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野生木本油料及其经济价值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月兰,夏朝宗[1](2021)在《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利用林业特色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2007—201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药材、林产工业原料等林业资源的种类、栽植面积、分布区域、历年产量变化及发展潜力,并对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发展提出建议:加强林业特色资源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划林业特色资源总体布局,推进特色资源林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马秋月,王亚楠,李淑顺,闻婧,朱璐,颜坤元,李淑娴,任杰,张斌,李倩中[2](2021)在《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宝枫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对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积累和蛋白质积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体和蛋白体在元宝枫花后80 d时开始发育,且后期数量均大量增多,直至填满整个细胞。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整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中油酸和亚油酸是2种主要的脂肪酸,且积累模式大致相同;蛋白质含量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在花后210 d达到最大值(161.18 mg/g),且蛋白质积累与油脂积累呈显着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为元宝枫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杨文君[3](2020)在《当代油茶产业复兴问题研究 ——以永顺县高坪村为例》文中指出油茶树作为传统木本植物,因其食用价值高,应用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产业复兴所面临的问题,通常被认为品种不够优良,生产技术落后及资本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尽管油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油茶产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其特征为土壤层薄,地表蓄水能力不强,抗寒能力低,土壤肥力低,其生态环境呈相对脆弱性,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强,程度高,但是茶油种植正好可以适应此类生态环境。明清以来,油茶在武陵山区大量种植,成为民间百姓的主要食用油与经济作物,油茶也成为武陵山区百姓的一种文化因素。当代以来,在转基因食用油与诸多油料的冲击下,武陵山区的油茶产业种植开始走向衰败。在当今转基因油料占据主流的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属于先民们创造的原生态饮食文化价值,对明清以来在武陵山区占据主流的油茶作物进行复兴,就显得尤为必要。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武陵山其茶油栽培历史与的自然环境两个维度为视角,选取永顺县高坪村为田野点,对当代时期武陵山区茶油业如何复兴的问题展开研究。在武陵山区,由于山地降水量少,气候等因素,当地农户在长期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生态知识,能从油茶产业中获得经济收益及生态收益。利用好地方性知识,就能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同时保护自身所在的生态环境。农户作为受益主体时,他们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在与其他权力的博弈的同时,地方性知识的运用在面对利益时被舍弃,农户对油茶种植的意愿降低,油茶产业也面临着被放弃的境况。油茶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基本特征,和工业、农业是不一样的,要想在当代社会将传统的油茶产业进行复兴,就必须进行文化复兴。
晏巢[4](2020)在《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茶属物种有将近280余种,其中具有油用价值的都可以统称为油茶(oil-tea,oil-C amellia)。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油茶品种在果实形态、种仁含油率以及种仁油脂品质等果实性状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性状差异的形成机理鲜有研究。前期发现,不同油茶果实鲜果出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果皮组织的差异,而果皮组织的木质化过程对鲜果出籽率有重要影响。果皮组织的木质化过程是木质素积累的结果,受到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相关基因调控。为此,本研究以6个不同油茶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成熟果实性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木质素在果实中的积累情况进行观测,分析油茶果实中木质素积累对果实发育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和小RNA测序对油茶果实木质素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和筛选,克隆油茶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成熟果实表型性状和果皮成分比较:6种不同油茶材料的果实出籽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70.32%)、小果油茶(C.meiocarpa)(60.40%)、普通油茶(C.oleifera)长林53号(52.65%)和长林166号(41.50%)、浙江红花油茶(C.chekiangoleosa)(16.34%)和茶梨油茶(C.octopetala)(7.81%),果实重量指标中果皮重差异系数最大为3.59%,油茶果实出籽率与果皮厚度呈负相关关系。果皮较厚的浙江红花油茶和茶梨油茶的G-木质素和S-木质素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几种类型油茶。2.木质素积累对油茶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油茶果实的生长经历了类似的S型的3个阶段。油茶果实发育由果皮发育和种子发育两部分组成:果皮发育以果皮完全木质化的时期作为分界线,分为增厚期和延展期;种子发育分别以种子填充种皮空间、种仁成型和种皮完全木质素化为形态特征,分为发育前期、种仁形成期和种子膨大期3个时期。果皮厚度在果实发育早期已经完成,果皮中木质素积累完成后厚度不再增长。