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

铁道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

一、铁路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路铁军,王泽森[1](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对交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论述交通科技创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交通科技创新中的必要性,分析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指出"一带一路"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注意风险防控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王冠[2](2018)在《高速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震断裂带分布广泛,高速铁路的建设会不可避免的处于断层附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公路桥梁的抗震研究,而关于高速铁路桥梁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减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结构的损伤,但是诸多学者对其抵御近断层地震动的可行性持不同观点。因此,研究近断层地震下高速铁路桥梁以及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速铁路桥梁进行了近断层地震的易损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限位型减隔震支座,并以新型支座为例,对减隔震高速铁路桥梁进行了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进而评估了减隔震设计思想对于高速铁路桥梁抵御近断层地震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高速铁路桥梁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基于IDA方法建立了近、远场地震数据库,比较了高速铁路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和远场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曲线,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峰值加速度PGA相同时,与远场地震相比,近断层地震的破坏性更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抗震设计时应考虑近断层效应;从近断层地震动自身特征出发,在相同的地震强度下,与前方向效应相比,滑冲效应更具有破坏性;为预防超烈度地震尤其是近断层超烈度地震,应提高相应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2)为分析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限位型减隔震支座。新型支座以传统的盆式支座为基础,将减隔震技术和限位功能集成于一体。对新型支座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提出了其数值模型,并对支座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型支座集成减隔震和限位功能方便了设计和施工,降低了成本,且支座将地震易损部件模块化,易于震后的修复;新型支座具有良好的减隔震和限位效果;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特点,优化支座参数,以取得更好的减隔震和限位效果。(3)对采用上述新型支座的高速铁路桥梁进行了近、远场地震易损性分析。对比了高速铁路桥梁和减隔震高速铁路桥梁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相同地震强度时,新型限位型减隔震支座能够有效地减少高速铁路桥梁的地震响应,且新型限位型减隔震支座对近断层地震的作用效果更为显着。高速铁路桥梁可以采用新型限位型减隔震支座等相应的减隔震措施以保障高速铁路桥梁的地震安全性。

郭晶伟[3](2017)在《城市出租汽车市场供求水平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出租汽车市场反映较为滞后,经常陷入供求失衡状态。研究出租汽车市场供求关系、评价市场供求水平,对出租汽车市场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出租汽车市场供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出租汽车市场供求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实例进行了模型应用。

张玉芝[4](2015)在《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的陆续修建和开通运营,路基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亟需研究冻融循环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从而为保证季冻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依据。本文依托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08G006)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G05B01),以哈大高铁深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场监测、经验方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分析了路基的地温分布规律,研究了冻融循环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地温场、应力场和变形场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发展变化,并为改进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和冻害整治措施提供了参考。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通过分析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特点及工作特性,确定了路基稳定性的监测指标,制定了监测方案进行了实地监测,依据实测数据研究了路基的地温、含水量及变形等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季冻区高铁路基土体中温度梯度的存在改变了水分的原有状态,引起了水分的迁移变化,土体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使得路基产生了冻胀融沉变形。(2)考虑平均地温、地温振幅、相位差异及土的热学性质等随时空的变化,基于地温实测资料建立了路基地温的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各路基断面的冻深发展、横向地温差异及冻结条件等地温分布规律。分析表明:路基横向不同位置地温分布普遍存在差异;路基的冻结条件主要受外界气温和路基上覆盖层等的影响;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温主要受到所在地理位置和路基高度的影响。(3)分析了国内外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冻深的确定方法,表明目前的设计冻深计算原则不适应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设计的需要。因此,在地温估算模型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得到了路基冻深与空气冻结指数、路基面冻结指数的经验公式,并通过经验公式中的参数和影响系数考虑冻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冻深的计算方法。(4)基于地温的估算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建立了非稳态相变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路基地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沿深度的分布规律,预测了地温场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填筑过程中的蓄热在施工完成后逐渐消散,深度越深,消散需时越长,过程越明显。