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载荷实验与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应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豪伟[1](2020)在《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开封地区位处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是以粉质土层为主的典型黄泛区土层,掌握该地区的土层分布以及其准确的参数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室内试验的土体取样会造成土体的扰动,测试参数往往存在误差,会为以后的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多功能CPTU技术是原位测试的一种,相比CPT测试技术考虑了孔隙水压力的因素,测试结果更加精确。本文利用多功能CPTU与CPT技术对开封西郊某场地进行现场测试,对两种技术测试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国内外基于CPTU/CPT测试参数计算桩基承载力的方法,提出了开封黄泛区的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现场静载荷试验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CPTU贯入对周围土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测试参数的影响因素,利用ABAQUS模拟CPTU在粉土土层中贯入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开封地区粉质土进行现场CPTU/CPT测试,对两种测试方法所得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对比及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剪切波速得到最大剪切模量,研究剪切波速与两组锥尖阻力的相关关系。最后研究压缩模量与锥尖阻力的相关关系,得到了开封黄泛区粉土锥尖阻力估算压缩模量的公式。(2)考虑孔压的影响,分别研究了CPTU贯入过程中径向应力、轴向应力、竖直面剪应力在探头周围的分布情况,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随着贯入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贯入停止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结果表明,随着贯入深度逐渐增大,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都在逐渐增大,在贯入深度15cm左右锥尖阻力逐渐趋于稳定,在贯入深度28cm左右侧壁摩阻力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后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与CPTU测试值基本一致;从贯入停止到7800s(约2.25h),孔压从171.4k Pa消散为5.7k Pa左右,已基本消散完毕。(3)为了探究随着贯入深度增加,不同因素对锥尖阻力的影响,通过ABAQUS数值模拟研究,分别控制内摩擦角、剪胀角以及弹性模量的不同,保持其它参数不变,分析以上三种因素对锥尖阻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内摩擦角小于15°时锥尖阻力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内摩擦角大于15°时,锥尖阻力基本无变化;锥尖阻力会随着剪胀角和弹性模量增大而增大,但是弹性模量越大,锥尖阻力越不容易达到稳定状态。(4)基于已有计算方法,通过现场CPTU/CPT测试参数计算出开封地区的桩基承载力。并进行现场载荷试验,以现场载荷试验得到的桩基承载力为标准值,研究不同方法得到桩基承载力的差距,发现根据CPTU方法计算的桩基承载力更接近静载试验所得到的承载力。对管桩的静载荷试验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竖向承载力,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桩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并与现场静载荷试验得带的竖向承载力进行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5)通过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国内CPT规范法与国外CPTU直接预测法相结合,提出适合开封地区桩基竖向承载力公式,根据CPTU测试资料进行计算验证,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相近,符合开封地区竖向承载力的计算要求。
王国斌[2](2019)在《桥梁桩基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索》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在不断的发展。桥梁桩基检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查桥梁桩基础是否存在质量隐患问题,进而为桥梁桩基础检测工作提供参考。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桥梁桩基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
车言飞[3](2019)在《桩基检测中高应变动力检测原理及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是一种专用于桩基检测的检测技术,其具有诸多其他桩基检测技术难以比拟的优点,是如今桩基检测过程中应用前景比较良好的一种检测技术。文章着重对高应变动力检测的相关原理及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可能会影响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提升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徐长杰[4](2018)在《钻孔后注浆灌注桩在工民建基础工程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对建筑物具有更高的要求。而在整个工民建工程内,桩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整个建筑具有更高的承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基于此,以钻孔后注浆灌注桩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某几个工民建工程简单的介绍,进而深入对钻孔后注浆灌注桩施工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并阐述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后,通过对灌注桩进行静载荷试验和高应变动力检测实验,确定该方案取得了实际较好的效果。
