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应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和生命共同构成人们从对于物质世界的观察到内心世界体悟的人生历程。无论从何种方面来看,道家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归结于对于生命的探索,同时对于当代人们认识生命和感悟生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道家 生命观 生命教育
“生”和“死”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是被争相讨论的话题,老子有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而莎士比亚所说“To be or not to be”,这里的“be”便是“存在”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生”。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于“生死”这一话题进行了若干的阐述和讨论,但在我国占据主流思想的依旧是传统文化中,譬如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于当今国人的思想观念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济在高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对于生命轻视现象也时有发生。传统的生死观念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亦对我国的生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道家的生命观
(一)关于生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提出的关于人类的自然法则,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要效仿和遵循“道”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诞生和消亡在道家看来也是自然现象,从生到死是一个单行道,繁衍是群体的延续,而死亡则是个体的终结。生老病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至少目前的科技下任何生物都不能永生,人们往往都趋生而避死、好生而恶死。在道家看来生命是源自于“道”,生命的本质是“道”的外化,道家贵生重生,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是“道”的创造结晶和“德”的化育之物,生命至关重要。[1]道家顺安天命而不恶死,生和死是在气化作用下生命形态的转化,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便体现了道家的生命观,将生命和自然相联系,尊重一切的生命。
(二)生命的意义
道家的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过分追逐自身欲望,理性看待物质文明,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过分追求爱慕之物必然会有更多的付出。庄子认为最接近逍遥的莫过于御风而行的列子,但这也并非真正地逍遥游。在庄子看来,唯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庄子所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指引。若将自然变化、世事变迁看作自然之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淡薄名利与得失,将自己看作自然的构成,生命也会更加逍遥自在。无论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还是“逍遥游”,都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和生存之道,与生命本身存在相比,一切都微不足道。
制造能力增值度的计算如下:订单任务交货时间TFD为12月30日,即TFD=365;任务时间T0为12月5日,即T0=340;该批次铸件的制造活动的完成时间为18 d。时间效益时间收益比实际完成时间小于交货周期,时间效益值大。
(三)生命的价值
《道德经》中有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放在了与“道、天、地”相当的位置,《庄子•让王》中也有言:“天下至重,但不能以天下危害自我生命”,这里将生命的价值置于比天下还高的位置,这些都体现了道家“重生”“贵生”的思想。在道家的思想之中,宇宙和自然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托,道家在探讨生命问题时也经常将个体的生命置于宇宙和自然的前提下,同时“道”便是宇宙的终极存在,一切生命都要依循“道”,也就是要有法则规律。老子又有言:“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人若能重生贵生,以爱惜自己生命一样去爱这个天下,将天下视为己身,那么便可将天下交付于他。生命价值是重生贵生,而非将有限的生命一味消耗在获得声色滋味等外在刺激上。
二、道家生命观的当代意义
(一)重生贵生,学会珍惜生命
(i)10 个标准,U={u1,u2,u3,u4,u5,u6,u7,u8,u9,u10}及相应权重向量 w=(0.12,0.1,0.1,0.11,0.1,0.08,0.1,0.09,0.1,0.1)T。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又有言:“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老子和庄子的话看似简洁明了,但是一个人真正做到感悟和身体力行却难之又难,人们肯定会好“福”而恶“祸”和“忧”,但两者永远是相依的。人们若能真正领悟道家所言之理,自然不会刻意追求和执着于“福”,也不会极力去逃避所谓的“祸”。“塞翁失马”便通过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便极好地体现了道家福祸相依的精神。
重生贵生,是一种超脱了人世间各种外在诱惑,与“道”相结合的一种人生态度,生命是其他事物价值的基础,离开了生命一切也无从谈起。现代社会中随处都存在着各种诱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生活压力也随之加大,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导致攀比之风横行,小到学生的校园贷,大到社会存在的网贷甚至是高利贷,都是欲望的深渊,一旦深陷其中便难以脱身,最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特别是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往往不少学生都缺乏有效的自我疏导能力,加之很多学生羞于或不愿意向他人求助,长此以往,当所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者心理压力等得不到正确的释放,最后难免会采取一些极端和不正确的解决方式。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要坚守道家“返璞归真、知足不争、无为而为”的观念,我们首先应当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要相信困难和苦楚只是暂时的,只要生命存在,新的价值一定会出现。
