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作产物论文_李冉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作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物,寄主,线虫,真菌,微生物,锈菌,抗病性。

互作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1](2019)在《茉莉酸调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茉莉酸激素分子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应对胁迫的响应。当植物在特定的生长发育阶段或受外界环境因子的胁迫时,植物会合成大量的茉莉酸,有活性的茉莉酸分子被茉莉酸共受体所识别,从而激活了茉莉酸下游的响应。植物很多次生代谢化合物被报道都是由茉莉酸信号途径所调控。这些次生代谢化合物种类繁多并且存在组织和物种特异性,我们通过拟南芥、烟草和油棕等研究了次生代谢化合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调控机制。发现1)次生代谢产物存在功能保守性。不同物种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都参与了植物对烟粉虱的抗性,这些萜类物质都是由茉莉酸响应的MYC2转录因子直接调控,并且烟粉虱和其传播的双生病毒之间互惠共生关系是建立在抑制植物MYC2基因的基础上;2)次生代谢产物存在功能特异性。油棕开花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甲基胡椒酚可以特异的吸引油棕象甲进行传粉;而烟草开花时产生的苄基丙酮也同样吸引传粉昆虫,并且由茉莉酸间接调控;3)物种特异的次生代谢产物存在调控的特异性。尼古丁仅在烟草的根部合成,野生烟草中生物钟相关蛋白ZTL通过影响JAZ-MYC2模式调控了尼古丁合成的节律性和植物的抗虫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王梦汝,沈莹,李园园,王宜强[2](2019)在《小鼠基质重塑相关7(MXRA7)基因产物在肝内互作蛋白质的鉴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质重塑相关7(matrix remodeling associated 7,MXRA7)基因于2002年被命名,但无论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体系,该基因或其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均未知。直至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眼睛发育或肝损伤及修复。在本研究中,应用酵母双杂交策略,用小鼠MXRA7诱饵载体对小鼠肝cDNA文库进行筛选,发现23种蛋白质(MUP1, Cpt1a, Mat1a, aldh1l1, Cytb, H2-K1, Psmb1, marc2, Atp5j2, Sec24D, Trf, Rdh7, Apoe, Glud1, Gmfb, Alb, Hdlbp, Pzp, Etnk2, Nrn1, Serpina1a, Apoa2, GNMT)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MXRA7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中,主要尿蛋白1(major urinary protein,MUP1)或其同家族蛋白质占所有候选克隆的1/6,提示其很可能是小鼠肝内与MXRA7蛋白有较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基因重组在Hepa 1-6肝癌细胞系中同时过表达MXRA7和MUP1蛋白,荧光染色证明这两种蛋白质在细胞内共定位,应用抗MXRA7或MUP1的抗体进行Pull-down检测,则证明二者共同存在于细胞裂解液中。另外,重组MXRA7蛋白和MUP1蛋白在无任何其他蛋白质的缓冲液体系中直接形成复合体。因此,至少在小鼠肝组织体系中,MXRA7蛋白可能通过与MUP1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彦利,张克勤,牛雪梅[3](2015)在《次生代谢产物介导的真菌与线虫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线虫真菌(Nematophagous fungi)是分布广泛的土壤真菌,也是土壤线虫的着名天敌。然而,对真菌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真菌感染线虫的寄生过程中以及在真菌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构类型、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从烟草根瘤病感染的根结线虫(Root knot nematode)分离得到的厚垣普克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能产生了一类黄色素代谢产物金轮霉素(aurovertins),可以使腐生的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evus)的虫体内部器官溶解成气泡,导致线虫死亡,但却对虫卵无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叁种不同的生态位,包括线虫虫体、虫卵、和土壤的厚垣普克尼亚菌的菌株杀线虫的活性和金轮霉素生物合成的分析,我们发现分离自线虫虫体的菌株更倾向于具有杀线虫活性,且能生物合成大量的具有杀线虫活性的金轮霉素,其中最强杀线虫活性成分金轮霉素D的含量在发酵液中最高。真菌产生金轮霉素D的浓度高于对根据线虫的半致死浓度。即使在半致死浓度下,金轮霉素D也显示对线虫强烈的毒性,可以抑制线虫进食速率、幼虫发育,大大缩短线虫寿命,并减少线虫后代数目。金轮霉素D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的毒性是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的两倍。通过线虫对金轮霉素D抗性研究,发现金轮霉素D能诱导秀丽隐杆线虫基因组中与脱毒,压力应激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大量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上调。在线虫中编码ATP合成酶円亚基的atp-2基因上的第1555个碱基由G变为A,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原来的精氨酸变为组氨酸,导致线虫产生抗性。通同源融合方法将atp-2基因(含启动子)插入至线虫特异性表达载体,利用显微注射技术使其在线虫体内表达,发现抗性突变基因atp-2能使野生型线虫N2获得抗性功能,发现了线虫的atp-2基因第四个外显子上单个碱基的突变与线虫产生金轮霉素D抗性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20)

