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优化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第二中学154841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要造就一批真正钻在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人才,就必须使人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即要重视人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实施“主体教育”。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1.转换信息形式

我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成功地运用了信息转换方式,即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让学生闭上眼睛,使大脑光屏上出现春的最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为活动的有色彩的图像。学生神情专注,兴趣倍增。

2.设计恰当的导语

简洁、精彩的导语往往是一堂优质课的开端。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和课型,寻找最佳切入点。

(1)从新旧知识联系切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扫除障碍,有利于学生比较,探真求趣。

(2)从情感上切入。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其情感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从阅读方法切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授课前,尤其是学生所接触的新文体,传授阅读方法非常必要。“授之以渔”,如同把钥匙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总之,导语不拘一格,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

3.适当采用电教手段

如指导学生阅读《爱莲说》时,可利用幻灯投影一幅精美的莲花图,同时播放本文的配乐朗诵,学生则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材料。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用亲切的态度、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目光、询问的语气、激励的语言对待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受其业、从其导”。要做到以上这些,我除了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爱护学生之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

1.善于与学生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既要了解共性,还要熟知个性,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把握沟通时机,注意方式。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导致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

2.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方面,不能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我觉得走上神圣的讲台,心中就只能有学生,而忘记一切烦恼。另一方面,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能驾驭自己不动怒,又要控制局面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

3.有宽容的精神

所谓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指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宽厚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态度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限、处理上的宽待等。

三、不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正确造成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要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苦中得乐”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着眼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

要变传统的指令式为学生充分自主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教师还需准确抓住学生流露出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高潮。

4.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新情境,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5.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

保证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教师活动时间不得多于40%,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40%。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达到基础目标,再引导学生自主地达到高层目标。

6.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充分的想象资源值得开发,教师可利用插图、语言引导发挥想象力,并给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应实行开放性教学,变“答问”为“发问”。其课堂教学结构可按如下模式进行:

第一,读书。一般可分为朗读、默读、研读三个阶段。通过朗读,明晰思路;通过默读,发现问题;通过研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就是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

第三,解疑。对于学生的发问,一般应由另外的学生解答;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可以集体讨论解决;集体解决不了的,可由教师指导解决。

第四,小结。既对学生发问情况进行评论,肯定有深度、有创见的最佳问题;同时,也进行本课教学小结。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并从以上方面优化和利用好课堂,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成千上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标签:;  ;  ;  

优化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