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克思;人自身发展;感性活动;对象化方法;辩证法
[摘要]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变革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原则,是现实的、有生命存在的人通过改造世界的劳动活动创造出对象性世界的历史,也是作为主体的人运用对象化的方法,从劳动对象中复现出人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历史。马克思通过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将现实的、有生命存在的人理解为通过外化并扬弃对象性世界从而占有自身的对象性本质的存在,赋予人通过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的劳动,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自身发展。
或许可以说,人的自身发展问题是马克思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作为马克思变革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而言,它不仅表征了具体的、有生命存在的人通过改造世界的劳动活动创造出对象性世界的历史,也诠释了作为主体的人运用对象化方法,从劳动产品中复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属性,实现人自身发展的生成过程。因而,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出对象性世界的过程,也只有在感性劳动中,人才能够使对象成为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尽管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只是通过运用抽象的、无内容的绝对精神并使之外化与扬弃的运动,从而表达出人的自身本质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而黑格尔精神化了的外化与扬弃无疑是同质性的,是与自身毫无差别的活动。在此意义上,如果说黑格尔力图通过人的劳动来达到对整个人类解放加以理解的话,那么,黑格尔所做的最多也只是在纯粹概念和思辨逻辑中实现了绝对精神的自我救赎。鉴于此,马克思主张具有生命存在的人应当是现实的和对象性的,即“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因而,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感性劳动过程不仅可以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而且是使“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一、回归于感性活动的劳动辩证法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最终形成了立足于感性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体系。马克思从最初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上用自由的自我意识解释世界到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对人加以直观到将人的活动理解为实践的活动,从对现实中遇到的“苦恼的问题”到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通过这一系列思想转变,马克思将批判的视角从彼岸世界重新拉回到尘世之中,将由物质利益所引起的一些苦恼人的问题诉诸于感性的生产劳动,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象性的劳动活动,使人的本质得以确证。这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吸收,同时,马克思又拯救了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活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还原为具体的感性劳动,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历史现象学给予了深入批判。
第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能动性原则的吸收。在被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的《精神现象学》之中,黑格尔“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注][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页。。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是黑格尔对活动的主体原则进行丰富并加以扩充的结果,实体之为主体,表征了实体是具有无限活动机能的最高统一体(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相互同一的结果)。也就是说,就实体本身而言,它是能动的、活的实体。因此,对于这样的实体来说,其自身内部不免蕴含着矛盾性与否定性,加之实体本身就具有能动性,当其展开自身而运动时,实体便是真正的现实性的存在。但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实体,在它的自身内部之中,本身就包含着否定性的环节,所以实体看起来是纯粹的事物并且能够通过否定自身而分裂为二,将自身二重化为它的对立面,通过扬弃自身的矛盾,重新建立起与自身相统一的更高的实体,这个过程也是实体二重化的过程。对于实体自身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而言,世界便表现为它的外化及展开,这样,实体的运动也就成了一个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地成为主体,并且能够使自身的潜在展开状态与自身的重新建立过程相互同一时,它才是现实的。实体的自身同一性的重建过程又是通过人类的精神对于绝对理念的思辨而得到实现的。进而言之,实体的这种自我活动原则的纯粹展开形式,构成了思辨辩证法的形成历史。
所以,在中西比较研究中,不仅需要理解和借鉴,更需要介入和反思。中国古典诗歌除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性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质,单纯依靠西方的各种理论很难作出贴切入微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更有成效地建设自己的理论体系。《翻译诗学》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书中将中西方的范畴和理论并举,比如“活法”论与互文性、距离论与零度写作等等,不满足于在中西诗学间寻求简单的“对应”,而是以西方理论作为参照,丰富和加强中国诗学的批评力量。
黑格尔将被理解为实体的且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那个活动的原则与辩证法勾连在一起,为哲学找到了一种重要的和具有原则高度的表达方式。按照黑格尔思辨的辩证法,实体中由于充满了一般的否定性而具有了活动的机能,因而,矛盾性与否定性不仅作为辩证法的推动原则,而且只有通过矛盾性与否定性,一般中才包含着超越有限的丰富的无限性,同时把矛盾性与否定性理解为自身。实际上,这种矛盾与否定性可以理解为实体自身的行动,这样,被赋予了能动性的实体因而表明了实体本身就是主体。可见,否定之否定性便是推动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发展的最高的能动环节,而由这种活动的原则所展开的思辨的辩证法所要完成的便是实现主体最高的自由。由以上分析可知,尽管黑格尔只为历史运动找到了一种纯粹抽象的、思辨的表达,但是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作为主体的实体而加以理解和表述,超越了斯宾诺莎以来将实体看作那个无限幽暗且毫无生气的死寂的“阴沟”。于是,黑格尔将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便终结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随后,马克思将由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而来的活动的原则纳入了他的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使马克思的辩证法取得了合理的、唯物主义形态上的表达和阐述。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抽象化了的绝对精神的外化和扬弃是导致人和人的对象相互分离与对立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黑格尔纯粹的精神性存在本身并未预设一个真实的对象性存在,因而是一种非存在,而对于这样一种非存在的绝对精神而言,“它就不能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这也等于是把自己给封闭起来”[注]王国坛:《什么是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正如“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存在着”[注]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那样。所以,一般说来,在感性活动基础上的对象化的方法就是以感性的实践的态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之主客体相互分离的存在方式,而最终获得一种全新的主客体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原则。
