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道路,生态保护,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刘烜[1](2019)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019年,中国矿业依旧行驶在环境保护和科学有序开发的快车道上。毫无疑问,制度的规范建设在其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年,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新的资源税法等重大政策陆续出台;自然资源部深化机构改革、推进机构职能转(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12-30)
赵姣姣[2](2019)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2-28)
李芮[3](2019)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这一话题自古就存在诸多讨论,人原本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经历了依赖敬畏、驾驭征服、和谐共生的演变历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已逐渐上升为普遍共识,愈来愈视作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期许,源于它满足了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承认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发挥生态伦理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汪京序[4](2019)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叁重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一定要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本文来源于《吉林党校报》期刊2019-12-15)
本报特约记者,罗萍[5](2019)在《促进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连日来,州生态环境局以党组中心理论学习组集中学习、印发学习辅导资料、党课教育等形式,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着力读懂悟透“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汉)》期刊2019-12-03)
范雪萍[6](2019)在《弘扬生态文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载体,将会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包括森林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沙漠生态文化、文化遗产保护、茶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海洋生态文化等。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所造就的甘南庞大的草地、森(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9年11期)
梁潇[7](2019)在《以制度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看,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哪些重要意义?王建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1-27)
周宏春[8](2019)在《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深刻揭示了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是因为发端于中国土壤,植根于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察》期刊2019年11期)
本报记者,周春荣[9](2019)在《纳雍:奏响绿色“变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之变到2018年底,纳雍县森林覆盖率达55.5%。解放初,纳雍县森林覆盖率为33.9%,而到1988年,这一指标跌破两位数,停留在8.2%。40年间,纳雍县森林覆盖率出现“断崖”式下跌。8.2%,一个在同期同类县(区)垫底的数(本文来源于《毕节日报》期刊2019-11-24)
孙薇,刘培,郑红刚,宋宏雷,季明春[10](2019)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岸篇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岸区,地处长江北岸,依江而立,因岸得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滨江底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贯穿江岸区的发展全局和始终。近年来,江岸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牢记“五个关系”,切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叁篇文(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9-1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刘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N].中国矿业报.2019
[2].赵姣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陕西日报.2019
[3].李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考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4].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汪京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叁重意蕴”[N].吉林党校报.2019
[5].本报特约记者,罗萍.促进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凉山日报(汉).2019
[6].范雪萍.弘扬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决策探索(下).2019
[7].梁潇.以制度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陕西日报.2019
[8].周宏春.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中国环境监察.2019
[9].本报记者,周春荣.纳雍:奏响绿色“变奏曲”[N].毕节日报.2019
[10].孙薇,刘培,郑红刚,宋宏雷,季明春.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岸篇章[N].湖北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