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学生职业规划谋求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立足大学生职业规划谋求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刘磊季奎杨波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就业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途径,对社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既是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工作,又是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工作,是一种双面性的责任。就业工作中,必须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观甚至是人生观为主线的就业指导,为学生规划人生,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对其欲从事的专业、职业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避免为了使学生就业而就业,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就业的表面工作。做到既对学生的人生负责,又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负责,充分发挥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手段的积极作用,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本原之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034-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原有的生产经济秩序被打破,市场成为各种调控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就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就并无例外地被置于了市场的控制之下,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更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

同时,对于个体来说,就业不再是简简单单维持生计的依靠,更大程度上,被当代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选择。以往人们认为,就业的客体直指的是“工作”,而当今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已慢慢地演变为“职业”。不能把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而是一种递进式的价值追求。这对学生本体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其总和也是维持社会发展、平衡和稳定的基础。因此,“就业”既是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工作,又是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工作,是一种双面性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的意义更为重大,它是直接的、基础的、直观的作用。在当前“人性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本主义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以人为本”既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就业工作领域中,人本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就业工作的功力性、形式化、模式化,把学生放到真实意义的主体位置上,通过就业,帮助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在人心的全程发展中,人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着人的行为、引导着人的自我结构趋向完善。就业指导者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内心对事业追求、对人生渴望的内在动机加以正确、适时的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使学生在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迈向社会,开始职业生涯,是推动就业工作向着高效、实际的方向迈进的基础和重心。

大学生在不断接受以书本为主的教育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虽然生理上已为成年人,但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特别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行模式,使得很多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较少,对社会的认识很浅显,在大学毕业时,虽然满心的抱负,但鉴于对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关系认识不清,对社会的现状和发展不能做出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不知所措,陷入迷茫之中,致使大量的工作机会没抓住或者在其面前举棋不定,最终造成就业困难。当今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的期望心理过高,盲目与他人攀比,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情况没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职业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学者指出:期望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更是一种本能的倾向性,人们对主客观条件估计过高,期望也就越高,容易盲目乐观;相反,当身处逆境时,又容易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高文凭就是高工资。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观,甚至是人生观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且极其急迫和必要。

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探索性地将此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取向,找准适合发展的专业和行业;第二阶段,在找准专业或行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专业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以便学生为从事专业尽早地练就相应的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第一阶段帮助学习自我分析是工作的基础,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和在就业工作中的功利色彩,防止为了使学生就业而就业,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就业的表面工作。在就业工作中,很多学校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不问学生的专业发展,指令性地开始就业,甚至虚报、瞒报,给就业率注水。如此一来,就业的数量上升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没工作多久就辞职或调换了工作,使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损失,如果更深层地剖析,这与就业作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是矛盾的,造成了社会工作秩序的不稳状态,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更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又与国家强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初衷是矛盾的、背道而驰的。当然这可以作为另一个专题,单独研究。但就避免这种虚假和不负责任的方法而言,对学生量体裁衣,进行人生发展的规划就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尤其当今,很多的学生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最喜欢和乐意从事的专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四年大学的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评估,跨专业就业也屡见不鲜。因此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发展状况,就应当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就要求就业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做好市场调查。这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从而找准了就业方向之后,就要帮助学生认识其所欲从事的专业和行业。在这里帮助他们认识专业所需的技能,了解相关的任职资格考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它是决定毕业生本人能否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以及日后能否获得发展和提高的根本。众所周知,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四年的本科教育已不能等价于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精神品味和意识文化的提高,是培养和锻炼整体人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前提。所以,有专家指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不符,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个人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完全不符。而后者,才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正如前所述,很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因此帮助他们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任职资格,提高个人素质也是他们能否开展工作、适应社会的关键。当然,这对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毕竟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

比如,当前流行也是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职业任职资格考试,就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决定毕业生在所从事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就开始准备,利用学校治学的天然优势丰富自己,早日取得任职资格,增加择业的筹码,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途。此外,应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指引学生进行大量有益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没有实践的环节,不能使学生对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技能产生内化的概念和体会,其在职场的竞争和未来的工作中将不可能有真实的能力和优势。这可以说就业指导是工作中的实践性之一,决不能纸上谈兵,也决不能不做实质性的工作,否则,就业就没有其应有之义了。换言之,学生就业之所以需要老师的指导,就是因为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未知性,当然,现阶段外化为“就业难”,但简单地把学生从学校推出去,随便找个单位而已的做法绝不是就业指导的价值目标。

整体来说,我们要探索的就是一条人性化的就业指导之路,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位,以社会的利益为目标,把就业当作一把开启学生通往社会、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以使就业工作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学生负责、为学生的人生负责、为学生成才负责应该成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旋律。这样才能让就业发挥其应有的本源之能,调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容纳更多的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机制。我想这才是就业工作意义的实质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正云.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黄祥芸.勿让“专业不对口”蒙蔽了双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泽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标签:;  ;  ;  

立足大学生职业规划谋求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