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膜论文_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颗粒,传感器,氢气,薄膜,光纤,超滤膜。

纳米颗粒膜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1](2019)在《阻尼金属纳米颗粒膜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失相时产生热电子和空穴对,当金属纳米颗粒与半导体或其他环境介质发生强相互作用时,热电子会快速转移到半导体导带,表现为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本文介绍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概念、特点,采用真空技术构建了等离激元共振强阻尼体系,探讨了其在光催化和光电子学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促进真空镀膜与纳米技术融合,推动真空科学的发展,拓展了真空镀膜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刘元君,叶芬,王威,张俊豪,晏超[2](2019)在《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制备及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态呼吸图法制备了具有高度有序微结构的聚苯乙烯-嵌段-聚4-乙烯吡啶共聚物(PS-b-P4VP)膜。以该嵌段共聚物膜为模板,可制得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借助光化学还原途径制得了具有蜂窝状微结构的Ag纳米颗粒膜。以罗丹明6G(R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用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的性能。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对R6G分子的表面拉曼散射增强因子高达1.31×10~9。另外,该SERS基底还显示了较低的检测限,检测限低至10~(-10)mol·L~(-1)。拉曼信号面扫显示了基底很好的信号均匀性。在此SERS基底上30μm×30μm范围内随机收集的120个拉曼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2%。(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穆青青,刘晓波,刘伟[3](2019)在《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光纤氢气传感技术是未来氢气传感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保障氢能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纳米尺度的钯基氢敏材料难以与光器件耦合的问题,本文采用水相合成及离心沉积方法制备具有快速氢气响应特性的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搭建了含有Au-Pd核壳纳米颗粒氢敏膜阵列的透射式传感系统,实现了光信号与多层纳米颗粒膜阵列的耦合,通过提高敏感材料对光信号的调制能力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实验研究表明,本文制备的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粒径为48nm,Pd层厚度约为4nm。该敏感薄膜对4%浓度氢气的响应时间小于3s,且在循环测试中显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3片薄膜阵列传感,在不影响传感器响应速度的同时将传感器灵敏度提升至最高,为单片膜的2.7倍。该研究为开发高性能光纤氢气传感器提供了重要指导。(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欢欢[4](2019)在《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Ag颗粒具有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特性,能够诱导光催化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材料。但纳米Ag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降低了光催化性能。本文利用叁种方法来提升纳米Ag颗粒膜的光催化性能,分别为氧化处理,与纳米Cu复合,与TiO_2复合。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Ag颗粒膜氧化、与纳米Cu复合后的选择性光催化反应。围绕该主题,本文开展以下工作:一、利用等离子体辐照及氧气氛围退火对纳米Ag颗粒膜进行氧化处理,研究其对氨基苯硫酚(PATP)的选择性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g颗粒膜经氧化处理后的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经等离子体辐照后产生了亲电子氧(O~-),而经氧气退火后产生了超氧离子(O_2~-)提高了选择性催化性能。二、将纳米Ag颗粒膜与纳米Cu颗粒膜复合,研究其对硝基苯硫酚(PNTP)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通过调整纳米银铜的蒸镀顺序,分别制备了纳米Ag/Cu及纳米Cu/Ag两种构型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g/Cu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较单层纳米Ag膜的光催化性能有了显着提升,而纳米Cu/Ag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提升幅度较小。我们认为其催化机理与纳米Ag-Cu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电荷转移有关。叁、将纳米Ag颗粒膜与TiO_2薄膜复合,研究其对罗丹明6G(R6G)的催化性能。我们在xTiO_2-30sAgNPs构型及30sAgNPs-xTiO_2构型的基础上提出了100sTiO_2-30sAgNPs-xTiO_2“叁明治”构型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100sTiO_2-30sAgNPs-xTiO_2构型在顶层TiO_2厚度为2nm时,光催化降解值最大,此时载流子的循环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对深入理解纳米Ag颗粒膜在选择性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高纳米Ag颗粒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浩然[5](2019)在《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颗粒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磁性纳米颗粒因独特而优异的磁学性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ε-Fe_2O_3、ε-Co尤其突出。二者均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因而纯ε-Fe_2O_3相在常温时具有2T的超高矫顽力,大尺寸ε-Co磁性纳米颗粒有望形成斯格明子。