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约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经济增长,报酬,利益冲突,制度,低碳,风俗习惯。
非正式约束论文文献综述
丰雷,江丽,郑文博[1](2019)在《认知、非正式约束与制度变迁: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非正式约束与制度变迁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是决定制度变迁过程的关键。目前学界对制度、制度变迁以及非正式约束的内涵界定不一致,特别是对认知作为隐性因素如何影响制度变迁的探索仍有待深入。文章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表明:(1)个体认知是制度的内在重要来源,非正式约束是个体认知的外在显化;通过将二者纳入制度变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内涵。(2)将认知、偏好等纳入动态制度变迁模型的典型代表学者是诺斯、肖特、青木昌彦以及鲍尔斯;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认知内生于制度变迁、认知与制度互动演化的经典理论框架。(3)目前的前沿研究则从关注个体认知逐步转向群体共同认知,并运用自然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等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的认知与制度的互动及演化。(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期刊2019年02期)
张轩[2](2018)在《非正式约束下的牧户借贷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农牧业大区,也是我国农牧业产品的重要产区,其中畜牧产业更是主要的区域性产业,肉类、皮、毛、奶类等产量占比很大。这也意味着畜牧业生产投入占总生产资金的比重较大。同时,牧户在草场的租赁、雇佣劳动力、以及苁蓉种植业等生产性活动当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还有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等非正式约束影响下的资金需求。一般而言,牧区具有广阔的草原资源以及庞大的牲畜数量。而一些不了解牧区生活的人,错误的认为牧户的生活可能相对优越。实际上,在偏远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缺乏资金的现象尤为突出。牧户在自有资金不够的前提下,就必须借助外来资金来弥补资金的短缺,即通过亲戚朋友借贷、银行借贷、民间借贷等渠道。所以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运用访问调查法,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到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诺日公苏木阿日呼都格嘎查收集牧户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以2017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100份问卷中有83户有效数据,占阿拉善左旗牧户总数的0.125%。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对牧户借贷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牧户的借贷周期,了解牧户借贷的用途、特点及现状。并运用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叁个因素来分析非正式约束与牧户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居民贷款需求广泛,贷款金额量大,收入水平低,支出水平高的特点先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再进行计量模型模型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非正式约束因素,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对于牧户借贷有显着影响。牧户基本情况因素中,户主年龄、草场面积、牲畜数量对牧户的借贷有显着的影响,并且借贷渠道多为正规金融机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存达[3](2016)在《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益博弈与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权力行使过程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相冲突对立的“情境”或“行为”难以规避。这种潜在或实际的利益冲突若得不到及时制约,就会成为引发腐败、信任危机和政治分裂的一颗毒瘤。因此,建立有效防范和阻断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风险的制度藩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我国也在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任务,且目前已有约近200项相关法规制度,但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失范的行为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究其原因,正式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主要原因,然而这些正式制度没有与观念接受、文化认同、道德觉悟和习惯遵循等非正式约束有机结合,成为制度约束软弱乏力、执行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立足非正式约束视域探讨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对于从源头探寻制度反腐的关键和根本,落实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社会调查和系统分析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政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防治腐败思想和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问题及制度治理现状和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作用机理分析,构建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作用模型;并对非正式约束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为我国推进利益冲突制度治理和加强治国理政提供思路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当前利益冲突诱发机理及其治理失效归因的深层剖析不足,通过在大连、长沙和无锡等城市对相关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梳理并总结出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识别要素及类型、现实表现及危害、内部主观及外部环境诱发因素,进而提炼出利益冲突行为选择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模型。并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制度沿革及其效应,寻绎出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现实依据。其次,在深度访谈与现有研究基础上,挖掘和提炼出非正式约束影响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习惯习俗四个关键要素及其十个具体因子。并深入分析它们与利益冲突治理中制度供给偏好、制度变迁路径、制度实施成本以及制度演化效率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剖析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影响机制。由此,非正式约束各要素及因子实现了对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谋取私利行为动机、机会和风险的综合作用效果,从而揭示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作用机理。再者,基于前文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构建了非正式约束各要素及因子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对大连、沈阳、长沙、无锡和郴州等城市250位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并得出非正式约束四个关键要素中8个因子贯穿影响和综合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中行为选择全过程的研究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价值观念中社会取向价值、集体取向价值和个人取向价值;文化传统中社会容忍心理和个体法治精神;伦理道德中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习惯习俗中社会风气风俗对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的公共利益行为倾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习惯习俗中的家庭本位习俗对于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的公共利益行为倾向具有显着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提出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实施策略。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继承传统与创新开放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渐进性与诱致性的变迁治理方式,推进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体系与内容的创新与变革。运用学习教育、多元激励、考核问责以及示范引领等联动机制,加强利益冲突治理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耦合关联与良性互动,强化和提升利益冲突制度治理的约束合力和执行效力,最终促进利益冲突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陈燕,高满良[4](2016)在《论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非正式约束与本土化实务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工作作为解决和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方法,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除了受到国家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工作者本身的专业价值、专业技能等因素的正式约束之外,还受到来自服务对象文化持守方面的非正式约束。