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夫的商业行为准则

戴夫的商业行为准则

一、戴夫商业行为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武淑梅[1](2020)在《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新形势,社会成员价值观呈现多元多样的新特点,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中凝聚大学生的价值共识,是高等院校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美国在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跨越时空,对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路径及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扬弃的态度,积极探索其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益借鉴。论文由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研究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在诠释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关释义的基本前提下,对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路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勾勒了一幅总体性“认知图谱”。美国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为主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把这些价值观成功植入大学生的头脑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美国高校主要诉诸于行政管理、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堂和社会实践五种可行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论文宏观抽象地概括了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即教学引导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直接课程和间接课程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注入教学与启发教学的有机统一。进而依托现有研究成果和当前状况对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和预测,即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政策趋向加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教师品性趋向标准化、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学科趋向全科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趋向国际化。应用研究部分首先采用辩证法提出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三个批判点,即价值观教育活动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价值观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价值观教育路径难以保证教育效果。进而始终秉持扬弃的态度,提出其对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六点经验启示,即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政策、制定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规划、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行政管理、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师德建设、注重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隐性维度。

宋炣妍[2](2020)在《《钱如雨下:如何利用媒体改革企业和品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选自美国作家阿雷瓦·马丁(Areva Martin)的着作《钱如雨下:如何利用媒体改革企业和品牌》(Make It Rain!:How to Use the Media to Revolutionize Your Business and Brand)中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这两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媒体扩大一些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翻译这两个章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从专业媒体人的角度认识媒体的作用,并且希望能够为以后此类文章的翻译提供借鉴。笔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节选文本进行了翻译,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此次翻译实践。此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来源和翻译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笔者选择该翻译实践的原因,以及此次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以及译后校对。第四章是整篇实践报告的重点部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三方面,对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脚注和意译法用以达到目的原则;增益与删减法和重构与分解法用以达到连贯原则;归化和语码混用法用以达到忠实原则。第五章是总结,笔者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刘颖[3](2020)在《16-17世纪英国戏剧领域中的女性》文中认为16至17世纪是英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英国社会的变革,英国宗教剧渐成颓势,戏剧走向世俗化、专业化。16-17世纪的英国妇女在戏剧领域中的参与主要以戏剧表演者、创作者和观众等角色得以体现。作为戏剧的表演者,在戏剧尚未专业化之前,妇女主要活跃在宗教剧种中。戏剧专业化后,职业舞台上男童取代妇女进行表演,而上层妇女仍然在宫廷戏剧和庭院戏剧中发挥作用。随着英国大革命的开展和结束,社会意识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1642年掌权的清教徒开始了长达18年的剧院禁令,导致了学徒制的中断。1660年,剧院重开,作为学徒的男童急剧缺乏,管理者不得不考虑再启用女演员;再者,男演员扮演女性也遭遇一系列的质疑声;观众接受女性演员的观赏传统再次复兴;重返英国的君主查理二世借鉴了欧洲大陆戏剧的表演模式,为女性重登职业戏剧舞台提供了良机。但是,由于父权主流话语的影响,女性在戏剧领域的地位和角色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却遭遇如妓女般的歧视。这必然遮蔽了女演员的贡献。同时,人文主义教育提高了英国社会中部分妇女的读写能力;在英国内战中,审查制度的废除,印刷的普及,民众舆论空前活跃,为妇女的发声提供了途径。女剧作家通过翻译戏剧或者创作案头剧参与到戏剧创作中。1660年,职业女剧作家应时而生,以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为首的女剧作家的作品相继问世,塑造了一系列与世不同的女主角们。此外,作为戏剧中的观众,妇女的消费为戏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妇女对于戏剧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层——皇室和贵族。伊丽莎白女王使戏剧合法化的相关政策一方面明确地体现出国家对戏剧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伊丽莎白作为观众的总代表、最高代表所起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层妇女继续以赞助人身份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总之,16-17世纪英国妇女以多种角色对于戏剧产生了促进作用。戏剧也赋予了女性更多的空间,可以说是女性在公共活动中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场所。它使得女性获得公共领域的准入,成为妇女表达自我、批评传统的工具。但是受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模式影响,她们对女性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另外,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舞台由于女演员的登台,表演形式与性紧密结合。女演员成为欲望的化身,这其实是对于女性的剥削,使得女性商品化,物质化,成为性的代表。

