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温,小麦,菌根,异烟肼,脂质,病原菌,分子。
分子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郝志鹏,陈保冬[1](2019)在《菌根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和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建立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低磷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已有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宿主植物和AM真菌协同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机制,并已深入到分子和信号水平。本文归纳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从磷胁迫信号感知、有机酸分泌、磷酸酶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转录因子与小分子物质miRNA等若干方面讨论了菌根共生体系响应和适应磷胁迫的分子机理,重点介绍了1)环境磷浓度作为营养信号诱发菌根植物的生理响应过程及其在共生体系建立中的关键作用;2) AM真菌调节植物激素平衡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根系构型的生理机制;3)丛枝菌根涉及的植物、真菌以及菌根特异诱导植物产生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在磷酸盐摄取中的特殊作用及可能调控机制;4)转录因子作为感知磷胁迫信号和调控转录表达水平的枢纽,在增强植物适应磷胁迫能力方面的重要贡献。这些因素既单独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菌根植物适应磷胁迫的分子调控网络。未来需要着重加强菌根共生界面的磷转运机制、菌根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转录因子调节,以及各调控因子相互作用研究,从而全面揭示菌根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分子调控网络,为发展和应用菌根技术调控植物磷营养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余海洋,高界,贾臻,李强[2](2019)在《脂质组学解析小麦适应低温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是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助于实现高产、稳产目标。调节生物膜状态,提高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是植物适应温度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具有不同抗寒能力的4个小麦近等基因系Manitou (MA,LT_(50)=-8℃)、Winter Manitou (WM,LT_(50)=-13℃)、Norstar(NO,LT_(50)=-22℃)和Spring Norstar (SN,LT_(50)=-13℃),通过低温处理(4℃)幼苗6周,考察低温对这些材料脂质的影响。脂质组学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大部分磷脂和甘油脂的含量增加,而MGDG含量减少。对每种脂质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发现36:6-MGDG的含量在低温处理后下降。36:6-DGDG含量增加的同时,34:3-DGDG减少。C36-PC积累量明显高于C34-PC,其中36:4、36:5和36:6-PC积累量显着增加。PG脂肪酸组分大部分是34:4,34:4-PG含量减少,而34:3-PG和34:2-PG含量增加。18:3/16:0、18:3/18:2-DAG和18:3/18:3-DAG含量增加,此外,18:3/16:0-DAG在生长后期含量比18:2/16:0-DAG多,18:3/16:0-DAG增加幅度显着。本研究表明脂质代谢途径受低温调控,低温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进一步分析小麦低温适应关键脂质的含量变化,将为揭示脂质参与小麦抗寒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晓明,马闯,孙其信,许盛宝[3](2019)在《小麦对高温胁迫响应和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高温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小麦耐热性的遗传改良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我们首先通过分期播种在田间模拟高温胁迫,发现粒重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籽粒蛋白总量上升是高温胁迫对不同小麦材料的共性伤害,但伤害的程度不同,说明小麦自然材料间蕴藏着丰富的耐热资源。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证明,高温胁迫下籽粒蛋白合成和代谢活动整体下调,并将节省的能量转移至胁迫响应过程和同化物的累积过程,这种适应性响应最终有助于维持灌浆速率在胁迫环境下的稳定(Wang等,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8,PMID:30476278)。为了进一步理解小麦是如何启动高温适应性响应的,我们结合二代测序和叁代测序的优势,对高温胁迫后早期的中国春旗叶和籽粒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系统揭示了高温信号在小麦中的传递过程,并证明了该过程在不同组织间存在差异。