在路基蓄热影响范围以外,土体地温相对比较稳定。路基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季节冻结层、相对稳定的地温和形态不对称的地温场。(5)结合数值模型的实际约束情况,考虑冰水相变的作用,采用热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了冻土路基应力和变形的二维数值方程,建立了路基力学有限元模型,实现了路基温度场和变形场的耦合连续计算。考虑路基填土的不同冻胀率,研究了路基冻融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冻胀率的增大和冻深的发展,路基竖向位移、横向差异变形、横向位移及拉应力等随之增加。路肩和边坡处可能在冻融过程中出现拉破坏而导致裂缝。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表明:路基中水分重分布引起的土体冻胀率、融沉压缩系数等的变化是影响路基变形稳定性的主要原因。(6)采用热力间接耦合的方法,根据哈大高铁路基的实际运营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单列和双列列车荷载作用下铁路路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动应力等动力响应特点,预测和评价了路基的长期动力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列车通过时,路基的竖向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应力等随之发生快速的变化;由于路基阴阳坡热状况的差异,冬季东侧路基处动力响应略大于西侧路基;路基的最大弹性变形,最大动应力及附加沉降等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许才仗[5](2014)在《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研究及施工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的铁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主要还是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施工阶段围岩分级表,此种分级方法对于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层较为实用,但是对于复杂地层就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有必要开展复杂地层铁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研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的受力较为复杂,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而不同的施工工法对隧道的影响大小是不同的,定程度上施工方案选择的正确与否可能决定隧道建设成败。因此建立施工方案比选体系,选择较优施工方案,是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前提。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复杂地层中隧道施工引起的隧道变形、围岩受力变化和支护受力变化规律,依托八苏木隧道工程实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模拟隧道实际开挖过程,同时对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分析和研究国内外隧道围岩分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法对复杂地层下大断面隧道进行围岩分级,指出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法在复杂地层中使用的局限性。2、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灰色聚类法对复杂地层下大断面隧道进行围岩分级,对比和分析两种围岩分级的结果,指出灰色聚类法适用于复杂地层围岩分级时的优势,建议后续修订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可以引进此种分级法。3、建立了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最优施工方案的比选体系,并在八苏木隧道施工方案比选中成功运用。新建的比选体系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方案比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4、通过数值仿真模拟隧道开挖过程,分析了不同的上台阶开挖高度和初期支护厚度对隧道变形、围岩受力和支护受力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为合理的上台阶开挖高度和初期支护厚度,优化了施工参数。

耿建扩,赵艳斌[6](2013)在《高校如何将“长处”做精做强》文中提出每所高校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如何将自己的“长处”做精做强,是当下高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石家庄铁道大学就很好地应对了这一挑战,提起学校参与的国家重大标志性交通工程,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如数家珍:世界第一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中国开工最早的高速铁路石太客?

李延强[7](2013)在《基于最敏感索力指标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斜拉桥作为一种索梁组合体系,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大,因而在工程中得到的广泛的应用。而随着服役年龄的增加,桥梁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损伤。如何对大跨桥梁进行损伤识别,以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营,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大型桥梁结构的损伤识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结构动力响应模拟计算、结构健康监测、状态识别、局部损伤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本文围绕斜拉桥主梁的损伤识别问题展开研究,在进一步研究斜拉索的动力性能的基础上,从试验模型设计、模型试验、有限元模型修正和基于斜拉索索力指标的损伤识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首先对斜拉索的动力性能进行了精细分析,考虑了重力弦分量的影响,提出对于超长斜拉索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时,宜采用考虑重力弦分量影响的静力挠曲方程。然后将相对灵敏度的概念引入到斜拉索的动力模型修正中,分析讨论了斜拉索张力、抗拉刚度、抗弯刚度以及线密度等设计参数对长索和短索计算频率的相对灵敏度,确定了最敏感的实际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化理论,提出了基于最敏感设计参数的斜拉索动力模型修正方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力环传感器的索力测试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工作性能稳定,测量结果可靠,精度较高,在未改变斜拉索刚度的情况下,实现了斜拉索索力的实时、快捷测试。(3)设计并加工制作了一座面向损伤识别的独塔斜拉桥试验模型。该模型主梁采用铝合金材料,截面形式采用箱型,由不同长度的节段拼装而成,每一节段分别由顶板、腹板(底板)及加劲肋用螺栓连接而成,损伤源的模拟采用改变节段板厚的方法实现,通过节段位置、节段长度的改变可方便的模拟不同位置和不同大小的损伤,而更换板厚的不同可模拟同一位置损伤程度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完成了模型桥的成桥试验,构建了试验平台。