樊凯[4](2019)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月,习近平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要把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今天的中国正在加速迈进互联网5G新时代,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大学生成为了新媒体的活跃用户。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搞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必须攻克的紧要难题。当前高校承担着“双一流”的建设任务,立德树人应居于首位,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高等教育才不会偏离正确轨道。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载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分析,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平台的基本要素、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并且建构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运行机理。正因如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认识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切入点,立足于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系统思维来研究、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力求使其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脉络,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高效发展。本文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开篇,主要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梳理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研究中可能会面临的难点以及本文想要实现突破的创新点,为文章的总体布局奠定研究基调。论文主体部分是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应从基本概念入手,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来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发掘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比更突出的优势;明确系统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借鉴知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定位。要素是构成平台的基本单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由教育者要素、受教育者要素、内容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五部分构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五位一体格局。结构是平台要素之间的组织和框架,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要素以及结构关系,有利于我们搭建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整体框架。准确评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是实现优化的重要前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类型众多,本文选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进行分析。鉴于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发展现状,各个平台的特点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区别的地方。它们存在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侧重对各平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继而更有益于高校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优化策略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整改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迭代周期模型和DEAS模型,分别对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提出各自的优化策略,从整体性、组织性和有序性上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构的优化路径,通过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发挥功效。结束语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提及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中需要继续深化和改进的地方。

潘英湘[5](2019)在《《新管理者:网络言论管理人员、规则和流程》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文为法律期刊论文翻译的实践报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将涉及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双语法律文本的作用愈发突显出来。准确的法律文本译文有助于正确理解对象国法律法规及其法律的最新动态。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选自《哈佛法律评论》的期刊论文《新管理者:网络言论管理人员、规则和流程》,该论文分析了美国的主流网络平台在各种制度和第一修正案的框架下是如何审核网络言论的。通过翻译该文本,笔者希望能为国内网络平台管理网络言论提供一些法律指导和借鉴作用。为此,笔者在报告中选择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并分析了原文的文本特征,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准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正式化原则。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该论文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提供了相对可行的翻译方法。在词汇层面,难点在于术语翻译和隐喻翻译,作者尝试通过直译法、增译法和语境翻译法给出合理的翻译,同时保证术语一致性和表达正式化。在句法层面,作者利用词性转换、语态转换、拆分法、调整语序以及增译等方法来翻译法律期刊论文中的名词化结构和长难句。

姜嘉伟[6](2019)在《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印度电影自1913年拍摄第一部影片《哈利什昌德拉国王》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自1995年印度建成了以宝莱坞为核心的电影工业基地后,短短二十几年,宝莱坞以多彩多姿的表演,五彩缤纷的场面,出色的明星阵容,俊男美女风花雪月的特色闻名世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以及印度社会多方面的合力,宝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化也是印度社会的现实投影。纵观21世纪后,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女性角色变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沉寂阶段、突破阶段、觉醒阶段。沉寂阶段在时间上大致体现在2003年以前,受印度社会习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该阶段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仍然延续了上个世纪的特点。此时,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这片南亚次大陆上尚未产生鲜明的影响。这个阶段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体现着受男权制压制的形象,女性在电影中所被赋予的角色较为单一,女性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的是母亲、妻子、女儿的责任。突破阶段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于印度实行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即2004年至2008年。该阶段女性角色逐渐摆脱男性的桎梏,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印度受全球化的影响,迅速掀起了女性主义的思潮,但电影中印度社会传统习俗的力量仍然强大,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中经常会出现“新思潮”与“旧想法”,“新变化”与“老传统”之间的冲突碰撞。在这一阶段,电影中女性角色表现出对传统男权制为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开始有了更为独立的自我意识。宝莱坞电影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身份更为多样,开始出现了职场女性,并且职业多元化,一改沉寂时期单一的角色形象。觉醒阶段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于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在2009年出现了印度电影史上一部标志性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后,印度的电影人愈发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状况。该阶段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身上所具有的当代自由主义的女性特点更为明显,女性角色拥有把握自我命运的权利和能力,对自我的掌控力度更为强大,自我的“决定权”已经不再依靠他人的施舍,而是由自己把握,她们还对男性主义进行了批判与质疑。同时,这一阶段的女性角色对于两性关系的看法也更为开放,呈现出女性主义“性自由派”的特点。这些女性角色也成为了宝莱坞电影融入国际社会,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2017年上映的《起跑线》这部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带有鲜明的国际化现代女性的特点,这也标志着今后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方向,愈发自由、现代、国际,同时也通过电影引导印度社会女性的思想变化,带动印度女性的发展。

