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摘要】公厕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必须在城市发展及其规划中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发展。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还是一个城市和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生活水平质量和国民文明素养的标志,城市建厕可谓关乎民生,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关键词】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的环境越加符合现代文明标准。公厕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必须在城市发展及其规划中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发展。而公共厕所的设施档次、保洁质量都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窗口”形象。作为任何时代必有、任何地方必备、任何人必用的特殊公共设施,公厕的建设与管理是政府公共事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公民素质。同时,人的生理需要来看,如厕之急高于睡觉和吃饭,所以,城市建厕可谓关乎民生,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厕所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旅游所必需,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还是一个城市和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生活水平质量和国民文明素养的标志,甚至是价值取向的一个标志,而要建设一个真正美丽的城市就必须从类似于公共厕所规划等一类“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厕所建设和管理,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优美环境。
近年来,海拉尔区以拉大城市框架和旧城区提档升级为抓手,着力打造基础完备、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北疆生态宜居城。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却日益凸显了另外一个问题,公厕的缺失与老化,原有的一些设施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新建公厕及改造升级原有公厕是海拉尔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拉尔区公共厕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海拉尔区现状共有公厕236座。其中:水冲式公共厕所13座,旱式公共厕所223座,分布在约67km2的区域内。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旱式公共厕所均分布在老城区没有改造的棚户区内,公共厕所所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不均衡,近年来新建的居民生活区和东山北部组团没有公共厕所。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厕数量很少,主次干道沿线公厕间距较大。
2、现有公厕使用年限久、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设施配套不完善
海拉尔区水冲式公共厕所基本为二类和三类,在未改造的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都是旱厕。现有公厕使用年限久、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设施配套不完善,从对现有公厕建设标准的统计可以看出,现状公厕建设标准都普遍偏低,而且大部分为旱厕,只有新建的六座水冲式公共厕所和原有的成吉思汗广场、河西古城处出的水冲式公共厕所建设形式较好。
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对公厕的建设水平和设施配套要求,大多数公厕设计标准低,建筑档次低下,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即使是新建的水冲式厕所也没有一座能够完全达到一类公厕标准要求,原有水冲式公共厕所的建筑形式和内部设施逐渐落后,结构破旧,缺乏无障碍设施,缺少人文关怀,建设用地和绿化隔离不充分;旱厕残旧严重,气味难闻,使用不方便,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大量现状公厕有待于改造或重建。
3、管理不到位
根据统计,2016年新建的6座水冲式公共厕所只有3座已投入使用,其余3座尚未投入使用,原有的水冲式公共厕所有5座正在维修中,只有2座正常使用中。多年以来,海拉尔区公厕建设和运行费用不足,没有专项经费对公厕进行养护和维修,每年都有公厕损坏的现象发生,维护费不能落实,相当一部分公厕缺乏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服务,长效管理落不到实处。
4、缺乏完善的引导标识系统
厕所导向标志设置位置不合理,不易寻找;现有标志不够规范,不易识别;造成如厕者不能及时找到厕所,使公共厕所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二、制约公共厕所建设的因素
公共厕所的建设及发展,除了取决于其自身内在规律,还受制于外部条件,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选址落地难
公厕建设未纳入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环卫设施专业规划的统一指导,公厕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一是城市内建设用地十分紧缺,二是公厕人人都需要,遇到具体选址落地问题人人都不要。
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由于资金不足,在公厕建设中,出现公厕建设数量少、建筑面积小,内部构造比较落后,设施不够完善,内外装饰上不够美观、协调等问题,公厕建设与时代发展尚存在差距。
3、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一是某些公厕存在如厕环境差,设施损坏、更新不及时,异味较大等问题,加之人流量大,客观上增加了公厕管理难度;二是个别公厕由于建设水平不高,从基础上导致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公厕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业务知识水平不高,造成精细化管理作业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1、抓好公厕规划,健全建设体系
一是市政府根据各类规划地块的用地性质和规模,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确定公厕规划量和等级,每平方公里的公厕布局量应为:公共设施用地5-8座,居住用地3-4座,工业用地1座,大于1万平方米的公共休闲绿地,至少1座。二是将公建设施的配套公厕纳入区域公厕布局的统一体系,做好公厕规划落地。三是做好区域内公厕布局总量的统筹平衡,适度调整公厕布局密度。四是要明确规划公厕的建设责任,如未建成区内规划新建公厕均由市政府负责,成片开发区域的规划新建公厕由项目开发商负责。
2、广开思路,减轻财政压力
政府投入建设的公厕越多,财政的日常维护负担就越大。解决这一难题,一是推行“以厕养厕”,根据“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的原则,走投资加融资的渠道,公厕建设有相应的附属设施,可从事其它商务活动,从而达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但融资必须具备公厕所处路段繁华、政策优惠等条件。二是合理利用社会单位内部厕所,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例如公园、广场、车站等公益性区域,应当充分开放厕所,满足人们需求;沿街单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当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合理补贴水电费,并进行监督检查,充分节约社会资源,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3、应用高新技术,倡导节能减排
促进高新技术在公厕建设领域的应用,一是要提升公厕技术含量,强化生态环保、节水节能型,鼓励粪尿生化处理、中水回用、免冲小便器、太阳能等相关新技术的运用。二是在公厕材料上,应采用可循环再生建筑材料,推广防滑、易保洁、高密度墙地砖,便于畅流和维修疏通的管道,以及有利于卫生洁净的有关材料的使用,实现公厕技术节能、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强化日常管理,提升公厕服务水平
一是制定日常保洁管理细则,在人流集中的时段,采用20-30分钟巡回跟踪式保洁,保持厕所整洁,提供洗手液(或肥皂)、厕纸等方便公众用厕;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对公厕管理从业人员每半年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道德;三是注重人性化服务,对晚间有一定人流的区域、公厕代替居家卫生间的居住区,应创造条件增加24小时开放的厕所;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对于公厕的社会监督、专业监督、行业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投诉系统作用,使公厕服务整体水平保持稳定状态。
5、营造厕所文化,打造城市品位
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营造厕所文化势在必行,公厕的外观不应千篇一律,应强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对新建和改建的公共厕所外观要讲究美观和建筑艺术特色,并与城市文化氛围相称,实现公厕建筑外观与城市景观、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公厕内设置装饰画,布置绿化,并配置音响设备,为如厕者提供背景音乐,营造清新、优雅的公厕文化,将公厕打造成体现城市品位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城市公厕管理办法》.
[2]《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