(4)研究了基于实测索力的斜拉桥的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以实测索力为主要修正对象,位移响应为次要修正对象,基于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得到了模型斜拉桥的主要和次要修正参数,运用ANSYS优化模块,对模型斜拉桥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各工况下计算索力、位移与实测索力和位移吻合良好。修正后的结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修正后的模型可以作为基准模型,用于后续的损伤识别研究。(5)提出了一种最敏感索张力指标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对主梁损伤的敏感性分析,提取了最敏感斜拉索的索张力指标。以不同损伤程度下的张力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输入,由神经网络的输出来指示主梁的损伤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主梁各个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行识别与定位,识别效率和识别精度均较高。该方法解决了斜拉索选择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的难题且所需的测量工作量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丰富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的工程应用理论和试验基础,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茜[8](2013)在《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及实时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铁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已建地铁的长期运营过程中,盾构隧道的纵向沉降尤其是纵向不均匀沉降的问题逐渐凸现,隧道的纵向变形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营的舒适性、安全性,因此研究隧道在荷载作用下的长期纵向变形、建立隧道长期沉降变形的监测与安全评估系统、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就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导致隧道长期纵向变形的主要因素为下卧土层分布的不均匀性、隧道周围荷载的变化、列车荷载以及土体的固结流变,沉降主要包括土体的固结沉降和隧道的变形。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运营期间隧道产生纵向沉降的原因,获得了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下隧道和下卧土体的累积变形及发展趋势,揭示了隧道的长期纵向变形规律,为建立科学有效的隧道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不均匀地层下隧道的纵向变形。考虑隧道下卧土层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均匀弹性地基无限长梁和有限长梁模型,利用叠加原理和奇异函数法研究了荷载作用下隧道的纵向不均匀沉降,得到了隧道的纵向不均匀沉降曲线方程的精确解,并结合算例分析了荷载作用下隧道纵向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一侧地基基床系数减小时,隧道纵向整体沉降增加,沉降范围增大,沉降曲线变为不对称,且随着基床系数差异的增大,不对称愈发明显;随着基床系数的变化,隧道整体沉降曲线向较弱地基方向移动,隆起发生在土质相对较硬一侧,隧道沉降最大值及发生位置在较弱地基一侧,且均呈抛物线规律减小;不同的地层呈现的规律相同。(2)循环荷载作用下下卧土层的累积变形。采用DDS-70动态三轴仪,对不饱和粉质粘土进行了一系列静力三轴试验以及高循环次数的循环三轴试验,通过分析加载频率、应力水平、围压、含水率对土体累积变形特征的影响,得到隧道下卧不饱和粉质粘土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长期累积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应变受加载频率、围压影响较小,受应力水平和含水率影响较大;当加载应力水平较高时,低频振动荷载对下卧土体的累积变形影响较大;因此适当控制列车行驶速度、隧道埋深和渗水透水将有助于减小隧道纵向沉降。(3)荷载-土体共同作用下隧道的变形。基于摩尔-库伦准则,考虑隧道上方局部荷载和下卧土层共同作用,建立了隧道-土体三维ADNIA有限元模型,讨论了隧道下卧土层的弹性模量、长度、宽度、局部荷载作用的长度、宽度等因素对隧道沉降的影响,揭示了隧道在两种因素下的纵向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隧道纵向沉降最大值与软土夹层弹性模量、纵向长度以及均布荷载集度呈线性关系;隧道沉降值随均布荷载作用长度和宽度增加而增大。(4)隧道的纵向长期变形趋势。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隧道运营期间多因素引起的沉降,确定了单个隐含层神经网络的最佳隐层结点个数的解析式,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归一化方法、最优归一区间和最优隐层神经元个数的取值范围;建立了双隐层的BP网络模型,并对预处理和归一区间进行改进,克服了以往模型的学习效果差、收敛速度慢和预测不够精确的局限性。(5)基于变形规律的隧道监测方案。利用长标距光纤光栅的特点和技术优势,提出了隧道纵向分段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光栅的实时监测方案,即在地质复杂和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段采取分布式测量方案(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传感器与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光栅相结合),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地段采取长标距光纤光栅准分布式测量方案;并在共轭梁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沉降算法,通过叠加原理进行了算法验证,结果表明标距的长短和应变的测量精度是计算精度的关键,也是监测方案中的重要因素。图59幅,表18个,参考文献184篇。

秦世强[9](2013)在《桥梁健康监测与工作模态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桥梁作为交通土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朝着“大跨度”、“新材料”及“新体系”的方向发展,这给桥梁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已经发生的桥梁事故时刻警醒着我们保证桥梁运营安全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工业制造和仪器仪表业的发展,传感器的精度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硬件设备不再是健康监测的羁绊;而结构损伤识别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问题更多的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论文围绕桥梁健康监测与工作模态分析的理论、应用及系统实现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研究了桥梁健康监测信号分析处理方法;分别介绍了桥梁动力信号前处理、基于FFT的稳态频谱分析及时频分析方法。针对实测动力信号的非平稳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时频分析工具Hilbert-Huang变换(HHT),通过仿真信号和实测信号的分析验证了HHT在分析非平稳、非线性信号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了经验模态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介绍了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常用方法;按照“结构随机状态模型”、“系统矩阵识别”、“模态参数识别”及“结果不确定度分析”系统地介绍了时域随机子空间识别(SSI)理论;针对SSI中存在的系统阶次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系统阶次加权判定法;针对目前对SSI识别结果的精确性无法衡量的问题,引入了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模态参数不确定度量化方法,并结合多个测试组识别结果的方差分析,形成了一套从整体到局部的模态参数不确定度量化方法,构建了识别结果的置信区间;通过一个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数值模拟验证了SSI理论和所提出的方法;3、首次考虑了结构初始状态对工作模态分析的影响,解决了工作模态分析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之一:因环境荷载频带窄而导致高阶振动和扭转模态难以识别。