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结构论文_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结构,宾川,盆地,西和,噪声,印度洋。

地壳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1](2019)在《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而对各个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及相互之间的构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和笔者研究积累,分析和总结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苏鲁—大别—秦岭等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地壳结构构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出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可以对比连接,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以及东天山与西天山构造单元分别属于不同古陆的增生边缘不应该对比连接,牡丹江缝合带不存在,以及中国东部发育两个方向的隆起-坳陷构造等新认识。基于不同时代构造变形特征,对华北古陆基底结构和形成时代、塔里木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时代、古生代至叁迭纪中国大陆主体聚合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对已有构造的迭加改造和现今中国地壳结构构造最终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秀丽,朱叶琳,高业欣,燕云,赵龙梅[2](2019)在《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东部共111个固定台站自2012年1月1日到2015年10月1日,震中距在2000~18000km范围内,震级在6.0以上的542个地震波形记录。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法,经过仔细筛选共获得4683条接收函数,通过HK扫描法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信息,得到了东北莫霍面分布。(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伟,阮爱国,牛雄伟[3](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5°E轴部与离轴地壳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的研究表明,岩浆的供给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岩浆集中于扩张段(NVR)而相邻的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NTD)岩浆相对贫乏。相对应地两者的地壳结构存在显着差异,轴部NVR区域地壳较厚,NTD区域地壳偏薄。2010年SWIR 3D地震探测在SWIR 27-28段扩张中心采集了高质量的海底地震仪数据。本研究选取SWIR 28段扩张中心洋脊南北两侧的h0h10和d0d10离轴测线,以及垂直洋中脊并与d0d10和h0h10测线相交(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19)

