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菁元[1](2021)在《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文中指出私人规制一般是指由各类私人实体所创设的一系列规则与实践。私人规制的出现既是对全球问题复杂化趋势的适应,也是对目前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治理体系的补充。本文结合全球治理的语境,将私人规制具体定义为一种由包括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劳工、人权和环境等领域进行标准编撰、标准执行情况监督和认证的治理机制。其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私人规制主要作用于社会、环境等领域,是缓解当前传统治理模式下“治理赤字”的重要出路,也是私人权威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有学者提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棘轮效应”使之成为近50年最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私人规制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即其行为逻辑为何。此问题不仅涉及了私人规制的作用机制,更与其行为策略相关。行为逻辑是研究治理机制作用模式的重要工具。为了对私人规制的作用模式进行整体性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行为逻辑研究框架。本文认为,私人规制因其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和自身性质的独特性,在一系列治理实践中形成了高度复合性的行为逻辑:即控制逻辑、赋权逻辑、市场逻辑。具体来讲,控制性逻辑通过对行为体的生产、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实现治理的环境价值;赋权逻辑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赋权的方式实现治理机制的社会性目标;市场性逻辑以市场供求为利益杠杆,对行为体的经营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实现治理的经济价值。正是这样的复合性逻辑使得私人规制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价值,实现更为全面的治理效果。本文绪论部分对私人规制的研究背景、现状、方法、意义进行了介绍。正文开篇由全球治理的“失灵”现象引入,进而论述了私人规制产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和成果。接着,作者构建了文章的理论框架部分,先后对私人规制行为逻辑的本质驱动、理论基底和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为验证提出的分析框架,文章选取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FSC正是借助“控制”、“赋权”和“市场”三种行为逻辑来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治理价值。首先,FSC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和林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则、设立执行保证机制的方式对相关行为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实现治理的环境价值;其次,FSC通过制度设计、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赋权,实现治理的社会性价值。其中,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了“三分席位”模式、公众咨询机制、纠纷解决系统、开放性平台等方面。知识生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价值理念、概念创新和实践信息三个层次。最后,FSC运用市场逻辑,通过市场激励和市场宣传两种方式实现了治理的经济价值。其中,市场激励措施包括商标提供、市场运动等方面;市场宣传则主要包括构建宣传网络、拓展传播主体、大众媒体宣传和修辞策略运用等内容。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国际森林问题及FSC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同时提出了私人规制研究的潜在方向和重点领域。
王倩[2](2021)在《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认证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作为森林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在认证过程中经常存在观察项、不符合项的整改障碍,认证主体的认证经验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泰安市天宝樱桃、泰山茶溪谷茶、泰山板栗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项目为研究对象,搜集包含泰安市在内的其他地区认证主体关于《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产生的观察项和不符合项。对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过程进行研究,调研消费者对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的购买偏好。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分析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难点和现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研究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市场,从消费者层面进行产品购买偏好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偏好购买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非木质林产品经营、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监测与档案管理等方面是认证主体实施认证标准的薄弱环节。问题表现在缺少文件、文件内容不全和程序不符等方面,需加强对经营过程、文件整理保存的管理。(2)分析《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通过研究发现认证主体应具备经营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森林权属、当地社区与劳动者权益、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经营分析、森林与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等相关文件。认证主体需要改进认证问题,细致学习认证相关标准。有必要从实践角度研究问题特征及解决方法,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的发展。(3)通过对联合认证模式的天宝樱桃、泰山板栗,独立认证模式的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研究得出人力财力、科学管理、对认证认识不足等是是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存在的问题。(4)研究发现消费者倾向产品质量好的食品类产品,大多能接受溢价偏好为1%-25%,消费者习惯从商店和购物网站购买非木质林产品,且获知产品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口头宣传、购物网站及商店。消费者希望认证产品能扩大推广,呼吁企业应注重诚信,维持产品高质量,消费者能通过认证产品市场购买高质量、价格亲民的非木质林产品。