同时,研究中开发的二代和叁代转录组测序数据整合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流程,为小麦等多倍体物种的大规模转录组学数据分析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Wang等,Plant Journal,2019,PMID:30891832)。(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李晨[4](2019)在《它为什么叫“驯”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李晨)驯鹿为什么是人类唯一驯化的鹿?它为什么能适应不分昼夜的北极生活?6月21日,《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解答了上述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特产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6-21)
季莉丽[5](2019)在《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不同飞翔能力蝗虫的比较研究与适应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显微CT对8科52种蝗虫进行了拍摄,得到雌雄共95个个体的叁维立体图像,通过图像测得所有蝗虫的翅长、体长、总体积、中胸背纵肌体积以及后足股节的体积,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联合了Genebank上80种蝗虫以及本研究自测序1种蝗虫的线粒体DNA数据,初步探讨了蝗虫在飞行能力上的适应进化。所获得的结论如下:1.蝗虫体内与飞行能力相关的最大的肌肉是中胸背纵肌,独立存在于胸部正中央,它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蝗虫震动翅的能力,即是否在空中有通过运动上升高度的能力。无翅和翅侧置两种翅退化严重,明显不具有飞行能力的蝗虫,都不具有中胸背纵肌;而具有飞行能力的蝗虫大部分都有中胸背纵肌。中胸背纵肌最发达的蝗虫是癞蝗科的宽纹蠢蝗,其体积占总体积的1.78%。2.以后足股节与体积比代表跳跃能力的发达程度,拍摄立体图像的蝗虫中后足股节占总体积的比例在2.1%-19.6%之间。将蝗虫分为具有中胸背纵肌和不具有中胸背纵肌两组,两组蝗虫相对翅长有明显差距,后足股节的体积比差距不大,证明跳跃能力与飞行能力不直接相关。3.将所有雌虫与雄虫的数据进行比较,得知雌性相对翅长较短,有几种蝗虫雄性是长翅,雌性就变成了短翅。但肌肉发达程度明显较雄性偏高。4.通过30种已拍摄3D图像的蝗虫线粒体DNA的13种编码蛋白进行的Ka/Ks分析,以30种蝗虫分为无中胸背纵肌/有中胸背纵肌、后足股节发达/后足股节不发达两种组合比较,得知两种组合皆是运动能力不发达一方Ks值较高,证明运动能力弱的一方种群分布范围较小,拥有更多的遗传漂变所以同义突变率较高。5.通过Ks,Ka与Ka/Ks叁者综合分析,得知影响飞行能力的基因为nd4l与nd6,其中nd6基因的Ka/Ks值与中胸背纵肌的体积接近显着负相关,即随着体积上升,nd6的Ka/Ks值下降。同时影响后足股节发达程度的基因有nd2,nd4,nd4l与nd6,只有nd4l与nd6与后足股节的发达程度呈接近显着或者显着的负相关。说明nd4l与nd6两种基因与蝗虫的运动功能极其相关。6.将80种已有线粒体DNA数据的蝗虫以是否具有飞行能力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存在显着差异,不具飞行能力组为14977bp-15932bp,具飞行能力组是15443-16259bp,具体到每一部分分析,可知在蛋白编码区、tRNA、rRNA的全长和AT所占比率比较稳定,没有显着差异。而AT富含区无论是长度还是AT含量都具有显着的差异。不具飞行能力组的AT富含区平均长度短于具有飞行能力组,且具有较少的AT含量。7.计算80种蝗虫每一种蝗虫13个蛋白编码基因各自的Ka,Ks值进行比较,不具飞行能力组与具有飞行能力组相比,nd2、atp8、cox3、nd3、nd5、nd4和nd1这7种基因的Ka/Ks值较低,cox2、nd4l与nd6这3种基因的Ka/Ks值较高。其结果与30种蝗虫的Ka/Ks分析一致,是nd4l与nd6这两个基因进化速率的区别主要由Ka的区别决定,说明在自然突变率相等的情况下,nd4l与nd6在不具飞行能力组保存了更多的突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光,田然,徐士霞,任文华[6](2019)在《鲸类次生性水生生活的分子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鲸类是哺乳动物进化中一个独特的类群,其祖先从陆地重返海洋的过程中,产生了形态、解剖、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进化改变,是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的理想模型.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鲸类次生水生适应的进化遗传学机制研究,包括体型改变、渗透调节、免疫防御、食性转变、感觉系统、低氧耐受等方面.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基因组学中潜在的适应性进化区域和位点,进而利用细胞与动物模型对其功能效应进行实验验证,为今后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揭示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Zhu,Zi-xiang,Yang,Fan,Cao,Wei-jun[7](2019)在《口蹄疫病毒O型病毒株“从牛适应猪”宿主嗜性变异的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RNA病毒,群体大、复制错误率高、增殖周期短,致其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宿主嗜性等特征变异严重,尤其是从牛羊逐渐适应猪的宿主嗜性变异,加重了其对养猪业的危害。