基于磁性纳米颗粒优异的磁学性质,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的颗粒膜将具备颗粒本身的磁性能,从而应用于磁记录、电磁波吸收等方面。ε-Fe_2O_3、ε-Co均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但合成纯ε-Fe_2O_3相、大尺寸ε-Co磁性纳米颗粒仍然是技术性难题。本文研究了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ε-Fe_2O_3、ε-Co的合成方法,并探索了一种新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是制备ε-Fe_2O_3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经溶胶、凝胶过程,制备得到含Fe、Si的胶体,再通过热处理形成硅介孔材料包覆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便,且能制得矫顽力2T、相较纯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并探究不同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对ε-Fe_2O_3相形成的影响,得出最佳退火温度1100℃、保温时间3h的结论。分析并尝试解决颗粒磁滞回线“塌腰”的问题,经实验验证铁钴合金相包覆并不能有效解决“塌腰”问题。同时,本文成功制备得到一种分散稳定的磁流体,即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悬浊液,该悬浊液中的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依然能够保持其高矫顽力性能。ε-Co是一种特殊的立方结构Co相,其磁性纳米颗粒尺寸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不等。由于ε-Co具有非中心对称的晶体结构,因此晶体中可能存在DM(Dzyaloshinsky-Moriya)效应,从而在形成大尺寸(200 nm以上)颗粒后有极大可能产生斯格明子,应用于磁存储和自旋电子学器件等方面。ε-Co一般由羰基钴([Co_2(CO)_8])经热分解得到。本文采用热分解羰基钴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立方结构的ε-Co磁性纳米颗粒,最大颗粒尺寸约60 nm。在制备得到高性能磁性纳米颗粒之后,本文探索采用基质辅助脉冲激光沉积技术(MAPLE)、磁性纳米颗粒为靶材制备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可行性。由于制备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周期较长,且制备量较少,因此本文先以尺寸形貌相似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为靶材,先探索制备颗粒膜的参数,得到最优参数后,再以ε-Fe_2O_3为靶材进行沉积。在沉积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过程中,得到20 nm~500 nm厚度不等的膜层。膜层厚度与沉积时间、激光能量成正相关。膜层中Fe_3O_4相已完全相变为其它相,仅在沉积距离5 cm、真空度20 mTorr、激光能量395 u/ns的沉积条件下观察到颗粒膜生长痕迹,因此认为该沉积参数为最优参数,在该条件下最有可能制备得到磁性纳米颗粒膜。之后,以探究得到的最优沉积参数为基础,采用单晶硅片、STO两种不同的基片沉积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经测试发现膜层中ε-Fe_2O_3相消失,磁性能大幅降低。实验结果表明,经MAPLE沉积后纳米颗粒受热相变,无法保持原有相结构,同时由于受热熔化与非弹性碰撞导致形变,无法在基片表面保持原有颗粒形貌,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为激光能量过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李灵均,戴林君,徐雨,SIDDIG,Eashara.,A.A.,丁可[6](2018)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颗粒膜的空间均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压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AP-PECVD)薄膜的均匀性是AP-PECVD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基片的微位移实现了TiO_2纳米颗粒薄膜的连续沉积,同时研究了基片的不同移动方式对沉积薄膜的均匀性、表面形貌、结晶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均匀性会得到提高,沉积速率降低;单向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晶型,而来回移动沉积的薄膜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且随功率密度的提高,混晶结构中金红石含量提高。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相比锐钛矿单晶结构,混晶结构的TiO_2薄膜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光谱宽度发生了明显的增宽和红移现象,且金红石含量越高,此现象越明显。根据Kubelka-Munk公式求取TiO_2薄膜的光学带隙可知,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结构会引起能带的错列分布,从而导致光学带隙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明尧,骆志杰,宋涵[7](2018)在《一种基于离心沉积金钯核壳纳米颗粒膜的光纤H_2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低维纳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可以极大的提高材料与气体分子的接触面积,增强氢敏材料的灵敏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心沉积金钯(Au-Pd)核壳纳米粒膜的反射式光纤氢气传感器。实验中采用种子溶液生长法合成尺寸约40nm的立方金核,后在金核溶液中加入Pd的生长液,进而得到粒径约62nm的Au-Pd核壳纳米颗粒。在4 000rpm,8 min条件下,将4 mL纳米颗粒溶液水平离心沉积在10mm×10mm的石英玻璃基片上得到氢敏纳米膜。表征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备的Au-Pd核壳纳米粒子粒径均一、结晶良好,离心沉积薄膜厚度均匀为200nm。在不同浓度氢气环境下,通过搭建的带有双光路补偿的反射式光纤束传感器对纳米粒薄膜的氢敏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浓度在0.1%~4%的氢气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在多次通/放氢循环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随着氢气浓度的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呈非线性增大,有利于对低浓度氢气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8年05期)