油茶果实果皮中木质素的积累模式可以分为从外向内和从内向外的两种类型,在木质素从外向内积累的油茶果实中,果皮的木质素积累完成越早果皮越薄。3.基于组学鉴定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花芽和果实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的差异基因分析,鉴定出了1083个可能与果实木质素积累过程相关的基因,其中586个在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内果皮和种皮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筛选出32个浙江红花油茶的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的基因,其中21个在种皮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小RNA测序和分析,鉴定出了103个mi RNA,其中77个为保守mi RNA,26个为浙江红花油茶特有;根据mi RNA的表达模式,可以分成将其5类。对Cch-mi R156a的前体序列进行了克隆,分析其靶基因的剪切位点,原位杂交分析表明Cch-mi R156a特异的在雄蕊和胚珠中富集。通过对普通油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的差异基因分析,鉴定出1770个可能与普通油茶果实的果皮和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木质素积累过程相关的基因,其中701个在木质素积累较高的果皮发育前期和种皮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筛选出43个普通油茶的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转录调控的基因,其中27个基因在果皮发育前期高表达。浙江红花油茶和普通油茶转录组分析表明,木质素生物合成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果实木质素积累过程具有相关性。4.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结合转录组分析和相关文献结果,对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NAC类和BEL类转录因子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DN47942(Cch NST1)和DN40632(Cch BLH6),分别与拟南芥的关键转录因子NS T1和BLH6/7在同一分支。研究发现:Cch NST1编码396个氨基酸,N端具有一个NA M结构域,是典型的NAC类转录因子;Cch BLH6编码632个氨基酸,具有一个POX结构域和一个HOX结构域,是典型BEL类转录因子。浙江红花油茶果实中Cch NST1和C ch BLH6在内果皮和种皮组织都具有较高的表达量。Cch NST1在浙江红花油茶的果皮和种子中的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木质素积累规律基本吻合。过表达Cch NST1和Cch BLH6的转基因拟南芥都表现出木质化程度提高的表型。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部木质化区域、茎木质部细胞层数和木质部宽度,与野生型相比都表现出增多的表型。C ch NST1的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表现出向上卷曲的表型,可能与叶中脉木质化区域更加扁平有关。Cch NST1的转基因拟南芥中,NST1及其直接下游基因MYB46、MYB83和BLH6的表达量都显着上调。过表达Cch NST1的转基因杨树中,茎的木质化程度高于野生型杨树,韧皮纤维表现出提前的木质化增厚。Cch NST1的转基因杨树中,Pd SND1(NST1同源基因)及其下游的Pd MYB21和Pd MYB74表达量显着上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 ch NST1和Cch BLH6是核定位基因。
夏玉洁[5](2018)在《山核桃无性系生长与开花结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0年生山核桃不同无性系的树体性状、开花物候、果枝性状、果实性状以及果实内含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物候期的生长、开花及结实性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22个山核桃无性系的地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在无性系间及无性系内均差异显着(P<0.01),而树形指数在无性系间、无性系内差异不显着;大源5号、高岭8号的树体生长指标均高于供试的其它无性系,可初步将这2个无性系定为用材林的主栽无性系。树高与地径及冠幅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性,与树形指数有极显着负相关性;地径与冠幅有极显着正相关性;冠幅与树形指数也有极显着正相关性。22个无性系雄花开放持续天数为8-9d;各无性系雄花集中在4月中旬进入初花期,4月下旬进入落花末期。雌花开放过程持续14-17d;雌花集中在4月中旬进入初花期,末花期集中在4月底。22个山核桃无性系的雄花散粉期均集中在4月21日-24日,持续天数为4d;雌花可授期集中在4月22日-26日,天数为3-4 d。雄花散粉期和雌花可授期十分接近,重合日期为2-3天,可视为雌雄花同时开放。22个山核桃无性系之间,山核桃无性系每簇雄花序数量、每穗雄花囊数及雌花序含小花数量、每穗雄花序的花序长这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不超过10%,单枝雄花序簇数和每母枝雌花序含小花数量这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了10%,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每母枝雌花序含小花数量,最小的是每簇雄花序数量。22个无性系的果枝率、结果枝数均有差异;大部分无性系的果枝率在50.00%以上,徐坑4号的果枝率最高;22个无性系每枝结1个果和每枝结2个果的占多数,每枝结4个果的果枝仅占果枝的0.55%;22个山核桃无性系中,在树冠上部、中部、下部,大源1号和徐坑2号果枝结果均数都高于其它无性系的结果数;高岭1号和高岭2号的果叶比高于其它无性系,大源5号、徐坑4号、徐坑89号的发枝力较高;大源4号、徐坑40号、大源6号、高岭9号的7月落果率低于其它无性系,大源4号、徐坑88号、大源6号、徐坑1号的8月落果率较低;大源4号、徐坑1号、徐坑88号的座果率高于其它无性系,高岭3号、大源4号、徐坑2号的每母枝果枝数和每母枝结果数均较高;山核桃结果母枝的直径集中分布区为4.01-6.00cm,在此分布区的结果枝数量占总数的66.53%,结果枝直径集中分布区为3.01-4.00cm,在此分布区的结果枝数量占总数的63.82%;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山核桃进行了结果枝组的分类;将结果枝分成短果枝(1-4.03cm)、中长果枝(4.04-14.40cm)及长果枝(14.41-41.6cm),对其结果量进行分析得出山核桃的结果量:长果枝>中长果枝>短果枝;结果母枝直径与母枝长度成极显着正相关,结果母枝直径与结果枝直径成极显着正相关,结果母枝果数与每结果枝簇数为极显着正相关,每结果枝果数与每结果枝簇数为显着负相关。