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秦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地区,金矿,白钨矿,矿物学,成矿,稳定。
小秦岭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渊,张林,史朝洋,张瑾爱[1](2019)在《综合物探法在小秦岭地区中酸性岩体圈定及空间解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蟒岭地区西部地处秦岭腹心,位于不同构造单位结合处,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多数矿产与中酸性岩体息息相关。综合物探工作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和高精度重力测量叁种地球物理综合测量方法,开展了研究区的磁场、重力场、极化率和电阻率的分布特征研究。深入分析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异同,并结合物性工作总结了中酸性岩体与地层的差异,了解了深部隐伏岩体的信息,圈定了岩体在地表的位置,推断出地下深层空间的地质结构,为进一步查找岩体以及其他与之有关的工程勘查活动提供借鉴,为该地区及类似地质背景下隐伏岩体定位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卢楠,李刚[2](2019)在《金矿废弃尾渣堆积对小秦岭地区植被分布及种群特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了潼关金矿区姚青村废弃尾渣堆周边植物群落的植被分布、物种组成和种群特征,并采用Shannon-Wier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尾渣堆上无植物分布,堆积区人工乔木及灌木分布较少,相较之下草本较多且分布广泛。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物种居多,占到总草本植物的65.0%,其他科属植物分布较少。在各距离条件下,植被的分布较均衡,植被多样性的水平差异不大,各个样地植被群落较为稳定。各样方中物种的个体分配均匀程度与样方内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密切相关,其他指数间则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景敏,黄业豪,王守敬,王誉树[3](2018)在《小秦岭地区某含钨碲金矿工艺矿物学及综合利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秦岭地区某金矿伴生钨碲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MLA、能谱分析仪、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金、钨、碲的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可回收的元素为Au、W和Te,黄铁矿为主要载金、载碲矿物,金主要以自然金、碲金银矿的形式存在,碲主要以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铋矿的形式存在,钨多以白钨矿的形式存在。采用优先浮选金碲—尾矿选钨的工艺流程,可获得指标良好的金碲精矿和白钨精矿,金碲精矿中Au、Te品位分别为44.26g/t、148.90 g/t,回收率分别为96.02%、91.71%;白钨精矿中WO3品位为33.68%,回收率为67.43%。该研究为小秦岭地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借鉴。(本文来源于《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18年04期)
翟新建[4](2018)在《河南小秦岭地区杨寨峪金矿深部找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寨峪金矿田位于小秦岭金矿区东段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是我国金矿富集区中重要的成矿带,根据该地区深部找矿研究认为,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存在大面积的深部找矿有利地区。在已探明矿体的尖灭、延伸等地区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靶区。通过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有望在已探明矿区下发现新的大型金矿床。(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01期)
韩增强,张文萍[5](2018)在《河南小秦岭地区黄金矿山渣坡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渣坡的治理,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渣坡的稳固性治理,二是渣坡的生态治理。渣坡的稳固性取决于渣坡的位置、坡度,岩石的硬度以及开采方式、开发年限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渣坡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渣坡的生态治理,主要是对渣坡上土壤的营造,除了较为普遍的客土回填以外,还应用了国外较为先进的喷播技术。在品种选择上,以草本和乔、灌结合,先在3~5年内形成小型草本植物群落,然后通过同带谱植物品种逐渐侵入,逐步过渡为较为稳定的群落,达到治理效果。(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程毅铭,徐宪立[6](2017)在《小秦岭地区热流体演化和金矿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秦岭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潼关、灵宝一带,金矿分布在太华群中级变质岩中,围绕华山、文峪和娘娘山等花岗岩体呈东西向展布(胡受奚等,1998)。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其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通过小秦岭地区片麻岩、各种混合岩和伟晶状混合花岗岩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范宏瑞等,2007),按化学成份和物相可分为:液相CO_2包裹体、含子矿物气液包裹体、CO_(2-)盐水包裹体和液体包裹体。其中(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周汉文,朱越,李少林,谢瑜,丁振举[7](2017)在《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熔作用在古老地壳基底再造过程中普遍发育,它强烈地影响造山带深部地壳物质的热状态和流变学行为,与造山运动的演化密切相关,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Ashworth,1985;Brown and Pressley,1999;Brown,2001,2007;Solar and Brown,2001;White et al.,2001;Vanderhaeghe,2009;Sawyer,1999,2001)。对古代造山带以及现今活跃造山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韩军旺,郭磊,冯佳伟,叶永忠,贾鸿儒[8](2016)在《小秦岭地区木本植物种内及种间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秦岭的西枣乡与中转站2地调查的2个1 hm~2样地的数据为基础,基于泊松异质性分布,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个体数大于100的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西枣乡样地中的白鹃梅和鹅耳枥,以及中转站样地中的漆均对多数物种有负相关,但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最小;中转站样地中的粗榧和接骨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小,但受到大多数物种的抑制作用。