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接触论文_颜可珍,满建宏,石挺魏,陈帅,刘能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状态,路面,应力,结构,沥青,沥青路面。

层间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颜可珍,满建宏,石挺魏,陈帅,刘能源[1](2019)在《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横观各向同性结构动力响应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线弹性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结合坐标变换、Buchwald势函数,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结构的动力控制方程,利用傅里叶变换及其微分性质得到了在Fourier变换域内单层有限厚度刚度矩阵和半空间无限体刚度矩阵.考虑层间接触条件组装各刚度矩阵得到总刚度矩阵,并根据边界条件求解总刚度矩阵在变换域内的解.然后,进行Fourier逆变换将变换域内的解转化为物理域内的解.通过与已有文献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随后通过参数的变化来模拟层间接触状态的改变,并分析了面层与基层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基、面层层间接触状况越差,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越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吕惠卿,方一钱,尹应梅[2](2019)在《考虑层间接触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厚沥青层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试验路段省道120线的路面技术状况,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旧水泥路面加铺厚沥青层的叁维力学分析模型,并考虑了旧路面与加铺层的层间接触和旧路面间接缝.首先计算分析了结构的温度场,然后分析了结构在温度荷载和车辆荷载耦合作用下调平层厚度对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及各结构层的功能需求.得出以下结论:在典型高温天气下,面层顶部的温度高于55℃;温度场变化幅度较大的范围在0~30 cm,增加加铺层厚度可降低因旧路面结构引起的温度应力;加铺层承受了较大的竖向变形,上面层和调平层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是路面由上而下开裂和由下向上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上面层承受着较大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同时下面层和调平层也承受了较大的剪应力;增加调平层厚度,可有效降低调平层的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应力,可以较大降低对旧路面结构的抗拉强度要求,从而增强了结构抗反射裂缝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根据力学分析,给出了各加铺层混合料设计建议.研究成果为改善道路材料设计和提高加铺结构耐久性提供力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杰,朱唐亮[3](2019)在《考虑层间接触的水泥路面温度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文克勒地基上双层板模型,分析了水泥混凝土面层和基层之间竖向受拉刚度对温度翘曲应力的影响。进而对比了层间竖向连续和受拉脱离2种接触条件下,温度梯度、线膨胀系数、面层厚度、面层模量、基层厚度、基层模量、地基模量和面层板密度对温度翘曲应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童申家,何坤,王乾,苟强[4](2019)在《基于层间接触板底脱空压浆处治力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压浆处治时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板底脱空力学行为,建立了ANSYS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的处治尺寸、处治厚度和压浆模量对水泥面板挠度和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挠度与弯拉应力随层间接触状态的增强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处治尺寸在400~600 mm区间内,接触状态对水泥面板性能的影响较大。层间接触状态由光滑到连续可分为叁阶段:接触系数在0. 0~1. 0为优化阶段,接触系数在1. 0~4. 0为发展阶段,接触系数在4. 0~6. 0为次优化阶段。压浆模量的增大与层间接触状态的增强都有利与提高水泥面板的结构性能。在实际施工中,应选择压浆模量不小于500 MPa且粘结度较好的压浆材料进行灌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任浩,李斌斌,田维东,张富强[5](2019)在《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状态的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由于其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其层间接触界面一直是沥青路面结构的薄弱点.利用Abaqus建立路面结构叁维空间几何模型,并考虑再生层接触状态和施工厚度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接触模型的力学响应均大于完全连续模型力学响应,但完全连续模型并不能完全表征路面的实际接触状态;再生层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竖向变形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最大剪应力和再生层层底拉应力均有显着影响.基于有限元接触理论阐述了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的重要性,对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林涛[6](2019)在《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应保证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尽量少的发生结构性损坏,允许由于材料的老化和疲劳发生一些路表功能性的损坏。保证路面结构的结构性不损坏,可以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增加路面使用年限。在设计的使用年限内养护部门仅需对路表做相应处理即可快速恢复表面功能,避免对路面结构进行大型翻修改建,故要求路面结构内部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力学响应分布合理。基于此,对不同层间接触状态对于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1期)

吕会[7](2018)在《基于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结构层受力分析及数值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方法,用摩擦系数表征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黏结状态,建立符合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的连续绑定模型以及层间非连续的接触模型,并对2种模型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剪应力大小及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接触模型中变化层间摩擦系数时路面、基层以及底基层的弯沉大小和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点和保障层间连续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19期)

向磊[8](2018)在《基于层间接触的钢桥面铺装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钢桥面铺装常用的双层异质结构,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局部钢箱梁模型,考虑在不同的层间接触条件和温度影响下,钢桥面铺装体系的力学响应,据此为钢桥面铺装层间处理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铺装上下层间剪应力始终大于铺装层底,且两者均只受下层底与钢板间摩擦因数影响;常温下,铺装体系易出现脱层,且上下层间脱层的风险更大;高温下铺装上层表面易出现推移,上层内部易出现永久性剪切变形病害,下层底易出现脱层。(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2018年03期)