综合22个山核桃无性系果质量、果型指数、果皮厚、核型指数、仁重、出仁率、出核率7个指标,大源1号、大源6号、高岭2号、高岭4号、徐坑7号的果实性状均优于其它无性系;22个无性系在2016-2017年,其果质量、果型指数、果皮厚、核重、核型指数、仁重这6个性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2016年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果皮厚、出核率、果质量、仁重、核质量、核型指数、果型指数。2017年则依次为仁重、核质量、果皮厚、果质量、出核率、果型指数、核型指数,性状在2年间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较稳定。山核桃不同无性系果质量与核质量、果高与核高、果径与核径呈显着正相关,即果实的质量和形态决定了核果的质量和形态。聚为一类的无性系,其试验所测得的11个指标越接近(差异越不显着),反之差异越显着。22个山核桃无性系的粗脂肪、蛋白质、脂肪酸相对含量较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27%。在22个山核桃无性系油脂中共检测出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烯酸、顺-11-二十碳烯酸,饱和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并且脂肪酸成分的相对含量之间存在差异,脂肪酸中的棕榈烯酸和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属于中等变异;其余六种脂肪酸的变异系数较小,性状较稳定。大源5号、高岭3号和徐坑2号为果实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良无性系。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指数为-0.993**,且油酸和亚油酸总量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即山核桃果实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比较稳定。对22个山核桃无性系果实的各性状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得出:大源2号、高岭3号、高岭7号、徐坑40号的含水率、出壳率、粗蛋白等高于其他无性系,可以作为优良山核桃干果重点利用品种,大源5号、高岭3号和徐坑2号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均较高,是供食用的优良品种。
傅籍锋,盛茂银[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衍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是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最为理想的生态产业。文章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简单概述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极具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情况,指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喀斯特地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的对策,以期为以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为主线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王谷[7](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张惠敏,李瑞军,刘蓉蓉,李权[8](2016)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当前贵州省黔东南州各地区木本油料的种植,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等,阐明了发展木本油料的现实意义。对当前影响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回报周期长,加工利用滞后等问题,提出了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规范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等适于黔东南州木本油料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推动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的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
刘婧,方利国[9](2013)在《茶油副产物做生物柴油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针对现在国内生物柴油面临的原料问题,分析了我国茶油副产物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合理性在于理化性质较优、来源稳定,约能满足我国2.74%的柴油需求。同时提出将茶油副产物做生物柴油融入茶油产业链以提高茶油利用价值的基本构想。
王光华[10](2012)在《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对发展木本粮油产业的重视程度已经从发展林业产业层面提升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目前无论是中央和地方对发展木本粮油产业都非常重视。在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科技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木本粮油产业蓬勃发展,前景光明。许多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对木本粮油产业的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木本粮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木本油料林是木本粮油林产业的重要内容。但就有关研究看,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的评价领域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论文对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木本油料林项目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论文在分析了生态功能、生态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从生态资产增值视角分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维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则必须使生态资产得以增值,生态经济系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分为公共生态需求和私人生态需求两类,满足生态私人消费必须依靠市场,以市场调节为主;满足生态社会消费必须依靠制度,以制度创新为主。