首先从结构输出协方差出发,分析了初始条件对其精度的影响;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利用一个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分析了采样时间、初始条件、阻尼比等各种参数对工作模态分析精度的影响;最后利用一高速铁路高架桥的工作模态分析,验证了在考虑结构初始状态时,部分高阶模态能被识别,且识别精度满足要求;4、研究了经验模态分解(EMD)在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EMD和随机减量法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然后针对EMD存在的模态混叠问题和SSI存在的虚假模态问题,提出了基于限制带宽的EMD和SSI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限制带宽的EMD有效地抑制了模态混叠,而利用其分解出的本征模态函数作为SSI的输入,稳定图的虚假模态也得到抑制;通过松头江大桥的试验模态分析验证了这种方法;5、基于Visual Studio2010平台开发了一套桥梁健康监测软件(HBHM1.0);介绍了软件的总体设计及各部分功能模块,并介绍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开发;提出了一种数据采集模拟系统,便于软件的初期开发及调试;论文重点介绍了软件的信号处理及模态参数识别模块,同时为了完整性,介绍了软件中的损伤识别及多层次性能评估模块;由于软件考虑多种硬件设备接口,因此可服务于不同工程;并通过宜昌长江大桥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行情况。最后,给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展望了后续的研究内容。

宋颖[10](2010)在《高速车轮失圆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高速车轮失圆问题对轮轨间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压电传感技术的铁路轮轨力监测方法,为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围绕高速铁路轮轨力实时监测方法研究所涉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对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模型、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铁路车轮失圆和轮轨力检测技术、以及PVDF压电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车辆轨道垂、横向耦合动力学理论,采用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建立了高速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车辆系统采用能够反映列车动力学性能的整车模型,轨道结构视为多层支承体系,仅考虑了钢轨的垂向和横向振动自由度,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仿真效率;提出了车轮瞬时滚动圆是非圆时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轮轨作用力的计算方法。(2)系统分析了铁路车轮失圆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轮失圆数学描述,结合所建立的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计算了各种常见车轮失圆问题所引起的轮轨动力作用特征及其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高速情形下车轮失圆度的安全限值,从而为识别不同类型的车轮失圆问题引起的轮轨力异常情况提供理论依据。(3)提出了基于PVDF压电传感技术的铁路轮轨力监测新方法。首先,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钢轨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结合车轮不圆度与轮轨动力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总体监测方案和轮轨力测量合理的贴片位置;其次,建立了轮轨作用力与PVDF压电传感输出的理论关系模型,提出了轮轨作用力测试原理,讨论了实际应用中压电传感元件粘贴偏差角的存在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此外,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和实验研究,对PVDF压电应变传感器和普通电阻应变片的动态特性和抗干扰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铁路轮轨力监测原理和测试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4)根据铁路轮轨力监测对采集系统的要求,提出了针对压电传感器的振动信号采集与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方案,进行了系统硬件选型与软件编制。利用MATLAB语言自身的特点弥补了一些现有软件开发时的缺点,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分析、显示与存储以及远程监测和在线诊断的功能,而且该测控软件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移植,为建立统一的铁路轮轨力测试平台奠定了基础。

二、铁路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交通科技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交通科技创新中的必要性
三、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一) “引进来”
    (二) “走出去”
四“一带一路”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问题导向
    (二) 统筹协调
    (三) 防控风险
    (四)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2)高速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断层地震
        1.2.2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1.2.3 桥梁减隔震技术
        1.2.4 桥梁限位防落梁装置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高速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
    2.1 引言
    2.2 近断层地震动
        2.2.1 近断层地震动特点
        2.2.2 地震记录的选取与校正
    2.3 易损性分析方法
        2.3.1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
        2.3.2 易损性分析流程
    2.4 典型高速铁路桥梁数值模型建立
        2.4.1 SAP2000有限元软件简介
        2.4.2 模型介绍
        2.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 高速铁路桥梁易损性分析
        2.5.1 高速铁路连续梁易损性分析
        2.5.2 高速铁路24m简支梁易损性分析
        2.5.3 高速铁路32m简支梁易损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减隔震支座的提出及试验
    3.1 引言
    3.2 支座设计
    3.3 支座试验