何天良[4](2015)在《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病毒互作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抗肿瘤转移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口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具有黑暗、高压、低氧、缺乏营养以及富含多种矿物质等特点。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深海热液口存在独特的生物群落以来,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受到了海洋学家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了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中,化能自养古菌和细菌利用热液口环境中的热能和化学能合成有机质,为热液口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构成了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的基础,对整个热液口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调控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热液口病毒具有极高的丰度,病毒可能对微生物以及整个热液口生物群落结构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了解热液口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热液口环境中温度和化学梯度的动态变化,使得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首先对东太平洋中脊、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海隆深海热液口硫化物、水体和底栖动物肠道样本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在叁大洋深海热液口中均为优势细菌门类,说明不同海区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在优势菌群组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但是,叁大洋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热液口水体中细菌多样性要明显小于硫化物的细菌多样性,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多样性最小。结果显示,动物肠道细菌的绝大多数细菌门类都存在于硫化物细菌中,说明微生物是热液口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对深海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热液口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而病毒与宿主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对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互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传统方法从环境样品中分离病毒需要的样品量较大,而目前的采样技术很难从深海热液口环境采集大量样品并提取到足够的病毒宏基因组DNA,因此对深海病毒的研究变得尤为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热液口样品的病毒分离以及病毒宏基因组提取技术进行改进,利用PEG6000处理结合超高速离心的方法对病毒颗粒进行浓缩,再采用全基因组扩增方法对提取到的病毒宏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提高病毒宏基因组DNA的浓度。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内参病毒GVE2拷贝数等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病毒分离及病毒宏基因组提取和扩增的方法,病毒分离效率较好,病毒宏基因组DNA浓度可以满足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要求。利用改进后的方法,从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口3个站点的沉积物样品中,分别获得了病毒和微生物宏基因组DNA,并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液口病毒功能基因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分类较为相似,其中与氨基酸运输与代谢、转录、无机盐运输与代谢、细胞膜和细胞壁代谢和能量生成与转化相关基因等与基因转录和生物大分子合成代谢相关基因所占比例较高。在病毒宏基因组中,发现一类与细胞膜和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包含了与噬菌体裂解相关的糖基转移酶、二肽酶和N-乙酰-L-丙氨酸酰胺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热液口病毒对微生物具有裂解作用。通过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发现病毒的功能基因不仅参与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且还存在一些病毒特有的功能基因(如葡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羟酰谷胱甘肽水解酶、D-乳酸脱氢酶、乙酸激酶和乙醛脱氢酶等的编码基因)使得微生物的代谢通路更加完善,对微生物的代谢通路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从而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海热液口病毒能够对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过程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整个热液口生态系统。通过对深海热液口微生物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热液口病毒会影响宿主的代谢过程。微生物在受到病毒侵染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这与肿瘤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代谢改变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热液口病毒感染宿主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由于深海热液口极端的生态环境以及热液口存在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热液口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无论是在分子结构还是生物活性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可能成为抗肿瘤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利用热液口嗜热噬菌体GVE2感染其宿主菌Geobacillus sp. E263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筛选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的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其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我们从本实验前期研究获得的24种差异代谢产物中选取了6种结构已知的化合物(L-正亮氨酸、邻氨基对甲苯酚、对羟基苯甲醇、色醇、腺嘌呤和安替比林),研究其对人胃癌和乳腺癌细胞及相应正常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L-正亮氨酸显着抑制胃癌细胞HGC-27和乳腺癌细胞MDA-B-435的细胞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对胃和乳腺正常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L-正亮氨酸对癌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通过对L-正亮氨酸结构类似物的活性测定,确定了L-正亮氨酸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活性基团。通过对L-正亮氨酸进行衍生化,得到了具有肿瘤细胞转移抑制活性的衍生物(3S,6S)-3,6-二丁基哌嗪-2,5-二酮。利用L-正亮氨酸耦联溴化氰活化介质进行亲和下拉试验,结果发现L-正亮氨酸作用的靶蛋白是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A2/Bl。进一步研究显示,L-正亮氨酸可能通过作用于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并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本论文围绕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东太平洋中脊、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海隆深海热液口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拓展了对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深海热液口病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分析,了解了深海热液口病毒对宿主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过程的调控方式。最后,通过对热液口嗜热噬菌体GVE2感染宿主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获得到了对肿瘤细胞转移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热液口病毒在深海热液口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在对热液口嗜热噬菌体感染相关代谢产物抗肿瘤细胞转移活性的研究,为深海热液口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7-01)

