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纹枯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病菌,铵盐,基因,酰胺,菌核,菌丝。
水稻纹枯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华,沃叁超,杨明秀,张瑶,陈婉莹[1](2019)在《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及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将2018年采自东北叁省13个水稻主产区的病样分离纯化,共获得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致病力,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东北叁省各地区菌株致病力存在分化现象,供试的176个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占全部菌株23.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1.9%;弱致病力菌株占14.8%。地理来源与致病力无明显相关性。根据UPGMA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为0.63时,176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但与致病力无明显相关性。利用16对SRAP引物分析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共得到2 237个扩增条带,多态性频率为82.16%;基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27、0.4150。东北各地区立枯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一定正相关。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3319,基因流Nm=1.0063,说明东北地区立枯丝核菌群体遗传分化度较高且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遗传分化为67.84%,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2](2019)在《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a)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噻呋酰胺对11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并评价其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09 9~0.574 5μg/mL,平均值为0.086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水稻纹枯病菌中存在对噻呋酰胺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其中83.78%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053 65μg/mL,可将该平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防效,其有效成分22.7g/亩处理在贵州长顺和安龙稻区的防效均达94%,因此,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刘列,秦蔚,孙玚,刘欣茹,罗琼[3](2019)在《水稻与纹枯病菌互作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不断加重,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严重威胁到中国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具有强腐生性和广寄主范围的特性,利用传统方法至今尚未筛选到高抗的资源品种。为了找到与抗性相关的基因和为抗性研究及抗病育种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在苗期和成株期接种抗病性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利用qPCR方法研究了在2个生育期接种纹枯病菌后24 h和48 h水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初步明确WARK71和WARK53是介导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关键基因,可作为抗性相关的标记基因。【结论】水稻与纹枯病菌的互作中可能存在受水稻发育时期调控的开关基因。进一步系统分析水稻对纹枯病菌的抗性组分可为抗性基因的合理利用、水稻抗病品种的培育和预防纹枯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吕委,张丽丽,万丽军,徐秀颖,周洁[4](2019)在《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分离株K74中主效TAL效应物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leaf blight)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可使水稻减产2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产,给农业生产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水稻白叶枯病由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的侵染造成,而TAL效应物是Xoo的重要致病因子。近年来,该病在广西也有多发的趋势。2007年从防城港疫区分离得到Xoo K74菌株,经前期研究表明该菌株中有18个tal基因。本研究中,我们对K74菌株中的TAL效应物进行了功能研究。通过基因同源整合突变及互补等研究,我们鉴定到了K74菌株一个与致病力相关的主效TAL效应物。(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照茹,王海宁,李昕洋,刘伟,王应玲[5](2019)在《水稻纹枯病菌(AG1-IA)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普遍性病害,在我国南北方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近年来在北方,病害发病趋势加重,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水稻纹枯病致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因此建立水稻纹枯病菌(AG1-IA)田间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rDNA ITS为靶标基因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的LAMP引物和1条环引物,建立了水稻纹枯病菌(AG1-IA)的LAMP检测体系,并对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2+)浓度、内/外引物浓度、环引物浓度、dNTPs浓度以及甜菜碱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利用最佳反应体系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试验中,水稻纹枯病菌菌株DNA扩增后均呈阳性反应,而其他水稻常见病害以及一些土壤习居菌的供试菌株DNA扩增后均呈阴性反应,引物特异性良好。在灵敏度试验中,ITS-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比常规PCR技术高出两个数量级,具有较高灵敏度。应用结果显示,田间发病植株与人工接种发病植株病部LAMP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该方法的建立为水稻纹枯病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对田间水稻纹枯病菌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傅宇航,彭复蓉,余洋,杨宇衡,方安菲[6](2019)在《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基线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均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对川渝地区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主要措施。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合成抑制剂(噻呋酰胺)、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戊唑醇)等新型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选择性高、作用靶标独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中。但是由于这两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且大规模的使用易导致抗药性产生。