        3.3.1 橡胶块拉伸试验
        3.3.2 橡胶块反拉伸试验
        3.3.3 橡胶块压缩试验
        3.3.4 橡胶块反压缩试验
        3.3.5 橡胶块拉压试验
        3.3.6 橡胶块反拉压试验
        3.3.7 支座摩擦试验
        3.3.8 支座整体性能试验
        3.3.9 支座试验结果总结
    3.4 支座参数特性分析
        3.4.1 支座参数拟合
        3.4.2 支座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减隔震的高速铁路桥梁易损性分析
    4.1 引言
    4.2 减隔震高速铁路桥梁易损性分析
        4.2.1 减隔震桥梁支座的模拟
        4.2.2 减隔震连续梁的易损性分析
        4.2.3 减隔震24m简支梁易损性分析
        4.2.4 减隔震32m减隔震简支梁易损性分析
    4.3 高速铁路桥梁与减隔震桥梁对比分析
        4.3.1 连续梁对比分析
        4.3.2 24m简支梁对比分析
        4.3.3 32m简支梁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论文中所用的地震记录)
附录B (论文中所用的桥梁模型)

(3)城市出租汽车市场供求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出租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1.1 供求平衡的内涵
    1.2 供求的互动关系
    1.3 供求关系影响因素
        1.3.1 经济和城市化水平
        1.3.2 替代性工具
        1.3.3 牌照可得性 (间接成本)
        1.3.4 城市交通结构
2 出租汽车市场供求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3.1 基本思路
    3.2 评价步骤
    3.3 权重确定
4 实例分析
5 结语

(4)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冻土路基研究现状
        1.2.2 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冻土力学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2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现场监测
    2.1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环境及防冻胀设计
        2.1.1 工程环境特点
        2.1.2 哈大高铁沈哈段路基工程的防冻胀设计
    2.2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工作特性及监测指标
        2.2.1 工作特性
        2.2.2 监测指标的确定
    2.3 现场监测方案
        2.3.1 断面的选择
        2.3.2 测点布设方案
        2.3.3 监测方法
    2.4 监测数据分析
        2.4.1 地温监测数据分析
        2.4.2 含水量监测数据分析
        2.4.3 土体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2.4.4 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路基地温分布规律及设计冻深计算方法研究
    3.1 地温估算模型
    3.2 地温估算公式求取及验证
        3.2.1 第一断面
        3.2.2 第二断面
        3.2.3 第三断面
        3.2.4 第四断面
        3.2.5 坡脚和天然位置
    3.3 地温估算公式的进一步应用
        3.3.1 冻深动态发展
        3.3.2 路基横向地温差异分析
        3.3.3 地温年变化深度及年平均地温
        3.3.4 不同路基断面的冻结条件分析
    3.4 设计冻深
        3.4.1 工程中的设计冻深计算方法
        3.4.2 路基冻深与空气及路基面冻结指数关系
        3.4.3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冻深计算方法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温场数值模拟
    4.1 冻土路基非稳态温度场的控制方程
        4.1.1 控制方程
        4.1.2 焓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1.4 有限元方程
    4.2 冻土路基热学参数
        4.2.1 物理热学参数取值
        4.2.2 水分迁移对热学参数的影响分析
    4.3 路基地温场计算
        4.3.1 计算过程
        4.3.2 计算结果验证
        4.3.3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的应力场和变形场
    5.1 冻土路基应力和变形的基本方程
    5.2 粗颗粒土力学性能研究
        5.2.1 冻胀性能
        5.2.2 融沉压缩性能
        5.2.3 力学参数
    5.3 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案
        5.3.1 参数选取
        5.3.2 边界条件
        5.3.3 计算过程
    5.4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5.4.1 计算结果分析
        5.4.2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响应分析
    6.1 冻土路基的动力学计算模型
        6.1.1 动力学计算基本方程
        6.1.2 求解方法
    6.2 动力计算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6.2.1 列车荷载
        6.2.2 列车通过断面所需时间
        6.2.3 路基阻尼系数的确定
        6.2.4 计算过程
    6.3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6.3.1 单列列车荷载作用下
        6.3.2 双列列车荷载作用下
        6.3.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研究及施工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的发展现状
        1.2.3 新奥法的发展现状
        1.2.4 新意法的发展现状
        1.2.5 掘进机法(TBM)的发展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4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八苏木隧道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研究
    2.1 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定义
        2.1.1 复杂地层定义
        2.1.2 大断面隧道定义
    2.2 八苏木隧道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水文地质概况
        2.2.3 地质构造及岩性特征
    2.3 八苏木复杂地层隧道围岩初步分级
    2.4 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八苏木隧道复杂地层进行围岩分级
        2.4.1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和概念
        2.4.2 灰色聚类法
        2.4.3 灰色聚类法在八苏木隧道围岩分级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比选
    3.1 施工方案比选的必要性
    3.2 施工方案比选的考虑因素
    3.3 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主要施工方法
        3.3.1 新奥法
        3.3.2 新意法
        3.3.3 掘进机法(TBM)
    3.4 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比选