同时,提出了生态经济产品边际效益递增规律,生态供需规律,生态经济等效益规律、生态经济级差地租、生态经济成本等概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森林资源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理论为指导的生态产品、资源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利用增量化原则和价值链增值理论的资源价值增值化,是现代林业产业项目体系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以生态效益和生态文化效益为基础的各种木本油料林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市场空间的大幅度拓展是林业产业项目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木本油料林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立项评估指标体系、项目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后评估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五类,每一类别评价都有其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项目的生态经济价值分为生态资产存量价值和生态资产流量价值两大类。其下再分为市场化、半市场化和未市场化三种。适合与此的评价子标题包括存量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量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木本油料林项目项目评价分为立项评价、后评价以及可持续性评价几个环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长期被忽略的环节。影响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要素包括外部影响因素(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市场影响因素)和项目目标、资金、技术、管理等内部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木本油料林项目评价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区域性木本油料林产业发展规划,后者应用于具体的木本油料林项目评价。论文对此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验证。
二、几种野生木本油料及其经济价值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野生木本油料及其经济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产量变化分析 |
1.1 木本油料资源 |
1.2 木本粮食资源 |
1.3 木本调料资源 |
1.4 木本药材资源 |
1.5 林产工业原料资源 |
2 发展前景分析 |
2.1 林地资源潜力 |
2.2 边际性土地资源潜力 |
2.3 低产低效林增产潜力 |
3 发展建议 |
3.1 加强林业特色资源的科学研究 |
3.2 科学规划林业特色资源总体布局 |
3.3 推进特色资源林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2)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蛋白质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种子和种胚发育的观察与分析 |
1.3 油体观察 |
1.4 油脂提取与分析 |
1.5 蛋白体的观察 |
1.6 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分析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翅果和种子发育 |
2.2 油脂的积累动态 |
2.3 主要脂肪酸组分 |
2.4 蛋白体观察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特征 |
2.5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特征 |
2.6 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
3 讨 论 |
(3)当代油茶产业复兴问题研究 ——以永顺县高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综述 |
二、国内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路线 |
二、文献整理 |
三、田野调查 |
四、研究限制 |
第一章 高坪村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环境 |
第二节 人文史地与信仰 |
第三节 土地制度与产业变迁 |
第二章 油茶产业的兴衰过程 |
第一节 油茶产业的兴盛期 |
第二节 油茶产业的衰败期 |
第三节 油茶产业现状 |
第三章 油茶产业复兴的背景 |
第一节 地区发展的文化需求 |
第二节 地区发展的经济需求 |
第三节 地区发展的生态需求 |
第四章 油茶产业复兴的矛盾 |
第一节 土地资源与产业推广的矛盾 |
第二节 原生品种与杂交品种的矛盾 |
第三节 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矛盾 |
第四节 社会体系与种植管理的矛盾 |
第五章 油茶产业复兴的路径 |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种植的有机结合 |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采摘的有机结合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压榨的有机结合 |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销售的有机结合 |
第六章 油茶产业复兴的反思 |
第一节 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利用 |
第二节 完善油茶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激活油茶产业的文化氛围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高坪村油茶产业田野调查图片 |
(4)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成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和果皮成分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成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分析 |
2.2.2 成熟油茶果实果皮木质素含量与组成 |
2.3 小结 |
3 木质素积累对油茶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油茶果实生长动态 |
3.2.2 油茶果实发育动态与木质素积累规律 |
3.2.3 油茶果实发育时期鉴定 |
3.3 小结 |
4 基于组学鉴定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浙江红花油茶花芽和果实不同组织转录组 |
4.2.2 普通油茶长林53号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 |
4.2.3 浙江红花油茶小RNA测序结果分析 |
4.2.4 浙江红花油茶miRNA分析 |
4.3 小结 |
