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非晶合金论文_李剑斌,陶聪,陆明,李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居里,激光,比热,热膨胀,块体,冷处理。

基非晶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李剑斌,陶聪,陆明,李宁[1](2019)在《爆炸压实制备Fe基非晶合金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爆炸压实制备出直径为12.1mm的Fe_(72)Si_(12)B_(16)非晶合金棒。利用XRD和DSC对制备出的试样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试样的形貌、组织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金棒依然保持非晶结构,其玻璃转变温度T_g、晶化开始温度T_x、过冷液相区ΔT_x及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_(rg)分别为779、813、34 K和0.55。非晶合金棒截面基本不存在裂纹,说明粉末颗粒结合情况良好。(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陈杰[2](2019)在《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及其力敏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磁式力敏薄膜传感器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传感器。铁基非晶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软磁特性,正成为该类型传感器研究的热点与方向,研究其压磁特性对开发高性能的压磁型传感器具有重大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以铁基非晶合金薄膜为研究对象,首先较系统地总结了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测试方法及其力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应用自主开发的一套完整压磁测试系统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及其环境稳定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非晶合金表面制备了一层化学转化膜,解决了非晶合金薄膜作为力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面临的封装问题,并研究了压磁型力敏薄膜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其封装工艺;最后,初步验证了该测试方法在疲劳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1)在压磁特性开放式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闭合式测试系统,解决了测试系统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问题,并提升了测试系统的灵敏度。测试系统受外界电磁场影响的距离由原有的15 mm缩减到2 mm;另外,在电感式压磁测试方法基础上,开发了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薄膜的压磁性能变化情况的直接测量方法。(2)退火处理工艺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具有显着影响。Fe_(78)Si_(13)B_9,Fe_(73.5)Cu_lNb_3Si_(13.5)B_9及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叁种非晶合金薄膜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400℃,550℃,300℃,其对应薄膜的SI_(Max)分别为0.5907、1.2998、0.1833。在相同退火处理工艺及测试条件下,Fe_(73.5)Cu_lNb_3Si_(13.5)B_9薄膜具有更优异的压磁性能。铁基薄膜对微小应力敏感,薄膜的应力敏感区间约在0~1.5 kPa之间。(3)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在0~0.6 kPa压力带,薄膜电感值随薄膜受到的压应力增大而显着上升,即具有“正压磁效应”,其当压应力σ=0.6kPa时,SI值5.5%;环境温度对压磁效应灵敏度有显着影响,在20~30℃范围内,压磁效应和灵敏度稳定性最好。(4)薄膜的压磁效应与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合力方向θ相关。当合力方向为沿着薄膜方向的拉应力时,薄膜表现为正的压磁效应,否则呈现出负的压磁效应。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后,薄膜内应力状态会发生变化,压磁效应的特征也会发生显着变化。当退火温度≥350℃时,薄膜的压磁效应类型由“正压磁效应”转变为“负压磁效应”。