刘菲[3](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崔宁[4](2017)在《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认证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手段之一,研究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森林认证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因此本文的林业企业包括森林经营企业和林产品贸易企业。文章首先对森林认证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通过研究森林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认证和绿色壁垒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探讨了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的影响,得出了森林认证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一方面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另一方面,森林认证已经构成了绿色贸易壁垒,如果企业不进行森林认证,则拿不到进军发达国家林产品市场的“通行证”,而如果进行认证,其高额的认证成本,则会加重一些林业企业的生产负担,使其失去价格竞争优势进而导致出口受阻,使得企业进退两难。基于此种结论,总结了我国森林认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问卷调查,确定了森林认证发展要按照从“政府主动推广”向“企业自愿认证”转变的思路进行。并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规划了森林认证在我国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如何实现此路径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陈光[5](2017)在《中国森林认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2001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森林认证处以来,我国森林认证制度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为了寻找中国森林认证体系未来新的发展方向,促使我国森林认证事业能快速平稳地向前迈进,该研究采取查阅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SWOT分析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途径,从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历程与组织架构和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4个方面进行研究,经定性与定量、普遍与典型、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认证存在以下不足:国内企业认证动力不足;认证体系和市场运作不规范;认证标准与审核差异导致认证质量参差不齐;认证培训咨询市场混乱。中国森林认证工作正处在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以政府引导为主、建设认证体系标准、规范森林认证市场等是将来的发展重点。建议从3方面弥补现有不足:(1)加强对认证的监管,国家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构建更为有效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2)培育认证产品市场,国家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正确引导国内消费者认可并积极采购认证产品;(3)加强各方合作,加快国家森林认证制度建设与FSC认证体系的对接进程。可考虑在中国森林认证制度正式推出以后,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林业企业开展森林认证须遵循国家森林认证标准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可开展其它体系的认证;同时鼓励认证机构获取国家体系和FSC体系的双认可。
倪婧婕[6](2016)在《福建省居民森林认证支付意愿的调查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认证针对与森林有关的产品,它通过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对公司单位的方方面面进行客观评估,证明其经营活动是否达到可持续经营管理要求。在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PEFC、FSC三个体系并存,且2014年CFCS已与PEFC体系完成最终互认,这标志着中国的森林认证市场完全向PEFC敞开并与全球主流森林认证体系接轨。本次问卷调查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地展开,首先,调查当地居民是否愿意为森林认证支付费用,并收集被调查者们的支付意愿值,其次,将变量划分为人口统计变量、认知变量及态度变量三大方面,结合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各个变量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回归分析中,最后运用SPSS18.0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职业、年龄、年均收入、对森林认证的了解程度及支持程度这五个因素对支付意愿产生显着影响。最后,研究针对得出的结论,结合森林认证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起到全面推广森林认证的作用,并推动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管志杰[7](2011)在《森林认证效应及政府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林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认证的提出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森林认证产生的机理、效应及政府的政策选择做出深入的研究,找出具体的政策应对有一定意义。研究过程以应用研究为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森林认证具有较好的外部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森林认证产品本身的角度分析,只要森林认证后产品市场能够扩大,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森林认证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另一方面认证产品成本增加,对贸易产生障碍。从社会福利角度看,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结果不同。从森林认证产生的壳层结构分析看,对森林认证过程进行扶持,在认证产品数量和价格的增加下,林业企业的利润不断增加。森林认证已成为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实施林产品绿色采购手段之一,从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来看,森林认证作为国与国之间贸易政策工具已得到实施,企业与企业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在不同森林认证标准时博弈结果也不一样。从对森林认证支持政策效果看,对森林认证实施生产补贴效果最好。对于中国在森林认证方面应采取的政府政策是积极利用市场去推动,实施必要的补贴,加大认证市场的建设,同时在此政策下企业积极配合。