邱宁,姚永坚,张江阳,王利杰,徐东海[4](2019)在《南海东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东南部海域沉积厚度较大,礁体发育,构造演化复杂,导致深部结构探测不清楚,制约了对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新采集和重新处理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结合钻井、拖网资料,对浅部地层和构造进行约束,同时利用附近海底地震(OBS)测线的速度结构,对深部结构和界面解释约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重震联合反演,分析地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重力梯度特征对构造单元进行识别.通过对东西两条测线的上下和全地壳厚度、拉伸因子比较,发现南海东南部的东西部深部结构存在差异性;礼乐断裂可能是礼乐和郑和地块的分界,并控制了两个地块在南海扩张时期的相对运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危自根,储日升,杨小林,谢军,田忠华[5](2019)在《汉中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查汉中盆地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和孕震构造特征,本文基于背景噪声成像、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以及莫霍面Ps震相时深转换方法反演了汉中盆地及其邻区的地壳S波速度和厚度,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研究区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汉中盆地不同区域的浅表沉积厚度和速度存在差异;部分区域莫霍面处的速度变化平缓,Ps震相与P震相的振幅比<0.2;汉中盆地内部鲜有地震发生,其周边10 km范围内地震分布主要受到断层控制;4—16 km震源深度上下界面大致对应于低速体底层和高速体顶层。本文获得的非均匀分布的沉积厚度、渐变的壳幔过渡带结构与汉中盆地长期处于秦岭构造带、大巴山褶皱带以及青藏地块交界区的叁联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晓然,谢志招,闫培,李普春,王笋[6](2019)在《福建—台湾海峡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滨海断裂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 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带,与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的横向差异,莫霍面在滨海断裂带处发生较大的突变,其深度由左侧的30 km左右抬升至右侧的28.8 km左右,上下地壳厚度比亦由靠陆一侧的1:1降至向海一侧的0.5:1;上述特征表明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断裂。地壳速度在海陆过渡带偏高,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在此处也有显着抬升,推测其可能是在地壳的伸展拉张及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的共同作用下,深部软流圈物质沿着长乐—诏安深大断裂上侵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孙天为[7](2019)在《利用密集台阵研究宾川沉积层及地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宾川盆地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处于程海-宾川断裂和红河断裂的交汇处,并由程海断裂主控发育。盆地内分布有多条“帚状”断裂,地震活动强烈。盆地的低速沉积层对于地震波有放大效应,会增大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同时宾川盆地作为滇西北地区的第二大盆地,聚集了宾川、宾居、州城等人口聚集区。因此,对宾川盆地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评估当地的地震灾害,以及快速做好防震抗震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滇西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限于以往研究中观测系统的稀疏,对宾川盆地及其所在的程海-宾川断裂与红河断裂北段都没有形成较好的约束。现有宾川地区地下结构的研究程度与其地震活动和减灾需求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为研究宾川盆地附近地壳及盆地的精细结构,我们于2017年开展了短周期密集观测实验。实验观测系统由一个密集台阵和一条测线组成,共布设了 510个3分量短周期地震台。其中密集台阵覆盖宾川盆地,共381个台;测线北起宁蒗南至云县,与2012年宽角反射-折射测线重合,共129个台。利用此次实验数据,本文对宾川的盆地沉积层结构及宁蒗至云县下方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背景噪声功率谱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宾川密集台阵的Z分量背景噪声水平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0.1 s-2 Hz频带范围台站总体噪声水平总体低于全球高噪声模型,但在2-10Hz频段存在一个异常的峰值,通过分析解释为盆地对背景噪声的放大导致,且放大的峰值频率为3.5 Hz。2.利用噪声H/N方法和远震P波到时差方法,对宾川盆地沉积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宾川盆地沉积物集中在宾川及宾居凹陷,其沉积层的厚度分别为~600m和~900m,与地质调查结果一致。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宁蒗-云县测线下方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宁蒗-云县测线下方莫霍面埋深南深北浅。其中,永胜下方地壳厚度为~50km,宾川下方为~43km,和云县下方为~40km。(2)红河断裂两侧的波速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在红河断裂北部的波速比为~1.75,而南部逐渐降低到~1.63,进一步证明了红河断裂为一条构造边界。(3)与宁蒗-云县地震宽角折射反射研究结果一致,红河断裂在与测线相交处两侧莫霍面埋深没有明显变化,缺乏判断其为超壳断裂的直接证据,其原因可能与测线与红河断裂交汇处为红河断裂北部端点有关,也证明了红河断裂在不同区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夏婷婷[8](2019)在《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结构叁维建模与重力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分析并生成叁维岩石圈结构是理解活跃动力系地壳形变和地震动力学机制的前提。许多学者对该区域进行了地球物理研究,累积了丰富的深部构造二维剖面。叁维地质建模技术是对地质体的直观表达,也是实现地质信息科学管理和共享的途径。本论文总结前人关于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探测成果,建立了该地区的叁维地质构造模型,主要成果包括:(1)总结梳理了Geomodeller构建叁维地质模型及正反演结合修正模型的完整流程。(2)使用小波分析和WORMS算法等方式研究重力场与断层性质的关系,初步给定断层性质判断的重力异常标识。将其用于龙门山地区,验证了龙门山叁个主断裂带在深部合而为一,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吻合。(3)对龙门山现有深部构造剖面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挑选出部分地震测深剖面作为建模数据源,构建了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二维剖面数据库,并建立了相应的面模型,由面模型构建了龙门山地壳结构叁维模型,并通过重力资料反演修正了模型,实现了龙门山地壳结构叁维可视化。(4)模型显示,莫霍面埋深范围在40~66km之间,龙门山断裂带分界作用明显,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变化趋势;下地壳西北厚、东南薄,厚度在9~31km之间;中地壳厚度在7~19km,厚度变化不规则;上地壳厚度在22km,自北向南厚度逐渐变薄;沉积层下界面埋深范围在9km,东北角埋深较浅,西南角埋深较大。(5)通过对模型进行任意方向剖分剖面分析,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中段,北段的剖面显示莫霍面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抬升在两端较为缓慢,在中段抬升较为迅速;南段沉积层覆盖较厚,向北段逐渐变薄。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其两侧的剖面则显示龙门山以西北的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壳和下地壳较厚,而龙门山以东南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和下地壳厚度有所减小,而中地壳和沉积层的厚度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凌子龙,高金耀,赵俐红,杨春国,管清胜[9](2019)在《Gakkel洋中脊基底隆起的非对称地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慢速扩张的北冰洋Gakkel洋中脊具有六个沿扩张方向的线性基底隆起(本文编号为A—F).这些线性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本文利用Gakkel洋中脊的地形、空间重力异常(FAA)和航空磁力数据,计算了它的扩张速率、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MBA)、地壳厚度和非均衡地形.