许欢[7](2019)在《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3年以来,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基本形成了“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体系,在促进优质资源汇集与共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着“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同时也面临终身教育体系缺失、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等瓶颈问题。建设理念在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指向和推进行为的实践,意义至关重要。回顾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演化历程与践行现状,揭示建设理念演化的路径、规律与趋势,考察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指导现阶段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高校在线课程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内化机制,以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本研究围绕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从两条线索展开论证。其一是在厘清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基础之上,从理念演化外显的课程形态演进、政策演变脉络、应用实效关联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构成理念演化的逻辑证据框架;其二是揭示建设理念演化外显实践形态之下的内隐学理,即从“人、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视角探寻建设理念演化的基本路径及核心驱动力,进而分析判断“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下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新取向。本研究首先以历史维度,从时代需求、技术演变、建设成效等方面回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阶段,并探讨在线课程形态的演进。其次分析在线课程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变脉络,为理念演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三是对理念推动下的在线课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重点探讨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四是利用文献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在线课程的应用实效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建设理念与应用实效的关联影响进行解读。在理念演化逻辑分析的证据框架基础之上,系统梳理国内高校在线课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理念核心、理念差异及理念承继,描绘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基本路径,并反思理念缺陷及消解可能。继而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提炼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最后,基于技术的生态观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性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应然取向以及理念指向下的教育政策和策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既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外显形态。三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有在线课程发展的外延变化。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理念实现了从“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直至“建以致用”,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的演化路径。从建设之初关注课程资源聚集,以超链接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支撑而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渠道网络化,逐渐演化为以社会化交互软件为载体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理论指向的在线课程普及共享,初步实现“资源思维”向“学习者思维”的转变。直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线课程建设聚焦“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精准化学习管理和动态化学习生成。建设理念从关注资源聚集转向聚焦在线课程应用。同时,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仍面临困境: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本研究认识到在线课程建设理念逐渐从资源建设聚焦课程应用,其实质是教育主体对技术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认知发生迁移,是以“深度融合”替代“整合”理念。由仅仅关注如何把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演化为更多地关心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线课程潜能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要基于技术对于教育本质的创新,而创新的实现最终归结于本土化、区域化、情景化的应用实践。“深度融合”是实现技术超越并促进技术本质与人的精神融合从而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技术推动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从人的认知产物,即知识的掌握逐渐转向人类自身。只有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内化为“教育内的技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才能影响教育本质力量的发展,技术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教育”才能形成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这是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在线教育的本质回归。研究认为,“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理念趋向。“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重构的基础和创新要素,为构建“融合创新”的教育新生态体系提供给了理论给养和外部支撑,为我国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基于技术的生态观,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应借势“互联网+”,从“资源共享”逐步转向“智慧共生”而实现“三重融合创新”:一是创新教学模式,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兴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要素重新解构的基础,提升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自适应服务能力,以实现“教育与技术共融、知识与创新共生”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模式,要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的载体,推动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创新,以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教育信息生态体系;三是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重教”和“重学”相融合的教与学激励、保障、支持体系,以实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教育信息生态体系。

丁晓晶[8](2018)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回购作为灵活实用的价值分配手段和投资退出机制,日趋获得企业管理者的喜爱、股市投资者的认可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股份回购的理论研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上市公司普遍对这一资本市场工具认识不足,实践运用尚不充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对于公司治理、投资决策、理论完善和制度健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股票回购的国内外文献、相关理论假说和中国股市实践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以2008-2017年发布股票回购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事件研究法检验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短期和长期市场效应,并从回购业务和公司特征两方面入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来深入探讨短期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其一,我国A股市场股票回购存在积极的短期和长期市场效应。股票回购公告释放了公司价值被低估或者未来盈利的信号,市场将其视作利好消息并作出积极回应;其二,我国A股市场存在公司回购消息提前泄露的情况。内部消息知情人提前获悉股票回购信息,在公告日之前买入股票以期获利,引起了股票价格的上涨;其三,影响短期市场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回购规模、市净率、股权集中度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回购规模愈大、市净率愈小、股权集中度愈高、资本保值增值率愈高,股票回购产生的市场反应也愈积极。而公司规模与市场反应负相关,无形资产比例、闲置资金与市场反应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着。最后,本文就如何规范并鼓励股票回购的发展,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出如下建议: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股票回购;监管机构应加强打造股票回购的全方位监管体系;投资者应遵循理性科学的投资原则。