生命是其他事物价值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一旦生命不存在了,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道家极其看重个体的生命,道家认为世间万物之中“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个体生命却存在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认为生命不仅会高于名誉、财产和权力等,甚至会高于道德。就如成语“尾生抱柱”,尾生与相爱的女子相约桥边,对方却未按时抵达,然恰逢山洪,但尾生为了信守约定一直不离开,最终环抱桥柱而亡。此举虽被后人赞颂,但是庄子对于此看法却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他认为尾生是为了守信而守信,这样为信誉道德而献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祸福相依,正确看待挫折
外观、配置、动力的再次全面升级,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少有汽车品牌能像奥迪一样将旗下产品的年型款做得如此全面且细致了。
冯友兰有言:“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2]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一味追求顺风顺水,当遇到一点小挫折时便心灰意冷,特别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受到老师的一点批评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又或者遇到感情问题便一蹶不振,甚至部分会情绪性自杀,而据《中国日报》的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20岁~35岁人群中死亡的第一原因。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为。要知道,在“道”这一根本规律的支配下,事物总会向其对立面变化,一切都不是终点,而仅仅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让人们认识到“福”和“祸”不过是暂时的一种状态,是会相互转化的,这样有助于人们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挫折,帮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正确调节情绪、坚持不懈,同时在一帆风顺时要居安思危。人们最应有的便是“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要珍惜生命,而选择自杀是极其自私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人最基本的责任。
(三)清心寡欲,认识生命价值
道家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里并非让人们无欲无求,是要在功名利禄方面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理性而不被物质所束缚。过多的欲望往往会使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样便会使其不再思考人生的价值,同时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和忘记自己的初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适度而行,锋芒毕露难免会招惹来祸端,人们在得意之时要适可而止,面对欲望要及时克制。比如秦国的宰相李斯,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依然勾结赵高谋害公子扶苏,后扶持秦二世登基,最终被赵高陷害而亡,这便是受欲望所害。
当今人类的物质文明已得到高度发展,一些人对于物质的欲望要远大于精神的追寻。当物质文明得到了裂变性的提升,精神文明却难以跟上,生命价值思考的缺失,这些都是值得当代人深入思考的。当代人在追求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缺乏,这繁花似锦生活的背后却隐藏着精神生命的残缺枯萎。庄子希望通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境界的追求,想要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中神游进而达到逍遥之境,庄子理想的逍遥游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态度。“在庄子哲学的园地中,主体精神意境的提升及宇宙生命普遍流行的境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人文世界”[3],正是因为古人对于生命意义思考,其精神世界才更加丰满,人生才似乎更有价值。正当的欲望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当欲望泛滥,轻则伤身害己,重则祸国殃民,道家“寡欲”的思想是值得当代人所思考和重视的。贪恋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应当被世俗的物质欲望所束缚,而应积极找准人生定位,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结语
人们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固然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可怕,人类避免不了死亡,死亡也战胜不了人类。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说过,死亡征服不了伟大的灵魂。在人类心中存在着多种可以战胜死亡的情感——仇恨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献身死亡,唯有自私、胆怯让人在还没有死亡之前就先死了。于今,岁月的河川中,已是千帆过尽,老庄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智慧却依然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在物质和欲望泛滥的今天,道家的生命哲学更应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受教育者“重生贵生”。
参考文献:
[1]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J].殷都学刊,200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21-02
作者简介:韩拓宇,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责任编辑:赵慧敏
标签:生命论文; 道家论文; 庄子论文; 自然论文; 价值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现代交际》2019年第7期论文;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