鲁艳增[8](2011)在《森林认证对我国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森林认证工作,由于我国森林认证工作的滞后性,对于我国林产品贸易,西方国家实行的森林认证制度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保持纸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发现,对于我国纸产品企业来说,进行产销监管链政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有:(1)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产销监管链认证势必对我国纸产品企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2)进行认证造成我国纸产品企业成本的上升,但同时也使出口纸产品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要经过一段时间显现;(3)当进行认证与搜寻信息结合企业所获得收益大于单纯进行搜集信息进行直接出口营销所获得收益时,纸产品企业会进行产销监管链认证。最后得出政策结论,首先从政府应该加快我国森林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林产品贸易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认识,使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经过森林认证的产品;最后企业应该加快自身营林环境的建设,这样如果需要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林产品贸易企业可以提高其营林水平,提高林产品贸易企业的经济效益。
马永春[9](2010)在《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二十年,全球环境的一直在恶化,森林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阻止全球环境的恶化,人类采取了许多手段促进社会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认证就是手段之一,本文就“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第一章及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森林认证是在什么一种情况下产生的,森林认证存在的目的及其所现实意义;分析了在全球森林认证发展现状;阐述了各主要认证体系。第三章:分析了全球包括中国的木制家具产业及贸易状况;接着运用波特价值链理论分析了我国木制家具企业处于全球木制家具价值链的“生产制造”中间环节,其利润空间在整个价值链的各环节中是最小的。第四章:根据第三章的价值链的分析,在现阶段我国木制家具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进一步分析了森林认证的会增加成本,同时论证了森林认证将会是新的绿色壁垒。然后从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森林认证的影响。第五章:在本章节中,针对森林认证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建立发展我国的认证体系;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的制定并规范森林认证对贸易的影响;提升我国木制家具企业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培养国内认证的木制家具产品的消费市场。第六章及第七章: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如果未出台相应的宏观策略,尽管企业做了很大的努力,企业的利润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善。本论文是通过阐述森林认证对木制家具贸易的影响,为我国木制家具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由不利的位置转换到有利位置提供方向性建议。
徐斌[10](2010)在《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森林认证得到了各方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森林认证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促进中国林业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工具。国家林业局已建立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而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了国际体系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的认证。森林认证是作为解决世界森林问题,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提出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完善,但森林认证对世界和中国现有森林可持续经营作用的有效性,有无实现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林业建设服务,值得研究与探索。本论文在对森林认证的理论、动力和推广机制,以及森林认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影响的内涵、影响因子和影响领域,并选择国际体系FSC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和方法,通过认证报告不符合项分析、问卷调查、重要利益方访谈和对认证林业企业的实地考察,对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森林认证的实地影响、宏观林业政策影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估、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发展森林认证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认证市场的发展和各方的支持对森林认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森林认证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其它各方的支持、相关鼓励和推动政策对认证产品市场的培育和森林认证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森林认证,特别是全球体系FSC,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森林认证已经促使森林经营产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验证已经营良好森林的一种工具。