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蓝藻论文_田晓清,陆亚男,迟海,邵盛男,杨宪时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极蓝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极,蓝藻,活性,超微,太湖,结构,衍生物。

南极蓝藻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清,陆亚男,迟海,邵盛男,杨宪时[1](2012)在《具促南极大磷虾蛋白水解活性的太湖蓝藻氯仿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蓝藻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为优势种,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对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进行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水解活性测试和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对这一活性部位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主要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分别为(1)3-(1-甲基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2)3-(1-甲基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3)3-甲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和(4)N-(2-苯基乙基)丙氨酸,均为首次从微囊藻属中分离鉴定。(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2年03期)

刘鹏,缪锦来,阚光锋,张波涛,李光友[2](2004)在《UV-B增强对南极蓝藻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微藻分离方法对本实验室在第18次南极考察采集的南极海冰和海水样品进行南极冰藻分离,得到包括1株南极蓝藻在内的8种南极冰藻。该蓝藻(南极蓝藻-B)的生长曲线表明,0~6 d有一个明显的延滞期,第6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20天达到生长稳定期。紫外辐射增强后,南极蓝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都发生了显着变化:细胞个体明显增大、细胞壁变厚、片层结构更加明显、多糖和脂肪颗粒数目增多。并发现了紫外辐射后的蓝藻向培养液中大量分泌物质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虽然南极地区紫外线辐射很强,但南极蓝藻可以产生多种抗紫外辐射的活性物质来适应这种极端环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4年05期)

刘鹏[3](2003)在《UV-B辐射对南极蓝藻-B形态、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对抗紫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层位于大气平流层的顶部,虽然厚度很薄,但是能够吸收绝大多数的紫外线。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臭氧层已遭到破坏,而南极上空的大气层甚至已经出现臭氧空洞。其直接结果就是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尤其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重要影响的UV-B辐射增强。 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叁、四十亿年,而地球上出现丰厚的臭氧层却只是近四、五亿年的事,也就是说,蓝藻不仅能够在没有臭氧层存在的情况下生存下来,而且能够生存繁衍二、叁十亿年而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蓝藻可能比其他藻类具有更好的抗紫外辐射的能力。藻类的生长和生理活性都会受到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辐射增强的影响,但同时UV-B辐射也诱导了许多植物的抗紫外辐射活性物质的生成。而作为能够在低温、低光照、高紫外辐射等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南极冰藻,也会受到UV-B辐射的影响,同时也会具有更高的抗性。许多研究表明海藻尤其是蓝藻是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而南极蓝藻既属于蓝藻,又属于南极冰藻,因此从南极蓝藻中极有可能会获得具有抗紫外和抗氧化活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1989/1990年南半球夏季,宁修仁等在自Valparaiso至墨尔本的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广阔海域都观测到了蓝藻的分布,这是国内外有关南极地区有蓝藻存在的第一篇报道。但是在实验室培养南极蓝藻的工作,以及南极蓝藻的形态、超微结构和生理、生化组成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未见任何报道。 本研究依托第十八次南极考察所带回的海水和海冰样品,采用两种不同的微藻分离方法,从中分离纯化培养了包括一种南极蓝藻-B在内的8种南极冰藻。 中国海洋大学硕I:学位论义主要以南极蓝藻一B 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扩种培养以后,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条件,通过测定其UV-B辐射前后的生化组成和清除自山基能力大小的变化,来探索其中是否有抗紫外辐射和抗氧化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为进一步利用南极冰藻资源提供了条件。 对光照培养和紫外培养的南极蓝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南极蓝藻在紫外辐射培养后细胞个体明显增大、细胞壁变厚、片层结构更加明显、多糖和脂肪颗粒数目增多;并发现了紫外辐射后的蓝藻向培养液中大量分泌物质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虽然南极地区紫外线辐射很强,但南极蓝藻里可以产生多种抗紫外辐射的活性物质来适应这种极端环境。 对南极蓝藻UV-B辐射培养前后的基本生化组成的研究表明,南极蓝藻在紫外辐射后,各种基本生化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了17%,多糖和总脂则分别增加了 55%和 78%。氨基酸和单糖组成没有什么变化,但各种单糖的百分含量有所变化。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很大。另外色素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UV-B辐射培养后出现了新的能够吸收紫外线的种类,这其中既有水溶性色素,也有脂溶性色素。这些现象都说明南极蓝藻l(尤其是在紫外辐射培养后)中存在抗紫外辐射的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物种的筛选常常通过检测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大小来进行。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的检测发现,南极蓝藻具有明显的清除自山基活性的能力,尤其是紫外辐射培养的南极蓝藻的甲醇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引.7%。因此可以认为南极蓝藻是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南极蓝藻十 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而具有特异的抗紫外和抗氧化的活性,是抗紫外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6-01)

南极蓝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两种微藻分离方法对本实验室在第18次南极考察采集的南极海冰和海水样品进行南极冰藻分离,得到包括1株南极蓝藻在内的8种南极冰藻。该蓝藻(南极蓝藻-B)的生长曲线表明,0~6 d有一个明显的延滞期,第6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20天达到生长稳定期。紫外辐射增强后,南极蓝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都发生了显着变化:细胞个体明显增大、细胞壁变厚、片层结构更加明显、多糖和脂肪颗粒数目增多。并发现了紫外辐射后的蓝藻向培养液中大量分泌物质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虽然南极地区紫外线辐射很强,但南极蓝藻可以产生多种抗紫外辐射的活性物质来适应这种极端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极蓝藻论文参考文献

[1].田晓清,陆亚男,迟海,邵盛男,杨宪时.具促南极大磷虾蛋白水解活性的太湖蓝藻氯仿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J].海洋渔业.2012

[2].刘鹏,缪锦来,阚光锋,张波涛,李光友.UV-B增强对南极蓝藻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4

[3].刘鹏.UV-B辐射对南极蓝藻-B形态、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对抗紫外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诱导[D].中国海洋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辐射前后南极蓝藻超微结构南极蓝藻-B紫外辐射增强前后的表...南极蓝燕_B细胞W-B辐射前后的表面形杏一2南极蓝藻的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自...紫外辐射增强前后南极蓝藻-B的超...南极蓝藻的生长曲线

标签:;  ;  ;  ;  ;  ;  ;  

南极蓝藻论文_田晓清,陆亚男,迟海,邵盛男,杨宪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