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流域论文_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喀斯特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喀斯特,流域,河流,喀斯特地貌,模型,特征,水质。

喀斯特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1](2019)在《基于地貌视角的喀斯特流域水系分维估算方法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系分维是地貌发育程度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水系分维的研究对于喀斯特筑坝流域地貌的产汇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5万地形图提取水系和30 m空间分辨率ASTER-GDEM为数据源,利用基于Arc GIS10. 2的Horton-Strahler理论、水系栅格法、渔网法估算黔中筑坝工程区龙场桥流域水系分维,探讨筑坝区地貌发育对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复杂地貌组合结构下不同方法、不同数据源估算的水系分维相差较大。Horton-Strahler法、水系栅格法、渔网法估算1∶5万地形图提取水系分维值分别为1. 69,1,53和1. 54;估算ASTERGDEM提取水系的分维值分别为0. 66,1. 59和1. 60。其中Horton-Strahler法估算分维值差别显着,差值达到1. 03。综合分析Horton-Strahler理论、水系栅格法、渔网法估算喀斯特筑坝区不同数据源水系分维与实际地貌发育的关系可知,渔网法估算的水系分维与研究区实际地貌现状最为吻合。根据渔网估算的水系分维可知,研究区利用渔网法估算的1∶5万地形图提取水系分维值为1. 54,通过ASTER-GDEM提取水系估算的分维值约为1. 60,这说明研究区处于地貌发育阶段的幼年晚期、壮年期早期,此结果与研究区实际发育地貌吻合。此外3种方法估算喀斯特筑坝流域的水系分维精度排序为:渔网法>水系栅格法> Horton-Strahler法。(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梁建方,周秋文,韦小茶,马龙生,颜红[2](2019)在《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以涟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中的关键因素,尤其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_TIRS数据,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涟江流域的土壤水分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旱情分布较广,轻旱占流域总面积30%。土壤含水量与TDVI较好地符合y=-149.47TVDI+97.255的关系,喀斯特流域土壤含水量可通过TVDI进行估算。土壤水分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加,阴坡土壤水分含量大于阳坡与无坡向,季节上冬季大于秋季和春季,春季和秋季差异相对较小。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水涵养能力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其他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流域相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旱、防旱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9期)

吴贻创,何守阳,杨应增,吴攀,韩志伟[3](2019)在《喀斯特山区河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污染控制的单元化研究——以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喀斯特山区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地下水排泄与河流环境容量及其水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和水量—水质同步估测模型等分析了流域水质变化及其污染负荷和核算了多水文情势下的水环境容量等。结果表明,流域污染负荷为:氨氮(NH_3-N)312.85 t/a,总磷(TP)274.91 t/a,氟化物(F~-)311.82 t/a,主要为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排放且具明显空间分布特征。控制单元Ⅰ的F~-浓度显着下降,水环境容量未超载;控制单元Ⅱ和Ⅲ的TP、F~-和NH_3-N浓度均显着下降,前者水环境容量均超载,后者TP为过载状态;控制单元Ⅳ主要污染物浓度无明显升降趋势,但TP和F~-出现超载,TP严重超载为枯竭状态;控制单元Ⅴ的TP和F~-浓度显着下降,水环境容量均为超载状态,亟待实施NH_3-N、TP和F~-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精准削减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9期)