(5)通过转化反应成功地在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表面制得了一种表面平整、均匀、主要成份为Cu_(0.86)Fe_(2.14)O_4和(Cu_(0.18)Fe_(0.82))Cu_(0.82)Fe_(1.18)O_4的内生转化膜,相应地其薄膜厚度约被等效地减薄了6~8μm。表面处理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5 min。表面处理后的薄膜与高分子树脂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容易被环氧树脂封装。(6)研究了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封装工艺对其测试性能的影响。在应力加载为0~3 kPa范围内,各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均具有良好的应力敏感性,对外呈现为正压磁效应现象。测试频率为1 kHz时,单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性能最优,其SI_(Max)表征值为1.696,灵敏度K_(Max)为3.106;测试频率为10 kHz时,叁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效应值最大。(7)应用非晶合金薄片与碳纤维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敏特征。复合材料材料压磁特征与外加拉应力具有明显单调相关关系,压磁特性数据结果稳定性较高。材料的K---t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材料内部应力的突变情况。应用此复合材料制作的敏感贴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的失效问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马兰,余琼,张立君,覃广河,贾建平[3](2019)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锆基非晶合金中碳、硫》一文中研究指出锆基非晶合金的应用极为广泛,常被用在穿甲弹、电子产品外壳、医疗器械、空间工程材料、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强度高、模量低是锆基非晶合金不容置疑的优点,但塑性的制约使得锆基非晶合金的应用受到限制。添加合金元素可以提高体系塑性,(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06期)

李红,李艳萍,曾宏,况春江,周少雄[4](2019)在《铁基非晶合金居里转变温度热分析测试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测试方法研发的角度,摸索了采用DSC热流法、比热法、热膨胀法分别测试非晶合金居里温度的测试方法。分别从升温速度、坩埚选择、称样量等几方面摸索了热分析试验条件,研究发现,对于Fe基非晶合金,采用合适的试验条件,3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明显的居里转变信号。采用DSC热流法,选定Al坩埚、合适的称样量、较高的升温速度(升温速度10 K/min以上)可以观察到居里转变信号,居里转变过程为热流曲线上的抖动现象。采用比热法发现,Fe基非晶合金的居里转变过程前后比热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这反映了该合金DSC热流信号变化的本质原因。热膨胀法结果显示,Fe基非晶合金热膨胀曲线在居里转变前后出现了典型的因瓦效应,即反常膨胀,这反映了居里转变过程中的磁致伸缩现象部分抵消了由于正常晶格非谐振动引起的膨胀。综合以上3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非晶合金居里转变过程中热学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9年03期)

金孝君,朱协彬,薛卫昌,王刚[5](2019)在《深冷处理时间对Fe基非晶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材料作深冷处理可以提高综合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增加使用寿命,但目前尚无关于Fe基非晶合金涂层深冷处理的报道。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N80碳素钢表面制备了Fe基非晶合金涂层,并进行了-196℃下不同时间的深冷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HXD-1000 TMC型显微硬度计、Image-Pro-plus软件、PGSTAT型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HT-6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Fe基非晶合金涂层深冷处理前后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孔隙率、耐蚀性以及耐磨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等离子喷涂Fe基非晶态合金涂层作适时的深冷处理,可以降低其孔隙率,提高其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本技术可以用于更多的材料深冷处理。