    3.5 八苏木隧道施工方案的确定
    3.6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八苏木隧道数值模拟及施工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八苏木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4.2.0 数值模拟段隧道设计概况
        4.2.1 计算工况确定
        4.2.2 建模过程
        4.2.3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4.3 监控量测
        4.3.1 监控量测目的
        4.3.2 监控量测流程
        4.3.3 监控量测方案
    4.4 数据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最敏感索力指标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1.2.2 基于结构静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1.2.3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方法
        1.2.4 基于人工智能的损伤识别方法
        1.2.5 模型试验在损伤识别中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斜拉索动力性能分析
    2.1 斜拉索动力分析基本方程
        2.1.1 考虑重力弦分量影响的斜拉索挠曲方程
        2.1.2 振动方程的简化
        2.1.3 单模态分析
        2.1.4 重力弦分量对斜拉索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2.2 斜拉索动力模型修正
        2.2.1 斜拉索的计算频率
        2.2.2 有限元灵敏度分析理论基础
        2.2.3 斜拉索设计参数灵敏度分析
        2.2.4 设计参数相对灵敏度分析
        2.2.5 斜拉索最敏感设计参数确定
        2.2.6 斜拉索动力模型修正
        2.2.7 算例
    2.4 斜拉索垂度对斜拉桥动力性能的影响
        2.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2.4.2 频率影响分析
        2.4.3 振型影响分析
        2.4.4 主梁参与振型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压力环传感器的斜拉索索力测试方法研究
    3.1 基于压力环传感器的索力测试方法
        3.1.1 压力环传感器的制作
        3.1.2 压力环传感器力学机理分析
        3.1.3 压力环传感器的标定
    3.2 基于压力环传感器的索力测试系统设计
        3.2.1 索力测试系统的仿真分析
        3.2.2 试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试验模型的设计和模型试验
    4.1 模型分析
        4.1.1 虚拟原型桥
        4.1.2 模型材料
        4.1.3 模型相似分析
    4.2 模型设计
        4.2.1 主梁设计
        4.2.2 主塔设计
        4.2.3 斜拉索设计
        4.2.4 加载系统设计
    4.3 模型预分析
    4.4 成桥状态调试
        4.4.1 成桥状态调试的方法和内容
        4.4.2 测试的仪器与设备
        4.4.3 测点布置
        4.4.4 测试工况
        4.4.5 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型试验的模型修正
    5.1 静载试验模型
        5.1.1 测试工况
        5.1.2 测试数据处理
    5.2 动力特性测试
        5.2.1 测试原理
        5.2.2 测试仪器
        5.2.3 基于动应变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测振原理
        5.2.4 测试结果分析
    5.3 模型修正
        5.3.1 参数修正的基本原理
        5.3.2 模型修正的一般过程
        5.3.3 修正参数选择
        5.3.4 状态变量选择
        5.3.5 目标函数的构造
        5.3.6 灵敏度分析
        5.3.7 模型修正结果
        5.3.8 修正结果评述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最敏感索力指标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
    6.1 基本原理
        6.1.1 斜拉索张力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6.1.2 主梁损伤的有限元模拟
        6.1.3 敏感索张力指标对主梁损伤敏感性分析
        6.1.4 神经网络设计
    6.2 损伤识别结果评价
        6.2.1 桥面损伤识别结果评价
        6.2.2 腹板和底板的损伤识别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及实时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纵向长期沉降的原因和机理
        1.2.2 隧道纵向变形模式的研究
        1.2.3 隧道纵向长期沉降预测方法
        1.2.4 隧道纵向长期沉降的监测方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基本假定
2 不均匀土层下隧道纵向沉降理论分析
    2.1 温克尔弹性地基理论
        2.1.1 温克尔弹性地基模型
        2.1.2 梁的基本方程
    2.2 隧道—不均匀土体无限长梁模型
        2.2.1 温克尔地基上的无限长梁
        2.2.2 集中荷载作用下不均匀地基上的无限长梁
        2.2.3 偏离原点的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无限长梁
        2.2.4 分布荷载作用下不均匀地基上的无限长梁
    2.3 隧道-土体不均匀地基有限长梁模型
        2.3.1 力学模型
        2.3.2 有限长梁的解
    2.4 参数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列车荷载作用下隧道下卧土体累积变形试验研究
    3.1 下卧土体的变形特征
    3.2 试验内容与装置
        3.2.1 试验内容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样制备
        3.2.4 试验方案的确定
        3.2.5 试验步骤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破坏轴向力试验
        3.3.2 累积永久变形试验
        3.3.3 含水率对累积变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局部荷载作用下隧道纵向沉降有限元分析
    4.1 隧道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1 隧道周围土体本构模型及其基本假设
        4.1.2 隧道结构三维有限元几何建模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模型参数
        4.2.2 下卧土层变化时隧道纵向沉降分析
        4.2.3 局部加载时隧道纵向沉降分析
        4.2.4 局部卸载时隧道纵向变形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研究
    5.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1.1 人工神经元模型
        5.1.2 人工神经网络
        5.1.3 人工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式
    5.2 BP神经网络模型
        5.2.1 BP网络结构
        5.2.2 BP网络学习过程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内容
    5.3 基于MATLAB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建模