杨文灿,吴超凡,丁俊剑,张继森[9](2018)在《层间接触对冷再生基层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冷再生基层与铣刨旧路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选取典型大中修冷再生沥青路面结构,采用BISAR 3.0软件对路面结构在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进行力学计算,进而对路面结构的力学指标、极限轴载与疲劳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再生基层与铣刨旧路层间接触状态对极限轴载的影响较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更大;层间接触状态由连续变为滑动时,对路表弯沉与层底拉应力有增大的影响,对层底压应力有减小的影响;冷再生沥青路面设计等级越高,对冷再生基层与铣刨旧路层间接触状况也要求越高。(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程珍[10](2018)在《实测轮载、层间接触特性及粘弹性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分析中,准确把握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是基础和前提。影响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身结构组合、材料特性、环境温湿度、荷载大小和分布、层间接触条件等。因此,要准确把握沥青路面结构内的力学响应,需要有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荷载大小和分布以及层间接触条件等等。然而,现有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分析中,一方面,或者假设车辆荷载为圆形均布,或者把沥青混合料假定为线性弹性,或者认为层间界面要么完全光滑,要么完全连续;另一方面,忽视沥青路面结构在深度方向的温度变化,没有考虑结构内的温度场效应。而众所周知,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应变特性随温度变化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进一步准确地把握沥青路面结构内的力学性能,在考虑实测荷载、层间界面接触特性和材料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沥青路面内温度场效应,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本文进行了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力响应分析。在有限元建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沥青混合料的95个粘弹性参数,因此,本研究首先借助UTM试验机,得到所用到的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并根据动态模量计算出存储模量,再由存储模量计算松弛模量,最后由松弛模量计算获得这些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经过大量的计算分析,得到了如下基本结论:(1)常用的弹性层状体系,与本文粘弹性条件下有限元体系的建模因素不同,导致力学响应相差很大,因此两者的路面结构失效模式不同,弹性层状体系研究力学性能过于简单。(2)同一路面结构中,相比于中、下面层,沥青上面层承受着大部分的应变,很可能最先受压变形或者受剪破坏;上面层的功能至关重要。(3)路面结构的厚度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很复杂。在常规的沥青层厚度范围内,增加沥青层厚度,可以改善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性能,但一定范围内厚度的变化对沥青路面的车辙贡献率影响不大。(4)路面的力学响应受温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高温状态下,路表的压应变和弯拉应变均很大,很大可能发生受压变形和受拉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上面层的车辙贡献率会逐渐增大。(5)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受路面材料的影响显着。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可以明显改善上面层的高温性能,大大降低上面层的车辙贡献率,减小总应变;若在上面层和中面层均使用改性沥青,又可以明显改善中面层的高温性能,降低中面层的车辙贡献率,减小总应变。(6)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材料组合下,沥青层之间不同的接触条件对沥青路面车辙和面层的车辙贡献率影响不大,而对他们的最大剪应力和层底弯拉应力影响却很大。层间接触良好时,可以大大减小沥青层底的弯拉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特别是减小两面层接触面之间最大剪应力的突变,从而可以改善层间接触的应力状态,减小层间的脱离、受拉和受剪破坏的可能性;当层间接触不佳,层间粘结不好时,沥青层层间的拉应力和剪应力破坏趋势增强。(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31)

层间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试验路段省道120线的路面技术状况,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旧水泥路面加铺厚沥青层的叁维力学分析模型,并考虑了旧路面与加铺层的层间接触和旧路面间接缝.首先计算分析了结构的温度场,然后分析了结构在温度荷载和车辆荷载耦合作用下调平层厚度对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及各结构层的功能需求.得出以下结论:在典型高温天气下,面层顶部的温度高于55℃;温度场变化幅度较大的范围在0~30 cm,增加加铺层厚度可降低因旧路面结构引起的温度应力;加铺层承受了较大的竖向变形,上面层和调平层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是路面由上而下开裂和由下向上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上面层承受着较大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同时下面层和调平层也承受了较大的剪应力;增加调平层厚度,可有效降低调平层的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应力,可以较大降低对旧路面结构的抗拉强度要求,从而增强了结构抗反射裂缝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根据力学分析,给出了各加铺层混合料设计建议.研究成果为改善道路材料设计和提高加铺结构耐久性提供力学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颜可珍,满建宏,石挺魏,陈帅,刘能源.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横观各向同性结构动力响应解析解[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吕惠卿,方一钱,尹应梅.考虑层间接触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厚沥青层的力学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

[3].杨杰,朱唐亮.考虑层间接触的水泥路面温度应力分析[J].交通科技.2019

[4].童申家,何坤,王乾,苟强.基于层间接触板底脱空压浆处治力学行为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任浩,李斌斌,田维东,张富强.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状态的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

[6].朱林涛.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J].城市住宅.2019

[7].吕会.基于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结构层受力分析及数值计算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8].向磊.基于层间接触的钢桥面铺装力学分析[J].上海公路.2018

[9].杨文灿,吴超凡,丁俊剑,张继森.层间接触对冷再生基层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J].公路工程.2018

[10].程珍.实测轮载、层间接触特性及粘弹性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D].武汉工程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富勒烯衍生物PC61BM和PC71BM的化学结...纯铝外层与不锈钢内层的界面接触状态...的化学结构示意图;b,以商...单层复合膜的结构一4连续固体导热模型从高温(433K)到(27...(001)异质结的磁阻

标签:;  ;  ;  ;  ;  ;  ;  

层间接触论文_颜可珍,满建宏,石挺魏,陈帅,刘能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