(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郭跃东,邢昌,王刚,王微,檀财旺[6](2019)在《激光工艺参数对快速成型Zr基非晶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激光工艺参数对Zr基非晶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激光工艺参数下,制备的Zr基非晶合金样品几乎为非晶态,仅有少量晶体析出相,且样品的耐腐蚀性能最佳,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样品内晶体析出相不断增加,硬度不断增强;随着激光功率的提高,样品内不再存在大面积非晶组织,晶化严重,硬度与耐腐蚀性能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尚春明,施冬梅,李文钊,石永相,徐雪涛[7](2019)在《Zr基非晶合金燃烧热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测量Zr基非晶合金的燃烧热,评估其化学潜能,采用氧弹量热法,研究了不同材质坩埚、助燃剂种类和添加量、充氧压力对Zr基非晶合金燃烧热测试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测试实验条件:钨坩埚铺垫酸洗石棉,方片60标准药助燃剂,质量比1∶1,氧气压力2. 0 MPa; XRD显示燃烧产物的成分主要为ZrO_2,以及少量的CuO、Cu_2O和Al_2O_3。(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娈[8](2019)在《基于团簇模型设计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及其在45钢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等,但非晶态的获取通常需要严格的控制合金成分区间以及达到极高的冷却速率(105 K/s)。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二元或叁元体系的非晶合金往往只能形成厚度以微米计量的薄带状成品,其叁维尺寸远达不到块体材料的标准,因而制约了非晶合金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激光熔覆是表面快速加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本质是远离平衡态的快速加热以及快速冷却的综合物理冶金过程。以往大量使用硬质材料作为熔覆母材,其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是激光熔覆需要克服的主要缺点。而利用非晶合金作为熔覆材料母材至少带来两方面优势:首先,非晶合金可以提供成分和组织均匀的熔覆材料,无论是粉末还是条带状态均有利于后续熔覆工艺的控制,具有优良的熔覆性能;其次,采用价格低廉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可以在绝大部分金属基体表面大面积制备出合金涂层,特别是含有非晶和晶化相的复相涂层具有很好的减磨性和耐磨性能,因此非晶态熔覆合金的研发和制备得到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研究3d过渡族金属TM(Fe,Co,Ni)加类金属M(B,Si)体系的非晶合金及其熔覆行为。采用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对(Fe,Co,Ni)-B二元合金体系进行成分解析,给出具有最优非晶形成能力的理想团簇成分式,并利用C02激光光源在45钢基体上对已给出的合金体系的成分进行了熔覆实验。在Fe-B-Si体系中选用不同成分的非晶合金进行了熔覆实验,同时还对比了熔覆材料在晶态和非晶态两种情况下的熔覆效果,验证了非晶粉末具有更加优异的熔覆性能。选取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多元Co基非晶合金成分在45钢表面进行激光熔覆,在不同的工艺下获得了不同非晶含量的涂层。用Ni元素替换Co基非晶合金中部分Co元素,同样可以获得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进行激光熔覆后,熔覆层内没有非晶相生成,且硬度和耐磨性均下降。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以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理论为基础,对Fe-B、Co-B和Ni-B二元合金体系中与非晶形成相关相结构进行解析。根据密堆团簇的筛选判据可得出Fe-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Fe-Fe12]、[B-Fe9]和[B-B2Fe8];Co-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Co-Co12]、[B-Co9]和[B-B2Co8];Ni-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Ni-Ni12]、[B-Ni9]和[B-B2Ni8]。结合理想非晶合金24电子理论,构建了Fe-B、Co-B和Ni-B二元合金体系理想非晶团簇式,分别为:[B-B2Fe8]Fe、[B-Co9]B和[B-Ni9]B。在Fe-B二元合金基础上,保持最稳定的[B-B2Fe8]Fe团簇式结构不变,将第叁组元Si原子分批次替代壳层B原子的位置,形成了两种新的团簇式[B-BSiFe8]Fe和[B-Si2Fe8]Fe,这两种团簇式在非晶最佳形成能力成分点 Fe75B15Si10的理想比例为 4:1,采用 Fe75B115Si10=4[B-BSiFe8]Fe+1[B-Si2Fe8]Fe 的中程序模型解析Fe-B-Si叁元非晶最佳成分。