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布种论文_关心怡,石慰,曹坤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广布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参,地理分布,金花,曲线,裸子植物,断枝,生境。

广布种论文文献综述

关心怡,石慰,曹坤芳[1](2018)在《未来气候变化对广布种麻栎地理分布的影响和主导气候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麻栎(Quercusacutissima)的潜在分布特征及其对未来气候的响应,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麻栎的潜在分布格局,预测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格局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C值大于0.95。当前气候条件下,麻栎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北京、辽宁等北方省市。此外,在日本、朝鲜半岛、老挝、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亦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麻栎适生区域,麻栎总适生区域面积达11.57?105 km2。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麻栎适宜分布区域向北和西南方向扩展,新增适生区面积为(2.49~3.02)?105 km2;适生区域丧失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和缅甸东部等地。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干季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因子贡献率分别为54.2%、13.7%、8.8%和7.8%。这为麻栎的栽培和保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曹敬婷,朱师丹,文印,曹坤芳[2](2016)在《润楠属广布种和狭域种幼苗生理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楠属植物属于基部被子植物类群,大部分物种局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森林的潮湿生境,但也有些物种分布范围较广。本研究以润楠属11个物种的幼苗为材料,测定了一系列植物叶片水力学性状和解剖结构,包括:比叶重、叶片密度、气孔密度、叶脉密度、膨压丧失点水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果表明:与其它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被子植物相比,润楠属植物的叶脉密度较低,推测叶脉密度受强烈的进化限制;该属植物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值呈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该属植物能够维持叶片水平的水分供需平衡;广布种比狭域种具有更低的叶片膨压丧失点和更高的叶片密度,耐旱能力更强,但是比叶重差异不显着;叶片的膨压丧失点与物种的最大树高呈反比,即更高的物种叶片耐失水能力更强,说明植物叶片耐旱性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叶片水力学性状可以较好地用于解释润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柴胜丰,庄雪影,王满莲,蒋运生,邹蓉[3](2015)在《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与其同属广布种茶光合特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瓣金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该研究分别对野生种群和栽培种群的毛瓣金花茶及其同属广布种茶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及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和栽培环境下,毛瓣金花茶的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17和3.87μmol·m-2·s-1)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395.8和423.6μmol·m-2·s-1)均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4.25和3.91μmol·m-2·s-1)较小,是典型的阴生植物;而茶的LCP(分别为6.57和9.09μmol·m-2·s-1)较低,LSP(分别为765.0和809.6μmol·m-2·s-1)较高,Pmax(分别为9.37和9.75μmol·m-2·s-1)较大,为耐荫植物。野生和栽培的毛瓣金花茶的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显着低于茶(P<0.05),这表明毛瓣金花茶的光合能力和CO2利用能力都比茶要弱。栽培的毛瓣金花茶叶片的Chla、Chlb、Chl(a+b)含量与茶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毛瓣金花茶较低的光合能力与其叶绿素含量无关。野生和栽培的毛瓣金花茶的叶面积与茶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而比叶重则显着高于茶(P<0.05),与茶相比,毛瓣金花茶对光强的适应范围狭窄,光合能力和CO2利用能力低下,这可能是其分布狭窄的重要生理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5年05期)