高江波,王欢[4](2019)在《基于GWR模型的喀斯特地区产流量与土壤侵蚀权衡的时空特征——以贵州省叁岔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保持服务及产流服务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明晰二者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是制定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策略的基础。当前,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对于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亟待加强。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地区叁岔河流域为研究区,使用In VEST模型、RUSLE模型分别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5年16年间的产流量及土壤侵蚀量数据,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产流量及侵蚀量的多年均值进行权衡/协同关系的定量刻画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尺度上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呈现权衡协同关系并存的分布格局,研究区63. 3%的面积为权衡关系,36. 7%的面积为协同关系,上游、下游大部分地区为权衡关系,中游呈现协同关系;(2)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是导致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3)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因不同地貌类型区而存在差异,其中中海拔平原、中海拔台地地区土壤侵蚀与产流量整体上表现为协同关系,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地区表现为权衡关系。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土壤侵蚀及产流量的空间权衡关系,其结果可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乐辰,陈喜,张志才[5](2019)在《西南喀斯特流域水化学空间变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喀斯特地区含量较高的四种离子(HCO_3~-、Ca~(2+)、SO_4~(2-)、Mg~(2+))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选取的离子都呈正空间自相关性,其中SO_4~(2-)和Ca~(2+)的空间集聚作用更显着。由于离子来源和影响因素的不同,离子的自相关程度和变程范围有所不同,由C0/(C0+C)比值判断,HCO_3~-、Ca~(2+)和SO_4~(2-)为中等强度空间相关,Mg~(2+)表现为强相关且变程较小,结构性因素对Mg~(2+)作用更为显着。离子在一定的距离内都表现为各向同性,超出该距离,受到岩性、构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朱彪,陈喜,张志才,彭韬,张乐辰[6](2019)在《西南喀斯特流域枯季地下水电导率特征及水-岩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西南喀斯特流域水动力过程与物质循环过程复杂,利用单一水文信息分析该地区水动力过程具有较大难度。地下水电导率受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显着,可以综合反映区域水动力条件与岩性特征。论文选取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及地下水电导率原位测定,结合流域地形、岩性及落水洞、岩溶泉等岩溶地貌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喀斯特流域枯季地下水电导率空间分布及其受水-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丘区地下水电导率较低,主要由于喀斯特山区是岩溶裂隙/管道网络发育的强径流区,水-岩接触时间较短。随高程降低,地下水电导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地下水流速度减缓,水-岩接触时间变长。地下水电导率受岩性特征影响显着,石灰岩区水-岩作用强烈,易形成较高电导率地下水,平均电导率650μS/cm,白云岩区水-岩作用减弱,地下水电导率降低,平均值523μS/cm。(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何超[7](2019)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域工业区及历史采矿区河流流域的七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仍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重金属是环境污染物的重要一类。重金属污染物大致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扩散沉降形成的面源污染两大类。当今中国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其中关于土壤,水体,大气以及人类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关于野生生物被污染的程度仍需进一步探究。鸟类由于种类多样、生境多样、分布范围广且处于较高的食物链营养级,被视为良好的重金属污染指示物种。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区,两个已经停产的铅锌矿区和一个已经停产的汞矿区的七种重金属或类金属: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锡(Sn),砷(As)对附近河流流域的污染程度。14个试验样点选取于该四个区域的四条已知被污染的河流和一条没有污染报导记录的河流,沿每条河流河水流动方向沿岸采集稻田土壤样品,稻谷样品和鸟类羽毛样品进行上述七种重金属的浓度分析。我们假设,汞中毒是铅、锌、锡开采带来的隐患,且由于汞在食物链中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所以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动物将受到更多伤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性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是显着不同的,位于较高营养级的食肉鸟和食虫鸟羽毛中的汞浓度显着高于较低营养级的食谷鸟和食果鸟,表现出了一定的生物放大效应。然而,食谷鸟和食果鸟羽毛中的锡和锌的浓度却高于食肉鸟和食虫鸟。河流方面,接近其中一个铅锌矿区的河流沿岸的鸟类羽毛中的铜和砷的浓度最高;接近汞矿区的河流沿岸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最高。试验样点方面,在汞矿区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汞浓度远远高于其它样点;其中一个铅锌矿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镉浓度最高;其它金属的最高的浓度的样点无明显分布规律,其靠近污染源附近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金属浓度和远离污染源的样点的鸟类羽毛中的金属浓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镉和铅、锌和锡、铜和砷、锡和砷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汞和其它金属之间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甚至还和铜呈一定的负相关趋势。