骆志杰[8](2018)在《基于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以其独特的优势,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清洁能源载体之一。但氢气化学性质活泼,在氢能制取、贮存、运输和加注等各个环节中,泄漏的氢气极易导致重大事故,因此氢气的泄露监测必不可少。光纤氢气传感器是一种采用光作为氢气浓度信息传递媒介的传感器,具有本质安全、体积小及易遥测等独特优势,适用于各种危险复杂环境中氢气浓度的实时监测。现有的光纤氢气传感器主要利用钯(Pd)或其复合薄膜材料吸氢后物理性质(折射率、反射率、体积等)的变化,对光信号的强度、波长、光程和偏振态等进行调制,从而实现对环境中氢气浓度信息的感知。然而受制于氢气在Pd层中的扩散作用,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针对光纤氢气传感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搭载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的多层透射式光纤氢气传感器,在保持纳米颗粒膜较快响应速度的同时通过增加膜片数量来增大对光强的调制次数,从而提高对氢气的灵敏度,实现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协调优化。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单层核壳纳米颗粒膜的透射光强模型,分析了Pd壳厚度及覆盖率对透射光强的影响规律,以及纳米颗粒膜在吸氢气前后因介电常数改变引起的透射光强变化;2)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粒径小、尺寸范围窄的Au-Pd核壳结构纳米颗粒,采用水平离心沉积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均匀分散的纳米颗粒膜。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纳米颗粒的成分及形貌进行研究,对纳米颗粒膜的膜厚和覆盖率进行了测量分析。通过反射式传感实验平台测试了纳米颗粒膜的各项特征参数(Pd壳厚度和覆盖率)对其通氢响应特性影响规律;3)设计了一种噪音小、性能稳定的多层透射式光纤氢气传感系统。建立了多层氢敏膜增敏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膜片数量及纳米颗粒膜的透射率对传感器增敏效应的影响规律;4)在多层透射式光纤传感系统平台上,对搭载不同数量、不同Pd壳厚度的单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传感器的通氢响应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Pd壳厚度和膜片数量对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传感器能够实现响应速度和灵敏度的协调优化;在常温常压下对多层透射式光纤氢气传感器进行了多次连续通放氢测试,分析了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以及重复性,验证了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闫丽娟[9](2017)在《Ag纳米颗粒膜共振吸收及ZnO/Ag复合薄膜光电性能提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纳米颗粒能够与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效应(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这种效应可以使纳米颗粒吸收一定波长的能量。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共振吸收与金属自身性质、颗粒尺寸、形状、颗粒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等是有关的,其中贵金属银(Ag)的电介质常数拥有较小的虚部,所以Ag纳米颗粒的LSPR效应最强。通过调控这些参数可以将Ag纳米颗粒的吸收拓宽到可见光区域,增加对太阳光谱的利用。因此研究纳米颗粒形貌对金属颗粒的共振吸收是十分有必要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受到光的激发时,伴随着局域电磁场增强,并且产生的热电子可以注入到半导体导带中。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光学天线聚集光能量在纳米颗粒周围,这对于有效的捕获太阳能是非常关键的。这些独特的性质对于电解水制氢、光催化、光电检测器、光伏器件来说是特别有利的。在众多半导体当中,氧化锌(ZnO)由于其低廉的价格,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的研究。但ZnO是宽禁带半导体,只能吸收比例很小的紫外光部分,而且光激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容易复合,严重的影响了光电效率的提高。可以采用贵金属纳米颗粒修饰ZnO,利用热电子能注入到半导体导带,来提高体系的载流子浓度,同时促进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而且还可以利用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可见光的吸收,提高体系对太阳能的利用。因此通过设计制备合理的ZnO/Ag纳米结构,可以很好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探讨了生长温度和薄膜厚度对Ag纳米颗粒共振吸收的影响。采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法,在不同的基片温度下(室温,100℃和200℃),沉积不同厚度的Ag纳米颗粒薄膜。实验结果表明,基片温度一致时,薄膜厚度的增加,会导致Ag纳米颗粒薄膜的共振吸收峰位发生红移,强度增强,半峰宽变宽。当形成连续的薄膜时,在光谱上没有看到明显的共振峰。相同厚度的Ag纳米颗粒薄膜,基片温度增加,共振吸收峰蓝移,峰型对称,半峰宽变窄。其中当室温下薄膜厚度从3 nm增加到17 nm时,Ag纳米颗粒的LSPR共振吸收峰可以大范围的调控从470 nm到770 nm,这是非常少有的。(2)探讨了不同结构的ZnO/Ag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以及光电性能的提高。采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法,室温下制备不同结构的ZnO/Ag纳米复合薄膜,其中这些结构中ZnO薄膜总厚度不变,嵌入ZnO当中的Ag纳米颗粒薄膜的层数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的条件下,不同结构的ZnO/Ag复合纳米薄膜光电流密度与纯的ZnO薄膜相比都有所提高。随着嵌入ZnO薄膜当中的Ag纳米颗粒薄膜的层数增加,光学性能与光电性能都逐渐增强。除此之外,在表面负载Ag纳米颗粒薄膜后,样品光电流密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当嵌入ZnO当中的Ag纳米颗粒薄膜的层数较多时,样品的纳米结构变得松散,性能不稳定,影响其实际应用。综合考虑,其中天线-ZnO/Ag 3D纳米薄膜样品光电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田琳[10](2017)在《xDLVO理论解析天然有机物存在下纳米颗粒膜污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纳米技术已广泛用于许多工业产品中,导致工程纳米颗粒在水环境中的浓度升高。在纳米颗粒中,二氧化钛(TiO_2)纳米颗粒被制造用作许多和工业产品中的颜料,防晒剂,光催化剂和半导体,对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有毒性作用,并且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因此,纳米颗粒如何被废水处理系统去除并如何影响其性能已经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超滤被认为是废水处理中去除纳米颗粒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膜污染会导致膜处理技术维护和操作成本的增加,膜污染仍然是限制超滤技术的广泛应用的桎梏因素。目前关于从膜分离技术中去除纳米颗粒的研究很少。当纳米颗粒排入水中时,环境因素例如天然有机物质和水中的溶液条件将影响纳米颗粒的行为。以前的研究只集中在单个纳米颗粒的膜污染,还未对在天然有机物存在下纳米颗粒膜污染的机理的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利用 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对腐殖酸与纳米TiO_2混合物膜污染过程中的界面作用力进行定量解析,评价不同界面作用能(范德华力作用能、双电层力作用能以及极性力作用能)对膜污染的贡献程度,探究腐植酸浓度及溶液条件影响HA-TiO_2混合物膜污染的主控机制。在对界面作用力进行定量解析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污染条件下HA-TiO_2混合物膜污染趋势与界面作用能进行线性拟合,从而更为全面、系统的对xDLVO理论描述HA-TiO_2混合物膜污染行为的适用性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极性力作用能对总界面作用能的贡献最大,污染条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极性力作用能来实现。腐植酸浓度对于HA-TiO_2混合物的表面特性及界面作用能的大小具有显着影响,腐植酸浓度的升高使HA-TiO_2混合物疏水性增加,从而减小膜与HA-TiO_2混合物间及污染物之间的作用能,导致更严重的膜污染。对于HA-TiO_2混合物,pH值的升高或离子强度的降低会减弱界面作用力的吸引性或增强界面作用力的排斥性,从而减缓HA-TiO_2混合物的膜污染。不同溶液条件下HA-TiO_2混合物膜污染趋势与界面作用能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故xDLVO理论可以较好地预测HA-TiO_2混合物的膜污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0)