(2)选取不同成分的Fe-B-Si叁元非晶合金在45钢表面上进行了激光熔覆试验。将成分为Fe79.73B8.86Si11.41母合金分别采用球磨破碎和甩带研磨两种方式制备成晶态和非晶态复合粉末。Fe79.73B8.86Si11.41非晶粉末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Tm和T1的值分别为1417 K和 1448 K,Tg、Trg(Trg=Tg/T1)值分别约在729.43 K和0.503 附近。Fe75B15Si10对应的Tx、Tm和T1的值分别为838 K,1402 K和1474 K。对比晶态和非晶态两种粉末的物相结构以及对应的熔覆层宏观质量、结构、组织及性能分析可知:在相同的熔覆能量条件下,非晶复合粉末的熔覆性能优于晶态粉末。采用非晶复合粉末所获得的熔覆层表面及内部没有气孔和裂纹,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其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树枝晶,各元素在熔覆层内分布较为均匀,受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和细晶强化的影响,其硬度及耐磨性与基体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对比Fe79.73B8.86Si11.41与Fe75B15Si10两种非晶合金粉末的熔覆效果可知,Fe79.73B8.86Si11.41具有更加接近共晶点的成分,因此具有更窄的熔化区间,其形成的熔覆层宏观质量较好。通过对熔覆层的硬度以及耐磨性的对比可知,Fe75B15Si10涂层中B含量较高,硬度和耐磨性好于Fe79.73B8.86Si11.41涂层。(3)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 Co61.2B26.2Si7.8Ta4.8高非晶含量的复合涂层。该合金成分为前期实验发现的具有最佳形成能力的非晶合金,可以形成直径4mm的块体金属玻璃。所获得的熔覆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区域:表面区域为非晶基体上弥散分布的Co2B等轴树枝晶结构;过渡区由树枝状晶或柱状晶的Co2B相迭加晶间析出的Co3B相构成;界面结合区则是由αα-(Co,Fe)基体上析出的α'-(Co,Fe)相所组成。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合金涂层表面区非晶的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平均硬度值降低,耐磨性和减磨性逐渐提升,当激光功率达到4.0 kW时,熔覆层非晶含量最高,磨损体积最小。与叁元Fe基非晶合金形成的熔覆涂层相比,Co基熔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有较大提升。(4)在Co61.2B26.2Si7.8Ta4.8合金成分基础上,用Ni元素替代部分Co元素后,均获得了同样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Co55.1Ni6.1B26.2Si7.8Ta4.8,Co49.0Ni12.2B26.2Si7.8Ta4.8,Co42.8Ni18.4B26.2Si7.8Ta4.8和Co36.8Ni24.4B26.2Si7.8Ta4.8。对以上四种成分的非晶合金粉末在45钢基体上进行激光熔覆试验,没有得到含有非晶的熔覆层,而是形成了中间区是由α-(Co,Fe,Ni)固溶体上分布着CoB,Co3B和Co3Ta金属间相的复合涂层。随着Ni含量的增加,熔覆层的平均硬度降低,在6.1 at.%Ni样品中显微硬度最高约为17 Gpa,在硬度较低的12.2 at.%Ni样品中,达到最小摩擦系数(~0.38)和磨损体积(~6×10-4mm3)。与没有添加Ni的Co基非晶复合涂层相比,硬度及耐磨性均下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翟思成[9](2019)在《软磁性Fe基非晶合金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及其耐蚀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e基非晶合金由于其优异的软磁性能,在变压器、电机、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软磁Fe基非晶合金与传统软磁材料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存在很多挑战。例如,脆性较大,不易进行切削加工,热稳定性低,且综合磁学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课题利用单辊旋淬法制备Fe基非晶薄带,通过XRD,FESEM,TEM,DSC,显微硬度计,交变梯度磁强计及电化学工作站等手段研究Nb、Mo、Ta、Zr、NbNi等元素添加对Fe基非晶薄带微观组织、热稳定性、硬度、软磁性能及海水耐蚀性的影响,并对结构和性能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此外,探索了退火及低温处理对软磁Fe基非晶合金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期通过元素添加和不同处理工艺的探索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软磁Fe基非晶合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e_(0.8)Co_(0.2))_(70)B_(25)M_5(M=Mo,Nb,Ta,Zr)非晶合金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研究。