2.曾参有一则很著名的小故事。曾参的妻子准备上集市去,孩子哭闹着也要跟去。妻子便哄孩子说,听话的话,晚上就有猪肉吃。曾参知道后,磨刀准备杀猪,妻子忙制止他。曾参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他什么都不懂,只会学习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你欺骗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对象化的方法实现人的自身发展
随后,马克思通过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建立,使人的本质属性中不仅包含了自身的对象性关系,而且确证了作为对象本身存在的人即是有生命的人的感性存在的生成历史。也就是说,自然界作为人自身的对象存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之中,而人的存在本身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的存在,也表现为自然界在人自身中的存在。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的感性劳动是作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方式。这样,人的劳动复归了人作为有生命的感性存在物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通过对象化的劳动而演绎出自身诞生的历程。“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可见,作为现实的有生命存在的感性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确证并复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属性,人只有在感性劳动中才能实现对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从而从他人和他物的奴役之中彻底解放出来,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获得复归,人也只有在基于人自身的感性劳动中才能表现出人的现实的生成和人自身发展的历史。因此,在马克思那里,通过在人的感性活动基础上所运用的对象化方法不仅使人在感性劳动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时,正是通过人的感性劳动,表征了人的真正的生成历史。
第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当费尔巴哈站在直观的感性对象性的立场上与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对抗时,费尔巴哈“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在费尔巴哈看来,所谓“感性对象性”,是指关于对象世界的存在是以感性、对象性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被我们所认识的。这里一般包含两层涵义,即对象不仅在主体之外而存在着,而且与主体发生关系的那个对象也表征了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因此,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提出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原则,使人的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以还原,为现实的人开启了一条通向感性世界的崭新之路。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却难以摆脱直观的束缚,因而他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也免不了通过感性的直观和对象性的直观来把握世界。这样,费尔巴哈便是从带有直观色彩的感性出发来理解和认识人的本质,而这样的人无疑是抽象的、被动的和没有生命力的存在。“感性的本质不是源自于我的头脑,它是由外部来到我面前的,它是被交付于我的,我在它面前仅是受动的。”[注][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2页。因此,费尔巴哈所做的不过是将抽象王国中的人纳入他那被动的直观体系中加以思考。然而,当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的立场出发而使他止步不前时,马克思运用德国古典哲学中活动的原则恢复了费尔巴哈直观的感性原则。马克思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用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代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的直观,从而使对人的认识通过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得以实现。
第三,马克思的劳动是诉诸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感性活动。可以说,马克思对于感性的超越以及通过变革传统形而上学而建构起来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不断扬弃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劳动和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并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将黑格尔的理性的活动原则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经过简单“叠加”的结果。恰恰相反,马克思旗帜鲜明地以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作为他变革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理论路向。然而,对于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而言,则是通过客观事物能够证明在其本质规定性之中包含并存在一个自己的对象,从而使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协作而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获得确证的一种感性活动。人既然作为感性存在物,就需要不断地生产出满足自身所需的劳动产品,于是,生产劳动便成了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人类也正是通过感性对象性的劳动活动,使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但是,在马克思那里,他主张对于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需要回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并获得答案,接着,马克思便将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还原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按照劳动的对象化方法,通过劳动产品固定在劳动对象中的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下的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现象,这个过程也即是劳动产品物化为劳动对象的过程时所呈现出来的劳动产品奴役人的历史,马克思进而在感性对象性的劳动活动中探索出一条扬弃异化,使人获得解放的现实之路。