韩刚[9](2018)在《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的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师范生培养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范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成为教师,开启教师职业生涯。教师生涯是每一位师范生一生中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实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将帮助师范生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适应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终身发展。高师院校建设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在职前做好准备,降低生涯困惑和焦虑,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主动建构未来教师生涯发展规划。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多元文化带来的多样性选择都为教师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师范生毕业后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以“人职匹配”为核心理念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已无法完全满足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通过对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政策、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国际经验进行研究,考察生涯建构理论指导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和方法、课程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新的见解。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理念应当从“人职匹配”为核心的职业生涯教育向以“主动建构”全面、终生职业生涯发展转变。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立足帮助师范生构建终身发展的教师职业生涯,引领师范生确立终身从教的教育信仰,提升师范生职业适应力,增加师范生对于生涯理论发展的基本认识,能够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中小学学生的生涯发展。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涵由基础层、中间层和顶层构成。顶层是教师信仰、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中间层是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基础层是师范生内外生涯的探索和生涯决策。作为大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主要衔接者,课程的外延是教会师范生面向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师范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仅要帮助师范生自己建构职业生涯,同时要通过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学习生涯探索工具和方法,帮助师范生,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上,实施和开展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在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要把提高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解构、共构、建构为主的生涯叙事法应贯穿全课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反思、原型访谈、团队合作、实习实践等形式和方法,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主要方法。在课程评价和管理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师范生对教师信仰和终身从教的认识;师范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反思与整理;师范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以及前往中小学职业生涯的体验;师范生对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的思考等内容都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给予记录和评价。在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方面,应建立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师资的资格准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道德规范等,促进课程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在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一批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热衷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员组成骨干队伍。通过集体备课、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教学研究、分析总结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确保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郝雅立[10](2018)在《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冲突是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公共事务的冲突。在当前的公共冲突治理中,虽然意识到新闻议题对于冲突及其治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对新闻建构的认识,缺少对新闻建构层次的分析,对新闻议题框架的作用方式和条件要求缺乏深刻的理解,只采取简单的压制或强化方式,却往往强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正面影响,造成公共冲突治理中新闻建构功能发挥的不合理。在媒介化社会时代,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日显强烈。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和扩散需要有能够引发公共冲突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在关键人群中传播,需要较迅速的传播速度,需要信息内容能够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还需要新闻信息的持续供给。公共冲突治理也需要有助于冲突平息、化解、转化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对关键人群产生影响,并能够被广泛接受,需要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消减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强化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要求发挥新闻建构的合理功能。新闻信息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建构性产品,媒体的新闻建构多集中于公共领域中具有争议性、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从结构分析来看,媒体的新闻建构包括表层建构和深层建构两个层次。新闻的表层建构主要是报道形式的建构,即新闻信息内容的主题选择、内容编排、叙述形式和态度倾向等;新闻的深层建构主要是议题框架的建构,即媒体新闻信息的提供方式及其为受众提供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思路和评判标准。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双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对冲突事件的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意向,从而左右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及其治理效果。根据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功能,新闻建构方式可分为:“挑火式”“灭火式”“化解式”和“转化式”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公共冲突的潜在期、爆发期、升级期和平息期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为公共冲突的治理设置障碍或提供机遇。新闻建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背景条件、媒体条件、受众条件和传受匹配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作用条件,使媒体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进而充分发挥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治理的正面功能,并使其负面功能受到相应的抑制和转化。

二、戴夫商业行为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夫商业行为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政策导向: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学科背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
        (三) 研究视野:价值观教育研究呈现跨国别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述评
        (二) 国内研究述评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五) 创新思考
第一章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释义
    第一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特点
        三、价值观的功能
