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述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明史,佤族,灵宝,胡适,安徒生,孟子,文学。
叙述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孙广[1](2020)在《重谈元明《孟子》学的转向——以洪武朝为叙述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叁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又不切实用的《孟子》学予以了否定,提倡经典诠释的简易、通俗、以实用理念为导向的风尚。这种变革方向,与以宋濂为代表的元末明初学者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也与明代中后期《孟子》学发展的情况是一致的。元明《孟子》学的转向,实则发生于洪武朝,而非永乐朝。(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20年01期)
张凯[2](2019)在《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双方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与经史关系等议题交涉颇多,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文化与古史,认定中国史学的功能以及义理与制度的抉择,取径有别。柳诒徵秉持儒家正统史观,倡导史术通贯经术,确立国性与文明主体;蒙文通建构儒史相资能动系统,提倡"义与制不相遗而后学明"。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创造性重建儒学与转化史学的多重取径,既可呈现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相与多元旨趣,又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多元学术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9年05期)
曹文轩[3](2019)在《建立公正合理的文明交流新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约瑟在《文明的滴定》中承认,“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不见的交往渠道不可胜数,尤其是人类的早期阶段,我们决不能断然否定传播。”他将后来的许多科学发明看成是中国发明早就在暗中布下的“定时炸弹”。在这已进行了数个世纪的交换与交流中,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7-08)
徐德斌,赫曦滢[4](2019)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叙述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正义问题的重心从追求个人正义到追求社会正义,强调整体的差异性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叙述范式既是空间正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系统解读空间正义的主要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叙述逻辑:在叙述背景上,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促使正义理念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叙述场域上,城市成为空间正义进行人民性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叙述理路上,空间正义实现了资本生产与人民城市权利实现的有机结合;在叙述价值上,实现了主体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内在统一。(本文来源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唐娒嘉[5](2019)在《胡适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叙述——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宝康[6](2018)在《缅甸佤族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分析——以《佤族历史》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佤族的历史叙述,在缅甸国家以缅族为主体的一元化历史叙述影响下,通过对参与缅甸历史"创造"、佤族迁徙、佤族古代王国、佤族土司等的历史"挖掘",一方面通过"回放"的方式体现佤族在缅甸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和归属,以"忘却"历史上中国王朝国家影响的叙述方式,建构起佤族对缅甸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从"当时"中"发现"历史依据和从"当下"里立足现实需求,为佤族"自治"现状的维持和佤族精英争取成立民族区域自治邦目标建构历史合法性。(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皓月[7](2018)在《基于叙事学的佛经与道教《灵宝经》的对比研究——以叙述者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叙事学理论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之一。虽然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为小说,但是佛教经典和道教《灵宝经》也属于叙事文的范畴。所以,本文希望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围绕人称、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叙述者的作用、视点等问题,对比研究佛经与道教《灵宝经》中叙述者的不同,揭示《灵宝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8年06期)
谢忠文[8](2018)在《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以贵州改革实践为叙述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迭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叁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本文来源于《邓小平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杨瑞[9](2018)在《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北上的“本事”与“叙述”——以主流报纸舆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孙中山北上,攸关全国政治格局重组及其个人政治形象的再建构。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孙中山北上的事实本身及其本意,与南北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的观察、解读虽有部分吻合,但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背离与错位。本应清晰确定的"本事",经由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演绎重塑后,变为众说纷纭、游移不定甚而真假莫辨的罗生门式"叙述"。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并以此历史事件为中枢尽可能地排比各相关方史事,正向寻绎"本事"转换为"叙述"的逻辑,反向回溯"叙述"还原"本事",探源两者间的内在关联,不失为解读孙中山北上本意以及南北内外政治互动与演化的有效锁钥,从而得以揭示不同政派围绕新政治体系重建各种错综复杂的事实联系和内外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刘霞云[10](2018)在《孙惠芬式叙述之限度与空间——以《寻找张展》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孙惠芬是当代文坛将"写什么"与"怎么写"同等看重的实力作家。较之前期写作,《寻找张展》因"题材之新"大获赞誉,但从表层结构看,叙述策略也有"新"变,不过究其本质,依然延续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写作理念与表达习惯。且场域化设置、成长型叙述和论证式推理在突显作家深刻的人性探幽、娴熟的技巧运用以及严谨的细节推敲等既定风格之余,也暗含其强行介入、理性过重、缺乏文学质感等不足。特点即局限,局限即空间,只有将写作追求与叙述风格妥帖融合,才是孙惠芬长篇写作的可能空间,也是当下优秀长篇写作的不二出路。(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8年05期)
叙述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双方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与经史关系等议题交涉颇多,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文化与古史,认定中国史学的功能以及义理与制度的抉择,取径有别。柳诒徵秉持儒家正统史观,倡导史术通贯经术,确立国性与文明主体;蒙文通建构儒史相资能动系统,提倡"义与制不相遗而后学明"。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创造性重建儒学与转化史学的多重取径,既可呈现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相与多元旨趣,又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多元学术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述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孙广.重谈元明《孟子》学的转向——以洪武朝为叙述中心[J].江汉学术.2020
[2].张凯.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19
[3].曹文轩.建立公正合理的文明交流新秩序[N].北京日报.2019
[4].徐德斌,赫曦滢.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叙述范式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
[5].唐娒嘉.胡适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叙述——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J].滨州学院学报.2019
[6].杨宝康.缅甸佤族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分析——以《佤族历史》为中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7].王皓月.基于叙事学的佛经与道教《灵宝经》的对比研究——以叙述者为中心[J].世界宗教文化.2018
[8].谢忠文.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以贵州改革实践为叙述中心[J].邓小平研究.2018
[9].杨瑞.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北上的“本事”与“叙述”——以主流报纸舆论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8
[10].刘霞云.孙惠芬式叙述之限度与空间——以《寻找张展》为中心[J].当代文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