为了满足森林认证的要求,森林经营者需做出很大的改变。这种影响体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另外,认证还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认证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认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因素制约了认证的发展,认证作用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方面差别很大。认证的影响或效果受到森林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审核质量和可信性、平等性、成本效益、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程度、政府的作用及国家法律法规框架等因素的影响。(4)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实地影响。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认证促进林业企业提高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改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在社会方面,认证促进了当地社区和其它利益方的传统和法定权利的保护,改善了认证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保障了企业内部职工和劳动者权益;在环境方面,认证降低了森林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了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加强了化学药品使用、林区垃圾与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外来物种的引进、转基因树种的使用和森林与林地转化的管理;在经济方面,认证企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稳定了产品市场,促进了下游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形象等。(5)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森林认证推动了中国国家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提高各方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识和能力,促进中国林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推动各方对林业政策和可持续经营的讨论,促进相关林业科研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等。(6)各方对森林认证的作用和效益的认识仍存在差异。通过对森林经营者与其它利益方对森林认证作用和效益看法的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作为森林认证的直接参与者,森林经营者在开展森林认证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改进比其它利益方所认识到的更多,森林认证的影响和成效更为显着。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经营无实质性地推动,而仅仅是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展的一种商业运作。另外,由于森林经营的不同利益方,如当地社区和原住民、政府管理部门、非政府环保组织、采伐公司等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不同的理解、对森林经营技术模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和利益预期,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森林经营或森林认证。(7)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中国森林认证的有效性和发展,包括认证动力不足、能力限制、社会信用水平的制约、认证的可信度、认证体系的多元化和认证标准的应用、与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协调、国家体系的动力和推广机制等。最后,本文根据中国森林认证已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加强认证的宣传和推广、国家出台森林认证鼓励政策和绿色林产品采购政策、加快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进程、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持、培育国内认证产品市场、加强森林认证能力建设、加强认证的监管以及修订认证标准和国家有关技术规程等。
二、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一)何为“私人规制”? |
(二)关于私人规制的现有研究 |
(三)对FSC的现有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治理的“失灵”与私人规制的兴起 |
第一节 全球治理的“失灵” |
一、全球化的加速与治理概念的兴起 |
二、全球治理失灵的背景及表现 |
第二节 私人规制的兴起与发展 |
一、私人规制的概念与分类 |
二、私人规制的兴起和演变 |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中的私人规制 |
一、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发展现状 |
二、全球治理领域私人规制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 |
第一节 行为逻辑的驱动:合法性问题 |
一、关于合法性的研究 |
二、关于组织合法性的研究 |
三、组织合法性研究路径 |
四、合法化与合法化策略的研究 |
第二节 复合式行为逻辑:“控制”、“赋权”与“市场” |
一、逻辑一:“控制”逻辑 |
二、逻辑二:“赋权”逻辑(Empowerment) |
三、逻辑三:“市场”逻辑(Marketing) |
第三节 治理逻辑与治理价值 |
一、“控制”逻辑与环境价值 |
二、“赋权”逻辑与社会价值 |
三、“市场”逻辑与经济价值 |
四、复合式行为逻辑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私人规制视角下的森林管理委员会 |
第一节 国际森林治理的背景与进展 |
一、国际森林治理的历史与背景 |
二、国际森林治理进展与现状 |
三、国际森林治理的特点和趋势 |
第二节 国际森林治理的困境与挑战 |
第三节 国际森林治理中的私人规制——FSC |
一、国际森林治理中的“私人”转向 |
二、国际森林治理中的森林规制 |
第四章 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FSC)的行为逻辑 |
第一节 逻辑一:基于环境价值的“控制”逻辑 |
一、“控制”逻辑下的标准与原则 |
二、“控制”逻辑下的执行保证机制(Assurance System) |
第二节 逻辑二:基于社会价值的“赋权”逻辑 |
一、制度赋权 |
二、知识赋权 |
第三节 逻辑三:基于经济价值的“市场”逻辑 |
一、市场激励策略 |
二、市场宣传 |
结论 |
一、国际森林问题发展态势 |
二、可持续发展与森林治理 |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森林认证研究 |