        5.3.1 目前算法的不足
        5.3.2 输入层、输出层的设计
        5.3.3 传递函数及训练函数的选取
        5.3.4 工程数据预处理的改进
        5.3.5 隐含层及其神经元个数的确定
    5.4 双隐层BP网络模型在隧道长期沉降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盾构隧道纵向长期沉降实时监控量测方法
    6.1 监测目的
    6.2 监测方案
        6.2.1 仪器选择
        6.2.2 自动监测系统
        6.2.3 测点布置
        6.2.4 监测周期与频率
    6.3 数据处理
        6.3.1 基于共轭梁原理的沉降算法
        6.3.2 监测数据处理
        6.3.3 安全预警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桥梁健康监测与工作模态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桥梁健康监测概述
        1.1.1 健康监测的概念
        1.1.2 桥梁健康监测组成
        1.1.3 桥梁健康监测的监测内容
        1.1.4 桥梁健康监测的意义
    1.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传感器优化布置
        1.2.4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
        1.2.5 桥梁安全评估
    1.3 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的重要性
        1.4.1 信号处理在SHM中的重要性
        1.4.2 模态参数识别的意义
    1.5 课题的来源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桥梁健康监测信号处理与分析
    2.1 引言
    2.2 桥梁监测信号预处理
        2.2.1 去趋势项
        2.2.2 数字信号滤波
        2.2.3 信号重采样
    2.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稳态谱分析
        2.3.1 傅里叶变换简介
        2.3.2 快速傅里叶变换
        2.3.3 频谱分析
    2.4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现代时频分析
        2.4.1 时频分析简介
        2.4.2 经验模态分解
        2.4.3 Hilbert变换及谱分析
        2.4.4 基于HHT的仿真信号处理
        2.4.5 基于HHT的实测信号处理
        2.4.6 HHT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环境激励桥梁模态参数识别
    3.1 引言
    3.2 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概述
        3.2.1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3.2.2 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的优势
        3.2.3 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3.3 常用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3.3.1 峰值拾取法
        3.3.2 频域分解法
        3.3.3 最小二乘复频域法
        3.3.4 自然激励技术
        3.3.5 随机减量法
        3.3.6 Ibrahim时域法
        3.3.7 随机子空间法
    3.4 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桥梁模态参数识别的随机子空间方法
    4.1 引言
    4.2 结构动力学状态空间模型
        4.2.1 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4.2.2 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4.2.3 随机状态空间模型
    4.3 数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方法
        4.3.1 定义Hankel矩阵
        4.3.2 卡尔曼滤波状态序列估计
        4.3.3 正交投影及QR分解
        4.3.4 系统矩阵的求解
    4.4 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方法
        4.4.1 输出协方差矩阵
        4.4.2 Toeplitz矩阵的分解
        4.4.3 系统矩阵的求解
    4.5 模态参数识别及系统阶次的确定
        4.5.1 利用系统矩阵确定模态参数
        4.5.2 系统阶次的确定
    4.6 参考点的随机子空间方法
    4.7 识别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4.7.1 整体不确定度的衡量
        4.7.2 局部不确定性来源分析
        4.7.3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局部不确定度量化
    4.8 数值算例
    4.9 小结
第5章 结构初始状态对工作模态分析的影响
    5.1 引言
    5.2 考虑结构初始状态后输出协方差的计算
    5.3 单自由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型及分析参数介绍
        5.3.2 频率相对精度随采样数的变化
        5.3.3 阻尼比相对精度随采样数的变化
        5.3.4 频率、阻尼比相对精度随幅值比的变化
    5.4 Jalon桥环境振动试验
        5.4.1 Jalon桥简介
        5.4.2 测点布置及分组测试
        5.4.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5 Jalon桥有限元分析
    5.6 工作模态参数识别
        5.6.1 利用随机振动响应识别模态参数
        5.6.2 利用混合振动响应识别模态参数
        5.6.3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
    5.7 混合的随机振动响应时长分析
    5.8 识别的阻尼比的离散性分析
    5.9 小结
第6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模态参数识别
    6.1 引言
    6.2 基于EMD和Hilbert变换的模态参数识别
        6.2.1 随机减量技术
        6.2.2 模态参数识别
    6.3 基于限制带宽的EMD和SSI的模态参数识别
        6.3.1 问题的提出
        6.3.2 EMD模态混叠
        6.3.3 BREMD-SSI方法流程
    6.4 工程实例:松头江大桥模态参数识别
        6.4.1 松头江大桥简介
        6.4.2 环境振动试验
        6.4.3 利用EMD-HT识别模态参数
        6.4.4 利用BREMD-SSI识别模态参数
    6.5 小结
第7章 桥梁健康监测软件开发与集成研究
    7.1 引言
    7.2 桥梁健康监测软件总体设计研究
        7.2.1 设计原则
        7.2.2 开发语言的确定
        7.2.3 功能模块设计
        7.2.4 总体流程图
    7.3 HBHM功能模块介绍
        7.3.1 主界面
        7.3.2 用户登录
        7.3.3 信号采集系统
        7.3.4 信号处理系统
        7.3.5 模态参数识别
        7.3.6 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估系统
    7.4 数据结构设计
        7.4.1 结构体和类介绍
        7.4.2 系统数据结构实现
    7.5 数据访问技术
        7.5.1 数据库介绍
        7.5.2 数据库表的建立
        7.5.3 LINQ to SQL的应用
    7.6 HBHM软件的验证
        7.6.1 宜昌桥动力测试