Nb和Zr添加的非晶薄带具有较宽的过冷液相区(ΔT_x),展现出较好的玻璃形成能力(GFA)。Ta和Zr添加的非晶薄带具有高初始晶化温度(T_x)为612和560℃,且高于已报道的大部分软磁Fe基非晶薄带,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该非晶合金体系具有高的显微硬度,均高于850 HV。(Fe_(0.8)Co_(0.2))_(70)B_(25)M_5(M=Nb,Ta,Zr)非晶薄带的矫顽力(H_c)均小于0.85 Oe,表现出软磁性行为。Ta添加降低了样品的平均最近邻原子间距(d_m),导致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_s=122 emu/g),表现出良好的软磁性能。相较其他元素添加,Nb添加的非晶合金具有较正的腐蚀电位(E_(corr))和宽的钝化区(ΔE),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海水耐蚀性。2.(Fe-Co)_(75)B_(21)M_4(M=Nb,Ta,NbNi,Mo,Zr)非晶合金体系结构和性能研究。(Fe_(0.7)Co_(0.3))_(75)B_(21)Nb_4和(Fe_(0.7)Co_(0.3))_(75)B_(21)Ta_4非晶薄带的ΔT_x值分别为44℃和35℃,表现出高GFA。Zr添加的非晶薄带具有较高的T_x(562℃),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与(Fe_(0.8)Co_(0.2))_(70)B_(25)M_5非晶合金体系相比,提高铁磁性元素Fe,Co的含量并减少B元素的含量,d_m的降低增强了原子间结合力,进而提升了该非晶合金体系的显微硬度,均大于970 HV。(Fe_(0.8)Co_(0.8))_(75)B_(21)Nb_4非晶薄带展现出较高的M_s值,为206 emu/g,表现出优异的软磁性能。这归因于Nb有利于减小Fe-Fe原子间距。此外,提高Fe含量并降低B含量有利于提升M_s值,优化非晶合金的软磁性能。在该研究体系中,NbNi添加导致非晶薄带具有较正的E_(corr)和较宽的ΔE,从而提升其海水耐蚀性。3.对(Fe_(0.7)Co_(0.15)Ni_(0.15))_(75)B_(21)Nb_4(Z3)、(Fe_(0.7)Co_(0.3))_(75)B_(21)Ta_4(Z2)和(Fe_(0.8)Co_(0.2))_(75)B_(21)Nb_4(M1)淬态非晶薄带在小于玻璃转变温度(<T_g)区域内进行退火处理,非晶合金发生结构弛豫,释放内应力,促进了原子扩散迁移,降低样品的H_c。在T_g-T_x及>T_x温度区域内进行退火处理,在非晶基体上依次析出α-<Fe,Co>相和Fe-B化合物,导致磁晶各向异性,使H_c增加。在<T_x的不同温度区域内进行退火处理,弥散分布30-50 nm的α-<Fe,Co>相与基体产生强烈的磁交换作用,提升样品的M_s。在>T_x温度区域内进行退火处理,Fe-B化合物的析出降低了样品的M_s。Z3淬态非晶薄带的形核激活能(E_x)小于长大激活能(E_p),说明在晶化过程中,晶体长大比晶体形核需要克服更高的能量势垒,形核更容易进行。电化学腐蚀表明,相比于M1淬态非晶薄带,477℃(<T_g)退火处理样品具有较正的E_(corr)和宽的ΔE,表现出较好的海水耐蚀性。4.在-20和-70℃对Z2和M1淬态非晶薄带进行低温处理。保持了Z2非晶特性,发生类似结构弛豫现象,释放内应力;而-20℃低温处理诱导M1发生初始晶化,在非晶基体上析出部分Fe_(23)B_6化合物。低温处理有效提升T_x值,尤其是-70℃低温处理更有益于T_x值的提高,改善热稳定性。根据动电位极化曲线可知,低温处理降低了Z2和M1非晶薄带的海水耐蚀性。相比于淬态非晶薄带,低温处理Z2样品的晶化焓(ΔH)略微降低,使得非晶合金中过剩自由体积含量下降,减少阻碍畴壁运动钉扎位点,降低H_c。-20℃低温处理Z2样品比淬态非晶薄带的M_s提升近一倍,表现出良好的软磁性能。而低温处理诱导M1在基体上析出Fe_(23)B_6化合物,降低了样品的M_s值。(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筱溪[10](2019)在《Zr基非晶合金力热耦合性能与应力诱导晶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亦称为块体金属玻璃,其结构排列方式在原子尺度上与普通晶体金属材料不同,大量的衍射实验结果证实了其原子排列并非如晶体般呈现周期性长程有序状态,也不存在晶体材料中常见的如位错、晶界等点阵缺陷。非晶合金因其结构特性而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非晶材料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非晶体系中,Zr基非晶合金因其低成本、高强度和大玻璃成形能力等特性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其具有较强的玻璃成形能力和较宽的过冷液相区,便于利用不太复杂的设备制出尺寸较大的非晶合金块体,同时制备出的块体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弹性、优良的耐腐蚀性及优异的加工成形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因此近30年来,Zr基非晶合金体系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非晶形成机制及非晶材料断裂机制、疲劳断裂特性和裂纹尖端的扩展特性的研究,然而Zr基非晶合金常采用吸铸的形式制造,试件内部常有气孔等缺陷,在其特殊的服役条件下,力热耦合特别是疲劳载荷作用会使试件的力学性能发生突变,使得服役性能发生改变,因此研究Zr基非晶合金在力热耦合下的氧化行为及应力诱导下的晶化行为很有必要。