下形成的态度、价值取向、行为和性格上的特性[3]。在本研究中,较为认同上述张积家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在1974年,贝姆划分了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男性、女性的特质,双性化则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一种综合型的人格特征,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结合前人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理性别是性别角色的基础,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对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性别角色为某一性别群体性格、态度、观念和行为的结合。
家庭教养方式,也称为父母教养方式。本研究将采用被研究者普遍引用的由Nancy Daring和Laurence Steinberg等人提出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即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与儿童交流时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4]。Sara Delamont认为性别角色的塑造是在成长环境中进行的[5]。而个体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便是家庭,因而性别角色的早期发展发生在家庭中,父母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根据科尔伯格的认知社会化理论可知,儿童在4到6岁时就知道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并且会对同性榜样产生认同。父母最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会通过对同性榜样或者父母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进行学习观察和模仿,从而习得性别角色行为。父母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习得性别角色的最初场所[6]。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男孩与女孩有区别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当儿童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不符合时,便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7]。故研究性别角色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性别角色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宇等人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中,未分化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男性化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双性化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呈负相关[8]。彭丹指出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未分化这一类型比男性化这一类型更少受到父母的亲情感温暖、理解,受到更多的父母亲拒绝、否认;女性化这一类型比未分化这一类型受到更多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双性化比未分化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9]。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出现错误不可避免,如果能够将错误尽早发现并整改,对减少返工、降低成本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设置的评价上,60%的学生认为跨学科课程只有1~2门,课程门数设置太少;30%的学生认为跨学科课程应设3门以上。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将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选取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反映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差异,并探讨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旨在改善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
2 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重庆地区部分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37份,得到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是86.05%。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人口学变量项目人数百分比(%)年级大一6622.8大二6321.7大三7626.2大四8529.3专业文科13145.2理科9532.8工科6422.1 独生是13044.8否11545.5
2.2研究工具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惩罚严厉影响因子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当父亲文化程度处在大专以上的被试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处于中专和高中、初中时也显著高于小学的得分;而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上,当父亲文化程度处在小学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处在中专和高中、大专以上。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是由刘电芝等人基于Bem性别角色量表词汇、CSRI中的词汇以及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形容词汇并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50个项目组成,分别是: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中性化分量表。其中,中性化分量表在测试中只起干扰作用,不计分。其计分方式为男/女性化得分是男/女性化分量表总分除以题数,并以所有被试在男/女性化得分的中位数作为划分性别角色类型的标准。在本研究中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7和0.89。
2.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影响因子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当母亲文化程度处在大专以上的被试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处于中专和高中、初中时也显著高于小学的得分。
2.3统计方法
理想是导航的灯塔,信念是推进的风帆。回顾党的历史,90多年来,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还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还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的理想信念使我们的党始终保持了持久的向心力,把中华民族变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团结一致,从胜利走向胜利。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时期,学习井冈山精神,首先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要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 结果
3.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
根据CSRI-50的计分规则,用中位数分类法把所有被试划分到不同的性别角色组,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如表2,并对四种角色类型做卡方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在女大学生中,双性化类型的人数最多,为88人,占总人数的30.3%;其次是未分化类型,有87人,占总人数的30.0%;再次是女性化类型,人数为66人,占总人数的22.8%;人数最少的是男性化类型,共计49人,占总人数的16.9%。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χ2=14.41,p<0.01)。
表2 女大学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人数分布和比例
项目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χ2人数4966888714.4∗∗比例(%)16.922.830.330.0
注: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
3.2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
以被试是否为独生为分组变量,将家庭教养方式的所有因子做独立样本T检验,并分别以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为分组变量,将家庭教养方式的所有因子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
全部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由表3可知,家庭教养方式的所有因子中,只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
表3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检验
项目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干涉保护是否独生独生58.05±11.8316.00±5.2061.12±10.1934.77±7.50非独生52.56±10.1916.89±5.3255.08±9.8831.50±7.55t4.24∗∗∗-1.435.11∗∗∗3.68∗∗∗年级大一56.20±10.3416.12±4.0258.83±9.4233.95±8.35大二57.86±10.1716.40±5.3660.27±8.6932.76±7.35大三55.95±12.2516.74±6.3059.13±11.2333.13±7.20大四51.18±11.0116.62±5.1553.92±10.7732.20±7.87F5.259∗∗0.1866.015∗∗0.669父母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9.97±10.3515.98±5.1762.41±9.2833.81±6.86中专和高中54.49±11.3615.89±4.8058.78±10.3034.46±8.30初中53.29±10.0816.74±5.6856.71±10.7332.07±7.50小学47.64±10.0118.50±5.4852.72±9.1331.45±7.85F14.46∗∗∗2.81∗11.47∗∗∗2.48