王佳莹[5](2015)在《内生真菌间座壳属多样性、无柄盘菌代谢产物及炭角菌与植物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因其独特的生境、高度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天然产物资源,吸引着各界研究人员的关注。间座壳属(Diaporthe)、无柄盘菌属(Pezicula)、炭角菌属(Xylaria)是常见的内生真菌类群,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本论文分别对间座壳属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无柄盘菌属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纵纹炭角菌与植物的互作进行了研究,获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间座壳属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对采集自中国浙江的28个植物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获得116株间座壳属真菌。ITS rDNA比对获得64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发现22个单倍型与已知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选取14个代表菌株进行tefl-α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形成一个独立未知的分支。进一步以ITS rDNA、tefl-α、TUB和CAL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中8株菌株形成3个独立未知分支,代表3个疑似新种。其中,ZJWCF252菌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器,纺锤形至棒状的α分生孢子以及少量的β孢子。2、无柄盘菌属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代谢产物从分离自金钟花茎秆的16株内生真菌中,选取一株具抗菌活性的无柄盘菌属内生真菌ZJWCF069。经硅胶柱和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从发酵液中获得4个化合物。通过质谱与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确定为蜂蜜曲菌素(1)、枝盘孢菌素(2)、丁二酸(3)和4-甲氧基-1(3H)-异苯并呋喃酮(4)。物质4是首次作为天然产物获得。对化合物1进行的活性分析显示,其与圆弧菌醛酸的抑菌活性相似。3、炭角菌与植物的互作研究本文着重描述了植物共生菌纵纹炭角菌X. striata菌株RK1-1与水稻及烟草的特异互作模式,并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了相关机制。RK1-1能显着促进上述两种植物的营养生长,且对烟草的促生幅度明显大于水稻。RK1-1通过菌丝随机分支在水稻根部分生区和伸长区定殖,但在烟草根部尚未发现定殖。真菌发酵液对烟草无促生作用,表明X. striata与烟草的互作以化学信号交流为主。对RK1-1和水稻及烟草的表达谱测序结果显示,该内生真菌受植物信号分子的诱导,开启酶类基因的表达,并且凭借加强的酶活,突破水稻根部茉莉酸信号途径引发的防御反应,成功定殖于水稻根系组织;但面对烟草根系乙烯“屏障”时,该真菌便“束手无策”。RK1-1赋予烟草更显着的促生效应是因为其不仅能诱导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还能激发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氧化还原调控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反应。互作双方的表达谱结果均呈现了数量众多的相关差异基因,此外根系活性氧(ROS)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推断具有双重营养方式的纵纹炭角菌RK1-1为营独立生活真菌向植物共生菌进化的一个中间过渡型,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因此对研究真菌与植物的共进化及互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邵淑霞,阮桢媛,杨子祥,陈晓鸣[6](2012)在《虫瘿—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奇特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虫瘿是昆虫刺激产生的植物不正常组织。造瘿昆虫几乎能在高等植物的所有类群中产生形态各异的虫瘿,甚至能在同一种植物上形成多种形态不一的虫瘿。虫瘿形成的机制仍不清楚,普遍认为是昆虫控制了虫瘿的形成,但植物细胞也参与了虫瘿形成的调控。为了探索这一神秘的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对昆虫的刺激物以及植物的反应作了大量的研究,未来工作的难点将是如何把二者联系起来。(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党亮亮[7](2012)在《OsNPSN11转基因水稻抗稻瘟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产物互作蛋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和品质,研究稻瘟病的发病机制和阐明水稻抗病机理对于水稻育种工作意义重大。在研究拟南芥对大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勺非寄主抗性时发现植物SNAREs参与了植物的抗病过程,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处理24h后的SNARE蛋白基因OsNPSNll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孢子萌发迟缓,大部分停留在附着胞阶段无法继续侵入,表明过量表达OsNPSNll的转基因株系有效地阻止了孢子的进一步侵入,且之后其H20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显着地高于野生型对照。为进一步阐明水稻SNARE蛋白基因OsNPSNll参与抗稻瘟病过程的机理,本文以OsNPSNll过量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及野生型对照苏御糯为研究材料,从蛋白组学水平上比较了转基因前后和接菌前后蛋白表达差异变化,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一步筛选OsNPSNll的互作蛋白,主要结果如下:本文对T3代OsNPSNll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2-7和4-7进行PCR和半定量RT-PCR阳性验证,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显着增强;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两个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2-7和4-7在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方面与野生型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表明转基因株系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并未影响到产量等农艺性状。以稻瘟病处理前和24h后的野生型苏御糯和OsNPSNll过量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为材料进行iTRAQ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OsNPSNll转基因前后的水稻植株及转基因和野生型接菌处理前后共有45个蛋白发生了两倍以上的上调或者下调变化,其中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1,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Expressed protein, BURP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16和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14protein5个蛋白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及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处理前均发生了两倍以上的上调表达,而LTP family protein precursor,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和expressed protein则发生了两倍以上的下调表达,表明它们与抗病发生进程密切相关,LSM-domain protein和17.5kDa heat shock protein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处理前后变化不显着或略有下调,而在野生型处理后却显着上调,暗示这2个蛋白在转基因植株内的表达受到了抑制,可能这2个蛋白与抗病发生进程负相关,被抑制后,过量表达转基因水稻抗病性得到提高。以太湖流域高抗稻瘟病菌的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为材料,稻瘟病处理前和处理后8h,24h和48h分别取样,并混样构建质膜蛋白cDNA文库,通过DUAL-Membrane technology (膜蛋白双杂交技术),分别构建pBT3-N-OsNPSN11, pBT3-N-OsNPSN12和pBT3-N-OsNPSN13诱饵载体,进行cDNA文库筛选,共筛选出14个阳性克隆,分别编码7个不同的蛋白产物,其中inpr11-1, inpr11-5和inpr13-1这3个文库质粒编码蛋白可同时与诱饵蛋白OsNPSN11,OsNPSN12和OsNPSN13实现互作,inpr11-4, inpr13-3和inpr13-5虽可同时与叁个诱饵蛋白互作,但较之前者,互作能力有所下降;inpr12-4测序分析表明为一段cDNA序列,目前还没有预测到它可能的基因及蛋白;inpr11-4和inpr12-3全长蛋白为ankyrin repeat-domain protein28和glutathione S-transferase,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类蛋白与植物抗病性有关,推测OsNPSN11蛋白可能通过与这两类蛋白互作从而参与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病反应。此外OsNPSN11-13的互作蛋白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推测这3个蛋白在功能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进一步分别开展对这叁个蛋白的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臧忠婧,岳才军,冯振月[8](2010)在《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成中胞内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及其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诱导子进行有目的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已成为大幅度提高培养物中代谢产物含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就应用过程中,诱导子的作用机制:如何引发细胞内的信号物质、如何通过传递信号提高次生代谢产物产量、及信号物质间的互作等内容做以综述,以便为诱导子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0年05期)

