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体论文_石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哥特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哥特,小说,书体,爱伦,拉丁字母,诗学,罗马。

哥特体论文文献综述

石颖[1](2012)在《哥特体风格下《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环境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哥特体风格短篇恐怖小说中的杰作,本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从厄舍古屋的外部、走廊、房间,藏尸处和暴风雨之夜,逐层递进,营造出摄人心魄的恐怖氛围。爱伦·坡将人物和故事情节放置在精心安排的场景中,每个细节的环境描写都是为营造恐怖气氛而设的。以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高超的叙事能力,完美地达到他极力渲染的恐怖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刘晓新[2](2009)在《“隐藏”起来的女主人公》一文中研究指出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是英国20世纪着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短篇、长篇小说、传记等。因其小说充满神秘、浪漫与悬念,她于1977年荣获美国神秘小说作家大师奖。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吕蓓卡》在1938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英美两国最畅销小说,并在1940年被着名导演希区柯克拍摄成电影,同样由《吕蓓卡》改编的电影《蝴蝶梦》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虽然她的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对于作者本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的讨论却并不多见,一直到近期一股女性主义的大潮席卷世界才有更多人对于达夫妮·杜穆里埃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女性哥特的研究在国外文学评论界也有了长足发展,内容更为丰富,研究更为深入,但女性哥特体的写作研究在中国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尚处十起步阶段。所以本文旨在以哥特因素和人物考察为突破口,从女性哥特体小说的写作手法为插入点,探讨《吕蓓卡》哥特因素下女主人公将自己隐藏起来的必然性和独特作用继而要使在文中“藏起来”的“我”逐渐显形。论文的第一部分要介绍的是达夫妮·杜穆里埃和她的代表作《吕蓓卡》,从而让读者对于作者和《吕蓓卡》这部既充满恐怖色彩又不乏浪漫味道的作品有更深一步了解。论文的第二部分要介绍哥特体小说,女性哥特体小说,以及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女性哥特体小说。论文的第叁的部份要逐一按照女性哥特体小说所需的要素来分析“我”在《吕蓓卡》中“隐形”的原因和效果。论文的第四部分要讨论的是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亲身经历在文章《吕蓓卡》中的体现,让读者发现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亲身经历对于“藏起来的我”的影响。论文的最后部分要讨论的是“隐藏的我”的逐渐“显形”,让读者看到“我”的成长以及“我”对于困境对于父权制度的颠覆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9-06-01)

宁晓慧[3](2008)在《英国哥特体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后来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而“哥特体”小说中包含的明显的叙事特征,就是“哥特性”,即恐怖,神秘,魔幻,悬疑。本文所讨论的哥特体小说是指:18世纪后半期出现在英国的,以古堡、荒野或修道院为背景,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情节恐怖,气氛阴森神秘的小说。哥特体小说在文坛上可谓昙花一现,从初始到幻灭,前后不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杰出的作品也寥寥几部。我们将以其中四部代表作为线索,对哥特体小说进行追根溯源,考察哥特体小说的变迁历史。《奥特朗托堡》作为哥特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中所包含的哥特式因素受到当时英国整体文学风气的影响,对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和颠覆。此后,《奥多夫的神秘》开创了哥特体小说的重要元素——“悬疑”,《修道士》将哥特体小说的写作从表层引向心理,而《弗兰肯斯坦》则将哥特体小说推向魔幻,进而影响到了当今大行其道的科幻题材。哥特体小说的突出特点便在于它的四大要素,即悬念、神秘、魔幻和恐怖。哥特体小说作家主要使用了四种方式来表现这四大要素,即场景陌生化,如将修道院,古堡,密室等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情节复杂化,如设置一些身世之谜,神秘事件等等;人物类型化,如敏感的女主角,拜伦式英雄等类型化的人物是哥特体小说的首选;主题极端化,如乱伦、死亡、隔绝等都是哥特体小说常见的主题。最后我们还要对哥特体小说进行一番叙事学研究。哥特体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一是叙事顺序的变换。利用倒叙和预叙在时间上产生倒错,从而带来紧张感和不确定感,控制读者的期待。二是叙事节奏的控制。即利用僭叙来造成情节发展上的延宕效应。将叙述一些离奇事件的叙事时间故意延长,从而把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恐惧心理都调动到极限,让读者在延宕的过程中更长时间的享受恐惧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而重复叙事则是为了强调某事件的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事件的极度关注,而这样的事件,通常都是在文本中具有重要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事件。叁是叙事视角的选取。哥特体小说通常是采用零聚焦的叙事方式。然而在叙述过程中,又些微的采用了内聚焦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对于制造恐怖氛围,创造悬念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28)