1.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收集 |
2.1.1 认证观察项及不符合项收集 |
2.1.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 |
2.1.3 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分析 |
3.1.1 观察项和不符合项条款总结 |
3.1.2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出现规律启示 |
3.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分析 |
3.2.1 法律法规、森林权属与劳动者权益辨析 |
3.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 |
3.2.3 经营、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 |
3.3 泰安案例认证过程研究 |
3.3.1 天宝樱桃认证案例 |
3.3.2 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 |
3.3.3 泰山板栗认证案例 |
3.3.4 案例对比分析 |
3.4 消费者对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偏好研究 |
3.4.1 问卷调研设计与收回 |
3.4.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3.4.3 调研结果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问卷调查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分析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相关理论 |
2.1.1 木材供给理论 |
2.1.2 均衡理论 |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
2.2.7 文献评述 |
2.3 小结 |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
3.3.2 供需预测方法 |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
3.4 小结 |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
4.4 小结 |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
5.1 理论分析 |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
6.1 理论分析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
6.4 小结 |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
7.1 理论分析 |
7.1.1 研究理论 |
7.1.2 分析框架 |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
7.2.1 基础数据收集 |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
7.2.3 模型参数估计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
7.3.2 灵敏度分析 |
7.4 小结 |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
8.4 小结 |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
9.3 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森林认证对我国林业的影响综述 |
1.3.2 森林认证发展问题综述 |
1.3.3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方面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 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1.6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1 资源禀赋理论 |
1.6.2 供给经济学理论 |
1.6.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现状 |
2.1 森林认证相关概念 |
2.2 推行森林认证发展的主体 |
2.2.1 非政府环保组织 |
2.2.2 政府部门 |
2.2.3 林产品国际贸易 |
2.3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与林产品贸易现状 |
2.3.1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 |
2.3.2 我国林产品贸易现状 |
3 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影响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选择 |
3.2 关于森林认证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
3.3 基于FSC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的认识 |
3.4 针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实践的结论 |
3.5 关于森林认证是否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
3.5.1 模型选取和介绍 |
3.5.2 数据选取 |
3.5.3 引力模型构建 |
3.6 结论与讨论 |
3.6.1 结论 |
3.6.2 讨论 |
4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路径探究 |
4.1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遇到瓶颈 |
4.2 森林认证的驱动力研究 |
4.3 问卷调查及分析 |
4.4 未来我国森林认证发展的机制和实现路径 |
4.4.1 促进森林认证发展的机制 |
4.4.2 发展的路径 |
5 展望与政策建议 |
5.1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规划我国森林认证进程 |
5.2 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促进森林认证对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有利功能 |
5.3 企业发挥优化经营要素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
5.4 延展森林认证范围,推动森林认证理念在我国的推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中国森林认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森林认证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森林认证体系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森林认证体系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组织架构 |
3.1.1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组织架构 |