注: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影响因子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影响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达到了小于0.01的水平。经过LSD事后检验两两比较后发现,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影响因子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影响因子上,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四学生的得分。
2.2.1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临床发现,由于乳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较多患者就诊时常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机会,预后效果较差,因此,尽早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有效诊断有助于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促进其预后[3]。
EM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是由瑞典 Umea 大学精神学系 C. Perris 等人于1980年编制的。本研究采用的是由岳冬梅等人于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12]。该量表由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共66个项目组成:父亲分量表有58个项目,包含了6个因子;母亲分量表有57个项目,包含了5个因子;量表选取四级计分法。分别将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应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分量表的总分。修订后的EMBU各因子的同质性相关系数在0.46-0.88之间;奇偶分半相关系数在0.50-0.91之间;重测相关系数在0.58-0.82之间,表明可信程度较高[13],在本研究中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8和0.87。
3.3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以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别为因变量,性别角色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个别国内合作队伍私自安排不具备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去搭设脚手架,导致被业主停工或脚手架验收不合格而返工的现象。后续项目部组建了专业的脚手架团队,由专人负责,由作业队及现场分项提前将脚手架搭设需求交予专业脚手架团队负责人,由脚手架主管及专业脚手架工负责脚手架材料选配,脚手架搭设等过程,确保专业性,避免返工。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五个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未分化得分均低于其他水平;在父母拒绝否认因子上,未分化得分高于双性化、女性化得分;其中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未
表4 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
影响因子男性化 (n=49)女性化(n=66)双性化(n=88)未分化(n=87)F组间比较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8.16±10.9255.32±9.6257.40±10.6450.62±12.037.48∗∗∗1>4 2>4 3>4 父亲惩罚严厉15.94±5.0715.32±3.7816.45±5.7817.72±5.662.91∗4>2父亲过分干涉18.49±4.3917.68±4.3718.88±5.1919.49±4.471.96 父亲偏爱被试9.17±3.318.95±3.1810.51±3.639.38±2.811.92 父亲拒绝否认8.63±2.878.05±1.888.59±3.499.59±3.593.29∗4>2 4>3父亲过度保护9.49±2.7810.09±2.4510.35±2.8410.17±2.621.13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60.22±10.7058.80±8.9359.74±9.9653.66±10.807.08∗∗∗1>4 2>4 3>4母亲过干涉保护33.59±7.1631.53±7.4232.56±8.1334.11±7.641.62母亲拒绝否认11.49±3.7011.06±3.1011.31±4.4813.02±4.723.71∗4>1 4>2 4>3母亲惩罚严厉11.84±3.7511.09±3.0312.02±4.9212.80±4.712.03 母亲偏爱被试9.06±2.829.00±3.1410.07±3.209.55±3.120.91
注1: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2:在组间比较中,1=男性化;2=女性化;3=双性化,4=未分化分化得分还显著高于男性化得分;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上,未分化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
4 讨论
4.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双性化30.3%,未分化30.0%,女性化22.8%,男性化16.9%。该结果与亢旭东[14]与王礼申[15]关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的被试对象均为“90后”女大学生,不论社会还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对性别角色的限制越来越少。而“90后”女大学生为了让自己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里更好的生存下去,她们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与修养,这就使她们容易形成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以更好的适应社会。Bem于1974年就提出了双性化个体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16]。未分化作为最不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17],其群体数量依旧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正处于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18]。
4.2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关注的对象只有一个,所以对其过分关注。通常而言,父亲是一家之主,会和子女沟通各项观点、看法,母亲比较慈爱,会操心孩子生活上的各种小事,以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为主。相比父亲而言,母亲更容易担心子女。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教养方式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如今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为主。
以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家庭教养方式对性别角色类型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二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有重要影响,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相关,而母亲对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三是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国内以往研究主要以大学生总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性别角色、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特征以及性别角色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单一性别的研究较少。同时,当女大学生面临恋爱、婚姻等现实问题时会经受更多的社会压力与异性评价,面临着向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回归的压力[10]。更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较男生更易受到社会标准的影响[11],故以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意义的。
研究结果还发现,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得分,原因可能为大四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父母觉得其应该学会独立,自己去面对一切了,不再像以前给予过多的关心或是情感上的关注,所以大四学生在该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得分。
研究结果还发现,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其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与康战科的研究结果一致[19]。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其得分也依次降低。经过事后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及以上的父母亲对待子女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余三种文化程度的父母;而文化程度为小学的父母对待子女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文化程度的父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会更愿意主动地学习、运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他们会更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更重视子女是否能够综合发展,因此对子女会更有耐心,能够及时给予子女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严厉影响因子在其文化程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当文化程度在小学阶段的父亲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中专和高中的得分。可能由于这类父亲因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子女的教育较为古板和消极,认为严厉与惩罚更好,没有及时吸收合理的教育理念。
基于多自主智能体的电影混战群体仿真······························黄东晋 李贺娟 段思文 肖 帆 丁友东 (4,512)
目前随着复杂机械装备在军队中的广泛装备,军校毕业的学员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的操作和使用装备。在军校中普遍开设了机械类课程,使学员能在掌握机械的基本原理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这些机械理论应用到自己将来要使用的装备上,这要求学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独立思维,但是军校的学员们基础是不一样的,有部队士兵,有高中考生,其接受能力不同,很多基础差的学员需要更直接的搭建机械基本理论和将来使用装备的“桥梁”。
