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上料装置论文和设计-张海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上料装置,至少包括布料器、分隔板、去料器和底座,其中:模具可放置在底座上,并且位于布料器的下方;布料器安装在底座上,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通孔落入模具的型腔中;去料器安装在通孔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并且下表面可紧贴通孔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分隔板安装在布料器的下方,并且位于模具的型腔的上方,分隔板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通孔下端的面积,分隔板的上表面可紧贴通孔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通孔的导通与闭合。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模压材料快速均匀的落入模具的型腔中,保证了产品生产的合格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布料器、分隔板、去料器和底座,其中:模具可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位于所述布料器的下方;所述布料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通孔落入模具的型腔中;所述去料器安装在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并且下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所述分隔板安装在所述布料器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模具的型腔的上方,所述分隔板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通孔下端的面积,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所述通孔的导通与闭合。

设计方案

1.一种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布料器、分隔板、去料器和底座,其中:

模具可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位于所述布料器的下方;

所述布料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通孔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所述去料器安装在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并且下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分隔板安装在所述布料器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模具的型腔的上方,所述分隔板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通孔下端的面积,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所述通孔的导通与闭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凹槽,所述凹槽中安装至少两个滚轮,所述模具可放置在所述滚轮的上方,通过滚动所述滚轮带动所述模具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器包括至少一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安装在所述通孔中,以将所述通孔分隔成至少两个分离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上端包括至少一斜面,以使得所述模压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可沿所述斜面从上至下滑落。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布料器上方且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加料器,所述加料器中可放置所述模压材料,所述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加料器中落入所述布料器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器包括加料腔体和搅拌部件,其中:

所述加料腔体中可放置所述模压材料,底部可打开或者闭合;所述搅拌部件安装在所述加料腔体上,以搅拌放置在所述加料腔体中的所述模压材料,使得当所述加料腔体的底部打开时,加快所述模压材料从所述加料腔体的底部落入所述布料器的速度。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器的表面涂覆不沾涂层,以避免所述模压材料粘结在所述布料器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或者所述布料器上的振动器,所述振动器可驱动所述布料器振动,以带动位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模压材料运动。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或者所述布料器上的压料板,所述压料板可放置于所述通孔上端的上部,并且可延垂直方向上下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余料收集仓,所述余料收集仓放置在所述布料器的下方,可收集所述去料器移动时所刮落的所述模压材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模压成型是先将粉状、粒状或纤维状的塑料放入成型温度下的模具的型腔中,然后闭模加压而使其成型并固化的作业。传统模压材料为团状上料,压制时依靠模具压力及模压材料本身的流动性,使模压材料充满模具的型腔。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在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造燃料电池极板时,由于燃料电池极板会存在较多异性通孔,且所使用的模压材料流动性较差,较难保证燃料电池极板的模压材料能均匀分布在模具的型腔中,从而影响燃料电池电极板的生产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模具上料装置,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燃料电池极板的模压材料流动性较差,难以均匀分布在存在较多异性通孔的模具的型腔中的缺陷,达到快速且均匀上料,提高燃料电池极板生产合格率的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上料装置,包括布料器、分隔板、去料器和底座,其中:

模具可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位于所述布料器的下方;

所述布料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通孔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所述去料器安装在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并且下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分隔板安装在所述布料器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模具的型腔的上方,所述分隔板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通孔下端的面积,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可紧贴所述通孔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所述通孔的导通与闭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凹槽,所述凹槽中安装至少两个滚轮,所述模具可放置在所述滚轮的上方,通过滚动所述滚轮带动所述模具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布料器包括至少一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安装在所述通孔中,以将所述通孔分隔成至少两个分离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件的上端包括至少一斜面,以使得所述模压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可沿所述斜面从上至下滑落。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布料器上方且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加料器,所述加料器中可放置所述模压材料,所述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加料器中落入所述布料器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料器包括加料腔体和搅拌部件,其中:所述加料腔体中可放置所述模压材料,底部可打开或者闭合;所述搅拌部件安装在所述加料腔体上,以搅拌放置在所述加料腔体中的所述模压材料,使得当所述加料腔体的底部打开时,加快所述模压材料从所述加料腔体的底部落入所述布料器的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布料器的表面涂覆不沾涂层,以避免所述模压材料粘结在所述布料器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或者所述布料器上的振动器,所述振动器可驱动所述布料器振动,以带动位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模压材料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或者所述布料器上的压料板,所述压料板可放置于所述通孔上端的上部,并且可延垂直方向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余料收集仓,所述余料收集仓放置在所述布料器的下方,可收集所述去料器移动时所刮落的所述模压材料。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上料装置至少包括布料器、底座、分隔板和去料器。使用时,首先移动分隔板切断布料器的通孔上端与模具型腔的上方开口连通;然后在布料器上放置模压材料;通过去料器去除布料器上的多余模压材料,使得布料器的通孔中放置的模压材料达到预设用量;最后移动分隔板以连通通孔与模具型腔的上方开口,从而可使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模具的型腔。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模压材料快速均匀的落入模具的型腔中,保证了产品生产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模具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模具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布料器的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模具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一种模具上料装置至少包括布料器1、分隔板3、去料器2和底座4,其中:

模具可放置在底座4上,并且位于布料器1的下方。

布料器1安装在底座4上,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与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11,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通孔11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去料器2安装在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并且下表面可紧贴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分隔板3安装在布料器1的下方,并且位于模具的型腔的上方,分隔板3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通孔11下端的面积,分隔板3的上表面可紧贴通孔11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通孔11的导通与闭合。

本实施例中,模具中包括型腔,型腔的形状和体积根据需进行模压成型的产品预先设计及制造,将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通过模具上料装置放入模具的型腔中后,便可通过模压成型工艺进行产品的生产。

本实施例中,可首先在布料器1中放置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并且将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处放置在布料器1的通孔11下方,使得预设量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上至下从通孔11中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可选的,为了保证模压材料均匀分布在模具的型腔中,不会出现局部堆积现象,可根据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确定通孔11下端的形状,以及根据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在底板上的放置位置确定通孔11的布置位置。例如,可将通孔11下端的形状设置成与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一致,当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为直径10cm的圆形时,可设置通孔11的下端同样为直径10cm的圆形。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布料器1中放置的模压材料达预设用量时才会落入模具的型腔中,可在布料器1的下方安装分隔板3,并且分隔板3位于模具的型腔的上方,以控制模压材料是否从布料器1中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具体的,分隔板3上表面的面积至少大于通孔11下端的面积,分隔板3的上表面可紧贴通孔11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控制通孔11的导通与闭合。分隔板3的形状、材质、安装方式和移动的驱动方式不限。

可选的,为了精准控制每次在模具的型腔中的上料量,通孔11的中空区域所占体积可等于模具的型腔的体积,使得将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放入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后,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可从通孔11的下端直接落入模具的型腔中。

可选的,当通孔11的中空区域所占体积较大时,有可能导致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被放置入通孔11后,在通孔11中的分布并不均匀,为了保证模压材料的均匀分布,布料器1可包括至少一分隔部件12,分隔部件12安装在通孔11中,以将通孔11分隔成至少两个分离的区域。分隔部件12的材质、形状不限,将通孔11分隔成的独立区域数量和形状可根据模压材料的特性或者通孔11下端的形状进行确定。

可选的,为了使得模具上料装置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模压材料或者不同的模具,分隔部件12可非固定安装在通孔11中,从而可根据模压材料的性能和\/或模具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通过分隔部件12调整通孔11的下端的形状。

可选的,为了使得模压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加顺利的从通孔11中落入模具的型腔,分隔部件12的上端可包括至少一斜面,以使得模压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可沿斜面从上至下滑落。

可选的,布料器1的表面涂覆不沾涂层,以避免模压材料粘结在布料器1的表面。涂层的材质不限,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成本或者模压材料性能进行自由选择。

可选的,为避免模压材料粘结在布料器1的表面,以及模压材料颗粒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最终落入模具的型腔中的模压材料不足,还可包括安装在底座4或者布料器1上的振动器6,振动器6可驱动布料器1振动,以带动位于通孔11中的模压材料运动。例如,当通孔11的下表面被分隔板3阻断时,通过振动器6振带动模压材料运动,可减小模压材料颗粒间的间隙;当通孔11的下表面未被分隔板3阻断时,通过振动器6振带动模压材料运动,可加速模压材料落入模具的型腔中,并且避免粘结在布料器1的表面。

可选的,当通孔11的下表面未被分隔板3阻断时,为避免模压材料颗粒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最终落入模具的型腔中的模压材料不足,还可包括安装在底座4或者布料器1上的压料板,压料板可放置于通孔11上端的上部,并且可延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当通孔11中放置模压材料后,可通过驱动压料板向下移动,挤压模压材料,以缩小模压材料颗粒之间的间隙。压料板的材质、形状以及上下移动的驱动方式不限。

本实施例中,当通孔11的下表面被分隔板3阻断,在通孔11中放置模压材料时,有可能部分模压材料会落在通孔11的中空区域外部,导致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放置的模压材料不足,或者模压材料的上表面高于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因此为了保证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所放置的模压材料达到预设用量,可在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的上方安装去料器2,去料器2可紧贴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当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放置的模压材料量少于预设用量时,位于通孔11的中空区域外部的模压材料可被刮入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当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放置的模压材料量等于预设用量时,将多余的模压材料刮至其他位置。

具体的,去料器2的材质、形状、安装方式以及水平移动的驱动方式不限,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自由设计。例如,可直接通过手动操作控制去料器2下表面紧贴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移动。