曾菊平,林宝珠,朱祥福,刘良源[4](2014)在《发现濒危金斑喙凤蝶寄主植物——南方广布种深山含笑》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1985年列入IUCN红色名录,1989年列为我国一级保护种,其种群生存现状备受关注。以样线踏查法在研究区(12.61 km2)的小面积(2.74 km2)常绿阔叶林与周边非常绿阔叶林调查金斑喙凤蝶及其潜在寄主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区内海拔500 m以下为农田或人类居住区,500~1 100 m常绿阔叶林区分布有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金叶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l),共调查到29株,其中深山含笑26株,占89.66%。金斑喙凤蝶成虫多在近山顶(>1 000 m)林区活动,见雌虫正午时刻产卵(n=14)于深山含笑叶面,此时产卵叶面日照面积百分比为(92.9±11.72)%(变异系数为12.62%)。在L∶D=16∶8、(24±1)℃条件下,初孵幼虫取食深山含笑,历经68 d(共6龄)与2 d预蛹期后进入蛹态,20 d后羽化出成虫。结果说明当地金斑喙凤蝶寄主植物为南方广布种深山含笑,并以此探讨该濒危蝴蝶的潜在分布范围与小生境保护。(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马卫峰,张小波,郭兰萍,张本刚,赵润怀[5](2013)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药资源调查方法费时、费力,人为影响较大,往往调查精度不高。作者通过引入空间信息技术,针对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空间抽样调查,实现样方的科学布设,药用植物适生面积和蕴藏量的准确估算。这不仅提高了抽样调查的精度,而且降低了野外调查的工作量,更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调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周洁,王东[6](2012)在《狐尾藻属狭域种和广布种断枝的生长与再生能力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广布种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狭域种扬子狐尾藻(M.oguraense Mikisubsp.yangtzense Wang)不同长度(5、10和15 cm)和不同位置(顶枝、中枝和底枝)断枝的生长和再生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两物种由断枝生长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均随断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由不同位置的断枝生长所形成的植株中,顶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最大,中枝所形成植株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和平均分枝长最大。由断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和新分枝所处位置在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穗花狐尾藻顶枝和中枝的生物量较大,顶枝所产生的分枝位于断枝基部;扬子狐尾藻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及平均分枝长较大,新产生的分枝多位于断枝顶端附近。研究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扬子狐尾藻断枝的再生对策不同,前者是增加对断枝总生物量的投资,而后者是增加对断枝产生新分枝的投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广布种与狭域种的生活史对策研究提供资料,也为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裴顺祥[7](2011)在《我国高纬度地区典型植物及全国广布种毛桃、山桃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候现象是指示气候及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自然物候记录可以提供全球环境变化最直接和有效的证据。对历史物候资料及气候资料的综合分析,可用于揭示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物候作为一种综合性响应指标,能敏感地指示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物候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但总体来看,研究的区域还不够广泛,研究的植物种类还非常有限。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均质性,即有些地区变化幅度较大,有些地区变化幅度较小;不同植物种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驱动机制也有所不同。有些植物比较敏感,而有些植物则表现的比较迟钝。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最为灵敏。而我国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物候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还缺乏系统研究;另外,对于我国的一些广布植物种的物候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还缺乏深入探讨。开展中高纬度地区植物物候以及广布种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于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哈尔滨市1951-2008年的气象观测数据、1964-2008年哈尔滨市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物候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拟方法,对哈尔滨市气候变化特征、植物物候变化特征、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我国毛桃、山桃始花期随地理分布变化特征做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1951年以来,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年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比较,年最低气温增幅最大;气温升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按增温幅度排序,依次为冬季(0.674℃·10 a~(-1)),春季(0.578℃·10 a~(-1))、秋季(0.314℃·10 a~(-1)),夏季(0.250℃·10 a~(-1));年平均气温及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突变点,其中,年平均气温在1989-1990年间发生突变,春季平均气温在1978年发生突变,夏、秋两季季平均气温均出现多个突变点,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近58a来,该地区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幅度为3.328 d·10 a~(-1)(p<0.0001),且这种延长主要是由稳定通过10℃初日显着提前所引起的;该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但各季节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2)1963-2008年间哈尔滨市植物的春季物候逐年提前,秋季物候逐年推后,植物的生长季延长;植物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致性;物候期发生的早晚主要受物候发生期当季气温的影响,并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与降水量的关系不大。(3)对哈尔滨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物候期变化的预测结果表明:当2月份温度上升1℃时,4种裸子植物的芽膨大始期将提前2.2-2.6 d;当春季平均气温上升1℃时,芽开放期将提前5.1-6.2 d;展叶始期将提前2.5-5.6 d。当3月份温度上升1℃时,4种阔叶乔木的芽开放期将提前0.8-2.3 d;展叶始期将提前1.7-2.4 d;开花始期将提前0.8-2.2d。当4月份温度上升1℃时,3种灌木的芽开放期将提前1.7-3.0 d;展叶始期将提前2.8-3.6 d;开花始期将提前2.2-3.2 d。(4)在相同气候变化背景下,裸子植物,阔叶乔木、灌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裸子植物对气候变化相对敏感,阔叶乔木与灌木次之;不同植物种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胡桃楸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迟钝的树种。(5)毛桃及山桃始花期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在水平分布上,每向北扩展1个纬度,毛桃始花期推迟3.850 d,每向东扩展1个经度,始花期推迟0.670 d,在垂直分布上,每向高海拔扩展100 m,始花期推迟1.229 d。每向北扩展1个纬度,山桃始花期推迟3.137 d;但山桃始花期对经向和海拔的变化不甚敏感。(6)对毛桃、山桃始花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显示,当1-6月份均温上升1℃,毛桃的始花期提前2.079 d,山桃的始花期提前3.090 d。当1-6月份平均降水量增加10 mm,毛桃的始花期提前2.499 d。在不同气候带,毛桃始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当2-5月份均温上升1℃,毛桃的始花期提前2.410 d;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当1-4月份均温上升1℃,毛桃的始花期提前3.877 d。(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1-05-01)