        7.6.2 HBHM的应用情况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高速车轮失圆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铁道车辆多体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及发展
        1.2.3 车轮失圆数值仿真研究现状及发展
        1.2.4 车轮失圆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2.5 轮轨力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2.6 压电传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铁路车轮失圆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2.1 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2.2 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2.2.1 车辆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
        2.2.2 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
        2.2.3 轮轨动态耦合关系模型
    2.3 动力学分析计算理论
        2.3.1 广义坐标的选择
        2.3.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3.3 初始条件分析
        2.3.4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2.4 动力学仿真参数的设置
        2.4.1 求解器的比较
        2.4.2 积分格式的比较
        2.4.3 输出步长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铁路车轮失圆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
    3.1 车轮失圆的类型及产生机理
        3.1.1 车轮擦伤
        3.1.2 踏面剥离
        3.1.3 局部不圆顺
        3.1.4 车轮多边形化
        3.1.5 车轮波磨
    3.2 车轮扁疤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分析
        3.2.1 车轮扁疤激励的数学模型
        3.2.2 车轮扁疤的冲击机理
        3.2.3 车轮扁疤作用下轮轨动力作用特征分析
    3.3 车轮踏面局部不圆顺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分析
        3.3.1 车轮踏面局部不圆顺激励的数学模型
        3.3.2 不圆顺车轮作用下轮轨动力作用特征分析
    3.4 车轮多边形磨耗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分析
        3.4.1 车轮多边形磨耗激励的数学模型
        3.4.2 多边形车轮作用下轮轨动力作用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电传感的铁路轮轨力实时监测方法研究
    4.1 监测方法总体方案设计
    4.2 钢轨受力的有限元分析和传感器的布设原则
        4.2.1 有碴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分析
        4.2.2 无碴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分析
        4.2.3 压电传感器的布设原则
    4.3 基于PVDF压电传感技术的轮轨力测试原理
        4.3.1 轮轨之间的作用力
        4.3.2 轮轨垂向力测试原理
        4.3.3 轮轨横向力测试原理
        4.3.4 基于压电传感技术的轮轨力测试公式的推导
        4.3.5 PVDF压电传感器粘贴偏转角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4.4 轮轨力测试原理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4.4.1 轮轨垂向力测试原理的有限元验证
        4.4.2 轮轨横向力测试原理的有限元验证
    4.5 PVDF压电传感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4.5.1 动态响应特性
        4.5.2 频率稳定性
        4.5.3 抗电磁干扰特性
        4.5.4 零漂特性
        4.5.5 轨道结构谐响应分析
    4.6 标定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压电传感的振动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设计
    5.1 振动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5.1.1 系统设计的硬件平台
        5.1.2 系统设计的软件平台
    5.2 应用软件设计
        5.2.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5.2.2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5.2.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5.2.4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5.2.5 文件处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 基于Matlab Web Server远程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Matlab Web Server的组成与工作流程
        5.3.2 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远程监测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路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J]. 路铁军,王泽森. 国际经济合作, 2018(11)
  • [2]高速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D]. 王冠.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3]城市出租汽车市场供求水平评价[J]. 郭晶伟. 现代交通技术, 2017(06)
  • [4]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 张玉芝.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5]复杂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分级研究及施工参数优化[D]. 许才仗.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高校如何将“长处”做精做强[N]. 耿建扩,赵艳斌. 光明日报, 2013
  • [7]基于最敏感索力指标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研究[D]. 李延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8]盾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及实时监测方法研究[D]. 杨茜.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9]桥梁健康监测与工作模态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及系统实现[D]. 秦世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10]高速车轮失圆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D]. 宋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铁道建设专家——杜彦良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