公众通过急救知识宣传,掌握了必要的急救技能,其中100余人已成为医院志愿者或社会志愿者,服务于科普志愿岗位。
在马克思运用感性对象化的方法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进程中,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一部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可以说,它就是马克思对象化方法的发源地和秘密诞生地。在《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在阐述他的绝对精神自我运动时曾经对这个问题有过清晰的认识,黑格尔认为在两个处于运动之中并且相互承认的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中,由于自我二重化从而使自我意识对象化为它自身和它的对象而存在,当主体通过劳动创造出对象世界时,主体也随之被扬弃而对象化为他在,这样,作为主体的人就在其对象世界中通过劳动产品使“自我复现”并“观照自身”,这个过程就是使劳动产品通过对象化的方法“映现”出人的自身历史的运动过程。但是,黑格尔视域下的人的发展的历史也只是表现为纯粹的自我意识的运动史,因而,黑格尔把人的活动抽象地理解为纯粹的精神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黑格尔看来,“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这样一来,黑格尔实际上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使自己失去了真正的对象,这就很难通过对象化的方法使纯粹的自我意识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黑格尔精神化了的外化和扬弃不过是超越于现实的人而诉诸于绝对精神的运动,这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它真实的对象,所以,必然是一种虚假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黑格尔的确是揭示了对象化方法的一般规律,而这个规律只有在感性活动和感性的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运用,因为只有感性的有生命存在的人才会实际地需要一个现实的、自然的对象,只有在感性活动之中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人才能真实地将他的对象通过外化的方式使自身二重化,并且把外部有差异的内容扬弃到自身之中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关于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问题,即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某种相应的上层建筑,这便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立足于这个框架来理解历史的发展。而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生产力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的劳动能力和生产水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就是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对象化产物。而这种对象化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它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理性原则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所做的便是从人的感性劳动的立场出发,将人的活动理解为真实存在着的感性劳动。只有从感性劳动出发,才能将人的本质真实地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人在社会关系上就具有了普遍必然性。在这种意义上,他便获得了全面的自由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又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而获得“证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的。相比黑格尔纯粹的精神活动而言,马克思的“这种活动”表征了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生命的活动,马克思的感性劳动不外是通过实践创造出对象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使人成为人的现实生命的活动。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力量是通过以劳动为本质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和证明的,人不仅通过劳动确证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完成了人自身的发展历史,即人的发展史是通过人的本质的实现来完成的。而从人的本质的实现角度出发来看发展,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圆圈运动,是通过螺旋式上升或曲折式前进,从而打破命运的束缚,不断超越自身,在运动与循环中建立一个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较大的圆圈,逐步趋向并实现真理的历史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每一圆圈的完成或回到自己,本身就是超出这一圆圈而向前发展的运动,而处在圆圈开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成了的发展,这些环节最终共同构成一个产生出新事物的大圆圈,这便是发展的完成,人的发展亦是如此,人正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圆圈运动,使人的本质在发展中获得实现。
鉴于此,感性对象性的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而言,是理解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方法。关于这一方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化的方法。外化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是将内在于人之中的本质力量实现出来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它可以通过人的外在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而人的劳动就是通过外化使人的本质获得实现的活动,因为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并确证人的本质,而不是内在于黑格尔理性原则中的自我意识。因而,马克思这里的外化即是对象性活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出来,使之表现于自己的对象之中,变成可见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可以在他的对象之中看见他的本质”[注]王国坛:《什么是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的一种方法。所以,事物的本质也总是在它的对象之中得到映现。其次是扬弃的方法。这是主要解决人何以发展的方法。如前所述,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有形的劳动产品和人自身,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而人自身的发展却是被我们经常忽视的内容,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自身,是因为在人的劳动之中存在一个“扬弃”的环节,即是把外化的内容收回到自身并使之对象化的过程。通过扬弃,人将无形的、使人获得提高的自然禀赋和精神目的转化为使人发展的动力。再次是感性劳动的方法。马克思在理解人的活动时,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理性原则重新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将人的活动理解为真实存在着的感性劳动。因为只有通过感性劳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产品,真正的产品映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又使人的本质获得了提升。这样,人在现实的感性劳动中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三、人只有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自身本质的实现任务