5 油茶果实中木质素调控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浙江红花油茶CchNST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5.2.2 浙江红花油茶CchBLH6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油茶果实果皮中木质素积累影响油茶果实出籽率 |
6.1.2 油茶果实中木质素合成与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木质素积累过程一致 |
6.1.3 CchNST1和CchBLH6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正向转录调控因子 |
6.2 讨论 |
6.3 展望 |
6.4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山核桃无性系生长与开花结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木本油料植物资源及其现状 |
1.2 开花物候研究 |
1.3 果枝及结实性状研究 |
1.4 果实性状及内含物含量 |
1.5 树体性状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课题来源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树体性状分析 |
3.3.2 开花物候特性观测和比较 |
3.3.3 果枝及结果性状的比较分析 |
3.3.4 坚果性状的比较分析 |
3.3.5 果实内含物的比较分析 |
3.4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无性系树体性状的差异和相关性 |
4.1.1 不同无性系树体性状差异 |
4.1.2 不同无性系树体性状相关性分析 |
4.1.3 不同无性系树形的比较分析 |
4.2 不同无性系开花物候差异 |
4.2.1 不同无性系的开花物候 |
4.2.2 雄花散粉期和雌花可授期的差异 |
4.2.3 树冠部位对花期的影响 |
4.2.4 雌雄花开花数量与雄花序长度等分析 |
4.3 不同无性系果枝及结果性状 |
4.3.1 不同无性系结果率和结果枝数比较 |
4.3.2 不同无性系树冠层次及果枝长粗与结果的关系 |
4.3.3 不同无性系结果性状的差异 |
4.3.4 结果(母)枝直径的分布与结果率的关系 |
4.3.5 不同无性系结果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4.4 不同无性系坚果性状的差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
4.4.1 不同无性系间果实(核果)性状的差异分析 |
4.4.2 不同无性系间果实(核果)性状的变异分析 |
4.4.3 无性系果实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4.4.4 无性系间系统聚类分析 |
4.5 不同无性系果实内含物的比较分析 |
4.5.1 无性系种仁含壳率、含水率的比较 |
4.5.2 无性系种仁粗脂肪、粗蛋白的比较 |
4.5.3 无性系果实脂肪酸成分之间的比较 |
4.5.4 无性系果实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山核桃树体性状分析及园林应用评价 |
5.2 不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 |
5.3 不同无性系果枝及结果性状特点 |
5.4 不同无性系果实性状特点 |
5.5 不同无性系果实内含物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衍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推广的意义 |
1.1 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 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
1.2 合理开发喀斯特山地资源, 优化粮油生产布局 |
1.3 实现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
1.4 固土保肥, 生态效益显着 |
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极具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资源概况 |
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 经济见效慢制约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发展 |
3.2 丰富的木本食用油料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
3.3 产业体系不完善, 产业化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低下 |
3.4 不当的经营导致生态问题显着, 石漠化治理效果不佳 |
4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推进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
4.1 加强政策协调, 拓展融资渠道, 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 |
4.2 积极开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的发掘、筛选和培育等基础研究工作 |
4.3 完善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巩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成果 |
4.4 加强生态化经营理念、模式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立足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
(7)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地形与气候 |
二、水系与土壤 |
三、植物与动物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
小结 |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人口政策 |
二、清代人口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
二、人口构成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
二、清代土地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种植新趋势 |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一、森林资源衰减 |
二、水土流失 |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贵州省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现状 |
1.1 油茶种植状况 |
1.2 种苗生产能力及品种推广 |
1.3 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 |
1.4 产业发展规划 |
2 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
2.2 经营管理粗放,低产林经济效益差 |
2.3 种植回报周期长,油茶示范带动力弱 |