3.1.3 体系管理与技术规范文件 |
3.2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3.2.1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现状 |
3.2.2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缺乏市场需求 |
3.3.2 认证成本相对较高,实际操作困难 |
3.4 开展森林认证SWOT分析 |
3.4.1 SWOT分析 |
3.4.2 优势 |
3.4.3 劣势 |
3.4.4 机遇 |
3.4.5 挑战 |
3.5 我国森林认证发展策略 |
3.5.1 政府引导 |
3.5.2 标准建设 |
3.5.3 规范市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森林认证情况问卷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6)福建省居民森林认证支付意愿的调查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森林认证概念研究 |
1.3.2 森林认证意义研究 |
1.3.3 森林认证原则和标准 |
1.3.4 森林认证影响因素分析 |
1.3.5 支付意愿 |
2. 研究框架、理论基础及创新点 |
2.1 研究框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3 统计学理论 |
2.3 研究创新点 |
2.3.1 研究内容创新 |
2.3.2 研究方法创新 |
2.3.3 研究实证创新 |
3. 模型设计 |
3.1 变量选取 |
3.1.1 森林认证的支付意愿 |
3.1.2 人口统计变量 |
3.1.3 认知变量 |
3.1.4 态度变量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定性资料分析法 |
3.3.2 条件价值法(CVM) |
3.3.3 定量分析方法 |
3.4 技术路线和说明 |
4. 研究区域概况 |
4.1 自然资源概况 |
4.2 林业发展概况 |
4.3 生态环境概况 |
5. 问卷调查 |
5.1 问卷设计 |
5.2 调查方法及对象 |
5.3 样本概况 |
5.4 问卷质量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效度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调查问卷分析 |
6.1 问卷基本信息统计 |
6.2 描述统计分析 |
6.2.1 认知变量 |
6.2.2 态度变量 |
6.2.3 支付意愿 |
6.3 均值和方差分析 |
6.4 相关分析 |
6.5 Logistic回归分析 |
7. 结论、建议及不足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森林认证效应及政府的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森林认证研究综述 |
1.2.1 森林认证体系研究 |
1.2.2 森林认证与国际贸易研究 |
1.2.3 森林认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
1.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1.3.1 研究的主要意义 |
1.3.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结构安排 |
第2章 森林认证基本理论研究 |
2.1 森林认证的内涵 |
2.1.1 森林认证的含义 |
2.1.2 森林认证的本质与特点 |
2.1.3 森林认证标准 |
2.1.4 森林认证的发展推动模式 |
2.1.5 森林认证的类型 |
2.1.6 森林认证与林业生态标志 |
2.2 森林认证体系介绍 |
2.2.1 FSC介绍 |
2.2.2 PEFC介绍 |
2.2.3 其他认证体系介绍 |
2.3 森林认证的过程 |
2.3.1 森林经营认证 |
2.3.2 产销监管链认证 |
第3章 森林认证体系实施情况 |
3.1 世界森林认证体系实施情况 |
3.1.1 FSC实施情况 |
3.1.2 PEFC实施情况 |
3.1.3 全球森林认证实施情况的趋势分析 |
3.2 森林认证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
3.2.1 FSC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
3.2.2 PEFC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
3.2.3 中国的森林认证体系实施情况 |
3.2.4 森林认证在中国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4章 森林认证的外部效应分析 |
4.1 森林认证的外部性分析 |
4.1.1 森林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4.1.2 森林认证与木材的非法采伐 |
4.1.3 森林认证与低碳经济建设 |
4.1.4 森林认证与气候变暖 |
4.2 森林认证的外部效益分析 |
4.2.1 环境效益 |
4.2.2 经济效益 |
4.2.3 社会效益 |
4.2.4 森林认证效益在认证标准中的体现 |
4.2.5 不同森林认证体系效益的表现 |
4.3 森林认证外部经济效应分析 |
4.3.1 森林的外部经济效应分析 |
4.3.2 森林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
4.3.3 森林禁伐的经济效应分析 |
4.3.4 森林认证下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5章 森林认证的壳层结构分析 |
5.1 森林认证的壳层结构分析 |
5.1.1 森林认证的表层结构分析 |
5.1.2 森林认证的产品层次结构分析 |
5.2 森林认证的成本 |
5.2.1 森林经营认证成本分析 |
5.2.2 森林监管链认证成本分析 |
5.2.3 森林认证体系的降本方面的研究 |
5.3 基于壳层结构的森林认证企业成本分析 |
5.3.1 森林认证企业的成本函数分析 |
5.3.2 森林认证企业的利润函数 |
第6章 森林认证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 |
6.1 森林认证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
6.1.1 森林认证对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
6.1.2 森林认证对林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 |
6.2 森林认证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分析 |
6.2.1 从技术贸易壁垒角度看森林认证 |
6.2.2 森林认证对关税壁垒的替代 |
6.3 森林认证的贸易效应 |
6.3.1 数量抑制效应 |
6.3.2 贸易的价格抑制效应 |
6.3.3 贸易条件变化效应 |
6.4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6.4.1 局部均衡分析 |
6.4.2 一般均衡分析 |
第7章 森林认证与政府的政策抉择 |
7.1 森林认证与林产品绿色采购 |
7.1.1 林产品绿色采购含义及其意义 |
7.1.2 林产品绿色采购在发达国家的实践 |
7.1.3 森林认证与林产品绿色采购关系 |
7.2 森林认证政策博弈 |
7.2.1 两国简单模型的博弈 |
7.2.2 森林资源丰富国家和稀有国家间的博弈 |
7.2.3 两国企业竞争模型 |
7.2.4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
7.3 森林认证政策扶持效应分析 |
7.3.1 政策扶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7.3.2 森林认证扶持政策比较 |
第8章 森林认证与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 |