肖剑[5](2017)在《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桩基础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在基桩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基桩检测技术是一项重要技术内容,基桩检测技术分为很多种,各种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本文对现行的多种基桩检测方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实践对规范基桩检测技术应用提出建议,为未来基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李宝泉[6](2017)在《高应变法判定承载力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应变法检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因采集、分析软件本身的限制而不能精确的判定承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力干扰,在测试中使用某些特定的测试工具和办法,易存在误差导致测试结果的不准确,故在桩的动测技术过程中,想要提升技术的前提就是要严格把控好监测的具体环节,包括对测试人员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才可更好地促进发展。
张盈盈[7](2017)在《后压浆技术在某工程中应用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桩基工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了适应不同的地质土层,桩的施工类型以及施工工艺,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施工工序越来越复杂。目前,钻孔灌注桩在各类建筑、交通、港口等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噪声小、安全性高、适应力强和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等优点。随着建筑物发展多元化,灌注桩也向超深度、大直径、承载力大的方向发展,施工难度也在逐渐的加大,与此同时,一些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接踵而至,造成直接或者间接地经济损失。因此,为了减少问题,降低损失,需要对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施工细节优化,避免今后在施工中出现同类的质量问题。本文首先对桩基成孔过程中的质量缺陷问题,施工注意事项,桩身质量问题进行介绍,对后压浆对解决承载力不足和桩底沉渣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利用ANSYS软件对压浆前后桩底的应力值对比分析,得出压浆可以提高桩基承载力,而且阐明后压浆技术解决桩底沉渣和承载力不足问题。最后结合福建天汇石化物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桩基实际工程中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对后压浆的作用机理,施工工艺,压浆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及通过对压浆参数和检测效果的分析,阐述其不仅保证受力安全而且还在节约经济方面有着优越性和有效性,对今后的同类型桩基的施工提供指导和意见。
杨安东[8](2015)在《自平衡桩基检测研究及有限元模拟》文中指出对于深长桩基础(上部承载力较大)和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江河湖泊、沼泽地等),应用传统静载荷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布置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因而推出了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在桩身中间施加载荷,与基桩在工程应用中受载不同,检测结果需向桩顶载荷位移(传统静载荷检测结果)进行转换,平衡点位置确定存在难度,桩侧土体的侧摩阻力发挥情况较传统静载荷存在差异,使人们对于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存在疑问。(1)介绍自平衡桩基检测原理、检测过程,检测结果向桩顶载荷位移转换方法。分析比较基桩传统静载荷与自平衡检测受载位移。探讨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中存在问题:结合桩顶受载桩身轴力传递,对平衡点位置进行定义,指出载荷箱较平衡点位置偏下比偏上更有利于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析转换公式;探讨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适用范围等。(2)介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基桩受载模拟方法。利用ANSYS模拟基桩桩顶受载,分析土体物理参数对侧摩阻力发挥影响。对极限正、负侧摩阻力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桩顶受载与桩底受载下,桩周土体所受径向应力与竖向位移,得到:基桩桩顶受载下,桩周土体径向应力与竖向位移较桩底受载大。(3)对桩周土体为单一土体做基桩桩顶受载模拟,指定基桩极限位移与承载力;计算出利用自平衡方法完成检测平衡点位置与最终加载值,对桩身受载做有限元模拟,将转化结果与桩顶受载比较,验证平衡点位置选取合理;对载荷箱位置较平衡点偏下做桩身受载模拟,并通过确定下段桩桩顶受载值完成检测。(4)对工程自平衡检测实例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做基桩桩顶受载模拟,二者结果相近;利用桩顶受载模拟指定基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平衡点位置与最终加载值,模拟桩身受载,利用自平衡法完成检测。
尚耀宪[9](2015)在《分析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高应变动力法是一种由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和发展的桩基检测方法。具有许多静载荷实验法无法比拟的有点,能够进行大吨位的桩基监测工作,是当前桩基检测中的较为优秀的桩基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的概念、原理、主要的测试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高莹白动力测试技术的先进性。
徐海超[10](2015)在《公路桥梁中桩基检测新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桥梁基础建设中,桩基应用普遍。在检测桩基的不同方法中,低应变动测法是应用最为普遍、安全性高、测量分析可靠的方法之一,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测的范围有所限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提高不同情况中的检测精度仍是重点。
二、静载荷实验与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应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载荷实验与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PT/CPTU发展现状 |
1.3 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1 静力触探法(CPT) |