2.4 加工利用滞后,生产品种结构单一 |
3 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3.1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木本油料基地建设 |
3.2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
3.3 规范种苗管理,培育木本油料资源。 |
3.4 坚持龙头带动,提高木本油料产品附加价值。 |
4 结语 |
(9)茶油副产物做生物柴油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柴油现状 |
2 茶油优势 |
3 茶油来源 |
4 结语 |
(10)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目的 |
1.2 基本概念 |
1.2.1 木本粮油 |
1.2.2 木本粮油林 |
1.2.3 木本油料林 |
1.2.4 木本油料林项目 |
1.2.5 木本粮油产业 |
1.2.6 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项目的重要性方面的论述 |
1.3.2 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项目的效益方面的论述 |
1.3.3 木本油料林产业项目发展战略方面的论述 |
1.4 具体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具体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 |
2.1.1 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辩识 |
2.1.2 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2.2 生态经济价值模式及生态经济成本 |
2.2.1 生态经济价值模式 |
2.2.2 生态经济成本 |
2.3 生态供需规律 |
2.3.1 生态需求及生态需求量变动规律 |
2.3.2 生态供给及生态供给量变动规律 |
2.4 生态经济级差地租 |
2.4.1 生态经济级差地租的内涵 |
2.4.2 生态经济级差地租的确定 |
本章小结 |
3 林业建设历程回顾 |
3.1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阶段(1949-1978) |
3.2 由木材生产转为生态建设阶段(1978—2000年) |
3.3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阶段(2000-2007) |
3.4 建设现代林业阶段(2007-今) |
3.5 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阶段 |
3.5.1 木本油料林产业现状 |
3.5.2 木本油料林产业发展规划 |
本章小结 |
4 木本油料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4.1 木本油料林项目的特点 |
4.1.1 木本油料林林项目的生态经济学特点 |
4.1.2 木本油料林项目的项目特征 |
4.2 评价体系结构 |
4.3 评估指标体系 |
4.3.1 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
4.3.2 立项评估指标体系 |
4.3.3 项目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
4.3.4 后评估指标体系 |
4.3.5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
4.4 评估方法概述 |
4.4.1 对比法 |
4.4.2 成功度评估法(Success-degree evaluation method SDE) |
4.4.3 多目标规划法(multiple objective program) |
本章小结 |
5 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评价案例研究 |
5.1 项目基本情况及效益计量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项目效益计量 |
5.1.3 评述 |
5.2 项目的生态资产价值计量评价 |
5.2.1 生态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
5.2.2 生态资产价值 |
5.2.3 生态资产价值计量结果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3.1 经济培育周期分析 |
5.3.2 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分析 |
5.4 替代效益计量分析 |
5.5 多目标综合生态经济效益优化分析 |
5.5.1 油桐林项目多目标的基本内容 |
5.5.2 最低层次目标的实现 |
5.5.3 中间层次目标的实现 |
5.5.4 最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
5.5.5 多目标规划优化模型评价 |
5.6 基于成功度方法的项目综合后评价 |
本章小结 |
6 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项目的政策措施建议 |
6.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2 扶持木本油料林项目重点建设工程 |
6.3 发展生态——经济型木本油料林项目 |
6.4 发展木本油料林林下经济产业 |
6.5 打造木本油料林产品知名品牌 |
6.6 开发木本油料林生态文化产业 |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4 后记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几种野生木本油料及其经济价值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郝月兰,夏朝宗. 南方农业, 2021(31)
- [2]元宝枫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与可溶性糖、蛋白质之间的关系[J]. 马秋月,王亚楠,李淑顺,闻婧,朱璐,颜坤元,李淑娴,任杰,张斌,李倩中. 江苏农业学报, 2021(04)
- [3]当代油茶产业复兴问题研究 ——以永顺县高坪村为例[D]. 杨文君. 吉首大学, 2020(03)
- [4]油茶果实发育中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D]. 晏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5]山核桃无性系生长与开花结实研究[D]. 夏玉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18
-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衍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J]. 傅籍锋,盛茂银. 生态经济, 2018(05)
- [7]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8]贵州省黔东南州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张惠敏,李瑞军,刘蓉蓉,李权. 中国林副特产, 2016(01)
- [9]茶油副产物做生物柴油的可行性研究[J]. 刘婧,方利国. 广东化工, 2013(16)
- [10]木本油料林建设项目评估研究[D]. 王光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