本文旨在研究Zr基非晶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行为,以及在不同温度及力学环境下非晶合金的氧化及晶化行为。通过在100℃、200℃、300℃、400℃对Zr_(55)Cu_(30)Al_(10)Ni_5试件进行高温拉伸及高温压缩试验,并结合SEM观察其不同温度的断口形貌,揭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非晶合金断口的断口形貌特征,由典型脉络状条纹至剪切带末端熔滴状态的转变。为研究非晶合金在力热耦合作用下的氧化行为,分别选定100℃、200℃、300℃、400℃这四个低于本材料晶化温度的温度点,通过疲劳试验及对断裂后样品进行XRD分析确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生成物。实验发现,非晶合金Zr_(55)Cu_(30)Al_(10)Ni_5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氧化行为,在较低温度下即100℃-200℃温度范围内,Zr_(55)Cu_(30)Al_(10)Ni_5非晶合金被氧化,主要生成单斜晶型CuO相、六角形晶CuAlO_2相、立方晶CuAl_2O_4相,而在较高温度下即300℃-400℃温度范围内,主要生成的氧化物为四方型晶ZrO_2。并通过对比在400℃下疲劳、拉伸及保温30小时的试件的氧化产物,揭示温度及机械载荷对非晶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针对非晶合金机械应力诱导下的晶化行为,对Zr_(55)Cu_(30)Al_(10)Ni_5非晶合金试件进行增加微区缺陷,在构建平面复合应力状态的同时,使得被测试件的疲劳裂纹萌生位置可控。并对疲劳断裂后的试件采用纳米压痕的实验方式对断裂后试件不同微区弹性模量、硬度进行检测,发现从试件内部缺口至疲劳断口处硬度具有从小变大的显着趋势,即靠近疲劳断口处产生了机械应力作用下的显着硬化。采用SEM对微区残余压痕形貌进行观测,并结合FIB及TEM对残余压痕不同区域的晶化程度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比距离压痕倾斜面不同区域处的电子衍射图及明、暗场像,发现Zr_(55)Cu_(30)Al_(10)Ni_5非晶合金材料在纳米压痕局部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诱发了非晶基体的晶化,且产生塑性堆积的区域,越靠近压痕斜面,其晶化程度越高。而对拉伸断裂试件在相同位置进行FIB制样,并未发现明显的晶化现象,表明了疲劳载荷对非晶材料晶化的促进作用强于拉伸载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基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压磁式力敏薄膜传感器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传感器。铁基非晶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软磁特性,正成为该类型传感器研究的热点与方向,研究其压磁特性对开发高性能的压磁型传感器具有重大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以铁基非晶合金薄膜为研究对象,首先较系统地总结了非晶合金薄膜压磁测试方法及其力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应用自主开发的一套完整压磁测试系统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及其环境稳定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非晶合金表面制备了一层化学转化膜,解决了非晶合金薄膜作为力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面临的封装问题,并研究了压磁型力敏薄膜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其封装工艺;最后,初步验证了该测试方法在疲劳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1)在压磁特性开放式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闭合式测试系统,解决了测试系统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问题,并提升了测试系统的灵敏度。测试系统受外界电磁场影响的距离由原有的15 mm缩减到2 mm;另外,在电感式压磁测试方法基础上,开发了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薄膜的压磁性能变化情况的直接测量方法。(2)退火处理工艺对铁基非晶合金薄膜的压磁性能具有显着影响。Fe_(78)Si_(13)B_9,Fe_(73.5)Cu_lNb_3Si_(13.5)B_9及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叁种非晶合金薄膜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400℃,550℃,300℃,其对应薄膜的SI_(Max)分别为0.5907、1.2998、0.1833。