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建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在线,中国建筑,建筑,课程,土建,平台,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高延伟[1](2019)在《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载体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当前我国数字出版的形势和政策环境,以及土建类专业教育的形势和对数字教育产品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提出具有土建类专业教育特色的建筑教育知识服务平台的框架、建设方式、服务方式及内(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11-08)
[2](2019)在《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吴良镛》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这样评价:"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同样,谈起吴良镛大家都会想起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学术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少年时期,吴良镛经历过南京沦陷前颠沛流离的痛苦,为了不荒废学业跟随兄长逃到重庆求学。(本文来源于《新天地》期刊2019年09期)
赵潇欣[3](2019)在《当前中国建筑院校师资海外教育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建筑学教师的海外教育背景与其在国内各建筑院校分布情况,以及对目前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本文以"文革"为界,根据前辈学者的研究资料,简要介绍了20世纪之初,我国建筑教育的建立、起步与发展的历史;随后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学科评估系统下我国8所建筑院校的师资海外教育背景情况及其影响,讨论了海外经历与建筑院校国际影响力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日本、美国、瑞士的建筑教育对我国当前建筑教育者影响较大,且我国不同建筑院校受海外建筑院校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建筑学科的特殊性,建议不再将博士学位作为建筑院校教师的准入门槛,同时引入受过海外研究训练的毕业生进入中国的建筑教育界,以提高我国建筑院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世界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韩如意,顾大庆[4](2019)在《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美院模式"和"工学院模式"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两条主要脉络。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建筑教育模式的研究模型,从师资、教学、实践、研究4个方面,对两个模式在中国的典型代表—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试图以此为例,阐明两种模式的差异之处,并进一步折射出20世纪中国建筑教育先多线发展后逐渐趋同的沿革历程。(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轶伟,顾大庆[5](2019)在《溯源与流变——“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叁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2期)
徐亮,顾大庆[6](2019)在《布扎的“分解构图”及其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和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布扎古典建筑教学中的核心设计基础练习,"分解构图"有效地将对于古典建筑要素的应用性学习与构图、渲染能力的训练整合在一起。以"分解构图"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分解构图"的含义;该练习的训练机制;图面构图方法;"分解构图"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衰变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的关键在于剖析"分解构图"的本质——"设计+分解+构图+渲染"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参照辨析中国布扎建筑教育中的相关训练,并反映其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2期)
高延伟[7](2019)在《打造土建特色的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数字出版已经是大势所趋1.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出台相应政策措施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31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发布的国家"十叁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数字出版"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高延伟[8](2019)在《打造土建特色的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数字出版已经是大势所趋1.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出台相应政策措施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31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发布的国家"十叁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数字出版"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杨静[9](2019)在《吴良镛: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燃灯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吴良镛的人生写照。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汪菊渊教授一道创办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吴良镛作为我国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吴良镛培养出(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9年05期)
朱诗琳[10](2019)在《李振宇:兼收并蓄的中国建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振宇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1997—2002年获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联培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时代建筑》编(本文来源于《广西城镇建设》期刊2019年01期)
中国建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这样评价:"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同样,谈起吴良镛大家都会想起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学术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少年时期,吴良镛经历过南京沦陷前颠沛流离的痛苦,为了不荒废学业跟随兄长逃到重庆求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建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高延伟.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2]..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吴良镛[J].新天地.2019
[3].赵潇欣.当前中国建筑院校师资海外教育背景研究[J].世界建筑.2019
[4].韩如意,顾大庆.美院与工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革[J].建筑学报.2019
[5].张轶伟,顾大庆.溯源与流变——“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J].建筑师.2019
[6].徐亮,顾大庆.布扎的“分解构图”及其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和衰变[J].建筑师.2019
[7].高延伟.打造土建特色的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9
[8].高延伟.打造土建特色的中国建筑教育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9
[9].杨静.吴良镛: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燃灯者[J].教育家.2019
[10].朱诗琳.李振宇:兼收并蓄的中国建筑教育[J].广西城镇建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