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稳定性论文_张雪梅,赵颖,赵欣,娄萍,王俊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斑块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动脉,粥样,超声,稳定性,造影,动脉,血管。

斑块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梅,赵颖,赵欣,娄萍,王俊香[1](2019)在《超声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者69例,根据视网膜病变情况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NPDR)组(40例)和增殖期(PDR)组(29例),另选取2型糖尿病眼科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者[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责任斑块厚度、颈动脉责任斑块超声造影评分。结果 3组均以低回声斑块为主,PDR组颈动脉IMT大于NDR组和NPDR组[(1. 10±0. 15) mm比(0. 96±0. 14)、(0. 99±0. 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组责任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NDR组和NPDR组患者颈动脉责任斑块超声造影评分以1分为主,而PDR组颈动脉责任斑块超声造影评分以3分为主。结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及不合并者颈动脉斑块均以低回声为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IMT增厚,斑块内新生血管较多,斑块不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2](2019)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筛选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共完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85例。男51例,女19例,住院患者39例,门诊患者31例,年龄51-76,平均年龄64岁。(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武晓玲,郝智军,杨金水,孙丽燕,王秋芬[3](2019)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性(SAA)4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39例,心源性脑栓塞(CE)27例,其他原因(SOE)17例,原因不明(SUE)36例。病例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为正常,23例,IMT≥1.0mm为增厚,39例,局部IMT>1.2mm并突向管腔为斑块形成,101例;又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86例,不稳定斑块77例。同期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56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66±6.11)μmol/L vs(10.25±5.13)μmol/L,P<0.05]。LA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明显高于SAA、CE、SOE、SUE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比(r=0.765,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患者[(23.59±3.65)μmol/L、(27.64±2.13)μmol/L vs (19.68±2.13)μmol/L,P<0.05],且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患者(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26.28±3.49)μmol/L vs(22.39±4.84)μmol/L,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LAA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检测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胡青婷,张克忠[4](2019)在《活血通脉汤对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血浆Hcy、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汤对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CAS)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H型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脉汤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超声检测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应变值、斑块应变率]、动态血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血清斑块稳定性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胆红素(TBil)]、血浆Hcy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改善情况,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IMT、斑块应变值、24hSBPCV、24hDBPCV、Lp-PLA2、Hcy、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斑块应变率、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为11.1%(5/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脉汤能够促进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Hcy和血压下降,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斑块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5](2019)在《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稳定性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30%vs.76.92%,χ~2=4.704,P=0.033)。治疗后14 d,观察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P=3.784/0.000、5.347/0.000);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t/P=8.004/0.000、8.579/0.000);斑块稳定性指标MMP-2、Lox-1、Cat K及凋亡相关分子sFas、sFas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高于对照组(t/P=13.734/0.000、6.594/0.000、9.364/0.000、8.934/0.000、7.204/0.000,5.694/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疗效确切,可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马恺,黄宁,贺莉[6](2019)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APN水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就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其主要特点就是"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变,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1]。本研究探讨AS斑(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春燕,龚雪琴,王震,刘凤勤,张莹[7](2019)在《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药物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栓塞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中斑块内新生血管可能是导致易损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的重要触发机制[1]。目前超声造影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内检测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2]。常规超声不能反映斑块的真实质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型弹性超声检查技术,目前在甲状腺、乳腺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认可[3-4],但(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环,李荣[8](2019)在《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探讨季节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文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对季节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人体阳气的变化影响易损斑块的稳定性,而季节变化通过影响人体阳气盛衰,与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黄书晖,陈廷财,陈漫清,生帆,王海璇[9](2019)在《高频彩超结合弹性成像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频彩超结合弹性成像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75例健康者作为试验组。两组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和弹性成像。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阳性率、不稳定斑块(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及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面积比值(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不均质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以及斑块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结果试验组斑块阳性率29.33%(22/75)低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稳定斑块率36.36%(12/33)低于对照组的78.46%(5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不同类型斑块面积比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斑块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06±0.54)分高于对照组的(2.56±0.42)分,且两组不稳定斑块超声弹性成像评分(2.26±0.36)、(2.21±0.33)分均低于稳定斑块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25±0.41)、(4.19±0.3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53、27.815、30.046, P<0.05)。结论高频彩超结合弹性成像技术可作为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2期)

凌翔,柳标[10](2019)在《颈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分析其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对AMI是否有筛查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就诊并被心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00例,将其定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展开研究,选取同期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标准为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发布的标准。记录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斑块内声学特征、CDFI斑块内是否可见血流信号。结果:经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且具有混合回声、低回声,纤维帽不完整,内部有血流信号等易损斑特征的斑块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颈动脉斑块中易损斑多的人群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非侵入化、操作简单、价格经济,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查手段,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现、早期管理、及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可以在临床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第叁期荆楚学术研讨班座谈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8)

斑块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筛选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共完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85例。男51例,女19例,住院患者39例,门诊患者31例,年龄51-76,平均年龄64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块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梅,赵颖,赵欣,娄萍,王俊香.超声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2019

[2].蔡宏伟,郑巍,方海虹,姜树国,刘洪毅.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3].武晓玲,郝智军,杨金水,孙丽燕,王秋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胡青婷,张克忠.活血通脉汤对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血浆Hcy、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5].邹蔷薇,王惠婕,何欣,陈敏.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

[6].马恺,黄宁,贺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APN水平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9

[7].李春燕,龚雪琴,王震,刘凤勤,张莹.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药物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王环,李荣.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探讨季节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9].黄书晖,陈廷财,陈漫清,生帆,王海璇.高频彩超结合弹性成像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10].凌翔,柳标.颈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意义[C].第叁期荆楚学术研讨班座谈会论文集.2019

论文知识图

免疫胞激活易损斑块Figure2.3Immunec...软脉降脂胶囊组伯xZ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双流神经网络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3)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一1、2一2不德定斑块: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布

标签:;  ;  ;  ;  ;  ;  ;  

斑块稳定性论文_张雪梅,赵颖,赵欣,娄萍,王俊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