除了众所周知的O型Cathay谱系病毒株已经变异成猪的适应病毒株外(在临床上仅感染猪,被称为猪适应毒),随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秋莹,张东栋,王司雯,孙彤,李婷婷[8](2019)在《食源性细菌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冷藏可抑制食源性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是最为常用的食品保藏策略。然而,许多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能力,这严重威胁到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阐明食源性细菌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对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从食源性细菌低温应激响应关键基因的发掘,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食源性细菌低温适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食源性细菌的研究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邬光敏,郭媛媛,朱凡,张铠,刘希宇[9](2018)在《静脉指纹分子EphB4在移植静脉适应动脉血流环境中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EphB4在移植静脉适应动脉血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静脉移植重建动脉模型采用将供体大鼠上腔静脉端端吻合移植到受体大鼠腹主动脉的方式构建,实验分为单纯模型组(供体、受体均为野生型大鼠)、EphB4增强组(供体、受体均为野生型大鼠,移植静脉外膜以EphB4的配体ephrinB2持续刺激)、EphB4减弱组(供体EphB4+/-型转基因大鼠,受体为野生型大鼠),各组分别在建模后1、4周取移植静脉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离并培养野生型及EphB4+/-型大鼠静脉内皮细胞,比较两种细胞在相同浓度ephrinB2刺激下,EphB4膜受体(EphBR)及下游传导通路ERK1/2的磷酸化程度及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大鼠正常上腔静脉比较,各实验组移植静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纤维含量均明显并逐渐增加(均P<0.05);建模后1周,以上指标的增加程度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建模后4周,EphB4增强组以上指标的增加程度均明显低于另两组(均P<0.05)。相同浓度ephrinB2刺激下,EphB4+/-型大鼠静脉内皮细胞的EphBR与ERK1/2磷酸化程度、EphB4 mRNA转录活性、迁移能力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大鼠内皮细胞(均P<0.05)。结论:静脉分子指纹EphB4的表达量可能对移植静脉重塑的走向起关键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ERK1/2途径影响内皮细胞功能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胡笳泠[10](2018)在《分枝杆菌适应异烟肼药物和缺氧压力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枝杆菌是一类特殊的放线菌,包括能引起结核病的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无致病性的耻垢分枝杆菌等。环境压力是细菌生存必须面临的外界条件,而结核分枝杆菌在其感染过程中主要需要面对的环境压力则有药物和缺氧。当前有关分枝杆菌适应这些压力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还很不清楚。本论文以模式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适应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缺氧两种胁迫的分子机制,取得了以下结果:(1)在耻垢分枝杆菌中发现和解析一条由叁个转录因子共同介导的生物膜形成调控信号通路,阐明了分枝杆菌应对异烟肼(INH)胁迫的一个自我保护新机制。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s0179是一个能增强分枝杆菌INH抗性的GntR家族转录因子,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Ms0179表达明显受到INH的诱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发现Ms0179正调控其在基因组中相邻的转录因子Ms0180的表达,且证实在耻垢分枝杆菌中分别超表达Ms0179和Ms0180基因,菌体中的mmt(mannitol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ation)操纵子(由Ms5571-Ms5576基因簇编码)均上调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Ms0180蛋白能直接与mmt操纵子上游调控序列结合,并能显着促进分枝杆菌INH抗性,同时还能促进生物膜的形成。超表达mmt操纵子基因同样能增强分枝杆菌对INH的抗性和增加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分枝杆菌生物膜能增强其药物抗性,表明Ms0179确实是通过Ms0180来调控mmt操纵子,增加细菌生物膜,从而促进分枝杆菌应对异烟肼的胁迫。