    第二节 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观教育的含义
        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三、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 美国价值观教育
        一、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二、美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三、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历程
第二章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个人主义
        一、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二、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表现
    第二节 自由
        一、美国自由价值观的形成
        二、美国自由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自由价值观的表现
    第三节 平等
        一、美国平等价值观的形成
        二、美国平等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平等价值观的表现
    第四节 民主
        一、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形成
        二、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民主价值观的表现
    第五节 法治
        一、美国法治价值观的形成
        二、美国法治价值观的内涵
        三、美国法治价值观的表现
第三章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政策制度中的价值观导向
        二、职能运作中的价值观导向
    第二节 教学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涵养价值精神
        二、以不同思维能力提升价值判断
        三、以不同课程主题引领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学大纲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教学大纲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导向
        二、教学大纲课堂纪律中的价值导向
    第四节 教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课堂中的价值观了解与认知
        二、课堂中的价值观判断与选择
        三、课堂中的价值观体验与固化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服务学习中的价值观教育
        二、海外学习中的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实习中的价值观教育
第四章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引导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直接课程和间接课程的有机统一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
        五、注入教学与启发教学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政策趋向加强化
        二、价值观教育的教师品性趋向标准化
        三、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学科趋向全科化
        四、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趋向国际化
第五章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批判与借鉴
    第一节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批判反思
        一、价值观教育活动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二、价值观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三、价值观教育路径难以保证教育效果
    第二节 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政策
        二、制定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规划
        三、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行政管理
        四、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建设
        五、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师德建设
        六、注重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隐性维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钱如雨下:如何利用媒体改革企业和品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actice Description
    2.1 Reasons for Subject Selection
    2.2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ory Employed
    3.3 Translation,Revision and Final Polish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4.1 Skopos Rule
        4.1.1 Footnote
        4.1.2 Paraphrasing
    4.2 Coherence Rule
        4.2.1 Addition and Omission
        4.2.2 Restructuring and Splitting
    4.3 Fidelity Rule
        4.3.1 Adaptation
        4.3.2 Code-mixing
Chapter Five Summary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3)16-17世纪英国戏剧领域中的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2 16世纪末戏剧向世俗化的转变
    2.1 宗教剧的衰退及其原因
    2.2 英语语言的发展助推戏剧世俗化
    2.3 人文主义背景下文法学院的发展
    2.4 英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戏剧的世俗化
    2.5 审查制度的形成促成世俗化的转变
3 表演者:英国女性在戏剧中的参与
    3.1 1660年前英国女性在戏剧中的参与
    3.2 职业戏剧舞台对女性的排斥
    3.3 英国戏剧舞台上职业女演员的登台
4 创作者:剧作家自我价值的体现
    4.1 女性创作戏剧的背景
    4.2 1660年前女性的戏剧创作
    4.3 1660年后女性职业剧作家的出现
5 观众:妇女对戏剧发展的推动
    5.1 皇室女性对戏剧发展的作用
    5.2 贵族女性对戏剧发展的经济支持
6 16-17 世纪戏剧领域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型塑
    6.1 公共话语中拥有一席之地
    6.2 传统妇女观念的沿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概述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涵阐释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概念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关系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征
        (一) 时效性和兼容性
        (二) 渗透性和交互性
        (三) 动态性和虚拟性
        (四) 整体性和开放性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功能
        (一) 建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功能
        (二) 丰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交往能力功能
        (三) 整合和维系社会功能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的理论指导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关系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要素
        (一) 教育者要素
        (二) 受教育者要素
        (三) 内容要素
        (四) 载体要素
        (五) 环境要素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结构关系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构的特征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构的剖析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
        (二) 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面临的问题
        (三) 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面临的问题
        (三)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使用情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面临的问题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优化策略
    一、迭代周期模型的建构
        (一) 迭代周期模型概述
        (二) DEAS模型说明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优化原则
        (一) 导向性原则
        (二) 实践性原则
        (三) 大数据原则
        (四) 融合发展原则
    三、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优化