1.3.2 孔压静力触探(CPTU)直接预测法 |
1.3.3 静荷载实验法 |
1.3.4 标准贯入实验(SPT) |
1.3.5 高应变动测法 |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CPTU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土体参数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概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试验设备 |
2.2.3 CPTU测试的基本步骤 |
2.2.4 场地地层情况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CPTU测试结果 |
2.3.2 CPT与 CPTU测试结果对比 |
2.3.3 测试参数比 |
2.3.4 CPTU与 CPT测试参数的相关关系 |
2.4 CPTU测试参数与V_s、G_(max)、E_s间的关系 |
2.4.1 剪切波速(V_s) |
2.4.2 锥尖阻力q_t/q_c与 V_s的关系 |
2.4.3 q_t与 G_(max)的关系 |
2.4.4 q_t与E_s的关系 |
2.5 结论 |
第3章 多功能CPTU贯入的有限元分析 |
3.1 前言 |
3.2 有限元模型前的处理 |
3.2.1 几何尺寸参数 |
3.2.2 材料参数 |
3.2.3 本构模型 |
3.2.4 有限元网格划分 |
3.3 模型计算结果 |
3.4 CPTU锥尖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弹性模量 |
3.4.2 内摩擦角 |
3.4.3 剪胀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管桩承载力对比分析 |
4.1 前言 |
4.2 基于CPT/CPTU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
4.2.1 已有的CPT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4.2.2 国外基于CPTU测试的直接预测法 |
4.2.3 CPT/CPTU现场测试结果 |
4.2.4 基于已有CPT/CPTU计算方法的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结果 |
4.2.5 竖向承载力计算新方法 |
4.3 静载荷试验 |
4.3.1 PHC管桩静荷载试验 |
4.3.2 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4.4 PHC管桩的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桥梁桩基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桩基础施工中应用无损检测技术价值 |
1.1 无损检测 |
1.2 无损检测优势 |
1.3 无损检测发展趋势 |
2 桥梁桩基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
2.1 超声波无损检测法 |
2.1.1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 |
2.1.2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桥梁桩基础中的应用 |
2.2 高低应变检测法 |
2.2.1 高应变检测法 |
2.2.2 低应变检测法 |
2.3 钻芯检测方式 |
2.4 回弹法检测技术 |
3 结束语 |
(3)桩基检测中高应变动力检测原理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应变动力检查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
1.1 凯斯法理论 |
1.2 波形拟合法理论 |
1.3 阻力系数法理论 |
2 影响测试数据的因素 |
2.1 资料的掌握程度 |
2.2 锤击能量的影响 |
2.3 传感器的影响 |
3 结束语 |
(4)钻孔后注浆灌注桩在工民建基础工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钻孔后注浆灌注桩施工流程 |
1.1 后注浆装置的设置 |
1.2 后注浆施工参数的确定 |
1.3 灌注桩后注浆 |
1.4 后注浆的质量控制 |
2 钻孔后注浆灌注桩施工的注意事项 |
3 工程案例介绍 |
4 总结 |
(5)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桩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1 钻芯法 |
1.2 应力波反射法完整性检测技术 |
1.3 基桩动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 静载荷实验法 |
1.5 低应变反射波法 |
1.6 高应变反射波法 |
2 基桩检测技术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
2.1 针对不同的桩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
2.2 激励方式的选择和施工管理。 |
2.3 依据技术规范进行检测 |
2.4 确定基桩设计的承载力 |
3 结语 |
(6)高应变法判定承载力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桩基础 |
2 高应变法检测法 |
3 高应变法动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4 现阶段主要的测量办法的现状和问题 |
5 高应变测试的应用 |
(7)后压浆技术在某工程中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历史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 |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
2.1.1 成孔钻机简介 |
2.1.2 施工准备 |
2.2 施工技术与工艺要求 |
2.2.1 施工测量 |
2.2.2 埋设护筒 |
2.2.3 成孔 |
2.2.4 泥浆制备 |
2.2.5 钢筋笼制作、存放、安装 |
2.2.6 混凝土施工 |
2.3 质量事故分析及解决措施 |
2.3.1 桩点位置偏差 |
2.3.2 钻孔不垂直 |
2.3.3 塌孔与缩孔 |
2.3.4 断桩与斜桩 |
2.3.5 堵管 |
2.3.6 筋笼的下沉与上浮 |
2.3.7 桩身质量不合格 |
第三章 桩基检测技术 |
3.1 静载试验法 |
3.1.1 试桩要求 |
3.1.2 加载方式 |
3.1.3 终止加载与卸载 |
3.1.4 受力分析 |
3.2 超声波透射法 |
3.2.1 基本原理 |
3.2.2 检测过程 |
3.2.3 影响因素 |
3.3 低应变检测法 |
3.3.1 基本原理 |
3.3.2 施工要求 |
3.3.3 缺陷及位置判定 |
3.3.4 影响质量判定因素 |
3.4 高应变检测法 |
第四章 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
4.1 后压浆机理 |
4.1.1 后压浆施工工艺流程 |
4.1.2 后压浆特点 |
4.1.3 施工注意事项 |
4.2 后压浆材料计算 |
4.2.1 注浆量计算压浆注浆量计算 |
4.2.2 水泥用量计算 |
4.2.3 注浆压力监测 |
4.3 压浆效果模拟 |
第五章 工程实例介绍 |
5.1 工程介绍 |
5.1.1 工程名称 |
5.2 工程概况 |
5.2.1 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及气象条件 |
5.2.2 土层情况及分布: |
