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极鳍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率放大器,波导,金丝,微带,功率,毫米波,谐振。
对极鳍线论文文献综述
葛伟,盛胜君[1](2017)在《基于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款频段为43~46GHz,采用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的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对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并测试背靠背结构的插入损耗,其插入损耗在43~46GHz频段内小于2dB。电路设计中采用金丝键合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并用HFSS对其进行仿真。选用2W裸片进行装配,测试结果表明在43~46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1.3W以上,增益大于13dB,效率在8%以上。可以此模块为基本单元电路,利用功率合成技术完成Q波段高功率放大器单机的设计。(本文来源于《通信对抗》期刊2017年03期)
潘猛,秦雪雪,文春华,周传升[2](2017)在《一种V波段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制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该转换器采用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并提出了一种抑制谐振及基片安装引起的高次模的设计方案。实际测试回波损耗小于-21 dB,插入损耗小于1.6 dB。(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7年13期)
葛伟,盛胜君[3](2016)在《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款频段44GHz~46GHz,采用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的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本文对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并测试背靠背结构的插入损耗,其插入损耗在44GHz~46GHz频段内小于2d B。电路设计中采用金丝键合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并用HFSS对其进行仿真。选用2W裸片进行装配,测试结果表明在44GHz~46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1.3W以上,增益大于13d B,效率在8%以上。以此模块为基本单元电路,利用功率合成技术完成Q波段高功率放大器单机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葛伟,盛胜君[4](2016)在《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款频段44GHz~46GHz,采用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的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本文对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并测试背靠背结构的插入损耗,其插入损耗在44GHz~46GHz频段内小于2d B。电路设计中采用金丝键合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并用HFSS对其进行仿真。选用2W裸片进行装配,测试结果表明在44GHz~46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1.3W以上,增益大于13d B,效率在8%以上。以此模块为基本单元电路,利用功率合成技术完成Q波段高功率放大器单机的设计。(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17)
安士全,张瑞,金雁冰[5](2015)在《基于双对极鳍线的空间功率合成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双对极鳍线的矩形波导空间功率合成技术,利用余弦平方渐变鳍线,在微波仿真软件CST中对渐变鳍线电路进行了优化仿真,有效提高了工作带宽和合成效率。在X波段研制了一套双对极鳍线的空间功率合成系统,并进行了测试,在相对带宽25%的宽带范围内,实现合成效率大于80%,输出功率大于30 W。(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韦柳泰,代秀,徐从玉,高朋[6](2015)在《一种基于对极鳍线的单平衡V波段基波混频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波导到对极鳍线过渡作为巴伦,结合微带到共面波导转换设计了一种V波段基波混频器。利用对极鳍线的两个鳍线电压相位差为180度,优化鳍线得到插损小、带宽大的巴伦结构;优化微带到共面波导的过渡,得到插损小的传输结构。中频为100MHz时,在整个带宽内,混频器变频损耗为7±2d B。(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30)
宁曰民,姜万顺,祝庆霖,张文强[7](2012)在《对极鳍线在空间功率合成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宽频带波导-微带渐变对极鳍线转换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在扩展同轴空间功率合成器中的应用。该对极鳍线过渡形式采用一次函数、叁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函数曲线方程来代替传统的鳍线渐变线函数方程,并利用对极鳍线自身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可以对频带内谐振频率产生抑制作用,不需外加任何谐振抑制结构或金属孤岛,减少了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将其应用于6-18GHz同轴空间功率合成器并经实际测试表明,合成器在全频段内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从而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2年S2期)
陈琳晶,蔡竟业[8](2009)在《KA波段对极鳍线微带波导过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利用四分之一波长阶梯渐变对极鳍线方式实现波导到微带过渡的原理和设计方案。利用HFSS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25.5-46.5GHz频段内,回波损耗小于-20dB,插入损耗小于0.06dB。(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9-05-23)
对极鳍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研制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该转换器采用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并提出了一种抑制谐振及基片安装引起的高次模的设计方案。实际测试回波损耗小于-21 dB,插入损耗小于1.6 d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极鳍线论文参考文献
[1].葛伟,盛胜君.基于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J].通信对抗.2017
[2].潘猛,秦雪雪,文春华,周传升.一种V波段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
[3].葛伟,盛胜君.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J].微波学报.2016
[4].葛伟,盛胜君.对极鳍线结构的Q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C].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5].安士全,张瑞,金雁冰.基于双对极鳍线的空间功率合成器设计[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5
[6].韦柳泰,代秀,徐从玉,高朋.一种基于对极鳍线的单平衡V波段基波混频器设计[C].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5
[7].宁曰民,姜万顺,祝庆霖,张文强.对极鳍线在空间功率合成器中的应用[J].微波学报.2012
[8].陈琳晶,蔡竟业.KA波段对极鳍线微带波导过渡研究[C].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