本实施例中,底座4可包括至少一凹槽,凹槽中安装至少两个滚轮41,模具可放置在滚轮41的上方,通过滚动滚轮41带动模具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模具可移动至布料器1的下方,或者从布料器1的下方移走。滚轮41的材质、尺寸和驱动方式不限。例如,将模具放置在底座4的滚轮41上后,可通过电机驱动滚轮41顺时针转动,带动模具移动至布料器1的下方;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通过布料器1的通孔11落入模具的型腔中后,通过电机驱动滚轮41逆时针转动,带动模具从布料器1下方移走,从而取走该模具。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模压材料均匀落入布料器1中,还可包括安装在布料器1上方且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加料器5,加料器5中可放置模压材料,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加料器5中落入布料器1中。加料器5在水平面上相对于布料器1移动,以使得放置在加料器5中的模压材料可均匀落入布料器1的通孔11中。

可选的,为了实现在加料器5中放置的模压材料可分多次落入不同的模具的型腔中,提高重复生产的上料效率,加料器5可包括加料腔体51和搅拌部件52,其中,加料腔体51中可放置模压材料,底部可打开或者闭合,当加料腔体51的底部打开时,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下方的布料器1中;搅拌部件52安装在加料腔体51上,以搅拌放置在加料腔体51中的模压材料,使得当加料腔体51的底部打开时,加快模压材料从加料腔体51的底部落入布料器1的速度。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材料的浪费,节约生产成本,还包括余料收集仓8,余料收集仓8放置在布料器1的下方,可收集去料器2移动时所刮落的模压材料。余料收集仓8的材质、形状不限,仅需使得可接收去料器2在移动过程中所刮落的多余模压材料即可。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上料装置至少包括布料器1、分隔板3、底座4和去料器2。使用时,首先通过分隔板3切断布料器1的通孔11与模具的型腔的连通;然后在布料器1上放置一定量的模压材料;通过去料器2去除布料器1上的多余模压材料,使得布料器1的通孔11中放置的模压材料达到预设用量;最后通过移开分隔板3,连通布料器1的通孔11与模具的型腔,可使得位于通孔11的中空区域中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模具的型腔中。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模压材料快速均匀的落入模具的型腔中,保证了模压成型工艺中产品生产的合格率。

需要说明的是,模具上料装置并不局限于图1这种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其他可替代方案,详细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模具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如图2所示,一种模具上料装置,包括布料器1、分隔板3、去料器2和底座4,其中:

底座4上包括三个凹槽,每个凹槽中均安装了多个滚轮41,滚轮41通过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模具5可放置在多个滚轮41的上方。

布料器1固定安装在底座4上,底部设有一个与模具5的型腔上方开口形状所匹配的通孔11,布料器1的一侧可包括挡板,以控制模具5和分隔板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

如图3所示,布料器1包括多个分隔部件12,分隔部件12安装在通孔11中,以将通孔11分隔成多个分离的区域,多个分离的区域中可放置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

分隔板3通过第一导轨42和第一导轨座43安装在底座4上,分隔板3上设置一个把手31,通过把手31可拖动分隔板3沿第一导轨42紧贴通孔11下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去料器2包括刮料板、滑块、第二导轨23和第二导轨座24,刮料板与滑块连接,滑块通过第二导轨23和第二导轨座24安装在布料器1的上方,使得刮料板的下表面可紧贴通孔11上端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使用时,首先通过把手31将分隔板3移动至布料器1通孔11下端的下方,直至布料器1一侧的挡板阻止分隔板3继续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闭合通孔11的下端。

然后从布料器1的上方将超过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放置在布料器1上,通过水平移动刮料板的位置,使得在通孔11中放置预设用量的模压材料,并且将位于通孔11中空区域外部的多余模压材料刮至余料收集仓8(图中未示出)中。

将模具5放置在底座4的滚轮41上,通过电机驱动滚轮41顺时针转动,带动模具5移动至布料器1的下方,直至布料器1一侧的挡板阻止模具5继续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模具5的型腔上方开口处位于通孔11下端的下方。

通过把手31将分隔板3从布料器1通孔11下端的下方移走,直至完全导通通孔11,使得位于通孔11中空区域中的模压材料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模具5的型腔上方开口落入型腔中。

最后电机驱动滚轮41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模具5向远离布料器1的方向移动,使得可取出模具5进行后续的模压成型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模具上料装置并不局限于图2这种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其他可替代方案,详细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一种模具上料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5612.8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80270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29C 43/34

专利分类号:B29C43/3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北京华胜信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

第一申请人:北京华胜信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25号1号楼413室

发明人:张海明;白宇;杜军钊;任洪敏;邹楠

第一发明人:张海明

当前权利人:北京华胜信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

代理人:李杰

代理机构:1154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合智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模具上料装置论文和设计-张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