        (一) 精准定位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
        (二) 创新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内容
        (三) 打造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专业队伍
        (四) 提升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智能化
        (五) 运用融媒体理念指导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
        (六) 强化高校网络社交服务平台的安全管理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化
        (一) 提升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性
        (二)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媒介素养
        (三) 改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条件
        (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间的多维合作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优化
        (一) 构建适应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
        (二)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自律意识
        (三) 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安全环境
    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构的优化
        (一) 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 结构的组织优化
        (三) 结构的有序优化
    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机制的构建
        (一) 引导机制
        (二) 管理机制
        (三) 整合机制
        (四) 监控机制
        (五) 评估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管理者:网络言论管理人员、规则和流程》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Nature of the source text
    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1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2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Preparation of CAT tools
        2.1.2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s
        2.1.3 Selection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2.1.4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2.1.5 Translation schedule
        2.1.6 Emergency precaution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3.CASE STUDY
    3.1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s
        3.1.2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3.1.3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3.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3.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Appendix C Glossary

(6)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二、宝莱坞电影简介
    (一)宝莱坞的发展历史
    (二)宝莱坞电影的主要特点
    (三)宝莱坞电影的影响
三、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沉寂阶段(2001—2003)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四、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突破阶段(2004—2008)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及变化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五、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觉醒阶段(2009—2018)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及变化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7)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在线课程全球范围内兴起
        0.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应用困境
        0.1.3 “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面临挑战
    0.2 相关概念界定
        0.2.1 开放教育资源
        0.2.2 在线课程
        0.2.3 理念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4 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及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思路
        0.4.3 研究内容
        0.4.4 研究方法
第1章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历程及其形态演进
    1.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国际背景
        1.1.1 开放教育资源时代
        1.1.2 MOOC时代
        1.1.3 后MOOC时代
    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1.2.1 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1.2.2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1.2.3 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1.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形态演进
        1.3.1 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
        1.3.2 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1.3.3 从静态传授到动态生成
第2章 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2.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理论内涵
        2.1.1 在线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2.1.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论形成
    2.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论演变脉络
        2.2.1 从问题范式向理论范式转变
        2.2.2 从媒体论向系统论转变
        2.2.3 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第3章 建设理念推动下的政策演变及其内在逻辑
    3.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相关政策梳理
        3.1.1 探索确立:精品课程建设政策
        3.1.2 整体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政策
        3.1.3 全面深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政策
    3.2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政策演变
        3.2.1 建设目标:从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
        3.2.2 建设内容:从示范引领到教学相融
        3.2.3 服务面向:从教师中心到面向大众
        3.2.4 建设模式: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支持
        3.2.5 运行管理:从评选驱动到应用驱动
    3.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
        3.3.1 以需求为驱动的政策形成机制
        3.3.2 以资源最优化为取向的政策价值
        3.3.3 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过程指向
第4章 建设理念指向下的应用实效及其关联影响
    4.1 精品课程应用实效分析
        4.1.1 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数据分析
        4.1.2 精品课程应用实效文献分析
    4.2 精品开放课程应用实效分析
        4.2.1 基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数据分析
        4.2.2 精品开放课程应用实效文献分析
    4.3 国内高校MOOC应用实效现状分析
        4.3.1 学习者应用实效定量分析
        4.3.2 学习者应用实效定性研究
        4.3.3 教师应用实效定量分析
        4.3.4 教师应用实效定性研究
    4.4 应用实效与建设理念的关联影响
        4.4.1 理念与实践的哲学关联
        4.4.2 理念与实践的现实影响