汞对野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它与其它金属之间不相关或负相关就意味着它对野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不会因为其它金属的存在而被加剧,甚至其毒性可能还会因为其它金属的存在而被抑制。因此,虽然汞与其它金属的相关性趋势不符合研究预期,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国敏[8](2019)在《典型喀斯特流域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影响及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喀斯特地区,山势陡峭、地表坡降大,较大的地表坡降会使得地表景观中的污染物因地势加倍迁移到河水中,因此在不同坡度等级上研究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建模更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中上游为研究区,综合利用野外水质采样数据、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提取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的景观特征,探讨坡地景观特征与河流水质参数的关系,并以经典线性统计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桥梁,针对不同的水质参数建立“最佳”的坡地景观特征-水质响应模型,得到的相关成果如下:(1)研究区的景观组成主要以林地、灌草、耕地及建设用地为主。无论是子流域尺度还是缓冲区尺度,坡景观(6°~25°)均以坡林地、坡灌草、坡耕地以及坡建设用地为主;陡坡景观(﹥25°)均以陡坡林地和陡坡灌草为主。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来看,在子流域和缓冲区两个研究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平地景观的开发强度均最大(235,246),对坡景观次之(218,223),对陡坡景观最小(90,207),而其中,人类活动对坡景观的开发强度(216)几乎与对总体景观的开发强度(219.84)相当。从景观格局来看,在景观水平上,由坡景观到陡坡景观,斑块的破碎度、多样性以及分离度减小,斑块形状更规则,景观类型之间连续性增强。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坡林地和陡坡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陡坡灌草的斑块形状相比坡灌草更为不规则。(2)在景观组成上,总磷(TP)在子流域尺度和500m缓冲区尺度与坡地景观特征的相关性均比较明显,其在子流域尺度与坡林地和总林地呈显着负相关(-0.556,-0.540),这是由于占坡地景观面积50%以上的坡林地通过入渗、植物根部的生物吸收作用滞留、吸附磷元素,从而阻碍了污染物的传输;TP还与坡灌草和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0.656,0.566),说明若不划分坡度等级,坡灌草对河流水质的“源”作用将会被掩盖。总氮(TN)仅在子流域尺度与坡耕地和总耕地呈显着正相关(0.616,0.492),说明氮肥的施用加上严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了研究区河流中TN的含量。氨氮(NH_(4+)-N)在缓冲区尺度与坡林地呈显着负相关(-0.479),然而与陡坡林地呈显着正相关(0.402)。坡度越陡,土壤的稳固能力越差,林地根部对氮素的吸附能力也越差,再加上陡坡林地中包含了施用氮肥的经果林,因此使得NH_(4+)-N与陡坡林地呈显着正相关。而NH_(4+)-N与总林地相关性不明显也表明,若不划分坡度等级,陡坡林地对NH_(4+)-N呈现的“源”作用会被坡林地对NH_(4+)-N呈现的“汇”作用掩盖。NH_(4+)-N与平地耕地、坡耕地及总耕地呈显着负相关(-0.727,-0.628,-0.637),与陡坡耕地相关性不显着,这是因为土壤颗粒、土壤胶体以及农作物对NH_(4+)-N的吸附作用强,阻滞了污染物向河流水体的传输。此外NH_(4+)-N与坡灌草、坡建设用地和陡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0.429,0.405,0.494),说明坡地建设用地和坡灌草呈“源”景观,故合理控制坡地建设用地面积对改善河流水质有积极作用。(3)在景观水平上,随着景观斑块破碎度值(PD)的增加(PD_(陡坡)8.65、PD_总12.23、PD_坡20.22),TP与PD的相关性增强(0.507,0.593,0.623),同时随着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值(SHAPE-MN)的增加(SHAPE-MN_(陡坡)1.19、SHAPE-MN_坡1.25、SHAPE-MN_总1.37),NH_(4+)-N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的相关性也增强(0.516,0.654,0.761),说明较高的景观破碎度和越不规则的斑块形状对河流水质的负影响很大。(4)在景观类型水平上,TP在缓冲区尺度与坡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和坡建设用地SHAPE-MN呈显着正相关(0.498,0.557),在子流域尺度与坡灌草SHAPE-MN和坡建设用地SHAPE-MN呈显着正相关(0.529,0.567),即TP对坡建设用地的斑块复杂程度和聚集度以及坡灌草的斑块形状复杂程度比较敏感。NH_(4+)-N在缓冲区尺度与坡林地形状指数(LSI)及陡坡林地LSI呈显着负相关(-0.721,-0.691),与坡耕地LSI和陡坡耕地LSI呈显着负相关(-0.705,-0.644),即随着坡度的增加,林地和耕地的斑块形状越复杂,与NH_(4+)-N的相关性越低,其对NH_(4+)-N的吸附能力越弱。另NH_(4+)-N在子流域与陡坡建设用地LPI呈显着正相关(0.749),这和NH_(4+)-N与陡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的结论一致。(5)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综合影响复杂,经典的线性统计模型难以将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表达清楚,本研究通过引入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和非线性映射功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坡地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是TN和TP的“最佳”坡地景观特征-水质响应模型,参与TN建模的坡地景观特征是坡耕地及坡耕地IJI,与经典线性统计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判定系数提升到0.923,平均相对误差值降低到14.3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到0.332。参与TP建模的景观特征有坡耕地IJI及总耕地,模型的判定系数提升到0.960,平均相对误差降低到16.06%,平均绝对误差降低到0.006。(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申春华[9](2019)在《喀斯特地下暗河流域水体中硝酸盐的来源、运移过程及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河在西南地区分布极广,作为当地重要的生活和生产水源,近年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硝酸盐污染是岩溶地下河面临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且由于岩溶地区含水层的高度非均质性,使得硝酸盐的分布及其形成规律很难通过模拟手段揭示。