Ea和Eb为单独用药时的抑制率,Ea+b为联合用药抑制率。Q值小于0.85认为具有拮抗作用,大于0.85小于1.15时认为具有相加作用,大于1.15时认为具有协同作用。
第一,发展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发展,即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身本质。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生产能力的写照,而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又会建立起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出与人的本质相契合的对象化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人们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不仅生产出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而且还会生产出一定形式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然而,对于人的本质而言,在马克思看来,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这就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不仅映现在自身的劳动产品之中,也能够在自身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复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力量在其现实性上就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及反映。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便具有了整个社会或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或总体性,而有了这种普遍必然性或总体性,便能够为人们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中拥有全面的自由性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社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升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身本质的规定性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的完成也就是目的的达到,即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呢?其实,一般说来,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也即是人全面地占有他的对象性关系,并通过对象性关系的全面占有使人“完整”的历史过程。事实上,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表征了人同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人通过感性活动使人的本质规定性得以实现的过程,是人通过人自己的活动把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实现出来,使之表现于自己的对象之中,变为可见东西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人在感性活动中创造了自身,而人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创造自身,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本身包含着一个扬弃自身的环节,人通过把外化的内容收回到自身的活动中,从而使之对象化,对象化的过程不仅使人创造了对象,也使人将这些内容化为人自己的感觉和思想等。经过这样的积累过程,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并获得发展。而人在这个过程中,使自身的本质属性得到了创获,并且最终被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说,人的发展正在历久弥新地述说着人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则意味着人的内在本质的总体规定性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第三,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基本规律,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从整个人的发展历史来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始终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着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思想意识与动机目的是不同的,表现为人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动机和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实践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劳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和属人的生活世界等。这也就是说,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人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既体现着人的普遍性,又体现着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性。另外,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高级阶段总是包含着以往发展的全部过程和内容,所以,认识高阶段是认识低级阶段的一把钥匙。这也就是说,发展的低级阶段所表露出的高级阶段的征兆,反而在发展的高级阶段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解。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人类发展的完成阶段的内容就是人的全部本质力量的实现,而人类全部本质力量的实现就意味着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普遍性的实现。
王卫强势的手腕就像一把弯刀,割除了顺丰身上的毒瘤,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成立了总部,顺丰的业务也开始进入指数级增长的快车道。
四、结语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历史不外是人的发展的完成,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实现。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人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感性劳动活动,人通过感性对象性劳动,有目的地创造历史,实现人的自身本质。如果没有人的感性对象性劳动,历史就不会被创造出来,人也不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也使人自身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9)01-0070-06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库建设和研究(1919-1949)”(项目编号:14AZD0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卓坤,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文亚]
标签:黑格尔论文; 马克思论文; 对象论文; 感性论文; 本质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库建设和研究(1919-1949)”(项目编号:14AZD088)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