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Ⅰ型糖尿病误诊1例分析

儿童Ⅰ型糖尿病误诊1例分析

翟荣娜张晓艳(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4620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17-01

病历资料

患儿,女,7岁,以“发热伴咳嗽3天”为主诉入院。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热峰39.5℃,伴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无寒颤、气喘、吐泻,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可。在家给予“头孢克洛颗粒、四季抗病毒合剂、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氨溴索口服液等”药物治疗,效果差,仍咳嗽、发热,热峰较前无下降,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以“支气管肺炎”收入科。查体:体温39.3℃脉搏140次/分呼吸30次/分体重22Kg神志清楚,精神稍差,面色潮红,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咽稍充血,双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稍胀,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可,心脏听诊律齐,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拍胸片示:双肺部可见点片状密度增高影,血常规示:WBC:4.5×109/LDC:N:52.0﹪L:38.5﹪,查支原体阳性。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给予阿奇霉素、双黄连、硫酸镁静滴,经治疗4天,患儿未再发热,咳嗽减轻,食欲睡眠好转,入院第2天查血糖、肝肾功、心肌酶回示未见异常。继续治疗3天,患儿体温稳定,偶咳,肺部听诊无异常,家属代诉患儿较前安静,食欲睡眠可,大小便可,未诉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考虑有心肌炎的可能,复查心肌酶、做心脏彩超未见异常。病情稳定出院,嘱家属定期门诊复诊。

出院后18天,患儿以“消化不良”来诊,家属代诉既往常有消化不良病史,出院后少动,精神不振,食欲睡眠可,偶有遗尿现象,无发热、吐泻,大小便可。查体:全身皮肤颜色较前晦暗,咽无充血,舌苔厚,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家属要求按“消化不良”开药,遂给予“王氏保赤丸、四磨汤口服液”口服治疗,建议家属2天后复诊。

第19天夜,患儿在外婆家因“腹痛、呼吸深快、嗜睡”急送入我市二院NICU,初步诊断:1.脓毒血症2.急腹症,第二天确诊为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追问病史得知其太祖母有糖尿病史,继续治疗3天,效果差,遂转至郑州市儿童医院,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可分为:Ⅰ型,Ⅱ型,青年型,98%的儿童糖尿病为Ⅰ型糖尿病,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胰岛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当胰岛素分泌减少至正常的10%时即出现临床症状,该类疾病起病急,多有感染、饮食不当等诱因。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儿童夜尿增多出现遗尿,年长儿出现消瘦、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体质下降症状,约40%患儿就诊时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多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少、恶心、呕吐、腹痛,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黏膜干燥、呼吸深快等,易被误诊为肺炎、败血症、急腹症等。

该患儿有家族史,有感染诱因,精神不振、遗尿,急性加重时有急腹症、败血症的表现,糖尿病病史、症状比较典型。但在我院诊治过程中,因入院第二天查血糖正常,原发病控制理想,家族病史采集不详细,导致出院时患儿已出现精神不振症状,未向该病考虑。出院第19天患儿复诊过程中,家属诉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遗尿情况,却被家属坚持的消化不良所误导,存在侥幸、观察观察心理,再次错过诊治机会而导致患儿病情加重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纵观整个病程,该类疾病发病率低,对该类疾病认识不到位,思路窄,缺乏积极主动意识是导致该患儿误诊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随时会遇到类似问题,遇到疾病拓宽思路,知微见著,不断学习,可使临床工作更完善,进一步避免误诊和误治。希望通过这篇报道,引起临床工作人员对儿童糖尿病的关注,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几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第7版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

标签:;  ;  ;  

儿童Ⅰ型糖尿病误诊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