纳米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静态呼吸图法制备了具有高度有序微结构的聚苯乙烯-嵌段-聚4-乙烯吡啶共聚物(PS-b-P4VP)膜。以该嵌段共聚物膜为模板,可制得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借助光化学还原途径制得了具有蜂窝状微结构的Ag纳米颗粒膜。以罗丹明6G(R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用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的性能。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对R6G分子的表面拉曼散射增强因子高达1.31×10~9。另外,该SERS基底还显示了较低的检测限,检测限低至10~(-10)mol·L~(-1)。拉曼信号面扫显示了基底很好的信号均匀性。在此SERS基底上30μm×30μm范围内随机收集的120个拉曼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颗粒膜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阻尼金属纳米颗粒膜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强体系构建及应用[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刘元君,叶芬,王威,张俊豪,晏超.蜂窝状Ag纳米颗粒膜制备及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穆青青,刘晓波,刘伟.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9

[4].李欢欢.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纳米银颗粒膜选择性催化反应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黄浩然.过渡金属基磁性纳米颗粒/颗粒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李灵均,戴林君,徐雨,SIDDIG,Eashara.,A.A.,丁可.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颗粒膜的空间均匀性[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刘明尧,骆志杰,宋涵.一种基于离心沉积金钯核壳纳米颗粒膜的光纤H_2传感器[J].光电子·激光.2018

[8].骆志杰.基于多层Au-Pd核壳纳米颗粒膜增敏的光纤氢气传感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9].闫丽娟.Ag纳米颗粒膜共振吸收及ZnO/Ag复合薄膜光电性能提高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10].田琳.xDLVO理论解析天然有机物存在下纳米颗粒膜污染行为[D].山东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超滤膜内孔壁SEM图采用非对称分子/电极接触构型时分子结...纳米颗粒含量对膜通量的影响添加不同Mg含量的双相双尺度结构CG-...(a)球磨之前(b)球磨之后TiC的TE...复合膜高透射TEM分析

标签:;  ;  ;  ;  ;  ;  ;  

纳米颗粒膜论文_赵世奇,王帅,郝宏亮,程志涛,李欢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