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化性起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性起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性起伪,荀子,礼义,性恶,启示,道德,经验主义。

化性起伪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国明[1](2019)在《善之历程:荀子“化性起伪”说的叁重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人性论公案的关键,并非在于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性何以为恶,而在于探讨善之来源。其关键又在于深入把握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化性起伪"的逻辑前提在于性因情可为而可化,而能化性治情的关键,又在于作为理性主体与意志主体的心可以凭藉知能质具发挥正向效用。但意志或有薄弱与无力之危,则又须积习师法(核心即"礼")予以强化扶正。由此确立"化性起伪"的叁重原理:"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叁者内外交相为用,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笑笑,朱鸿亮[2](2019)在《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以"性恶论"为基础,它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化性起伪"思想的生成逻辑、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主要内容、"化性"与"起伪"之间的关系、"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四个角度入手对"化性起伪"思想展开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究"化性起伪"思想在当今社会下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赖朝珍[3](2019)在《化性起伪——略论荀子人性论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之言性恶论,旨在"化性起伪"。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为性,人性中有口目好利等自然情欲,虽然人性之中有欲望,但是这些都是天然(朴)的,只有"顺是"才会导致抢夺等恶行,所以需要圣王礼义之化,即"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仁义都是后天的行为,意在强调"伪","伪"即"为",为与不为之分,产生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伪"在于君子明于天人相分。在"性"和"伪"上,荀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使得"性伪合","性伪合"的含义是礼。荀子的"礼"与孔子的"仁"在内涵上是一样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而孟子的"义",也与孔子"仁"同质,所以说孟荀同归于儒家本质。(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徐春晖[4](2018)在《“化性起伪”思想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性恶论另辟蹊径,在界定"性""伪"之别的基础上,指出"性"是先天的本能趋恶,"伪"是后天的积习成善,并且诉诸礼法、礼义两种途径,力求实现"伪"向"性"的超越,即能动性对本能性的超越,达到化性起伪的效果,最终使人归善如流。腐败问题源于人性中的根本缺陷,是权力在人本能趋恶下产生的变质和异化,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主要是:应通过德法并重、标本兼治两大路径,双管齐下,遏制腐败的滋长蔓延。(本文来源于《廉政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宋佳燕[5](2018)在《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着名的"化性起伪"学说,以人性恶为德育的理论前提,主张通过师法之化、环境熏陶、隆礼重法等途径帮助人们去恶为善,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目标,是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德育取向政治化和功利化、德育内容泛化和德育方式单一刻板的问题,通过梳理和借鉴荀子"化性起伪"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和途径对我们今天完善高校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其华[6](2018)在《性伪之间:荀子“化性起伪”说覆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被称为先秦时期“最后的儒家”,当时社会动荡、群雄争霸,思想界各类学说层出不穷,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荀子在批判地继承和吸纳诸子多家学说之后,创新性地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开创了儒学的新理路、新思想。荀子的理论基石是他的性恶论,本文以荀子的人性分析为切入点,专门对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做深入辨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先秦时期的主要人性论观点,包括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告子的善恶两可说。在分析中,并非各自独立介绍,而是尽量从一个相互比较的角度去阐述彼此的联系。文章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荀子人性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性”和“伪”的含义,这是理解荀子人性论的起点;然后重点分析“性恶论”思想的真正含义,对荀子“性恶”含义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解。荀子所言“性恶”,其真正旨意在于两个层面:其一,现实层面意义上的,即有“伪”状态下,“性恶”的或然性。其二,理论抽象层面意义上的,即无“伪”状态下,“性恶”的必然性。“性恶”并不是荀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观点,这只是荀子思想的一个理论逻辑起点,目的是为引出“化性起伪”这一理论,这是文章的第叁、四、五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叁部分重点论述了“化性起伪”的逻辑可能,重点是从心的“知能”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两方面来阐述的;第叁部分是在一种可能性层面上,这就无法说明道德修身的必然性,因此文章第四部分深入剖析“化性起伪”思想的道德形成过程,分别从道德动机、道德认同、道德自觉叁个过程来分析,经过这叁个过程,道德修身成为一个主动的自然的活动;道德修身终究要落实到现实生活实践上,因此第五部分重点梳理了现实中实现“化性起伪”几个重要路径:礼仪法正、注错习俗、博学笃行等,通过这些现实的工夫,最后实现“性伪合”这一目标。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后世所景仰,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先秦时期各位先贤对人性的理解及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化性起伪”这一思想。理解荀子人性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先进性和不足之处,并探寻“化性起伪”这一学说对后世的时代价值,以便对当代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0)