傅颖[4](2007)在《爱伦·坡与哥特体小说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体因素具有非凡的革新意义,甚至改变了读者对哥特体小说的观念。首先,坡的作品把关注的焦点由外部的恐惧转向内在的心灵恐惧。在传统的哥特体文学中,作家们成功地借用哥特式场景,依托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图景达到道德宣化的目的。然而,在坡的哥特体小说中,道德却不是行文的目的。诚然,坡也成功地继承了哥特体小说因素并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幽暗阴森的背景,受恐惧折磨的男女主人公,举凡此类,都与传统的哥特小说并无二致。然而,在哥特式背景掩盖下的,则转而成为受精神分裂折磨,具有严重精神缺陷,被正常社会异化出去的现代人,他的主人公不受正常社会伦理及宗教规约,不断陷入精神恐慌的漩涡无力挣脱出来。宗教在社会现代性进程当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权威,而坡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对哥特体文学的革新与他本人的文学理论相一致,他并不认同“载道”文学。其次,从坡力主的文学创作原则来看,他的哥特体小说恰恰是“效果说”,“统一说”的有机统一体。“效果说”,“统一说”在精神分析层面和现代性背景下获得了一种新的含义,它们成为了坡在社会现代性大走向下自我迷失后的一种回归企图。对于坡而言,文本的统一或许是解决现代性背景下精神痼疾的一剂良方,用一种理性、伪科学的态度给文本制造出一种严密的统一性,借以消除文本深层蕴含的精神无序及混乱状态。坡的这种态度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他强烈抵制科学对自然之美和想象力的破坏;另一方面,科学和理性思考又深深地激励并吸引着他。然而这两方面恰恰说明了坡在哥特体小说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总之,坡敏锐地意识到在现代性进程下道德说教在尘世生活中不再具有吸引力,他是为表现一种美而写作的作家。坡的哥特体小说以一种对现代性抱有自我矛盾的情感和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否定现代性的积极意义但潜意识下受到了现代性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小说中的一些特定写作原则正标示着哥特体小说现代性的确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4-01)

陈钦武[5](2003)在《美国的“哥特”体与中国的“志怪”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试就美国乃至西方初期小说中哥特体和中国的志怪现象,从其缘起,特别是延伸到18、19世纪这一既共时又历时的浪漫主义阶段,追溯这类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共有的诗学模仿和原创的渊源,指出这两种文学现象创生的历史环境同原始思维的共性,以及诗学的自然属性。(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戴金喜[6](2001)在《焦虑系统的构建与消解——评《简·爱》哥特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简·爱》文本中哥特体小说的痕迹加以分析 ,探究作者利用神秘恐怖气氛营造出的焦虑系统所呈现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南平师专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贡生[7](1962)在《哥特体字母》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体是拉丁字母(汉语拼音字母)的一种书体。上面介绍的是哥特体字母发展到现代最流行的体式之一。它:勾画出字形结构最基本的骨架;图形简单明了;主干笔画的末端不附加“装饰线”;同手写草书接近;笔画粗细一致,运笔不分轻重:由于具备这些特点,现代一般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都利用哥特体字母作为识字教育的工具。我国近年出版的拼音识字课本、课外教材,以及注音读物,绝大多数也用它来排印。(本文来源于《文字改革》期刊1962年07期)

哥特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是英国20世纪着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短篇、长篇小说、传记等。因其小说充满神秘、浪漫与悬念,她于1977年荣获美国神秘小说作家大师奖。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吕蓓卡》在1938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英美两国最畅销小说,并在1940年被着名导演希区柯克拍摄成电影,同样由《吕蓓卡》改编的电影《蝴蝶梦》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虽然她的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对于作者本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的讨论却并不多见,一直到近期一股女性主义的大潮席卷世界才有更多人对于达夫妮·杜穆里埃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女性哥特的研究在国外文学评论界也有了长足发展,内容更为丰富,研究更为深入,但女性哥特体的写作研究在中国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尚处十起步阶段。所以本文旨在以哥特因素和人物考察为突破口,从女性哥特体小说的写作手法为插入点,探讨《吕蓓卡》哥特因素下女主人公将自己隐藏起来的必然性和独特作用继而要使在文中“藏起来”的“我”逐渐显形。论文的第一部分要介绍的是达夫妮·杜穆里埃和她的代表作《吕蓓卡》,从而让读者对于作者和《吕蓓卡》这部既充满恐怖色彩又不乏浪漫味道的作品有更深一步了解。论文的第二部分要介绍哥特体小说,女性哥特体小说,以及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女性哥特体小说。论文的第叁的部份要逐一按照女性哥特体小说所需的要素来分析“我”在《吕蓓卡》中“隐形”的原因和效果。论文的第四部分要讨论的是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亲身经历在文章《吕蓓卡》中的体现,让读者发现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亲身经历对于“藏起来的我”的影响。论文的最后部分要讨论的是“隐藏的我”的逐渐“显形”,让读者看到“我”的成长以及“我”对于困境对于父权制度的颠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哥特体论文参考文献

[1].石颖.哥特体风格下《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环境描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刘晓新.“隐藏”起来的女主人公[D].河北大学.2009

[3].宁晓慧.英国哥特体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8

[4].傅颖.爱伦·坡与哥特体小说的流变[D].兰州大学.2007

[5].陈钦武.美国的“哥特”体与中国的“志怪”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6].戴金喜.焦虑系统的构建与消解——评《简·爱》哥特体的艺术表现手法[J].南平师专学报.2001

[7].贡生.哥特体字母[J].文字改革.1962

论文知识图

哥特体的神秘复古印象Fig.5Thean...汉字与西方文字的融合如图5-17所示,...6.1—7.2导向设计中的英文字体设计3.4《巴黎间谍》Fig:3.4...14)上述

标签:;  ;  ;  ;  ;  ;  ;  

哥特体论文_石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