第5章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路径
    5.1 重建轻用: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异化
        5.1.1 精品课程建设理念的确立
        5.1.2 建用脱节: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偏差
        5.1.3 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偏差根源分析
    5.2 建用一体: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路径
        5.2.1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形成
        5.2.2 突出开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变迁
        5.2.3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困境分析
    5.3 建以致用:国内高校MOOC建设理念核心
        5.3.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念的共识
        5.3.2 聚焦应用:在线课程可持续发展趋势
        5.3.3 应用导向国内高校MOOC建设
    5.4 自下而上:国内高校微课建设的理念转向
        5.4.1 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微”视野
        5.4.2 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动因分析
        5.4.3 自下而上:契合应用动机的建设理念
    5.5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理念演化的趋向
        5.5.1 从重建轻用到建以致用
        5.5.2 从精品示范到开放共享
        5.5.3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第6章 从整合到融合:建设理念演化的核心驱动力
    6.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6.1.1 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的途径
        6.1.2 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支架
        6.1.3 应对教育安全问题的抓手
    6.2 教育和技术的“整合”与“融合”
        6.2.1 教育与技术:主客体实践关系
        6.2.2 教育与技术的整合
        6.2.3 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6.2.4 融合驱动教育与技术互构
    6.3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内在逻辑
        6.3.1 技术变革教育的着力点回归人类自身
        6.3.2 技术变革教育的内生动力源于触发应用实践
        6.3.3 技术变革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技术的融合
第7章 从共享到共生: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新取向
    7.1 国际在线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7.1.1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国际比较
        7.1.2 国际在线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7.2 融合创新: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趋势
        7.2.1 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向
        7.2.2 融合创新促进教育革新
        7.2.3 融合创新构建教育信息生态
    7.3 “互联网+”时代在线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7.3.1 教育文化影响教学模式变革
        7.3.2 教育条件阻碍服务模式创新
        7.3.3 教育管理限制应用效益提升
    7.4 消解困境:建设理念从“资源共享”到“智慧共生”
        7.4.1 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7.4.2 学校内与学校外融合,创新服务模式
        7.4.3 “重教”与“重学”融合,创新管理模式
结论与反思
    研究结论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期成果

(8)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述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股票回购理论基础
        2.2.1 股票回购的定义与方式
        2.2.2 股票回购假说
第3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实践
    3.1 发展历程
    3.2 主要特征
        3.2.1 政策法规尚未完善
        3.2.2 以协议回购方式为主
        3.2.3 回购动机复杂多样
第4章 实证模型及数据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事件研究法
        4.2.2 多元回归分析法
    4.3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股票回购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5.2 股票回购长期市场效应分析
    5.3 股票回购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新时代呼唤新教师
        二、职业生涯教育是唤醒师范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着力点
    第二节 研究的对象及辨析
        一、生涯关联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二、职业生涯教育概念的界定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第二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20 世纪初的职业选择教育:追求“人职匹配”
        二、20 世纪中叶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成就“完美旅程”
        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职业生涯建构: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节 西方职业生涯教育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课程目标人本化
        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第三节 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 20 世纪中叶统包统分阶段和“双向选择”阶段的就业教育
        二、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自主择业阶段的就业指导
        三、进入21 世纪的职业生涯教育
    第四节 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聚焦教师教育特色
        二、课程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三、课程评价与管理注重体现实效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主动建构“适应”职业生涯
    第一节 主动构建人生主题:更加关注主观生涯的作用
        一、较为明确的生涯预期降低了“人职匹配”论的作用
        二、职业环境快速变化使得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复杂多变
        三、人生主题赋予师范生职业生涯价值感
    第二节 形成自我概念:借助职业人格来强化个人适应性策略
        一、探索职业人格:学会平衡
        二、强化适应性策略:学会反思
    第三节 提高生涯适应力:用适应来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一、从消除不确定性到生涯适应力
        二、大学是形成生涯适应力的关键时期
        三、生涯适应力对师范生群体更为有益
第四章 课程内容:价值驱动、主动适应、播下种子
    第一节 生涯建构的内核:人生观、工作观、教师观的方向一致
        一、激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将教师职业理想升华为教师信念形成教育信仰
        三、创建教师生涯的“指南针”
    第二节 生涯建构的动力:以“适应”为核心的生涯建构模型
        一、生涯关注:积极的设计师范生生涯目标
        二、生涯好奇:主动尝试内外生涯的探索
        三、生涯控制:提高生涯建构的自主性
        四、生涯自信:增强生涯发展的自信心
    第三节 生涯建构的参照系: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理论
        二、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路径
        三、师范生理解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工具
    第四节 师范生的使命: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责任担当
        一、培养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意识
        二、构建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三、提高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章 课程管理:促进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学习
    第一节 完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一、加强理论研究
        二、加大教材建设
        三、建设师资队伍
    第二节 实施人性化课程评价
        一、目标达成取向的课程评价