杨卓君[7](2018)在《“化性起伪”与“正理平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孟为尊”的荀学研究普遍存在一种形而上的偏见,一方面批评荀子哲学无价值根源,另一方面又直接或间接的为荀子作“性善”的辩护,这并不符合荀子思想经验主义的性格。本文循着经验主义的路径,指出荀子所谓的“性”落实于现实便成为一种实质性的“恶”,这样一种恶也可以理解为荀子的一种幽暗意识。在承认“人之性恶”的前提下,通过心的认知功能与“虚壹而静”的功夫,逐步实现了主体道德之善。在这个过程中,圣人通过“积思虑”“习伪故”创制了礼义,圣人的一体两面(君与师)首先保证了礼义的权威性,其自身所具有的“德”同时又保证了礼义推行的合理性,由此荀子所说的社会政治善也得以实现。总体看来,荀子所谓“主体道德善”与“社会政治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礼义之统”作为“社会政治善”的保障塑造了作为主体的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了良序社会;另一方面道德主体又能根据情景的变化不断完善礼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东方朔,徐凯[8](2018)在《情性与道德转化——荀子论“化性起伪”如何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性起伪"正是实现这种道德转化的方法。"化性"可以改变人的情性欲望的表现方式,"起伪"则是"化性"的进一步推进,其所包含的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等对人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如何去求"、"是否可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上官春晓[9](2017)在《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结构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当下政治时代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存在着政治功利化倾向、政治冷漠现象、政治心态极端化以及政治知行脱节等问题。回溯中国传统文化,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既强调“治人”,又强调“治法”,对人性改造和完美政治生态的形成提出了诸多实现策略。本研究立意于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为研究起点,通过对荀子人性观点的剖析,试图找出荀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将荀子的“化性起伪”的成人之路设计与我们当下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系列措施形成有机联系,在理论的跨越与互融之间求得一个培育合格社会公民的路径,为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课题的研究缘起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归纳概括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概述。首先挖掘并形成相关的理论支撑,然后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以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做出现实思考。第叁部分基于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思路。通过对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找到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联系,探究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中政治社会化实现策略的合理内核。第四部分是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结合全文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分析,从多角度、多领域探寻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给予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裨益之处。(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30)

刘惠[10](2017)在《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道德教化最为注重的当属儒家学派,特别是先秦时期儒家先贤的重要论述,这为后来中国几千年的礼教思想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通过对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战乱不断、人心向背的混乱社会进行总结,提出“化性起伪”思想使人注重于德性的培养,并归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礼治之中。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今天,探索和分析“化性起伪”思想,对人的社会化和社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本文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研究为核心,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文章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状况、研究思路方法进行论述。第二章为“化性起伪”思想概述部分,分别从其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入手,阐述荀子提出的人性改造理论,分析荀子思想的形成受到战国时期生产力变革、政治动荡、文化争鸣的影响。第叁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干部分,第叁章论述“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人性论和天人观思想为“化性起伪”思想的论述寻找理论依据,并厘清了人性论和天人观中的相关认识,奠定“化性起伪”思想论述的理论前提。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化性起伪”思想从人“化性起伪”的必要、可能、表现和途径上进行详细阐述,从整体上对这一思想进行建构,以图完整表述“化性起伪”思想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根据前文的论述,对荀子“化性起伪”思想进行借鉴和启示,以阐述对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进行总体性地梳理和总结。文章的观点大体涵盖以下叁部分:一是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以其人性论和天人观为基础,荀子言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性恶是趋恶的过程,人性成恶是过渡放纵欲望的结果,所以要矫正人性必须得到人为的干预。天人观是荀子天行有常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古人天人关系认识的突破,以提倡制天命而用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修养自身。二是“化性起伪”思想具有完整的框架,其必要性是继承了儒家传统对君子人格的执着追求和社会正理平治的要求;实现的可能性上是因人所具有心知能力、思虑意识和身处群而有分的人类社会之中;在表现上,“化性起伪”通过圣王制礼、学止于礼、最终成就圣人君子;在其实现途径上要做到从师问学、隆礼重法、环境选择、乐教入化、尚贤使能。叁是“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启示包括叁个方面:在人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发挥人的社会性,注重理性思维的判断,从而努力构建理想人格;在对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内化方面,要注重教育建设、道德建设、家风建设、文艺创作,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的指引;在社会建设方面,注重效益与公平的建设,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利用人才,使得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和谐统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化性起伪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以"性恶论"为基础,它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化性起伪"思想的生成逻辑、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主要内容、"化性"与"起伪"之间的关系、"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四个角度入手对"化性起伪"思想展开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究"化性起伪"思想在当今社会下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性起伪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明.善之历程:荀子“化性起伪”说的叁重原理[J].邯郸学院学报.2019

[2].李笑笑,朱鸿亮.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价值意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3].赖朝珍.化性起伪——略论荀子人性论实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4].徐春晖.“化性起伪”思想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J].廉政文化研究.2018

[5].宋佳燕.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6].孙其华.性伪之间:荀子“化性起伪”说覆议[D].山东大学.2018

[7].杨卓君.“化性起伪”与“正理平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东方朔,徐凯.情性与道德转化——荀子论“化性起伪”如何可能[J].社会科学.2018

[9].上官春晓.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D].暨南大学.2017

[10].刘惠.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  ;  ;  

化性起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