本文选取广西柳州市大良镇官村的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系统采集了不同水体样品,通过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及地下水滞留时间等手段,综合解析了喀斯特地下河系统硝酸盐的来源、运移过程及转化机制,对岩溶地区面源污染防治策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铵肥、土壤氮和生活污水或者粪肥。丰水期,铵肥和土壤氮丰度重迭部分为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枯水期δ~(15)N-NO_3~-和δ~(18)O-NO_3~-分布区间较广,叁种来源共同影响官村地下河。(2)研究区地下河系统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且受蒸发作用明显;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头差变大,水头的增大使得相对深层地下水得以排泄。因此,丰水期地下水表观年龄明显大于枯水期,丰水期排泄的地下水硝酸盐可能受更早土地利用的影响。(3)地下河流域中硝酸盐的转化存在明显时空差异。丰水期流域内存在硝化作用,但地下河样点存在明显的反硝化过程;枯水期流域内存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但泉点硝化作用明显。(4)丰水期地下水硝酸盐氮来源贡献率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机氮>铵肥>生活污水及粪肥。而枯水期的大小排序为土壤有机氮>生活污水及粪肥>铵肥。(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10](2019)在《黔中喀斯特筑坝流域水系分维估算与地貌发育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喀斯特地貌发育对筑坝河流径流的影响问题,为了更经济、快捷、精确地提取水系特征,揭示地貌发育对水文特征响应的成因机制,以黔中筑坝区为研究对象,以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和1∶100万的贵州省综合地貌图为数据源,应用ArcGIS构建渔网法估算流域水系分维,探讨黔中筑坝区水系分维与地貌发育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渔网法估算的北盘江、猫跳河、叁岔河、南明河、蒙江、头堡河、翁吟河、鱼梁河、暗流河流域的分维值分别为1.675 6、1.595 1、1.615 1、1.595 0、1.648 9、1.280 2、1.515 1、1.621 6、1.465 1;(2)从地貌发育特征看,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地貌类型为K化中山谷地、峰丛谷地,占研究区比例为66.9%。北盘江、叁岔河、蒙江、鱼梁河流域地貌发育为壮年期,南明河、猫跳河、翁吟河、暗流河流域为幼年期的中晚期,头堡河流域为幼年期的早期;研究区坡度、切割深度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渔网法估算分维值揭示的地貌发育阶段相一致,与实际发育地貌吻合。(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喀斯特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中的关键因素,尤其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_TIRS数据,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涟江流域的土壤水分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旱情分布较广,轻旱占流域总面积30%。土壤含水量与TDVI较好地符合y=-149.47TVDI+97.255的关系,喀斯特流域土壤含水量可通过TVDI进行估算。土壤水分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加,阴坡土壤水分含量大于阳坡与无坡向,季节上冬季大于秋季和春季,春季和秋季差异相对较小。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水涵养能力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其他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流域相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旱、防旱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喀斯特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基于地貌视角的喀斯特流域水系分维估算方法适应性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梁建方,周秋文,韦小茶,马龙生,颜红.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遥感反演——以涟江流域为例[J].人民珠江.2019

[3].吴贻创,何守阳,杨应增,吴攀,韩志伟.喀斯特山区河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污染控制的单元化研究——以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4].高江波,王欢.基于GWR模型的喀斯特地区产流量与土壤侵蚀权衡的时空特征——以贵州省叁岔河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2019

[5].张乐辰,陈喜,张志才.西南喀斯特流域水化学空间变异性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9

[6].朱彪,陈喜,张志才,彭韬,张乐辰.西南喀斯特流域枯季地下水电导率特征及水-岩作用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9

[7].何超.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域工业区及历史采矿区河流流域的七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探究[D].广西大学.2019

[8].林国敏.典型喀斯特流域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影响及建模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申春华.喀斯特地下暗河流域水体中硝酸盐的来源、运移过程及转化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0].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黔中喀斯特筑坝流域水系分维估算与地貌发育特征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喀斯特流域DEM自动提取流程图喀斯特流域地表水分提取流程图后寨喀斯特流域土壤与土地合理...喀斯特流域地貌(A)与非喀斯特后寨喀斯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后寨喀斯特流域土壤与土地合理利...

标签:;  ;  ;  ;  ;  ;  ;  

喀斯特流域论文_安全,贺中华,赵翠薇,梁虹,焦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