李勇,丁万隆[9](2009)在《人参与病原菌互作代谢产物醇溶性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病原菌侵染对生长初期人参根系分泌物收集物组成的影响,分别从对照及菌核菌、疫霉菌、立枯丝核菌、锈腐菌诱导处理的根系分泌物收集物中检测到27、23、17、16和20种主成分,并用标准化合物对其中的11、6、6、3和9种化合物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病原菌诱导后人参根系分泌物收集物主成分数量明显减少;收集物中化合物类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增化合物多为有机酸酯、苯及酚酸类衍生物,而减少的化合物无明显规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徐建强[10](2004)在《我国小麦和小麦秆锈菌互作的组织学、细胞学及互作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整叶透明染色、电镜及PAGE电泳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小麦秆锈病寄主病原互作的组织学、细胞学及互作产物,结果如下: 1.小麦/小麦秆锈菌不同互作类型的组织学差异在侵染后期(接种后96小时)才表现出来。包括:非亲和互作中菌丝和吸器的生长受抑,菌落面积小,小麦细胞普遍有坏死现象,有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生;亲和互作中菌丝吸器生长正常,菌落面积大,初期小麦细胞无坏死,侵染后期个别细胞有死亡的现象。结果暗示了小麦/小麦秆锈菌的互作识别可能发生在吸器母细胞或吸器形成之后。 2.对小麦/小麦秆锈菌不同互作类型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非亲和互作中,小麦秆锈菌胞间菌丝和吸器发育明显受抑,结构形态异常,同菌丝接触的小麦细胞部位染色加深;吸器发育受抑有两种类型,既早期受抑和后期受抑。非亲和互作下的小麦细胞产生出与侵染相关的抵御结构和物质,部分寄主细胞发生了过敏性坏死反应。亲和互作中,小麦秆锈菌胞间菌丝的形态和结构正常,锈菌吸器同小麦的细胞膜接触。亲和互作下的小麦细胞在侵染后期发生了一些与侵染相关的变化,对锈菌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3.对小麦/小麦秆锈菌的互作产物的研究表明:细胞间隙液(Intercellularwashing fluids,IWF)一般为黄色,酸性:从非亲和来源的IWF能明显诱导小麦叶片细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而亲和来源的IWF对叶片影响小,健叶来源的IWF及水则无诱导作用;IWF对锈菌夏孢子萌发无影响;接种后第五天的IWF才对小麦叶片有诱导活性;IWF的最低稀释倍数为100倍;非亲和来源的IWF能抑制小麦秆锈菌在叶片里的生长;IWF具有小种专化性。 4.对IWF的生物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它的激发成分是一种糖蛋白,蛋白的完整性并不是激发活性所必需的;非亲和来源的IWF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都比亲和来源和健叶来源的IWF的含量高,其中接种7天前的叶片的IWF中比健叶多出两条蛋白谱带;非亲和来源的IWF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都比亲和和健叶的高,但IWF中无纤维素酶的活性,而果胶酶则以亲和的IWF为最高;对IWF的光谱扫描表明:非亲和和亲和的吸光值要比健叶的高,以亲和的IWF为最高;IWF的提取没有损伤小麦细胞, 摘要提取前后细胞膜渗透势也无变化,暗示IWF的激发活性成分来源于小麦秆锈菌。 5.IWF的注射可使小麦叶片几种防御酶活性得到提高,包括PAL、POD、PPO、SOD、CAT和p一1,3葡聚糖酶,可溶性蛋白的量也增多,但各种酶的诱导及持续时间不一样。非亲和来源IWF的诱导作用最为明显,而亲和及健叶来源的IWF诱导作用较弱,水则几乎无诱导作用。但IWF的注射并没有诱导出新蛋白的产生,只不过通过增强同工酶的活性来提高酶活。IWF对小麦叶片防御酶活性的诱导符合基因对基因模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4-05-28)