研究还发现mmt操纵子中的Ms5575编码一个负调控转录因子抑制mmt操纵子的表达,而Ms5576基因则编码甘露醇-2-脱氢酶,能代谢D-甘露糖为D-甘露醇,其作为效应分子解除Ms5575对mmt操纵子的阻遏,表明mmt操纵子有一个自身调控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在耻垢分枝杆菌中发现和鉴定一个响应异烟肼胁迫的调控回路,解析了生物膜和药物抗性形成调控的信号通路。(2)发现分枝杆菌在面对缺氧胁迫时,通过诱导还原型rTCA循环途径相关酶的表达来提高细菌在缺氧环境下生存能力的新机制。研究首先检测了缺氧条件下分枝杆菌M.bovis BCG和M.tuberculosis H37Ra中citE以及rTCA循环关键基因korA和korB的表达情况,发现这些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随后的研究中证实了结核分枝杆菌的MtbCitE是一个柠檬酸裂解酶,其多个氨基酸残基如Glu36、Asp37、Arg64、Glu112和Asp138在MtbCitE的柠檬酸裂解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MtbCitE与ATP的共结晶衍射图并结合实验研究,发现ATP能够显着抑制MtbCitE的柠檬酸裂解酶活性,表明细菌的能量代谢偶联调控MtbCitE的功能。进一步通过比较缺氧条件下BCG的citE敲除菌株、超表达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生存情况,证实citE有利于BCG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BCG菌株感染巨噬细胞的实验发现citE敲除菌株存活能力相对野生型降低,表明citE明显有利于BCG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结核分枝杆菌中柠檬酸裂解酶CitE在细菌适应缺氧和细胞感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结果进一步增强了对分枝杆菌适应缺氧压力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为开发新型抗结核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靶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分子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温是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助于实现高产、稳产目标。调节生物膜状态,提高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是植物适应温度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具有不同抗寒能力的4个小麦近等基因系Manitou (MA,LT_(50)=-8℃)、Winter Manitou (WM,LT_(50)=-13℃)、Norstar(NO,LT_(50)=-22℃)和Spring Norstar (SN,LT_(50)=-13℃),通过低温处理(4℃)幼苗6周,考察低温对这些材料脂质的影响。脂质组学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大部分磷脂和甘油脂的含量增加,而MGDG含量减少。对每种脂质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发现36:6-MGDG的含量在低温处理后下降。36:6-DGDG含量增加的同时,34:3-DGDG减少。C36-PC积累量明显高于C34-PC,其中36:4、36:5和36:6-PC积累量显着增加。PG脂肪酸组分大部分是34:4,34:4-PG含量减少,而34:3-PG和34:2-PG含量增加。18:3/16:0、18:3/18:2-DAG和18:3/18:3-DAG含量增加,此外,18:3/16:0-DAG在生长后期含量比18:2/16:0-DAG多,18:3/16:0-DAG增加幅度显着。本研究表明脂质代谢途径受低温调控,低温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进一步分析小麦低温适应关键脂质的含量变化,将为揭示脂质参与小麦抗寒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芳,郝志鹏,陈保冬.菌根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余海洋,高界,贾臻,李强.脂质组学解析小麦适应低温的分子机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王晓明,马闯,孙其信,许盛宝.小麦对高温胁迫响应和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李晨.它为什么叫“驯”鹿[N].中国科学报.2019
[5].季莉丽.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不同飞翔能力蝗虫的比较研究与适应进化[D].河北大学.2019
[6].杨光,田然,徐士霞,任文华.鲸类次生性水生生活的分子适应机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7].Zhu,Zi-xiang,Yang,Fan,Cao,Wei-jun.口蹄疫病毒O型病毒株“从牛适应猪”宿主嗜性变异的分子基础[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8].李秋莹,张东栋,王司雯,孙彤,李婷婷.食源性细菌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9].邬光敏,郭媛媛,朱凡,张铠,刘希宇.静脉指纹分子EphB4在移植静脉适应动脉血流环境中的调控机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
[10].胡笳泠.分枝杆菌适应异烟肼药物和缺氧压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