中转站样地物种正处于剧烈的演替过程中,而西枣乡样地正处于群落演替的平缓期。同时,在这2个样地中,多数物种的种内关系在较小空间尺度(0~10 m)上表现为正相关,部分表现为不相关。这种现象有利于物种的更新,并能促进种群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黄礼霞,豆敬磊[9](2016)在《河南省小秦岭地区地质勘查信息集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利用河南省小秦岭地区丰富的地质矿产勘查成果信息资料,完成图文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设,重点矿区(矿床)叁维模型的建设,矿产勘查工程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河南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对地质矿产数据的规范采集处理、合理存储,实现了所有矿区矿产资源数据的组织管理与维护,同时也实现了小秦岭地区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化。(本文来源于《地矿测绘》期刊2016年02期)
曾昊[10](2016)在《河南省小秦岭地区灵金一矿成矿流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秦岭金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南缘,是我国第二大金矿集区。灵金一矿是小秦岭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矿。论文对该矿床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了流体来源与演化,分析了成矿过程。灵金一矿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金主要以包裹金、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根据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将该矿成矿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Ⅰ)、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Ⅱ)、石英-细粒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Ⅳ)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岩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型(A型)、含CO2叁相型(B型)和富CO2叁相型(C型)包裹体。第Ⅰ阶段主要发育A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306.4-405.4℃,盐度为3.55-12.73 wt%NaCl.eqv.;第Ⅱ阶段主要发育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49.3-329.8℃,盐度为9.44-12.16 wt%NaCl.eqv.;第Ⅲ阶段主要发育B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13.3-315.4℃,盐度为1.81-12.68 wt%NaCl.eqv.;第Ⅳ阶段主要发育A型、B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95.6-287.4℃,盐度为3.89-11.05 wt%NaCl.eqv.;第Ⅴ阶段主要发育A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41.3-244.4℃,盐度为1.81-12.68 wt%NaCl.eqv.。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变质水为主,主矿化阶段为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组成的混合流体,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综合分析表明,该矿区金主要通过Au-S络合物的形式运移,流体不混溶和流体混合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成矿过程可以归纳为:在板块俯冲和逆冲推覆的造山运动中,太华群经历了广泛的变质作用,产生了大量的变质流体,在构造虚脱部位形成了厚大石英脉,然后构造体制转换,由挤压环境变为伸展环境,构造减压导致深部流体进一步上升,并发生不混溶以及与大气降水混合,造成金的沉淀,形成灵金一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小秦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了潼关金矿区姚青村废弃尾渣堆周边植物群落的植被分布、物种组成和种群特征,并采用Shannon-Wier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尾渣堆上无植物分布,堆积区人工乔木及灌木分布较少,相较之下草本较多且分布广泛。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物种居多,占到总草本植物的65.0%,其他科属植物分布较少。在各距离条件下,植被的分布较均衡,植被多样性的水平差异不大,各个样地植被群落较为稳定。各样方中物种的个体分配均匀程度与样方内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密切相关,其他指数间则无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秦岭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渊,张林,史朝洋,张瑾爱.综合物探法在小秦岭地区中酸性岩体圈定及空间解析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2].卢楠,李刚.金矿废弃尾渣堆积对小秦岭地区植被分布及种群特征影响研究[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3].孙景敏,黄业豪,王守敬,王誉树.小秦岭地区某含钨碲金矿工艺矿物学及综合利用试验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8
[4].翟新建.河南小秦岭地区杨寨峪金矿深部找矿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
[5].韩增强,张文萍.河南小秦岭地区黄金矿山渣坡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初探[J].种子科技.2018
[6].程毅铭,徐宪立.小秦岭地区热流体演化和金矿的形成[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7].周汉文,朱越,李少林,谢瑜,丁振举.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8].韩军旺,郭磊,冯佳伟,叶永忠,贾鸿儒.小秦岭地区木本植物种内及种间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9].黄礼霞,豆敬磊.河南省小秦岭地区地质勘查信息集成方法研究[J].地矿测绘.2016
[10].曾昊.河南省小秦岭地区灵金一矿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