在相同退火处理工艺及测试条件下,Fe_(73.5)Cu_lNb_3Si_(13.5)B_9薄膜具有更优异的压磁性能。铁基薄膜对微小应力敏感,薄膜的应力敏感区间约在0~1.5 kPa之间。(3)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在0~0.6 kPa压力带,薄膜电感值随薄膜受到的压应力增大而显着上升,即具有“正压磁效应”,其当压应力σ=0.6kPa时,SI值5.5%;环境温度对压磁效应灵敏度有显着影响,在20~30℃范围内,压磁效应和灵敏度稳定性最好。(4)薄膜的压磁效应与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合力方向θ相关。当合力方向为沿着薄膜方向的拉应力时,薄膜表现为正的压磁效应,否则呈现出负的压磁效应。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后,薄膜内应力状态会发生变化,压磁效应的特征也会发生显着变化。当退火温度≥350℃时,薄膜的压磁效应类型由“正压磁效应”转变为“负压磁效应”。(5)通过转化反应成功地在Fe_(71.5)Cu_1Nb_3Si_(13.5)B_9V_2非晶合金薄膜表面制得了一种表面平整、均匀、主要成份为Cu_(0.86)Fe_(2.14)O_4和(Cu_(0.18)Fe_(0.82))Cu_(0.82)Fe_(1.18)O_4的内生转化膜,相应地其薄膜厚度约被等效地减薄了6~8μm。表面处理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5 min。表面处理后的薄膜与高分子树脂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容易被环氧树脂封装。(6)研究了传感器的芯片结构及封装工艺对其测试性能的影响。在应力加载为0~3 kPa范围内,各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均具有良好的应力敏感性,对外呈现为正压磁效应现象。测试频率为1 kHz时,单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性能最优,其SI_(Max)表征值为1.696,灵敏度K_(Max)为3.106;测试频率为10 kHz时,叁层结构芯片的传感器压磁效应值最大。(7)应用非晶合金薄片与碳纤维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敏特征。复合材料材料压磁特征与外加拉应力具有明显单调相关关系,压磁特性数据结果稳定性较高。材料的K---t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材料内部应力的突变情况。应用此复合材料制作的敏感贴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的失效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非晶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李剑斌,陶聪,陆明,李宁.爆炸压实制备Fe基非晶合金棒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2].陈杰.铁基非晶合金薄膜压磁特性及其力敏传感器[D].南昌大学.2019

[3].马兰,余琼,张立君,覃广河,贾建平.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锆基非晶合金中碳、硫[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4].李红,李艳萍,曾宏,况春江,周少雄.铁基非晶合金居里转变温度热分析测试方法探讨[J].物理测试.2019

[5].金孝君,朱协彬,薛卫昌,王刚.深冷处理时间对Fe基非晶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6].郭跃东,邢昌,王刚,王微,檀财旺.激光工艺参数对快速成型Zr基非晶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7].尚春明,施冬梅,李文钊,石永相,徐雪涛.Zr基非晶合金燃烧热测试方法[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8].张娈.基于团簇模型设计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及其在45钢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9].翟思成.软磁性Fe基非晶合金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及其耐蚀性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9

[10].马筱溪.Zr基非晶合金力热耦合性能与应力诱导晶化行为[D].吉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振动样品磁强计计算涂层孔隙率的图像处理((a)处理前...涂层和基体在10Wt.%NaOH溶液中的动电...测试样品最大腐蚀深度随腐蚀时间的变...镁基块体非晶合金试样与圆锥腔体模具...掺杂Hitperm合金的介电常数谱

标签:;  ;  ;  ;  ;  ;  ;  

基非晶合金论文_李剑斌,陶聪,陆明,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