崔洪霞,蒋高明,牛书丽,李永庚,姜闯道[8](2004)在《濒危种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与广布种华北紫丁香(S.oblata)的光合作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羽叶丁香这种已列入国家叁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来说,迁地保育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借助气体交换的测定方法,通过与我国广布种华北紫丁香的对比,了解从原产地贺兰山引种至北京、经过17年驯化栽培的羽叶丁香之特殊的适应性表现。(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8-01)

葛颂,洪德元[9](1999)在《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12个形态性状的统计分析和10个基因位点的等位酶检测,探讨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对3个裂叶沙参和6个泡沙参天然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两种沙参属植物均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这种变异性既体现在形态学水平上,也体现在酶位点水平上。在2个茎叶形状以及10个花果和种子形状上,濒危种裂叶沙参的变异性均与广布种相当;同样,根据7个酶系统10个等位酶位点的度量,裂叶沙参群体的平均变异水平(P=0.60,A=187,H=0.180)也与广布的泡沙参(P=0.60,A=1.82,H=0.193)相当。结果表明,濒危种裂叶沙参并未表现出遗传变异性的下降。结合生态学研究资料表明,导致裂叶沙参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学因子,故生境保护对裂叶沙参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张文辉,祖元刚[10](1999)在《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研究及其与广布种泡沙参的对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本文编制了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的标准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海拔2300~2400m、2700~2900m、2900~3100m和3100~3400m区域4个种群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根据其生活史,讨论了裂叶沙参各种群特定年龄的存活量、死亡量和死亡率等重要参数。裂叶沙参种群存活曲线属DeveyC型,1~5年生死亡率最高,个体最长寿命25年。而泡沙参种群的死亡高峰期是1~3年,个体最长寿命21年。导致裂叶沙参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的内在原因是其较弱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外在原因是严重的干旱、外界干扰和群落内的光照不足。裂叶沙参种群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较泡沙参弱: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由于外界干扰和环境干旱,除水份条件较好的特殊生境,大多种群呈严重衰退趋势,不能满足编表条件,只有海拔2700m以上区域的种群呈稳定或扩展趋势;而泡沙参各种群在不同海拔区域均呈稳定或扩展趋势,满足编表条件。从海拔2300m到3400m,不同裂叶沙参种群个体寿命呈:短长短的格式,与外界严酷较好严酷的环境相对应。这表明裂叶沙参种群在严酷环境条件下改变了其生存对策,缩短了个体寿命。(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广布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润楠属植物属于基部被子植物类群,大部分物种局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森林的潮湿生境,但也有些物种分布范围较广。本研究以润楠属11个物种的幼苗为材料,测定了一系列植物叶片水力学性状和解剖结构,包括:比叶重、叶片密度、气孔密度、叶脉密度、膨压丧失点水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果表明:与其它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被子植物相比,润楠属植物的叶脉密度较低,推测叶脉密度受强烈的进化限制;该属植物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值呈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该属植物能够维持叶片水平的水分供需平衡;广布种比狭域种具有更低的叶片膨压丧失点和更高的叶片密度,耐旱能力更强,但是比叶重差异不显着;叶片的膨压丧失点与物种的最大树高呈反比,即更高的物种叶片耐失水能力更强,说明植物叶片耐旱性与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叶片水力学性状可以较好地用于解释润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布种论文参考文献

[1].关心怡,石慰,曹坤芳.未来气候变化对广布种麻栎地理分布的影响和主导气候因子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8

[2].曹敬婷,朱师丹,文印,曹坤芳.润楠属广布种和狭域种幼苗生理生态特征[J].植物科学学报.2016

[3].柴胜丰,庄雪影,王满莲,蒋运生,邹蓉.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与其同属广布种茶光合特性的比较[J].广西植物.2015

[4].曾菊平,林宝珠,朱祥福,刘良源.发现濒危金斑喙凤蝶寄主植物——南方广布种深山含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

[5].马卫峰,张小波,郭兰萍,张本刚,赵润怀.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

[6].周洁,王东.狐尾藻属狭域种和广布种断枝的生长与再生能力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

[7].裴顺祥.我国高纬度地区典型植物及全国广布种毛桃、山桃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8].崔洪霞,蒋高明,牛书丽,李永庚,姜闯道.濒危种羽叶丁香(Syringapinnatifolia)与广布种华北紫丁香(S.oblata)的光合作用比较研究[C].“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9].葛颂,洪德元.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1999

[10].张文辉,祖元刚.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研究及其与广布种泡沙参的对照(英文)[J].植物生态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1976-2006年加拿大太平洋渔业产值(...不同门类微藻的总脂含量.(a)绿藻;(b)...2不同气候变化下广布种在亚洲地区...广布种(属)样地分布图伞滑刃属线虫广布种在各动物地...一3广布种菠羹不同倍性的分布

标签:;  ;  ;  ;  ;  ;  ;  

广布种论文_关心怡,石慰,曹坤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