5.3 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 |
5.3.1 质量控制及措施 |
5.3.2 测量放线 |
5.3.3 泥浆作用及制备 |
5.3.4 泥浆制备方法 |
5.4 成孔 |
5.4.1 埋设护筒 |
5.4.2 成孔过程泥浆控制 |
5.4.3 入岩深度的判定 |
5.4.4 沉渣控制措施 |
5.5 钢筋笼制作与运输 |
5.5.1 钢筋验收、堆放与标识 |
5.5.2 钢筋笼的制作步骤 |
5.5.3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
5.5.4 钢筋笼的验收、成品保护与运输 |
5.5.5 钢筋笼运输 |
5.6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及灌注 |
5.6.1 商品混凝土 |
5.6.2 加强混凝土生产组织 |
5.6.3 混凝土运输 |
5.6.4 商品混凝土现场验收 |
5.6.5 混凝土试块制作 |
5.6.6 混凝土灌注 |
5.6.7 钢筋笼吊放与定位 |
5.6.8 下设导管 |
5.6.9 二次清孔 |
5.7 水下混凝土灌注 |
5.8 后压浆 |
5.8.1 压浆管布置 |
5.8.2 浆液水灰比及单桩注浆量 |
5.8.3 浆液搅拌要求 |
5.8.4 压浆施工工艺 |
5.9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预防措施 |
5.10 质量检测 |
5.10.1 静载试验检测 |
5.10.2 超声波透射法检测 |
5.10.3 低应变动力检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自平衡桩基检测研究及有限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几种基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方法介绍 |
1.2.1 传统静载荷桩基检测方法 |
1.2.2 动力检测法 |
1.2.3 静动检测法 |
1.3 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 |
1.3.1 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在国外发展状况 |
1.3.2 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在国内发展状况 |
1.3.3 自平衡桩基检测应用实例 |
1.4 自平衡桩基检测方法优、缺点 |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平衡桩基检测原理与存在问题研究 |
2.1 自平衡桩基检测原理 |
2.2 载荷箱的相关介绍 |
2.2.1 载荷箱的结构介绍 |
2.2.2 载荷箱的埋设位置 |
2.2.3 载荷箱的连接 |
2.3 加卸载以及数据采集 |
2.3.1 加卸载方式 |
2.3.2 数据采集 |
2.4 自平衡加载向桩顶载荷转换 |
2.5 自平衡位移向桩顶位移转换 |
2.6 自平衡与传统静载荷载荷传递、位移对比 |
2.6.1 传统静载荷桩基检测桩体受力与位移 |
2.6.2 自平衡桩基检测桩体受力与位移 |
2.6.3 自平衡与传统静载荷桩基检测不同 |
2.7 自平衡中几个存在问题的讨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介绍及侧摩阻力分析 |
3.1 桩基检测有限元建模分析介绍 |
3.1.1 有限元ANSYS接触分析 |
3.1.2 桩土本构模型 |
3.1.3 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及材料模式 |
3.1.4 单元介绍 |
3.1.5 基本设定 |
3.2 土体物理参数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3.2.1 土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3.2.2 土体密度的影响 |
3.2.3 土体粘聚力的影响 |
3.3 极限侧摩阻力的分析 |
3.3.1 极限正侧摩阻力分析 |
3.3.2 极限负摩阻力分析 |
3.3.3 桩周土体应力与位移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平衡桩基检测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单一土体自平衡桩基检测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1 传统静载荷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2 载荷箱在平衡点位置模拟分析 |
4.1.3 载荷箱位置较平衡点位置偏下模拟分析 |
4.2 自平衡工程检测实例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1 工程检测介绍 |
4.2.2 桩顶受载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3 载荷箱在桩身 37 m处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4 极限承载力有限元模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分析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应变动力法的概念和原理 |
二、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的方法 |
三、影响因素 |
四、总结 |
(10)公路桥梁中桩基检测新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桥梁桩基的分类 |
2. 公路桥梁桩基检测方法分析 |
2.1 声波投射法 |
2.2 静载荷实验法 |
2.3 钻孔取芯法 |
3. 低应变动测法 |
3.1 检测系统组成 |
3.2 适用范围分析 |
3.3 测试过程分析 |
四、静载荷实验与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应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D]. 李豪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2]桥梁桩基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索[J]. 王国斌. 居舍, 2019(36)
- [3]桩基检测中高应变动力检测原理及方法[J]. 车言飞. 住宅与房地产, 2019(27)
- [4]钻孔后注浆灌注桩在工民建基础工程上的应用[J]. 徐长杰. 西部探矿工程, 2018(05)
- [5]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J]. 肖剑. 江西建材, 2017(05)
- [6]高应变法判定承载力的分析与应用[J]. 李宝泉. 建筑技术开发, 2017(04)
- [7]后压浆技术在某工程中应用与分析[D]. 张盈盈.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5)
- [8]自平衡桩基检测研究及有限元模拟[D]. 杨安东. 安徽工业大学, 2015(03)
- [9]分析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J]. 尚耀宪. 科技与企业, 2015(12)
- [10]公路桥梁中桩基检测新技术探究[J]. 徐海超. 珠江水运, 2015(08)
标签:承载力论文;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论文; 高应变检测论文; 低应变检测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