因此,本研究测定了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噻呋酰胺、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077~0.1053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13.7倍,平均EC_(50)值为0.0384±0.020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384±0.0207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178~0.1282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7.2倍,平均EC_(50)值为0.0567±0.022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567±0.0222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以上研究结果为监测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田间抗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钟伟强,古广武,林雅铃,张安强[7](2019)在《大分子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是我国水稻叁大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矮秆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水平的提高,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目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以使用井冈霉素为主,但从多年的使用情况来看,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仅50%~60%,且持效期短,需要频繁的田间施药,由此带来大量的劳力用工成本及抗药性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新的防治药剂对于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菌丝与菌核是立枯丝核菌侵染水稻的两种形式,尤其是菌核作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在无性繁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因其特殊的内外层结构而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大分子季铵盐作为一种阳离子抗菌剂,不仅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对立枯丝核菌进行有效抑制,还具有结构可控的优点,可通过调节亲疏水基团增强其吸附特性和渗透特性,从而对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有效的吸附及渗透,达到抑制菌丝与菌核萌发、阻断立枯丝核菌侵染循环的效果。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不同的聚丙烯酸酯类季铵盐(PDMAEMA-BC),探讨分子量对立枯丝核菌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MAEMA-BC的抗菌活性优于相应的单体(即:丙烯酸酯季铵盐,DMAEMA-BC),且在较小的聚合度下即可获得最佳的抗菌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亲性的聚丙烯酸酯季铵盐-聚硅氧烷两嵌段聚合物(PDMS-b-QPDMAEMA)。当聚丙烯酸酯季铵盐链段和聚硅氧烷链段的分子量都为5000的时候,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获得了较优的吸附与渗透能力,对立枯丝核菌菌核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渗透以及抑制萌发的能力,在400μg/mL的浓度下对立枯丝核菌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到了85%。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发可根治水稻纹枯病的大分子药物及其防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和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古广武,董辰韵,钟伟强,张安强,林雅铃[8](2019)在《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季铵盐嵌段共聚物(Six-Q5)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胞膜的影响,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PI染色后在微分干涉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表征Six-Q5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通过考马斯亮蓝法、蒽酮-硫酸法及电导率法表征Six-Q5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利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丙二醛的含量变化表征Six-Q5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经过Six-Q5处理的菌丝显微镜下可观测到荧光亮斑,菌丝培养液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电解质变化均明显区别于对照,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及菌丝培养液中的MDA含量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PDMS嵌段长度的不同,其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细胞膜的影响也有所差别。【结论】实验结果表明,Six-Q5破坏了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及细胞膜的结构功能完整性;且随着Six-Q5嵌段长度增加,其影响更加显着。细胞膜是Six-Q5抑制水稻纹枯病菌一个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董辰韵,常瑶瑶,钟伟强,张安强,林雅铃[9](2019)在《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活性表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表征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菌丝称重法表征一类新型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丙烯酸酯季铵盐嵌段共聚物,PDMS-b-(PDMAEMA-BC),简称Six-Q5〕、亲水性大分子季铵盐(PQD-BC)和小分子季铵盐(BC)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活性。【结果】生长速率法可用于PQD-BC和BC的抑菌活性表征,但不适合Six-Q5的抑菌活性表征;菌丝称重法可用于3类季铵盐抑菌活性的表征。PDMS嵌段长度适中的Si5-Q5对R. solani的IC50与IC90分别为12、59μg/mL,其抑菌活性与小分子季铵盐相当。【结论】对于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菌丝称重法较生长速率法更适合其抑菌活性的表征。(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朱彤彤,陈达川,袁梦思,孙文秀[10](2019)在《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能够高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株A111为供试菌株,通过室内平板试验测定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大,其EC_(50)为0.026 4 mg/L;多菌灵的EC_(50)为0.183 5 mg/L。研究发现,井冈霉素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落呈不规则形态生长,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随药剂浓度增加明显下降;而多菌灵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降低程度低于井冈霉素。而井冈霉素、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后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由此可见,将井冈霉素和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能够更好地防治水稻纹枯病,为杀菌剂和生防菌的混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水稻纹枯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a)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噻呋酰胺对11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并评价其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09 9~0.574 5μg/mL,平均值为0.086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水稻纹枯病菌中存在对噻呋酰胺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其中83.78%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053 65μg/mL,可将该平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防效,其有效成分22.7g/亩处理在贵州长顺和安龙稻区的防效均达94%,因此,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纹枯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华,沃叁超,杨明秀,张瑶,陈婉莹.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刘列,秦蔚,孙玚,刘欣茹,罗琼.水稻与纹枯病菌互作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吕委,张丽丽,万丽军,徐秀颖,周洁.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分离株K74中主效TAL效应物的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5].张照茹,王海宁,李昕洋,刘伟,王应玲.水稻纹枯病菌(AG1-IA)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傅宇航,彭复蓉,余洋,杨宇衡,方安菲.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基线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钟伟强,古广武,林雅铃,张安强.大分子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特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古广武,董辰韵,钟伟强,张安强,林雅铃.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9
[9].董辰韵,常瑶瑶,钟伟强,张安强,林雅铃.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活性表征方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9
[10].朱彤彤,陈达川,袁梦思,孙文秀.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