4.3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惩罚严厉这五个影响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分化得分;在父、母拒绝否认维度上,未分化得分高于于双性化、女性化得分;其中在母亲拒绝否认维度上,未分化得分还显著高于男性化得分;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上,未分化化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
结合表4可以看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受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最少,但是受到父母亲的拒绝否认最多,还有受到父亲惩罚严厉较多。相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未分化类型的女大学生更缺乏男性和女性的正性特质,而这两种正性特质可能主要是通过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来表现,因此受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少,同时父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多,女大学生可能无法正视到自身问题,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父亲过于严厉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女大学生形成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类型。关于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有研究证明未分化的学习能力不佳[20],自我接纳程度差,焦虑水平高[21],因此,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等方面给予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男性化、双性化、女性化在其他因子上均无明显差异,这与张宇、彭丹的研究不太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般的父母都会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与子女的相处之道、运用更为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他们会更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希望子女可以全面发展,因此对子女会更用心栽培,能够及时给予子女关怀,各方面水平都相差不大,所以产生的家庭教养方式相差不大,对性别类型的形成影响并不显著。这也表明当代父母对待子女能够一视同仁,给予男性化的、女性化、双性化女大学生同样的温暖。这三种性别角色类型也各有自己的优点,父母也更重视孩子的长处,学会根据孩子的性格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
5 结论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主要是双性化和未分化。
(2)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并且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也会更多;与其他年级相比,大四的女大学生得到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更少;当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时,女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而当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时,父亲会表现的更严厉。
(3)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性别角色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会更少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同时,她们会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拒绝否认以及其父亲会更加严厉。
中国教师:屈局长,您好!上任之初,您曾说过,广州的教育发展水平应该与广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形象相匹配。近几年来,广州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较好的态势分布。能谈谈您对广州教育布局的思考吗?
参考文献
[1] Constantnople,A.Masculinity-Femininity: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80:389-407.
[2] Spence J T. Gender Ident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J]. In T.B.Soderegger(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32, 59-95 Lincoln:Univ.of Nebraska Press, 1985.
[3]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11:23-28.
[4] Nancy Darling,Lawrence Steinberg. (1993).Parenting Styleas Context:AnIntegrative Model[J].Psyehological Bulletin,1993 (3):487-496.
[5] Sara Delamont. Sex Roles and the School[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3-22.
[6] 张松群,陆卫群.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13):101-102.
[7]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4.
[8] 张宇,谢倩,王宇中,等.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与家庭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418-420.
[9] 彭丹.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1):147-149+142.
[10] 徐振华,刘电芝.黄颀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9-222.
[11] 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J].中国学校卫生,2011,(8):936-938.
[12]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143.
[13]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161-167.
[14] 亢旭东,周阳.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5):690-692.
[15] 王礼申.家庭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3):80-82.
[16] Bem S.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rogyny[M].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155-162.
[17] 刘电芝,徐振华,刘金光,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12):41-46.
[18] 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J].中国学校卫生,2011,(8):936-938.
[19] 康战科.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0] 沈烈敏.性别角色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8,(5):1269-1271.
[21] 庆海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焦虑水平和性别角色观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
OnRelationshipbetweenGirlCollegeStudents’GenderStereotypesandParentingPattern
Li Xiong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Psychology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Employing CSRI-50 compiled by Liu Dianzhi and EMBU modified by Yue Dongmei,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ested 290 girl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ir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ir family’s parenting patter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 turns ou that there are four stereotypes of androgyny, undifferentiated, feminized and masculiniz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 stereotypes. It is foud that: a) androgyny and undifferentiated outnumbers other two types; b) only child is always given more love and understanding and is overprotected by their mothers, under-educated fathers tend to be the strict parent; c) girls with undifferentiated stereotype are less cared about and understood, they experience more denial feelings from parents and their fathers are usually stricter.
Keywords:girl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character type; parenting pattern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9)02-0065-05
收稿日期:2019-05-08
作者简介:李 雄(199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1311810947@qq.com
(责任编辑:李文英)
标签:性别论文; 角色论文; 女大学生论文; 教养论文; 类型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