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普外可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62例普外可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阿城区料甸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目的:通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析其病因、切口分类、使用抗生素种类和时间与感染率的关系。结果: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长期吸烟、早期进食、术后剧烈咳嗽、缝合技术以及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改善切口缝合技术、早期进食、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普外切口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前言:普外科并发症常见类型中,术后切口感染占有较高的发生比例,使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经济压力增加,并延长了康复时间,易引发医疗纠纷发生,故针对普外切口感染特点,选取有效方案积极治疗是保障预后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共选取62例患者作研究对象,男30例,女32例,年龄19~70岁,平均(46.2±2.3)岁。其中,胆囊切除术12例,阑尾切除术27例,肠道修补术13例,其他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1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普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两组的62例患者的病程记录、体温单、医嘱单以及当时所做的一系列的辅助性检查等都进行统一调查,并做详细的登记,分析患者的感染类型以及发生感染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

肠道修补术的感染率较高,其中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感染率均高于总感染率,而乳房癌根治术和肝、脾切除术的感染率较低;同种类型切口使用同种抗生素,术后给予全量抗生素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各给予半量抗生素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普外切口感染的病历分析

造成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总的来说,包括院方和患者两方面因素。前者可因医师无菌观念淡漠、对术前准备工作不重视、认为术前常规应用抗菌素就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手术时间过长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后者可因患者免疫功能较低、机体功能发生衰退、合并有基础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受肥胖人群增多及高频电刀在普外科广泛应用的影响,切口感染率逐年上升,年龄、并存远处感染、机体营养状况、肥胖、糖尿病等均为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并存远处感染、高龄为高风险因素。除因自身客观原因可致切口感染外,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情况也与其病发相关,如未彻底在切口缝合时完成止血操作,有死腔残留。以患者黏膜、皮肤为病原菌主要来源,同时也包括内源性途径,如病原菌在术中进入空腔脏器等。通常感染在手术结束后4~8d发生,患者切口多有疼痛、热、红肿表现,打开见可溢出脓性液,有脓血性渗血于敷料处,行分泌物培养可检出细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身心痛苦,使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故积极有效治疗具有十分必要性。应用传统的引流、切口清创、换药等方案需较长的处理时间,加大了患者痛苦,切口愈合较慢,临床效果多不佳。故可对此方案进一步改善,取莫司罗星在切口涂抹,并取凡士林纱条置入引流,并采用红外线灯照射,使切口敷料洁净干燥,加快了愈合进程。

3.2普外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分析

在患者切口感染检出后,先取广谱抗生素经验性应用,行药敏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若无合并症,抗生素可停用。观察组:将切口处缝线部分拆除,送分泌物行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对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处理,伤口取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给予莫匹罗星内涂并取凡士林纱条放置引流,勤换药,1~3次/天。观察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状态下行切口二期缝合,缝线2周后拆除。对照组:冲洗切口方法同观察组,取碘仿纱条内置引流,每日行1~3次换药,切口二期缝合在创面肉芽新鲜时实施,2周后将缝合拆除。两组患者均行红外线灯照射,15分钟/次,2次/天。

3.3普外切口感染的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方法探讨

临床多根据不同手术的类型、部位、切口位置和有可能污染切口的细菌种类来选择预防用抗生素,同时还要考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经济费用等因素。由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肠道菌群失衡和毒性反应等,因此临床多倾向于选择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的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如产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即可消除其不良反应,而详细询问患者的药食过敏史可有效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其次,对于抗生素使用时间,传统的抗感染方法是在手术前预防性地使用一些药力较小的抗生素[8],一般多在术前1~2天使用抗生素。但临床研究证明,单独术前给予抗生素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术后才使用抗生素的话,细菌有可能已侵入组织并在组织中繁殖,不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因此,应在术前和术后分别给予抗生素,保证抗生素的有效作用时间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和术后4h。

4.结语

综上所述,要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术后发生感染,要强调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时间和手术切口分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包括加强无菌观念,尽可能减少创伤,彻底清创感染和坏死的病灶,严格止血,同时防止腹内压升高等导致的切口裂开。此外,普外切口感染采用莫匹罗星内涂并取凡士林纱条放置引流治疗,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加快切口愈合,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使预后明显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汉强,黄秀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J].中华感染学杂志,2010,20(2):204-206.

[2]丁杰,张忠民,潘扬,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06-2108.

[3]陈小宝.普外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8):74.

标签:;  ;  ;  

62例普外可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