根据中轴两侧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对称关系,我们将六个基底隆起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类型.整体上,B、D和F区基底隆起在中轴两侧的地形和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两侧差值的绝对值)较小,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57m、~125m、~208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1km、~0.06km、~0.3km;而A、C和E区的非对称幅值较大,其中地形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510m、~410m、~673m,地壳厚度的非对称幅值分别为~2km、~2.5km、~1.1km.我们因此推断B、D和F区具有相对对称的地壳结构,而A、C和E区具有非对称的地壳结构.根据A、C和E区中轴两侧非均衡地形的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地形的补偿状态,推测A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岩浆分配不均所导致;而C区和E区的非对称性可能是由构造断层作用使断层下盘向上抬升变薄所导致.我们进一步推测洋中脊走向的改变可能使得构造作用更易集中于基底隆起的一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成[10](2019)在《基于背景噪声面波的浅层地壳结构成像: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面波沿着地表传播,中短周期面波对地球浅部的横波速度结构有很强的敏感性,常用于近地表或者地壳尺度的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目前面波成像使用的面波信号通常来自于地震和背景噪声。近年来,基于背景噪声的面波成像方法发展迅速。利用背景噪声提取较高频率的面波信号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横波速度结构,且越高频的面波信号对应的敏感深度越浅。使用噪声互相关方法采集面波数据还具有安全,低成本的优点。本论文主要研究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其邻区的浅层地壳结构,由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并没有较多且分布均匀的近震事件,同时人口也较为密集,不适宜使用人工爆破源,因此背景噪声成像的方法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较高频(如0.5Hz以上)的噪声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何在噪声影响较大的区域提取到可靠的高频面波信号以及所需的迭加时间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传统的面波成像一般利用射线理论。射线理论基于高频假设,无法考虑射线路径周围的结构对面波走时的影响,给计算带来误差。而弹性波全波形反演虽然结果准确,但其计算成本非常昂贵,且硬件要求较高,在实际大规模使用中会带来不便。本论文拟使用基于走时信息的有限频方法,来同时获得较高的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但是有限频效应在小区域近地表及浅层地壳的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基于该理论在小区域尺度上的反演计算方法也需要继续应用与发展。围绕上述的实际需求,本论文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城市近地表的叁维横波速度结构成像人类活动对背景噪声中高频面波信号的影响较大。为了研究这类区域的高频噪声特点和验证使用基于背景噪声方法恢复城市浅层地下结构的准确性,我们在合肥市区5km*3km区域内布设了 17个流动地震台站,搜集了约两周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得到互相关函数,我们使用了基于S变换的相位加权迭加方法来提高迭加后互相关函数的信噪比,然后提取了0.5-2s周期内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反演获得了该区域浅层400m的横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噪声成像获得的速度模型与当地地质构造情况吻合,验证了城市中可以提取背景噪声中可靠高频面波信号的方案。(2)复杂构造区域的浅层地壳叁维横波速度结构成像郯庐断裂带庐江段位于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合肥盆地以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交汇处,地质结构复杂。我们使用80个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的方法得到了 0.5-8s的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的频散曲线。我们使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得到了地表至地下5km处的较为精细的叁维横波速度结构。我们的结果与当地地质构造吻合,显示了断裂带,造山带,盆地以及火山侵入岩在速度结构上的耦合性,解释了断裂带内火山侵入岩的演化及动力学机制。(3)几种不同理论的面波走时预测精度对比由于射线理论基于高频近似假设,无法准确反应射线路径周围速度异常体对走时的影响,而全波形的叁维反演则需花费巨大的计算成本,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使用走时有限频的方法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成本上达到平衡。基于走时有限频的理论,我们构建了基于射线追踪的经验性的二维面波相速度敏感核。为了验证在浅层地壳速度结构研究中不同理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我们对基于全波形,经验性和解析性的二维相速度敏感核,非大圆路径假设下的射线追踪以及大圆路径假设下的射线理论五种方法得到的面波相位走时差的精确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这里我们将使用谱元法(SEM3D),射线追踪的快速行进法(fast marching)等广泛使用的正演方法获得对应情况下的走时差。对比结果发现,经验性的二维敏感核的结果在精度上明显优于射线理论和解析性的二维敏感核,运算效率上明显优于全波形理论,这为使用该敏感核进行反演奠定基础。(4)基于射线追踪的伪叁维面波相速度经验性敏感核的直接反演方法及应用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射线追踪的经验性伪叁维面波相速度敏感核直接反演叁维横波速度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将构建由于较大结构差异引起的射线路径弯曲的经验性面波相速度有限频敏感核,并被应用于台北盆地区域的实际数据的测试中,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未来该方法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加入群速度走时的经验性叁维敏感核,以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和数据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入体波的叁维敏感核来提升不同结构体的分辨能力,同时使得反演结果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地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东部共111个固定台站自2012年1月1日到2015年10月1日,震中距在2000~18000km范围内,震级在6.0以上的542个地震波形记录。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法,经过仔细筛选共获得4683条接收函数,通过HK扫描法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信息,得到了东北莫霍面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李秀丽,朱叶琳,高业欣,燕云,赵龙梅.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东北地区地壳结构[J].防灾减灾学报.2019

[3].王伟,阮爱国,牛雄伟.西南印度洋中脊49.5°E轴部与离轴地壳结构对比研究[C].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邱宁,姚永坚,张江阳,王利杰,徐东海.南海东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危自根,储日升,杨小林,谢军,田忠华.汉中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9

[6].郭晓然,谢志招,闫培,李普春,王笋.福建—台湾海峡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滨海断裂带性质研究[J].华南地震.2019

[7].孙天为.利用密集台阵研究宾川沉积层及地壳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8].夏婷婷.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结构叁维建模与重力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9

[9].凌子龙,高金耀,赵俐红,杨春国,管清胜.Gakkel洋中脊基底隆起的非对称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9

[10].李成.基于背景噪声面波的浅层地壳结构成像: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图渤海海域及邻域主要构造单元划分图一5区域构造及研究区位置图(图中矩形框...一9研究区不同深度S波速度的横向变化一10不同方位的S波速度剖面西安坳陷深地震反射得到的地壳结构

标签:;  ;  ;  ;  ;  ;  ;  

地壳结构论文_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