        二、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三、人性化课程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高校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分析问卷(学校版)
附件B 高校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分析问卷(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建构的研究
        二、关于媒体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公共冲突与冲突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阐析
        二、研究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思路设计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第一节 公共冲突发展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冲突产生依赖引发冲突的信息
        二、冲突发展依赖信息在关键人群中扩散
        三、冲突升级依赖信息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
        四、冲突扩散依赖信息的快速传播
        五、冲突持续依赖信息不间断传播
    第二节 公共冲突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依赖有助于弱化对立的信息
        二、依赖能影响关键人群的信息
        三、依赖能被广泛接受的信息
        四、依赖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减少
    第三节 现代媒体强化了公共冲突对新闻的依赖
        一、信息提供海量化
        二、信息提供精准化
        三、突破信息时空约束
        四、信息多对多自主交互功能
        五、利用的便捷性
第二章 媒体新闻的建构性
    第一节 新闻建构的层次与特点
        一、媒体与受众对社会事实的双重建构
        二、媒体新闻的表层建构与深层建构
        三、媒体新闻建构的特点与风格
    第二节 影响媒体新闻建构的主要因素
        一、媒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媒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的八种话语策略
        一、变换背景
        二、引导想象
        三、渲染情节
        四、凸显后果
        五、贴注标签
        六、隐性评价
        七、归因定位
        八、行动倡议
第三章 新闻表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
        一、事实认知
        二、情绪波动
        三、价值判断
        四、行动意向
        五、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的表层建构:报道形式建构
        一、新闻报道的主题
        二、新闻报道的文本形式
        三、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
    第三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影响事实认知的话语策略
        二、引发情绪波动的话语策略
        三、引导价值判断的话语策略
        四、影响行动意向的话语策略
    第四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作用机制
        一、博取普遍关注
        二、引导偏差认知
        三、激发对立情感
        四、强化群体共识
第四章 新闻深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深层建构:议题框架建构
        一、新闻的议题框架及其作用
        二、新闻议题框架与报道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相关的四类新闻议题框架
        一、刺激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新闻议题框架
        二、有助冲突平息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促进冲突化解的新闻议题框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新闻议题框架
    第三节 新闻议题框架的引导机制
        一、引导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机制
        二、引导冲突平息的机制
        三、引导冲突化解的机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机制
第五章 新闻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条件
    第一节 媒体条件
        一、媒体数量与多元化程度
        二、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三、新闻发布规制的合功能性
        四、新闻传播与冲突事件时差
    第二节 受众条件
        一、新闻信息需求
        二、新闻信息的获得能力
        三、对媒体及其信息的信任程度
    第三节 传受匹配条件
        一、媒体关注与受众兴趣的契合
        二、新闻信息需求与有效供给间的不平衡
        三、新闻价值倾向与受众价值偏好的一致
        四、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预期相吻合
        五、受众经验的欠缺与新闻建构的弥补
第六章 新闻建构方式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进程的新闻建构方式
        一、挑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二、灭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三、化解式新闻建构方式
        四、转化式新闻建构方式
    第二节 四类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各阶段的影响
        一、在公共冲突潜在期的影响
        二、在公共冲突爆发期的影响
        三、在公共冲突升级期的影响
        四、在公共冲突平息期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单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与新闻报道呈现
        二、新闻报道数量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议题框架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四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治理效果的两案例比较
        一、两则案例的陈述与新闻议题呈现
        二、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分析
        三、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治理效果分析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五节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一、利用潜在期的新闻议题抑制和转化冲突的负面功能
        二、冲突治理从跨阶段性的新闻议题中寻求治理依据
        三、根据新闻议题的区分度预见冲突平息后的发展趋势
        四、以整体观、全局观的新闻议题促成冲突转化的实现
第七章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作用的合理发挥
    第一节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的作用
        一、判断新闻建构作用性质的标准:是否与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
        二、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的正负作用
    第二节 以框架识别预判新闻建构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意识到新闻建构中议题框架的存在
        二、识别不同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预判议题框架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以条件管理发挥新闻建构在冲突治理中的合理作用
        一、改变新闻建构发挥负面作用的条件
        二、强化新闻建构发挥正面作用的条件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戴夫商业行为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武淑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钱如雨下:如何利用媒体改革企业和品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宋炣妍.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16-17世纪英国戏剧领域中的女性[D]. 刘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研究[D]. 樊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5]《新管理者:网络言论管理人员、规则和流程》的翻译报告[D]. 潘英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6]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D]. 姜嘉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 许欢. 西南大学, 2019(01)
  • [8]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研究[D]. 丁晓晶.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D]. 韩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D]. 郝雅立. 南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戴夫的商业行为准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