互作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质重塑相关7(matrix remodeling associated 7,MXRA7)基因于2002年被命名,但无论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体系,该基因或其蛋白质产物的功能均未知。直至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眼睛发育或肝损伤及修复。在本研究中,应用酵母双杂交策略,用小鼠MXRA7诱饵载体对小鼠肝cDNA文库进行筛选,发现23种蛋白质(MUP1, Cpt1a, Mat1a, aldh1l1, Cytb, H2-K1, Psmb1, marc2, Atp5j2, Sec24D, Trf, Rdh7, Apoe, Glud1, Gmfb, Alb, Hdlbp, Pzp, Etnk2, Nrn1, Serpina1a, Apoa2, GNMT)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MXRA7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中,主要尿蛋白1(major urinary protein,MUP1)或其同家族蛋白质占所有候选克隆的1/6,提示其很可能是小鼠肝内与MXRA7蛋白有较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基因重组在Hepa 1-6肝癌细胞系中同时过表达MXRA7和MUP1蛋白,荧光染色证明这两种蛋白质在细胞内共定位,应用抗MXRA7或MUP1的抗体进行Pull-down检测,则证明二者共同存在于细胞裂解液中。另外,重组MXRA7蛋白和MUP1蛋白在无任何其他蛋白质的缓冲液体系中直接形成复合体。因此,至少在小鼠肝组织体系中,MXRA7蛋白可能通过与MUP1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作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冉.茉莉酸调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功能[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梦汝,沈莹,李园园,王宜强.小鼠基质重塑相关7(MXRA7)基因产物在肝内互作蛋白质的鉴定(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3].王彦利,张克勤,牛雪梅.次生代谢产物介导的真菌与线虫的互作[C].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4].何天良.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病毒互作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抗肿瘤转移活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

[5].王佳莹.内生真菌间座壳属多样性、无柄盘菌代谢产物及炭角菌与植物互作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邵淑霞,阮桢媛,杨子祥,陈晓鸣.虫瘿—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奇特产物[J].环境昆虫学报.2012

[7].党亮亮.OsNPSN11转基因水稻抗稻瘟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产物互作蛋白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2

[8].臧忠婧,岳才军,冯振月.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成中胞内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及其互作[J].吉林农业.2010

[9].李勇,丁万隆.人参与病原菌互作代谢产物醇溶性主成分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

[10].徐建强.我国小麦和小麦秆锈菌互作的组织学、细胞学及互作产物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电泳图谱石不同碑F的浓度对小麦叶片IIR反应的诱...差异基因KEGG富集散点图表明,从不同灌水量对烤后烟叶类西基因产物蛋白质与Os07g010590...3-31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柱状图...

标签:;  ;  ;  ;  ;  ;  ;  

互作产物论文_李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