本文从观念性层次,规范性层次和操作性层次分析了民族社会工作中非正式约束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民族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郝大江,魏婉滢[5](2016)在《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辨析非正式约束在现实经济中的影响机理,一直是经济学和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异质空间为基本分析范式,通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建模技术,不仅可以摆脱传统经济学对于非正式约束问题补丁式研究困境,同时还可以弥补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在此领域中的互为割裂。而通过数理分析和模型推演,其结论也进一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条件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必然对经济主体行为有着深刻的内生性影响,并决定了现实经济绩效的不同。同时,非正式约束影响经济增长机理的研究也进一步为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单纯区域经济总量的提高,而更应该是经济、社会、人文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彭星,李斌,赵新华[6](2013)在《文化非正式约束、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晋升锦标赛与财政分权所引致的激烈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环境政策的制度软化现象,文化非正式约束则可以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实现经济低碳转型。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运用基于PVAR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深入探究文化非正式约束、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低碳转型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化非正式约束是引致省级碳排放量减少的格兰杰原因,但文化非正式约束的作用具有时间上的"延滞性";作为引致地方政府激烈竞争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是省级碳排放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财政分权本身则不是省级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其与政治晋升锦标赛的结合会成为省级碳排放急剧增加的格兰杰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尹玥[7](2013)在《基于非正式约束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及其工具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非正式约束的全新视角切入,剖析了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目标的选择、调控的顺序和调控机制的完善,阐述了在非正式约束影响下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模式的创新,指出了民债与国土资源作为新的工具模式的出现。(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3年09期)
郝大江[8](2013)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异质空间回归——基于非正式约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严谨而周密的数理分析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数理变革的重要标志,但是其均质空间分析范式却很难兼容现实经济中非正式约束变量的报酬递增及非竞争均衡。基于空间经济理论以及垄断竞争分析,非正式约束变量完全可以纳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当中,这不仅可以内生化处理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而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非正式约束条件、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蔡小慎,张存达[9](2013)在《非正式约束视角下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治理是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互动过程,但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形成的基础及其失效的补充,在引导和塑造公职人员理性行为上也更具恰适性。它主要通过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习俗等关键要素,影响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发生时的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实现非正式约束的制度功效,必须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与自信、营造廉洁文化环境、重塑道德约束以及培育契约型人格等实施机制的保障,使非正式约束要素内化为公职人员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做出自觉遵从公共利益优先的理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姜莉[10](2013)在《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非正式约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蒙古是我国农牧业大区,也是我国农牧业产品的重要产区,其中畜牧产业更是主要的区域性产业,肉类、皮、毛、奶类等产量占比很大。这也意味着畜牧业生产投入占总生产资金的比重较大。同时,牧户在草场的租赁、雇佣劳动力、以及苁蓉种植业等生产性活动当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还有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等非正式约束影响下的资金需求。一般而言,牧区具有广阔的草原资源以及庞大的牲畜数量。而一些不了解牧区生活的人,错误的认为牧户的生活可能相对优越。实际上,在偏远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缺乏资金的现象尤为突出。牧户在自有资金不够的前提下,就必须借助外来资金来弥补资金的短缺,即通过亲戚朋友借贷、银行借贷、民间借贷等渠道。所以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运用访问调查法,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到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诺日公苏木阿日呼都格嘎查收集牧户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以2017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100份问卷中有83户有效数据,占阿拉善左旗牧户总数的0.125%。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对牧户借贷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牧户的借贷周期,了解牧户借贷的用途、特点及现状。并运用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叁个因素来分析非正式约束与牧户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居民贷款需求广泛,贷款金额量大,收入水平低,支出水平高的特点先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再进行计量模型模型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非正式约束因素,攀比心理、风俗习惯、人情往来对于牧户借贷有显着影响。牧户基本情况因素中,户主年龄、草场面积、牲畜数量对牧户的借贷有显着的影响,并且借贷渠道多为正规金融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约束论文参考文献
[1].丰雷,江丽,郑文博.认知、非正式约束与制度变迁: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
[2].张轩.非正式约束下的牧户借贷行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张存达.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陈燕,高满良.论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非正式约束与本土化实务体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
[5].郝大江,魏婉滢.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
[6].彭星,李斌,赵新华.文化非正式约束、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
[7].尹玥.基于非正式约束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及其工具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
[8].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异质空间回归——基于非正式约束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9].蔡小慎,张存达.非正式约束视角下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治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姜莉.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