8.1 森林认证对中国林业经济的影响 |
8.1.1 对林业企业经营的影响 |
8.1.2 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 |
8.1.3 对木材市场运行的影响 |
8.2 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 |
8.2.1 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动因 |
8.2.2 中国政府的具体政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附录A:专用指标及英文关键词注释 |
附录B:7.2.3计算公式推导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详细摘要 |
(8)森林认证对我国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和评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创新和不足 |
1.4.1 文章的创新 |
1.4.2 文章的不足 |
2 国内外森林认证发展历程与我国纸产品对外贸易概况 |
2.1 国内外森林认证发展历程 |
2.1.1 森林认证发展的背景 |
2.1.2 森林认证的内涵 |
2.1.3 森林认证体系 |
2.2 国际森林认证现状 |
2.2.1 国际森林认证概况 |
2.2.2 国外产销监管链(COC)认证现状 |
2.3 我国森林认证概况 |
2.3.1 我国森林认证总体概况 |
2.3.2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
2.3.3 我国产销监管链认证现状 |
2.4 我国纸产品对外贸易概况 |
2.4.1 出口贸易地区分布集中、易受制于人 |
2.4.2 环境保护影响深刻、森林认证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
3 森林认证影响纸产品企业贸易的理论分析 |
3.1 相关理论分析 |
3.1.1 古典贸易理论 |
3.1.2 要素禀赋理论 |
3.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3.2 森林认证对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规范性分析 |
3.2.1 森林认证对纸产品企业贸易条件的影响 |
3.2.2 森林认证对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森林认证影响纸产品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
4.1 森林认证影响纸产品企业的成本分析 |
4.1.1 直接成本分析 |
4.1.2 间接成本分析 |
4.2 森林认证影响纸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 森林认证影响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模型的构建 |
4.3.1 模型初始构建 |
4.3.2 模型的完善 |
5 对策与建议 |
5.1 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认证标准 |
5.2 应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体作用 |
5.3 企业应加强自身营林能力 |
5.4 规范森林认证手段,改善林产品贸易环境 |
5.5 企业应转变经营思路,保持竞争优势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球森林认证现状 |
2.1 世界森林资源及木材资源的分布情况 |
2.2 森林认证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论 |
2.2.1 森林认证的概念 |
2.2.2 森林认证的起源 |
2.2.3 森林认证的本质 |
2.2.4 森林认证的要素 |
2.3 森林认证的各种体系 |
2.3.1 森林管理委员会(FSC) |
2.3.2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
2.3.3 森林认证认可程序体系(PEFC 认证体系) |
2.3.4 泛非森林认证体系 |
2.3.5 加拿大标准化协会 |
2.3.6 美国可持续林业倡议(SFI) |
2.3.7 马来西亚木材认证体系 |
2.3.8 印度尼西亚认证体系(印尼生态标签研究所) |
2.4 森林认证现状 |
2.4.1 全球森林认证现状 |
2.4.2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
第三章 全球木制家具产业概况、贸易状况及价值链分析 |
3.1 全球家具产业概况 |
3.1.1 全球木材资源现状 |
3.1.2 全球家具产业现状 |
3.1.3 全球家具市场消费现状 |
3.2 全球木制家具产品贸易情况和发展趋势 |
3.2.1 全球家具产品贸易现状 |
3.2.2 全球木制家具产品贸易现状 |
3.2.3 我国木制家具产品贸易现状 |
3.2.4 全球木制家具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
3.3 全球木制家具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
3.3.1 价值链的概念 |
3.3.2 全球木制家具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
3.4 我国木制家具企业只获得了低利润 |
第四章 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影响的分析 |
4.1 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分析 |
4.1.1 森林认证的直接费用(会计成本) |
4.1.2 森林认证的间接成本(部分会计成本加机会成本) |
4.1.3 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
4.2 森林认证与绿色贸易壁垒 |
4.3 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
4.3.1 有利于扩大出口范围 |
4.3.2 有利于缓解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并改善贸易条件 |
4.3.3 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
4.3.4 有利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
4.4 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
4.4.1 增加了出口成本 |
4.4.2 国际的“绿色消费”运动的影响 |
第五章 应对森林认证的影响的所采取的策略 |
5.1 建立发展我国的森林认证体系 |
5.2 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
5.3 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的制定,规范森林认证对贸易的影响 |
5.4 提升我国木制家具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5.5 培养国内认证的木制家具产品的消费市场 |
第六章 案例分析:福州大亚木业公司 |
6.1 福州大亚木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
6.2 森林认证对福州大亚木业公司的主要影响 |
6.2.1 个案例分析 |
6.2.2 存在的主要影响 |
6.3 福州大亚木业应对森林认证的策略 |
6.4 福州大亚木业贯彻应对措施后的反思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认证的机制 |
2.1 森林认证的机制 |
2.1.1 森林认证的起源 |
