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芳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第二中学校047100
摘要:复习课是高中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学科知识技能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的必要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实效
复习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领会数学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上好复习课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何让复习课真正地达到实效性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搞好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
一、高中数学复习课要选择灵活的教学模式
1.一日一练
学生在课堂上复习新内容之后,课后应自主完成教师为过去已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而设置的数学题。题目的选择主要是往年高考题目的基本题,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导数……,让学生通过高考真题的训练,熟悉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可能考法并熟练应用,提高学生面对高考的心理素质。这种训练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讲究复习时间上的层次性,不能过早,否则起不到帮助学生恢复知识点的作用;不能过晚,防止学生因知识点遗忘过多而对新题训练产生厌恶的心理情绪,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总而言之,题目设置要能体现滚动复习的目的,体现“循环上升,积极前进”的精神,在循环中提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滚动式考试
(1)课堂检测。每节课先抽出五到十分钟对学生前一天学习内容进行检测,题目的选取应是课堂上讲解的例题,也可以是学生易错题,让学生对前一天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复习完成时,还可选取少许题目进行当堂检测。针对做错的题目分析具体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漏洞,还是运算出错,抑或是审题不透,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取几道类似的题目进行改错,通过反复训练加强了知识的落实。(2)阶段性检测。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情况,反思其教学过程,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使重要内容、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重要解题策略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份考卷,进行测试,落实学生所复习知识。
二、根据高一到高三阶段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1.高一、高二阶段性复习课的教学
阶段性的复习课是为了把一个阶段(或单元)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化,弥补他们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在单元结束后立即进行阶段性复习,主要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阶段性复习课毕竟是复习的一个阶段,和高三的复习课是不同的。例如在解析几何的复习课中,高三的复习课偏重于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而高一阶段性的复习课中,更突出解析几何的思想,包括用解析法解决代数、几何、三角这些问题的基本的处理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解析几何把曲线看成是动点的轨迹,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恰到好处的题目,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解析几何的妙用所在,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高三阶段复习课的教学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基础打得不牢就谈不上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真正地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目的就是抓基础,落实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以及公式是否记忆扎实,绝不留下知识盲点。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好“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复习,目标是全面、扎实、系统、灵活。
第二阶段:加强知识整合,提升综合能力。二轮复习是整体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目前,强调各知识块之间的整合与互补,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思路。通过对《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高考命题更加强调各知识模块之间的整合,将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在知识的联结点处设置问题。因此,在设置练习题时要重点突出在知识交汇点处的考查,加强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1)回归教材,巩固基础。这一阶段是考前最后阶段,由于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都是以教材为依据编写,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因此,这一阶段仍要重视对教材的理解。总之,三轮复习立足基础,回归教材,以不变应万变,是高考复习的有效教学基本策略。(2)注意细节,规范答题。“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高考亦是“细节决定成败”。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在求解导数解答题时,有的同学忽略了隐含在解析式中的函数定义域的限制条件,而直接进行求解,如果在高考答题中忽视了这个细节问题,无论后面是求单调性,还是求极值、最值等其他导数相关问题,都将是徒劳。这样的细节问题有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随时记录、总结,以便在考前整理出适合自己的考前系列提醒。
总之,我们应根据复习课的课型特点在灵活运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视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创新,从而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参考文献
[1]邓勤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J].数学通报,2008,(5)。
[2]田俊领论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