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乡小芦小学730618
摘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索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必须大力提倡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
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突出过程,组织自主探索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索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鼓励直觉与猜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同时,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索验证的需要。
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教师提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图形的面积有关系呢?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也可能与正方形的面积有关系。教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使学生陷入了思考,学生前后桌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有的剪,有的拼,大胆尝试,拼摆三角形,在相互启发下终于形成了共识。
2.善于发现问题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新课标中指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故我主张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教师揭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后有什么用途”、“怎么分解质因数”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尽快知道“分解质因数”的强烈欲望。
3.喜爱质疑问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解答。有时也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就得引起重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学生从怕思考到敢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了自主探索的习惯。
二、强化手段,丰富自主探索的形式
1.独立探索
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会亲身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索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常常把学生前后桌分为4人学习小组,每人都可以当组长,组长负责;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互相交流学习技巧、方法等;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要求每人都发表意见,也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把你发现的秘密告诉给组里的其他同学,让学生在争议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智力背景,能使他们互相启发、借鉴和补充,既使每个学生都在适度的范围内表现了自己,又充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
3.独立探索与全班集体探索
独立探索与全班集体探索相结合,是指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可以用下面的办法激励学生:把敢想敢说的学生评为本节课的小博士;或鼓励学生为说得精彩的同学热烈地鼓掌等等。告诉学生:哪个同学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哪个同学能提出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不同的观点和解法,这样的学生在我看来是最好的学生。
我们在组织探索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索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索,对独立探索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索,小组合作探索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成为自主探索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