2.1.2 森林认证的概念 |
2.1.3 森林认证的要素 |
2.1.4 森林认证的目标 |
2.1.5 森林认证的审核 |
2.1.6 森林认证的费用 |
2.1.7 森林认证的特点 |
2.1.8 森林认证的模式 |
2.2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与推动措施 |
2.2.1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 |
2.2.2 企业开展森林认证的动力 |
2.2.3 各方的推动政策与措施 |
第三章 国内外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
3.1 世界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发展趋势 |
3.2 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1 国家森林认证进程 |
3.2.2 发展现状 |
3.2.3 发展趋势 |
第四章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
4.1 森林认证影响的概念 |
4.1.1 森林认证影响的内涵 |
4.1.2 森林认证影响的途径 |
4.1.3 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 |
4.2 影响因子 |
4.2.1 直接影响因子 |
4.2.2 间接影响因子 |
4.3 森林认证的影响领域 |
4.3.1 经济影响 |
4.3.2 环境影响 |
4.3.3 社会影响 |
4.4 森林认证的限制 |
第五章 森林管理委员会体系认证影响研究 |
5.1 FSC 体系介绍 |
5.1.1 组织结构 |
5.1.2 体系运作 |
5.1.3 认证标准 |
5.1.4 认证方法与认证过程 |
5.1.5 认证机构 |
5.1.6 产销监管链认证和认证标志 |
5.2 认证进展:影响的范围 |
5.2.1 认证进展 |
5.2.2 认证产品市场 |
5.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 |
5.3.1 FSC 认证影响的范畴和界定 |
5.3.2 FSC 森林经营认证的预期目标 |
5.3.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研究 |
5.4 对FSC 体系的评价 |
5.5 FSC 认证的影响 |
5.5.1 社会影响 |
5.5.2 环境影响 |
5.5.3 经济影响 |
5.5.4 对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
5.5.5 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的影响 |
5.6 FSC 认证机构影响研究:雨林联盟SMARTWOOD 认证 |
5.7 FSC 认证影响区域或国别研究 |
5.7.1 欧洲 |
5.7.2 美国 |
5.7.3 危地马拉 |
5.7.4 玻利维亚 |
5.7.5 巴西 |
5.7.6 热带地区 |
5.8 小结 |
第六章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
6.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与方法 |
6.1.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界定及范畴 |
6.1.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评价指标模型 |
6.1.3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
6.1.4 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6.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认证进展 |
6.3 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 |
6.4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
6.4.1 认证企业“CAR”分析 |
6.4.2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地影响 |
6.4.3 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的影响 |
6.4.4 总体评价 |
6.5 影响因素:问题与挑战 |
6.6 小结 |
第七章 森林经营单位案例研究 |
7.1 东北国有天然林: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 |
7.1.1 企业概况 |
7.1.2 认证基本情况 |
7.1.3 森林认证的效益或影响 |
7.1.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7.1.5 小结 |
7.2 东北国有天然林: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
7.2.1 企业概况 |
7.2.2 认证基本情况 |
7.2.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
7.2.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7.2.5 小结 |
7.3 南方人工林:福建永安林业有限公司 |
7.3.1 企业概况 |
7.3.2 认证基本情况 |
7.3.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
7.3.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7.3.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8.2 发展政策建议 |
8.3 主要创新之处 |
8.4 仍需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森林认证缩略语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D]. 刘菁元. 外交学院, 2021(11)
- [2]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王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4]森林认证对林业企业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的研究[D]. 崔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中国森林认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陈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福建省居民森林认证支付意愿的调查统计分析[D]. 倪婧婕.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7]森林认证效应及政府的政策选择研究[D]. 管志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8]森林认证对我国纸产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D]. 鲁艳增.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9]森林认证对我国木制家具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 马永春. 福州大学, 2010(06)
- [10]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D]. 徐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